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这部1956年的作品。50多年前的作品现在看来依旧那么精美。
总体感受
这是一部认真、方方面面都堪称精到的作品。体现了老一辈动画艺术家的艺术操守。
在镜头编排方面,感觉虽然很平实,但运用得很贴切,娴熟老道。很准确、很舒缓地把要表达的东西都表达了出来,把要传达的东西都传达给了观众。
故事&人物塑造
这部作品的故事不算复杂。根据临阵磨枪的成语做了更多的扩充,编了这样一个故事。而且故事的寓意非常易于领会:即使成就再大,也不可骄傲自满,骄傲使人退步。这个简单的故事具有明显(但不生硬)的教育意义。其中道理即使是小朋友和不识字的朋友也可以领会的,因为这个道理不是靠“说教”说出来的,而是隐含在故事里的。
虽然故事简单易懂,但是故事并不乏味,而是花了不少心思的。情节线索非常完备,舒缓铺开、水到渠成。起承转折,每一步都很到位很出彩。
故事的情节的线索往往是通过人物来展开的,塑造人物,则尤为重要。由于故事本身也简单,自然不需要很复杂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两位:将军和奸臣。将军凯旋归来的威武和傲慢、后来沉迷于自己的成就中的昏庸迷态、到后来的郊野出丑(为大败做铺垫)、最后在自己大寿的时候兵临城下的慌乱和懊悔——一切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传神。而一直伴其左右的是奸臣,其谄媚、虚伪勾画得也非常成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从旁衬托凸显了将军的性格。这两个主要人物搭配在一起十分出彩,展开了所有的故事脉络。然后配角也刻画得认真细致,但不会那么全面地表现,他们更像是一些加强气氛的小道具。如献忠言的臣子的窘态与不合时宜、翩翩舞女曼妙的舞蹈(烘托了萎靡的气氛)、学舌鹦鹉的讽刺、乡野朴素的老百姓——勤劳硬朗的老大爷、烂漫可爱的孩子们……这一切都使整部作品更丰富和饱满。
美术
还有本片的艺术风格。画面是工笔重彩的味道。勾线上色很严谨、一丝不苟的感觉。特别喜欢人物衣服宽大的袖子柔顺的线条——有一种飘逸的美感,这是中国线描最突出的特点了吧。而色彩则是鲜艳的,朱红、靛青、赭石、三清、三绿(国画颜料的名字,很可能记错了)、金黄、白、黑——这些都是国画常用的颜色,体现出饱满的色相和某种胭脂润泽感。
这种美术风格为中国动画片古典题材奠定基调,后来的《大闹天宫》也延续了这种美术风格。
人物造型在脸部参考了京剧脸谱,使人物的性格更加凸显。
动画
至于人物动作方面,则一定程度参考了真人的动作,如舞女的舞蹈。而主要人物则根据其造型特点和性格做了精心的动作设计。像将军,常常腆着个大肚子,他走路的动态,就表现了这一点。而奸臣,缩着肩,眼珠灵活地转动,动作啥的都体现了小人的特点。
不足的地方就是动画没有那么流畅优美,也许是因为没有夸张的元素。后来美影厂的动画片都给人这种感觉,是不是人物动作方面没有严格地按写实的人物构造来弄呢,而是做了一些写意的处理。感觉动画片种中,人物的动作动画没有迪士尼那么活灵活现,动作幅度没那么大,动画没有那么富有弹性和流动性。
至于为啥会如此,也许只有画动画的人才清楚把。
音乐
本片的音乐的功底很深厚,好像一出民乐交响。悠扬的中国乐风,隐隐显现出江南的灵气和柔水般的清新气质。各种场合的音乐都不同,很好地烘托了气氛、传达了情绪,增加了影片整体的格调。中国风的画面配上中国风的音乐,有一种古典风味。
精神
整部作品透露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是最感染人的。这样的作品,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某种沉下心来的精心做事的追求,浸透在每一笔线条里,每个动作,每个镜头里,潜移默化地感化着每一个观者。
截图:
将军凯旋归来时的模样
奸臣
舞女
美丽的郊野风光
孩子们
秋天的芦苇林,很喜欢这一段,美极了
硬朗的老大爷
最后将军被擒的样子,是不是很像猪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