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为何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丁启阵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这两天,儿子对古诗有点迷,问我:“‘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什么是‘两个’而不是‘两只’?”我一愣,不想小子还真行,有语感,会思考。只是自己也没有研究,一时竟答不出所以然。现查阅网络,不想真有人研究解答过这个问题,特转载学习。原文地址:为何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丁启阵作者:fang

六十元每小时一对一辅导各种外语

---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对外汉语等---

电话:15256271132

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作者:丁启阵

黄鹂为何是“两个”而不是“两只”?

丁启阵


[转载]为何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丁启阵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

鸟的量词,现代汉语多数方言,包括普通话,都用“只(隻)”。但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名诗《绝句四首》之三中,却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这是什么缘故呢?莫非,唐代指鸟的量词是“个(個、箇)”,而不是“只(隻)”?抑或,这是出于诗歌格律需要?

根据我阅读唐诗的印象,“个”和“只”的使用情况,其实跟现代汉语方言差不多,大致如下:

指人用“个(個)”。例如:“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王勃《九日》。陶家:指陶渊明那样的爱酒之人)“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卢照邻《行路难》)“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李适之《罢相作》)“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任华《寄杜拾遗》)“邯郸少年辈,个个有伎俩。”(贯休《战城南二首》之一。伎俩:能耐,身手)“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无名氏《注苗张二进士题名》)“一壶天上有名物,两个世间无事人。”(与罗隐联句,郑遨)这其中,任华诗句中的“个”指的是杜甫。

指物用“个(箇)”。例如:“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杨炯《和石侍御山庄》)“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岑参《送滕亢擢第归苏州拜亲》。将:持,拿)“定攀岩下丛生桂,欲买云中若个峰。”(刘长卿《送惠法师游天台,因怀智大师故居》)“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杜甫《屏迹三首》之一)

指鸟用“只(隻)”。例如:“讼庭何所有,一只两只鹤。”(贯休《上杜使君》。讼庭:指衙门)“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白居易《奉酬侍中夏中雨后游城南庄见示八韵》)“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白居易《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元稹,一作刘禹锡,《有所嗟二首》之二)“冰洞寒龙半匣水,一只商鸾逐烟起。”(李贺《静女春曙曲》)

与此同时,“只(隻)”还用于指箭、船等,相当于今天的“支(枝)”。

指鸟或动物也用“个(箇)”。例如:“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杜甫《夜归》)“萧萧千里足,个个五花文。”(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二首》之二。个个:指老虎)“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鶺鴒两个严。”(韦应物《寄二严》)

杜甫之前,似乎未见有用“个(箇)”指鸟或动物的。说“总为鶺鴒两个严”的韦应物(737—约789),比杜甫晚了25年出生。猜测一下,用“个(箇)”指鸟,可能是杜甫的创造性使用,是杜甫又一个将当时民间口头词语入诗的例子,情形类似“臭”“耶(爷)”“娘(孃)”“肥”“瘦”等

中古音系(《广韵》)里,“隻”是“之石切”,入声调;“個、箇”都是“古贺切”,去声调。即,它们都是仄声字。因此,按照诗歌格律,“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是完全可以写成“两只黄鹂鸣翠柳”的。

杜甫之所以不用“只”,而用“个”,原因可能有三个:一是“个”接近当时民间口语,更加通俗易懂;二是用通常指人的量词指黄鹂鸟,感情上显得亲切;三是不用发音短促的入声调字,吟诵起来舒缓一些,跟诗意更协调。至于有人认为整首诗是隐喻朝廷政事,我以为有可能求之过深了,这里存而不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4786.html

更多阅读

论文的版面费---转载的两篇文章欢迎指正 欢迎批评指正 英文

学术论文谁埋单?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现象剖析2007-09-29 21:17发论文,交版面费,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只是这费用之高、上涨之快仍令人咋舌。刚刚收到《情报探索》的邮件,一篇不足6千字的文章,竟索要680的版面费,而我记得04年它的版面费仅400

为何说蒋方舟《乌云散》是抄袭而不是借鉴 抄袭 借鉴

这次方舟子说蒋方舟小说抄袭引起了MADMADMAD和不加V的强烈抗议,说蒋方舟是借鉴而不是抄袭,既然没有人来分析这两部小说,那么我就来试着解读下为何说蒋方舟《乌云散》是抄袭菲茨杰拉德的《伯妮丝剪发》。1:首先《伯妮丝剪发》早于《乌

声明:《转载 为何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丁启阵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为网友千里故人稀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