评价:十六国第一名将
内政:A(咨询善道,量才处任,使人不逾位。其百僚有过,未尝显之,自是庶僚化德,稀有犯者)
统帅:S+(“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慕容恪一生不败,以至于房玄龄叹道:“非夫天厌素灵而启异类,不然者,其锋何以若斯!”)
谋略:S(经纶世务,务于大略。善避其锋锐,不战而屈人之兵)
心机:S(明末思想家王夫之道:“其能有人之心而因以自全者,唯慕容恪乎”。慕容恪大权在握,却谦如周公,两代燕主信为臂助)
魅力:S(忠孝若斯,才应兼学。唐、宋列于武庙,后人比之诸葛,慕容玄恭被誉为“风华绝代”)
幸运:C-(带领蒸蒸日上的鲜卑慕容成为三国之首,所向披靡。可惜早早离世,举荐的慕容垂不得重用,前燕愈衰,终被前秦所灭)
简介:
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十六国时期前燕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慕容恪是十六国时期的第一名将,不光是指政治方面,更多的还是军事方面。其和辅义将军阳骛、辅弼将军慕容评,号称“三辅”,又与阳骛、慕容评同为托孤重臣。
—————————————————————————————————————————————————
在我整理两晋南北朝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太多的不实信息。这些信息无一例外的属于狭隘民族主义者对于某些胡人的恶意诋毁,既有凭空捏造,也有张冠李戴。其中我所见最恶毒、最卑劣的诬蔑,就是关于慕容鲜卑吃人的谣言。这个谣言出自某位冉闵的疯狂爱好者,他写就一篇名为《五胡食人录》的文章,大肆宣扬五胡乱华时期各种“人吃人”的“史实”。尤其是提到慕容鲜卑大掠中原,不但奸淫汉族少女,还把他们充作军粮。这个故事传来传去,便演变为慕容恪在行军打仗途中专门以汉人为军粮,并取名“两脚羊”。我曾经信以为真,对慕容恪和其家族的印象大打折扣。但有句话该怎么说呢?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人言可畏。这个谣言是那么的漏洞百出,以至于在史实的衬托下显得荒唐讽刺。
《资治通鉴》载:太弟(司马)颖称诏征(王)浚,浚与鲜卑段务勿尘、乌桓羯朱及东嬴公腾同起兵讨颖,颖遣北中郎将王斌及石超击之......王浚入邺,士众暴掠,死者甚众。使乌桓羯朱追太弟颖,至朝歌,不及。浚还蓟,以鲜卑多掠人妇女,命:“有敢挟藏者斩!”于是沈于易水者八千人。
首先,这支鲜卑军队是段氏鲜卑,而不是慕容鲜卑。这个差别就好比一群曼城球迷把利物浦球迷给揍了,结果利物浦球迷对曼联球迷发帖说“来信砍”。东鲜卑三氏的关系一向不佳,总是你打我,我打你。慕容氏给段氏背这个黑锅,无疑是一种趟枪,谁让金庸老爷子把鲜卑慕容氏弄得天下皆知呢?
再者,鲜卑段氏也没有食人,而他们暴掠邺城的搭档,还包括司马腾和王浚麾下的晋军。乱世当中,妖孽横行,人性只有善、恶之分,而无华、夷之别。王浚、司马腾、司马颖这些中原望族的丑陋面目和鲜卑段氏又有何区别?
至于“两脚羊”的来历,始见于南宋庄季裕《鸡肋编》:“自靖康丙午岁(1126),金狄乱华,六七年间,山东、京西、淮南等路,荆榛千里,斗米至数十千,且不可得。盗贼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价,贱于犬豕,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千,全躯暴以为腊。登州范温率忠义之人,绍兴癸丑岁泛海到钱塘,有持至行在犹食者。老瘦男子谓之饶把火,妇人少艾者名之下羹羊,小儿呼为和骨烂:又通目为两脚羊”。
在此之前,未见任何有关“两脚羊”的记载。中国历史上用人肉充当粮食的例子并不少见,原因一是饥荒所致,民不聊生;二是遭遇围城,粮尽食缺。东汉末年,“太祖乏食,(程)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这是三国相当有名的食人事件。两晋十六国时期,“人相食”频频出现,但原因都出于饥荒。这往往是天灾或人祸的发生,导致地无收获,国库空虚。历史上最悲剧的食人史便是唐朝末年的黄巢所制造,《资治通鉴》载:“巢益怒,营于州北,立宫室百司,为持久之计。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反诗道:“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就纯属一种二逼行为。宋江的身份就是犯人,还拿自己和黄巢这种流毒四方的反贼相比,朝廷宰他就对了。
忽然发现自己这跑题跑得太厉害了,借用一位非著名尼姑的话来说,如果我的历史老师看到这篇文章,估计掐死我的心都有了。
—————————————————————————————————————————————————
我对于两晋南北朝历史的钟爱与狂热,全部源于四个人。尽管这个精彩缤纷的时代有太多让我神往的人物,比如王猛、陈庆之、桓温等等,但那四个人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是“东山再起”的谢安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谢道韫、“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以及“古之遗爱,风华绝代”的慕容玄恭。
慕容玄恭是鲜卑人,这使得他的名气远没有诸葛孔明响亮。尽管,他也曾受到先主的临终托付,并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史书所载:公元359年,慕容俊病危,对太原王慕容恪道:“吾所疾惙然,当恐不济。修短命也,复何所恨!但秦、吴(东晋)二寇未除,景茂(慕容暐)尚幼,虑其未堪多难。我打算效仿宋宣公,将社稷托付给你。”慕容恪答道:“太子虽幼,天纵聪圣,必能胜残刑措,不可以乱正统也。”慕容俊怒道:“兄弟之间岂虚饰也!”慕容恪道:“陛下若以臣堪荷天下之任者,宁不能辅少主乎!”慕容俊喜道:“若汝行周公之事,吾复何忧”。
倘若按照今人之解读,慕容俊是在试探慕容恪有多大野心。慕容皝诸子中,慕容恪才华最高,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年幼时,由于其母高氏不受宠爱,所以慕容恪并不为乃父所看重。及至慕容恪十五岁时,身长八尺七寸,容貌魁杰,雄毅严重,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慕容皝这才把目光投向他的四儿子。此后数次出征,慕容恪临机多奇策,屡立战功,获得燕国上下的信赖和敬慕。慕容皝临终前,对嗣子慕容俊嘱咐道:“今中原未一,方建大事,恪智勇俱济,汝其委之。”及慕容俊继位,对慕容恪愈加信任,封为太原王,拜侍中、假节、大都督、录尚书。慕容恪身兼重任,率燕军东扫高句丽、宇文部,南平后赵、冉魏,把前燕推上历史的最鼎盛时期。如此的慕容恪,远非慕容暐所能比较,这也就让慕容俊对自己儿子的位置感到担心和忧虑。当年刘备对诸葛亮道:“君可自取”,但诸葛亮的身份注定他难以获得朝廷内外的支持,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诸葛亮自然会拒绝。慕容恪呢?他是慕容俊的弟弟,乱世中兄终弟及并不少见。尤其是鲜卑族的传统为推举制,有威望者即为大人。慕舆根曾道:“兄亡弟及,先王之成制”,便可以管窥豹。面对慕容俊的提议或试探,慕容恪毅然推辞了。也许有人会觉得慕容恪在做戏,但慕容俊死后,“群臣欲立慕容恪,恪辞曰:‘国有储君,非吾节也。’”,这才让慕容暐的皇位坐得稳固。彼时的燕国朝廷,慕容垂唯慕容恪是从,很多汉族重臣也拥戴其掌权。若慕容恪有篡位之心,此时病逝的慕容俊已无能为力。可慕容恪没有这么做,他耗尽心血辅佐年幼的慕容暐,以至于病榻之上仍为国家忧心积虑。慕容恪死后三年,王猛率军灭燕。在他和秦军进入邺城的时候,号令严明,军无私犯,法简政宽,燕国百姓感慨说:“不图今日复见太原王!”王猛闻之,叹息道:“慕容玄恭信奇士也,可谓古之遗爱矣!”王景略生平心高气傲,若非真心佩服,怎会将慕容恪高赞为天下奇士、古之贤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