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朝志怪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六朝志怪小说的兴盛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六朝志怪小说多是些神仙方木、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也保存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内容虽是虚构的,天马行空的,但故事也传达出一定的思想和内涵。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学地位和带给我们的价值反思及现代启示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字】六朝志怪小说;原因;思想内涵;现代启示
志怪小说产生发展的原因
六朝志怪小说主要记述神仙方木、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许多作品表现了宗教迷信色彩,也保存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志怪小说在六朝开始大量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志怪小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另一方面六朝的社会现实给志怪小说提供了土壤。
志怪小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和传说。古代神话以神为中心,充满神奇的幻想和大胆的虚构。而传说虽然有历史的影子,但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改造,也充满了神奇怪异的色彩。那些神话故事经过记载和流传就成为志怪小说的材料,或对志怪小说产生影响。其次,志怪小说也可能受到诸子百家、屈宋辞赋、史传文学、民间创作的影响。这些文学样式也含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不少作品也是虚幻怪异的,为志怪小说提供了营养和借鉴。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六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这样解释道"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渐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今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说"。古人对自然知之甚少,对人与自然关系存在困惑,对自然有种敬畏之心,常有祈祷占卜活动,这些都成为志怪小说材料的一部分。东汉末,道教产生,佛教传入中国,加上统治者的提倡,两教在魏晋得到极大发展,产生了许多神仙方术的故事,这些都成为小说的素材。另外,六朝时期,南北对峙,政权不断更迭,频繁的战争严重破坏了经济的发展,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日益尖锐。士族中有的信奉道教,妄想长生不死,羽化升天,有的皈依佛门,寄希望于未来,寻求心灵上的解脱。而处在水生火热中的劳动人民或出于摆脱饥寒交迫的困境,或出于消灾解难,寄希望于鬼神。[1]同时,通过鬼神灵异故事来批判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压迫,赞扬人性的美好,鞭笞人心的丑恶。魏晋南北朝是个文学自觉的时代,是一个酝酿着新变的时期。许多新的文学现象孕育着、萌生着、成长着,透出新的生机,文学创造趋于个性化,文人们更加积极热情大胆地创作,这些成为志怪小说产生的文化氛围。
志怪小说的内涵及现代启示
六朝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的童年时期,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形象也大多缺乏细致的刻画,各方面还带着一股稚气。但是,这个时期的志怪小说所具备的小说因素,标志着我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2]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六朝时的政治制度、社会物质发展等在志怪小说中都有所显现,我们依稀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及人们的喜怒好恶。历史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当代人也能够在这些故事中思考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人生的某些启示。
六朝志怪小说题材广泛,主题多样。有些热情的歌颂了人民群众反抗统治者的斗争,表达人们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抗议,如《三王墓》、《怨碑》等;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如《韩凭夫妇》;有对勤劳善良,仁义孝行,君子之交等美好品质的颂扬,《白衣素女》、《董永》、《范式张勋》即是;还有些是对佛教和道教的宣扬。
《鲍子都》讲述了一个当官的名叫鲍子都的人,在路上遇见一个未曾相识的因心绞痛而死去的书生。鲍子都用书生包里的钱买了棺材将他埋了,并将剩下的钱悉数放进棺材里,然后接着赶路。原来书生是关内侯的儿子,当关内侯了解情况后,认为鲍子都是个正人君子,便向皇帝举荐他。鲍子都从此名声远扬,子孙也都官运亨通。小说写鲍子都正直善良,背人不做欺心事,不仅自己声名远扬,而且造福后代。这些助人而不为利的道德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中国现在面临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这个社会需要有像鲍子都这样的人。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一切向钱看向利益看的社会,没有利益,一切都得大打折扣,我们追求的是所谓的双赢,无利不交。出于对各种利益的保护,责任的推卸,我们变得越来越淡定,越来越吝啬自己的同情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们不再果断将摔倒在地上的老人扶起来,我们居然也能够狠心地看着被车碾来碾去的小女孩而无动于衷。我们都在等待着好心人的出现,可谁都不愿去当那个好心人。我始终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没有同情心,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怕扶起老人的同时,自己会“被责任”,自己的利益就会受到威胁。只有当我们确认在自己的救助行为不会造成不必要的纠葛时,我们才会无所顾忌去帮助他人。是谁造成了我们安全感的缺失,谁又能给我们安全感,我们拿什么保证人们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这些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杨生狗》讲了东晋有个叫杨生的人养了只狗,他非常喜欢它,终日与狗形影不离。后来那只狗在一场大火中救了醉得不省人事的杨生。又有一次杨生夜里走路掉进了枯井里,狗呻吟了一晚,早上终于有人发现了杨生。那人说救他可以,但必须以狗为交换条件。开始杨生死活不肯,狗示意杨生后杨生答应那人。杨生被救,狗被牵走。没过几天,那只狗偷偷跑了回来。常言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而小说中的那人竟然以杨生的性命来索取杨生的心爱之物,最是可耻,与小狗形成鲜明的对比。义犬能够救主,不义之人连狗都不如。
从这个故事中我读到了三点:一、帮助别人动机要单纯,发自内心的帮助,不要想着会有什么回报。如果为了索取利益而去帮助人,那与强盗无异。最单纯的帮助才会使人快乐。二、不是你的东西终究是抓不住的,就算费尽心思夺到了,也不过是暂时的拥有,永久地失去罢了。三、君子不夺人所好。对别人有价值的东西对你来讲可能一文不值,既然这样,就没必要去争了,争来争去也是徒劳无获而已。
《李除》主要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襄阳人李除得流行病死了,向鬼吏贿赂了一个金钗便又活了过来。当然鬼吏受贿只不过是人世间官场腐败的写照。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莎士比亚也说过钱能使白的变成黑的,把黑的变成白的。自古皆如此,虽然现在讲民主法治,人民当家做主,但这种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的恶行一直存在,有的官员勾结黑社会性质组织,欺行霸市,谋取不正当利益,官场腐败愈演愈烈。官二代与富二代一样是现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他们这些人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有了权力就还想着利益,觉得权钱得平衡,欲望越来越大,终于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对钱的追逐此时已不再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物质生活,而是为了寻求一种刺激,一种心理满足,是一种病态。
对于他们,我是无话可说了,有时会觉得他们也挺可悲的。我不想破口大骂,只希望他们能够摸着胸口,多想想中国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们,那些还住不上房子的人们,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们,那些处在水生火热中的中国百姓。
六朝志怪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陈故事梗概,“但须知六朝人之志怪,却大抵一如今日之记新闻,在当时并非有意作小说”,[3]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追究。六朝小说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的初步形成,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孕育了唐传奇,还影响后世其他类的文学作品,为后世的诗、小说、赋、戏曲等吸收,大大丰富了这些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六朝志怪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1]《六朝志怪小说选译》,1990年成书,第8页
[2]《六朝志怪小说选译》,1990年成书,第10页
[3]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