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原文

2012年11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论坛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

常州翠竹中学 岳亚军

师:同学们肯定预习了这篇文章,也把我发给大家的季羡林老先生的五段文字也预习了,现在请谁告诉我,你预习到了什么。先告诉我,你是怎样预习的。

生:我是边去读文章,边分析好词好句的。

师:嗯,我知道了,你熟读了课文,还在课文边上以感悟比较深的东西进行了批注,对不对,不错,好方法,也是好习惯。

生:我在读的时候发现了一些问题,然后把那个问题划下来,然后准备在上课的时候和老师进行讨论,或者和同学进行辩论。

师:非常好,你善于去读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把它记录下来准备在这课堂上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交流,一起来把它给解决掉。

生:我边读季羡林的文章,边体会他写文章时表达的感情。

师:也就是说你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非常关注这篇文章字里行间作者蕴含的一种思想、情感。三位同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谈他们的预习方法,有没有把我给大家的五段文字和我们的文本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习的,你预习了,有这样的同学吗?

生:我就是先看了那张纸上的五段文字,然后就是先了解一下季羡林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先对他有一种了解,然后再去读这篇文章。

师:嗯,你对前面三位同学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补充,在预习文本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诵读,要解决一些生字词,要找出一些关键句,要领会文本作者的思想内涵,还要发现文本当中的一些问题,但要深入地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是一定要和这个作者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他的写文章时的一种当时的处境紧密结合的,来更有利于文本的解读,对不对?现在告诉我们,你预习到了什么。

生:我预习到了季羡林先生他那时候的体会、情感与表达的思想,要呼吁提高国民素质,还有那时候写作的背景。

师:哦,你是把这五段文字和文本的内涵结合起来,看到了他能够上位的思想、真诚的情感寄托在文本里面,就是要呼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在那样一个背景下面,国民素质的重要,提高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生:我预习到了就是季羡林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蕴含了非常多的情感。

师:也就是说在这篇文章当中,他的情感绝对不是单一的,是丰富多彩的。怎样的丰富多彩待会我们大家一起探讨好不好?(请坐,非常好。)

生:我预习到了就是季羡林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觉得他是一个爱护环境,有正义感,而且很有责任感的人。

师:哦,你预习的过程当中对季老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是有爱心的,具有责任感的一个人,对不对啊?请坐。在学术界,他有三个外号:一个叫做“学界泰斗”,一个叫做“国学大师”,还有一个叫做别人给他的美称叫做“国宝”。但是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在想,翻开书本,请大家一起读一读文本第十二小节,“我是一个”预备起。(同学们齐读文本第十二小节)。这一段反复强调了什么?“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我是一个实在渺小的人,我绝对不是一个伟人”,他写的和别人的评价一样吗?你如何看。

生:我认为这是季羡林先生对自己比较自谦的一种表现。

师:他是一种非常内敛谦虚的一个人,你是读出这样一种情感。它们两者不是矛盾很大吗?她是这样一种理解,一个是学界泰斗,国学大师,国宝,自己反复强调“我不是伟人,我是没出息的,我是一个渺小的人”。

生:我觉得季老也是一个善良和情感细腻的人。

师:嗯,他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而又善良的人。其实啊,这段里面有很深很深的内涵,大家只是读到了这个词语层面上的意义,要真正读懂季羡林,就让我们一起读他的《幽径悲剧》。在他的这篇文章里面,他说他非常喜欢一种植物,请大家看第七小节,他喜欢什么啊?

生齐:藤萝。

师:他喜欢藤萝。那我问三个问题,大家按照三个问题去找文本当中的三个语段,读,然后想。作者曾经这样说:“藤萝是一种受人喜欢的植物,”请你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在课文当中找出相关的语段,诵读来品一品这株藤萝这些藤萝的美:第一,作者喜欢北大燕园当中的几棵古老的藤萝,这是因为?第二,在众多的藤萝当中,作者觉得最有特色的是幽径中的这一棵,这是因为?第三,在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浩劫之后,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是幽径中的这一棵藤萝,这中因为?迅速阅读文本,找出语段,自己朗读体会。找到了啊?

师:喜欢北大燕园中几棵古老的藤萝这是因为——,一起读!

生: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师:看到我的文字了吗?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抖抖闪闪的,有味道吗?要带着什么去读?

生:喜欢。

师:你会读出喜欢吗?试试看!开始!

生: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师:有喜欢的了吧。他觉得最有特色的是幽径中的这一棵,这是因为——,一起读!

生: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师:这一段读的才有点味道,说明大家朗读的基本功比较好啊。作者唯一的一点安慰的是幽径中的这一刻藤萝,这是因为——

生: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我们再看一看,如果要把三段连起来的话,首先要读出——

师生一起:喜欢

师:然后要读出——

师生一起:独特,

师:还要读出——

师生一起:安慰。

师:大家不要看文本,看屏幕,看能不能读。请大家带着喜欢的情感,在读,开始!

生: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师:请大家带着最爱的独特的情感去读,开始!

生: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师:请带着安慰的情感来读!

生: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嗯,我觉得大家每一段都有读得精彩的地方,比如第一段“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期间”,在这个地方就读得非常好,在这一段“盘曲而上,大有青云之概”这个地方读得非常好,在这里,又说,有读到“淡淡的”“嗡嗡的”都读得非常有情感。那我想,同学们反复诵读的这三段文字,你读出了什么呢?你读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思考

师:来,站起来就说问题。

生:我觉得我读到了这棵藤萝的独特和它的美,还有作者对他的喜爱之情。

师:是写出了这颗藤萝的美,而且还在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藤萝的一种喜欢。好的,好。

师:当我们读到它美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同学在下就要进一步想,这株藤萝到底美在哪里呢?

师:他到底美在哪?

学生思考。

师:很好啊,我们同学站起来就说。

生:嗯,就是藤萝美,不仅美在外形,满篷满架、生命力顽强,而且还,就是,没有依附其他的,没有攀附在周围的大树上,生命里很顽强,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安慰了作者,神美而且形也美。

师:你觉得它形很美,你刚才说到很多地方都是表现它的形美,还说到了它的神美,那你说它的神美在哪里呢?

生:嗯,就是书上第14小节它说那棵古藤“阅历人间沧桑,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说明这棵古藤虽然年纪大了,但是还尽自己所能为人间增添美丽,

虽然阅历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师:说明这株藤萝是——

生:很善良的。

师:很善良的体现了他内在的一种品质,所以你说它是神美。我觉得你不仅仅在这里回答地非常好,而且还更重要的是告诉其他同学,提醒其他同学的一种读书方法,现在我们正在研究这几小节,她回答问题的时候却是在哪一节文字中找到的?

师生一起:14节

师:语文阅读要做到瞻前——

师生一起:——顾后

师:这一种方法非常好。那你看到了后面这些文字中看得出来的,在这几节文字中你能看出它的神美吗?

两个学生同时起立回答。

师:你先说还是他先说?好的,他先说,嘿嘿,有话筒在那。

生:第二小节“直上青云之概”可以看出古藤不怕困难,很坚强。

师:他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生命力是一种事物神的象征,对不对啊,生命力又从“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看出,请坐。(老师板书)

师:我觉得同学们的阅读水平真很高,说一个事物美能提到这两个词:一个是形,一个是神,可能我们班上同学基础比较好。那看到了它的神美,形美体现在哪呢?形美体现在哪?抢话筒好了。

生:形、形、形美体现在那个:“它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枝外”说明它的那个,它的枝厚、枝干很粗,粗的话就代表他的顽强……

师:它有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还有枝条吗?一棵树肯定有干、有枝、有叶,还有什么啊?

生:花。

师:形从这几个地方体现出来,那它的外形状看出来了,还写出了这株藤萝的——要说它的形美除了干以外,站起来说啊

生:那个,在那边写道“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观”然后“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然后就说明这个花十分的香,然后蜜蜂也十分喜欢,然后又写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隐约地躺在叶子中的”,就体现出藤萝十分美,花也十分美。

师:它的花色非常艳丽,它的气味非常浓郁有香气,对不对?

师:形似体现出这株藤萝之美,学语文能够看出藤萝之美并不稀奇,还要看出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藤萝之美的。

生:作者用了多种感官写出了藤萝之美。嗅觉是藤萝花香,听觉是蜜蜂的嗡嗡声,视觉是古藤的叶子和花,把藤萝写得很美。

师:从多种感官的角度来把这株藤萝描写得很美,对不对?好,站起来说,大家争先恐后了。

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师:多种?

生: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

师:举例。

生:“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是拟人的修辞;把“粗干”比成“苍龙“,体现出藤萝的苍黑古劲。

师:比喻和拟人在这文字里体现得非常明显。你来。

生:用正侧结合的手法来写藤萝,“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正面写出了藤萝花的美和多,“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侧面衬托出藤萝花的美和多。

师:还有……

生:还运用了叠词的手法,比如说“一团团”“一朵朵”写出了花和叶子很多,突出了藤萝生命力的顽强。

师:词语的运用上突出的是叠词的运用。

生:作者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紫色的花朵”是静态的,“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是动态的,这样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美和作者对花的喜爱之情。

师:你们怎么这么厉害,这些你们会的东西老师就不讲了。以学定教的概念就是教你们不会的,讲你们不懂的。作者为什么把藤萝写得这么美?

生:我觉得作者采用多角度的手法,先是写“盘曲而上”之形,然后“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是写气味的幽香,“开得满棚满架”看出花开的数量之多。

师:用多种角度来表现,这是对刚才这一问题的补充。回答虽然好,当然允许你这样回答,我问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藤萝写得这么美?

生:这是体现出作者对藤萝的喜爱之情。

师:体现出作者对藤萝的喜爱之情,藤萝是自然之物,由对藤萝的喜爱传递出他对自然的喜爱。他把藤萝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但是有一件作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在燕园幽径发生了,什么事?

生:藤萝被砍断了。

师:像什么?

生:吊死鬼。

师:面对这样一株美丽的藤萝突然之间、忽然之间变成吊死鬼的悲剧,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刚才同学们在预习当中就说了,这篇文章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那现在我们就要来探寻这不止一种的情感。

生:是一种悲愤。

师:是一种悲愤?

生:悲是因为作者喜欢藤萝,但藤萝被砍了,很可怜;还有一种愤怒,因为人们争名夺利,不关心这样一株小生命,有点愤怒,有点批判的态度。

师:你这两个关键词是“悲愤”和“愤怒”,慢一点,这株藤萝是被谁砍掉的?

生:是被十年浩劫中的人们砍掉的。

师:被人们砍掉的,被十年浩劫中的人们砍掉的?同学们看看书,他的回答对不对?

生:十四小节中讲到是被愚氓砍掉的。

师:是被愚氓所毁掉的。请大家注意这个词“氓”,这个词有两个读音,一个读?

生:Máng。

师:一个读?

生:Méng。

师:这里书上注的是?

生:Méng。

师:如果读Méng时表示什么?

生:百姓。

师:如果读Máng呢?如果读Máng呢?它常和什么组合在一起?

生:流。

师:师笑,那意思就不用我说了。有区别吗?有区别。Méng是指百姓,愚氓是指愚昧、无知的百姓,是被这些人砍掉的。那是在文革中被砍掉的吗?是什么时候?

生:文革之后。

师:文革之后,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九二年,文革结束已经十几年了。这棵藤萝在文革之中没毁掉,而在文革结束十几年后毁掉了,请大家注意这个时间点,对你理解文章有启发,明白?待会儿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把这个要素放进去。刚才这个同学说作者的心情是悲愤的,是愤怒的。那我想我们首先把矛头指向愚氓。作者对愚氓是什么态度?是他砍掉的。把矛头对象愚氓。

《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原文

生:对愚氓有批判的态度,第十五小节的三个“绝不会”和后面的“偏偏”可以看出对他们的无奈。

师:对这些愚昧无知的百姓他既恨而又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的感情是通过吊死鬼的自述而传递的。奈何啊奈何,对愚氓他是这样一种既恨而又无奈。这样一种心情流露出来了。你为什么要把这样一株美好的藤萝砍掉呢?你无知没关系。这样一株藤萝害你了吗?它妨碍你了吗?能不能找到这样三句话?

屏显:

是它妨碍了其他植物的生长吗?

使它对过往行人进行伤害了吗?

是因为它长相丑陋影响环境了吗?

师:是它妨碍了其他植物的生长吗?有没有?

生:没有。

师: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是它对过往的行人进行伤害了吗?

生:没有,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师: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哪个字很关键?

生:从无。

师:是因为它长相丑陋影响环境了吗?

生:每天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师:看来这三条理由都不成立。所以你们这帮愚氓啊,你们自己无知也就算了,你们为什么要去伤害这么一棵美丽的藤萝呢?能够给人们带来愉悦的这样一株植物。美好的东西被别人毁灭对喜欢的人来说一定是非常悲痛的。难道季羡林老先生仅仅就是对愚氓有这样一种可恨的无奈吗?仅仅是对愚氓的恨和无奈吗?

生1:就是我觉得季老先生还有对那些就是这株被砍藤萝的同情和喜爱之意。

师: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现在恨愚氓,反过来就更进一步说明他对这样一个美好藤萝的喜欢,这个感情也要放在里面的,他喜欢藤萝。(板书)

师:深入阅读一下,除了对愚氓他还对谁发表感慨?

生2:他还对现在的世风。是第14小节,“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这是对现在的一些人们不关心自然,然后伤害生命的一种嘲讽。

师:伤害生命的嘲讽,他们为什么要伤害生命?(生齐答)他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十足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性格?(生齐答)自私,自利,再节约一点就是人的势利。(板书)请大家一起把这一小节读一读。预备齐。

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能不能再从下面一节文字找一段与之相仿的句子,再进一步来看。

生3:下面一小节的“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这句话……

师:慢点,让我提醒你一下,刚才上面说“茫茫人世”,现在在?现在在?要把这一句话要读进去。你读一遍。

生3:“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

师:“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只要问到谁都可以。说一下。

生3:这句话写出了季老先生对当时燕园中人的一种讽刺。

师:燕园中人的什么本色?燕园中人的什么本色?对自然世界这些生命的存在漠不关心。(板书)体现了他们对这些美好生命的冷漠。

师:来看,感情绝对不是单一的。他对藤萝是喜欢的,而且爱到了一种具有特殊的意味,他恨这些愚昧无知的人,他恨现实生活当中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市侩小人。但是,也许人世间的事他管不住,但是他可能在这个身在燕园的这一们老先生。同学们想一想燕园在哪儿?(生齐答:北大)北大是什么地方?是全国最高等的学府,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典型之所。按道理来说,在这一个地方的人民应该是?随便站起来说。

生4:它应该是文化素养挺高的人。

师:文化素养品味都非常高的人,作者恨什么?恨什么?连到茫茫燕园这样一个场所,这样一些高品味的人,都对这样一种生命缺少关怀,是这样的一种冷漠,那我们的国度会怎样?会怎样?这一株藤萝而且被毁在什么地点?大家知道了,燕园。什么时间?已经是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再过了十几年。我们的国民素质提升没?(生齐答:没有)这是作者痛心的地方。所以说,面对这样一种藤萝被毁的惨剧,其实死的不是藤萝,伤的是谁呀?再回头看,作者反复强调他是一个渺小的人,是一个没出息的人,是吗?(生齐答:不是)反而反过来证明他是确实实在在是一个伟人。鲁迅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师:今天,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发现我们这篇文章没学完。是吗?是不是没学完?还有哪个地方没学?前面几个小节没学?(生齐答:1-6)要学吗?听你的。要学吗?学什么?通过刚才的这一段分析,对这一段幽径美景的描绘,技法我就不需要再讲了,我再讲就多余的了。你们马上会讲幽径很美,而且怎么写出美来的,我不要讲了。那我们要讲这六节文字,讲什么?学什么?

师:这篇文章我读了好几遍,读读啊读出问题来了。读出什么问题来啊?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幽径悲剧”,这还不要去说它,但是它的重点写在幽径上的一株藤萝上。这个悲剧是谁的?藤萝的悲剧。这个悲剧不仅是藤萝的悲剧,还是作者内心的悲痛的情感。那我就想了,这篇文章前面6节可不可以去掉?这不是藤萝的悲剧吗?幽径只是一个藤萝生长的环境。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用6个小节来写呢?完全可以去掉啊?

生5:我觉得写前面6小节,我觉得第6小节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吧。它说,“这一条神奇的幽径,情况大抵如此。”就说明前文写的主要是这条幽径神奇与美丽,然后后面说,“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就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藤萝更加地喜爱。

师:我听出来了,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在他的回答当中,是这样的一层最主要的意思。他把幽径写得这么美,就是为了称托出后面藤萝美,是不是这个意思?(生5肯定)

师:其它同学呢?

生6:我觉得藤萝应该是幽径的一个代表,藤萝会被一些愚氓之人砍掉,虽然也是藤萝的悲剧,也是幽径的悲剧,人们再也不能欣赏到这样。

师:是藤萝的悲剧,也是幽径的悲剧,还是燕园的悲剧,也是中国的悲剧。是这样吗?

生6:就是它也可以反映出人们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师:什么心理状态?

生6: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来关心、不来发现一些人世间的美。

师:我终于明白了。我终于明白了,你的回答。你是说,现在这一条幽径写得这样幽,与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不来这条幽径有关。是不是?所以它就变成幽径了,现在来的人很少了,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6:好像不是这个意思?

师:那你说什么意思?

生6:就是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说,还是第一句话就是藤萝是幽径的一个代表,还是反映。

师:幽径是燕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藤萝生长的一个典型的环境。所以你就不能少,是这个意思。

生7:前面讲了幽径它四季都非常美丽,着重表现了它幽径里面每样景物都非常地充满生机,但后面又写到藤萝被毁,然后形成了一种对比让人更加痛心。

师:哦。所有观点,汇聚成一条:前面6节不是多余的,是为了更加,你再说。

生8:我也认为是一种对比,但是我觉得是作者对这一条幽径态度的对比。前面说那个,“出家门,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说明作者非常喜欢这条路。

师:作者非常喜欢这条路,因为对这条路有感情,他所以写得一笔也不多?

生8:但是后面他又写到,在这棵藤萝被毁之后,后面就写掉他再也不敢再来这条幽径了,说明这在他心里的地位非常的重。

师:这条幽径是作者心目当中一条非常神奇的路,对不对?他可能还有更进一步的深刻的体悟。今天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深入的探究下去了。我倒觉得,在这个地方是值得大家可以研究的地方。这条幽径要写的这么多吗?一定要写的这么多吗?如果让我剪辑一下,你能把它剪辑成两到三个小节的文字,起到同样的作用吗?下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2714.html

更多阅读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 实录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实录杭州文海教育集团 刘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2.使学生初步理解含有字母的

于漪老师——《往事依依》教学实录 往事依依 于漪

(教者语:2003军9月,“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在连云港市举行,大会邀请的专家中有我一直崇拜的于漪老师。作为主办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立刻想到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让于老师参与我们的“教研活动”。“作报告”显得重复,

程少堂:《咏雪》教学实录

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附后的《“千古文人〈世说〉梦——关于〈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一课的几点想法》一文。这篇文章早挂上语文味网了。(本站编者按:自去年中国中小学教育网k12语文论坛对程少堂老师的这个课堂

《信客》教学实录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录

《信客》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共享一段《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心,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

声明:《《幽径悲剧》教学实录 幽径悲剧原文》为网友抬起头往前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