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技术开始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上网已经作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现阶段有2000万的网民,使用人群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7到20岁之间,其中大、中、小学生约占70%,未成年人约有20%。网络、网吧对于未成年人是利还是弊,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有利影响。
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在不少城市里,电脑已经走入家庭。在青少年中,上网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驰骋,获得大量的信息。
可见,合理利用网络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是多么重要。
(一)网络促进了青少年班级的管理。
我们知道,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认识世界、探索知识的广阔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求知、探索、开拓创新的精神。面对这种趋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网络不仅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因此,教师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并引导青少年科学的使用网络,注意劳逸结合。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建立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生多活泼、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消除了他们对网络交友的过分依赖,教育他们正确对待网络交际。
(二)网络对青少年学习教育的促进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网络在现代化教育中的运用,显示出传统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手段为教育教学服务,是衡量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运用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地计算机网络传播知识,加大了他们有效信息的接受量。从而多角度多层面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让青少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具体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
1、图、文、声、像并茂的语言材料能启发青少年学生自觉思维过程,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
2、网络辅助的教学可以大大增加青少年学生的课堂信息量,教学手段更灵活多样。
3、网络辅助的教学便于课件的开发,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等。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青少年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学习。
(三)信息网络环境下的阅读革命。
无论是校园网,还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都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在网络中,青少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查阅到各种各样的阅读信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激发青少年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品质的革命。在此过程中,应培养他们以下良好的阅读品质。
1、认读品质。在计算机的参与下,网络的文字或与画面结合,或与声音结合,或与声音、画面(包含动态、静态的)三者结合,极富直观性、形象性,易引发青少年学生的兴趣,促其形成良好的朗读、默读习惯,培养良好的认读品质。
2、理解品质。理解是阅读品质的核心,信息网络提供的多种媒体的综合效果,展现了阅读文字核心情境;网络灵活的超文本链接提供的各种相关的综合信息,加深了青少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创造品质。在网络信息的辅助下,青少年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比较全面而深刻,同时强大的多媒体信息也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表象,拓宽了他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在阅读学习中不时地迸出创造的火花。
(四)网络能够锻炼青少年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本身就是高科技发展的体现,新生事物对青少年往往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例如,电脑故障与网络故障的出现会引导青少年去判断和思考,并自己动手排除或修正。再如,完成一项网络操作,有的还需要青少年必须先自行完成一些电脑和网络软件的设置,这些都对青少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五)网络能够开阔青少年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网上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内容,多角度图文与动画的结合、动画与声音的结合,使青少年获得多重感受,形成多元化、全方位的知识,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由于现实世界的局限性、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局限性,使追求完善的个性发展成为一种理想,网络所提供的虚拟世界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客观真实世界的合理的弥补。逃学、闲荡、懒散、撤谎、缺乏责任感与内疚感、违抗父母与教师等等不良行为,通过网络交往与游戏得到了满足,加之青少年身心发育和社会化尚未完成,他们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往往缺乏深刻的认识。因此,在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侧重于学业成绩,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比较重的情况下,网络极易成为青少年躲避负担和压力的“防空洞”,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其消极作用也日益显现:
(一)网络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与智力素质的负面影响。
网上信息泛滥可能造成青少年信仰的缺失或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的隐蔽性,有可能引起青少年道德意识弱化、社会责任感下降;网络交流的隐藏性、无约束性,极容易使青少年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网络聊天是许多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青少年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挤占了青少年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许多缺乏自律的青少年从网络上下载文章作为作业交给教师,这就大大降低了青少年学习的认真态度;现实中存在不少青少年由于过度地迷恋、依赖电脑网络,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学习时间无精打采,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二)网络对青少年与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消极影响。
长时间连续上网会造成情绪低落、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焦躁不安、血压升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障碍,有的甚至消极自杀;有研究表明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会使青少年人际交往变得冷漠无情;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严重损害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系列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会诱发青少年的双重人格障碍;网络操纵时间失控,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三)网络世界所造成的角色混乱。
角色虚拟化是网上交往的一大特点,青少年在里面聊得海阔天空,昏天黑地,但却没法知道自己的谈话对象是男是女,是正人君子还是人面兽心。更重要的是青少年也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身份、地址、学历、职业、外貌、家庭等信息,上网时如鱼得水。人们在现实世界中交往是真实的、直接的,尽管带上了角色的面具,而网上是以文学为载体的非直接的交往,是经过刻意加工的信息、精心包装的形象,七成以上的互联网友都以部分甚至全部虚假信息来保持隐私、保护自己或美化自己去吸引网友。信息高速公路上奔忙的是一个个虚幻的“你”和“我”。
(四)黄色网站导致的性罪错。
网上内容应有尽有,其中不泛黄色网站。如果不小心就将会进入到一个色情网站。在美国2.3%的青少年网民公开承认自己浏览过色情网站,有一部分青少年一发而不可收,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青少年通过一个个www提供的“黄色套餐”,满足了对性的好奇与渴望,但同时也产生性罪错感,甚至播下性犯罪的种子。
(五)黑客犯罪问题。
现在许多计算机病毒都是通过网络传播的,一些青少年利用所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制造、散布计算机病毒,给个人和集体带来经济损失;他们利用计算机安全漏洞,远程侵入网站服务器或者他人的机器,危害公共信息安全。最近央视《新闻焦点》栏目就报道了一位17岁少年技术性侵入某小学服务器,并以次为依托创办黄色网站,从事非法赢利的典型案例等。
三、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产生影响的复杂成因。
网络之所以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并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正反两方面影响,有着极其复杂的成因。
(一)网络自身特点的两面性。网络具有新颖性、互动性、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超时空性、信息传播的高速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这些特点既可成为优点,又可成为缺点。如网络的新颖性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甚至使人沉迷其中;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于民主的发挥,但也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网络的虚拟性导致了网络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犯罪增加迅速;网络的超时空性使用户有更多的自主性,也使网络犯罪手段更隐蔽,更难以控制;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丰富的网络信息开阔了青少年的眼界,但伴随着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网上黄毒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性。青少年好奇心极强而自制力较弱,往往会在网络上通过各种途径观看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的暴力、色情信息等来满足他们好奇心及对刺激的渴望,也会沉迷于惊险、刺激的网络游戏中流连忘返。青少年个体意识逐步形成,竭力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教,自己管理自己,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常常带有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青少年性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兴趣,有了网络,青少年可以在网上聊天、恋爱,但由于他们比较单纯,没有成年人那样理智和冷静,往往难以控制住自己的激情,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由于被网上恋人拒绝而走向自杀、杀人的也大有人在。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家庭、学校讳莫如深的信息常常会成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黄、暴、邪”是当今网络亚文化中对青少年最具杀伤力的“武器”。青少年追求时髦,在青少年中流传着“没进过聊天室就是老土。没有一两个网上情人也会被人瞧不起”,网络精英也成为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青少年网络安全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对网上鱼龙混杂的复杂状况及危险性认识不足,容易上当受骗。
(三)家庭、学校教育的不力引导。家庭和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但当前面对网络,家庭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力的问题却严重存在着。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玩好多了,而不加任何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现行教育无论在内容、手段、方式上与滚滚而来的网络浪潮相比都存在滞后性或不足。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被学生称为“从未上过网的古董老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而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强烈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容易让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中。
(四)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当今世界,一球两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竞争共处,又对抗斗争。西方许多敌对势力通过网络来与我们争夺新一代,他们在网上散布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信息,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西化”、“分化”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完全成熟,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未在其思想中扎根,对许多观点缺乏辨别能力,整日接触这些信息会出现“西化”的倾向。黑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大肆渲染暴力、恐怖。青少年喜欢模仿,网络暴力信息极易诱发他们使用暴力的冲动危害社会走向犯罪。
四、根据网络影响青少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驱弊就利。
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环境。网络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这样一个目的,即应当对网络文化和青少年的成长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这才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值得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和家庭加大教育力度的实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从调查中可见,上网吧的学生很多是因在校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受挫,同时又没有知心的人可倾诉,不被人理解和接纳。其实,从我们的咨询实践和与学校教育合作中发现,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得到很好的化解。
(二)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家庭是孩子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是培养人亲情、和睦、牵挂、互尊等品质的场所。父母要在自然爱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理智的爱,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规律。家长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掌握前沿的网络信息,做好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交流,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上网。
(三)社会应还青少年心灵抚慰的健康空间和场所。共青团、少工委及相应部门可采取讲座、展览、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进一步知晓网络的作用,同时对一些青少年活动场所给予相应的调整和整治。
(四)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通过对生活、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学习,增强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开辟主题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总之,网络全面地影响和改造着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上网已经作为一种时尚,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利民,又可害民,关键在于我们要对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把握,既不能谈“网”色变,也不能放任自流。学校、家庭、社会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只要我们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多给他们些心灵关注,将心理辅导寓于教学和教育之中,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为广大青少年营造一个文明、纯洁的网络环境,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网络资源必将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成为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推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