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个人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
———人生规划教育系列之二
作者谷运兵
价值观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选择的心理基础。个人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受制于社会价值体系,在人们还不能自觉地思考这个问题时就被社会环境培养了一种价值体系,他们对此浑然不觉,被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体系控制了自己的一生。盲目地实践着某种价值体系的人们,反过来又构成了其他人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强化着这种价值体系。于是在个人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的价值体系之间便形成了一个互相决定互相强化的超循环。而从社会这个主体而言,应创造好的环境和体制,让人得到完全的发展,其实这就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人类自身的解放。反过来,人类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就必须社会的每个个体都有更高层次的价值观。
古时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讲的:一个农民说,如果自己当了皇帝,就每天吃红薯,用金锄头。现代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上世纪50年代,女人要嫁就嫁贫下中农,资本家小姐是没有人理的。以后又有嫁军人最光荣;工业学大庆时,嫁个工人是很令人羡慕的。现在又是怎样呢?可以看一看征婚广告(如果把每年的征婚广告汇集起来,就可以看出几十年来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大家可觉得原来的可笑,可是现在的官本位、金本位就不可笑了吗?很多人在权钱面前,人格尊严都不见了,人生的本质意义,还真就没人在乎。人啊,还真没主见,就这样在社会上随波逐流,说得不好听就是行尸走肉。可见,价值观的缺失是个极端严重的问题。
价值观体系指导着人的成长过程。正由于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性,统治阶级必然要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社会价值体系。孔子的儒家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企图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担任了三十年白宫顾问的DavidGergen,他在《美国总统的七门课》中,说里根总统只对三件事感兴趣:“第一、个人的自由和选择(因此也包括经济的繁荣发展)。第二、军事力量。第三、传统的价值观。在评估所有的报告和建议的时候,里根都用这三条优先性作为标尺”。第一点和第三点都是指资本主义价值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见,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
价值主体不同就有不同的价值目标,以全人类作为价值主体,其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人类普世价值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次一级的有国家、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念,如爱国主义及一些传统价值观念。再次一级的是集体价值观念,如一些企业制定的企业核心价值。社会提倡的价值观,是以社会为价值主体,这些价值主体不断地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教育其成员,以主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在我国所提倡的价值观多是具有公利性质的,如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等。作为个别的“人”也有以自己为主体的价值观,并且不自觉的体现出来,但却很少以自己为主体主动思考价值问题,甚至出现这样一种认识:考虑个人价值是可耻的,只有多为社会做贡献才是伟大的。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许多人因此思想迷惘、内心矛盾。而事实上,我们找不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的理论基础。
我国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各级学校都有思想政治课,在大学里,思想政治课的课时安排占了30%,主要进行的是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教育,提倡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但效果并不特别好。原因之一是因为忽视了个人的特殊性、价值观的多元性、性格的多样性、成长的自觉性。其二是受行为主义的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强调灌输和训练,而不注重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不太关注这些价值观对个人自身成长的指导作用,没有把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人是要教化的,但人更是自觉的,无数的说教抵不上个人的自觉。比如说诚信教育,我们说舞弊记过并记入档案,但毕业时又取消处分;我们说考试不及格拿不到毕业证,可是又有无穷的补考机会。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我们自己不把诚信当回事,却要求学生诚信,又是班会讨论又是演讲,只会使学生变得虚伪。观念的形成是内生的,外界强化是不可靠的,把社会要求的道德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而在社会实践中做反向教育,当然不会成功,学生当然更愿意相信现实结果。
另外,统一价值观可能走向反面。不断的要求社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就不允许出现异己和另类,认为他们干扰了社会的大方向,阻碍了社会进步。“文革”时要求大家又红又专,如果一个知识分子只关心自己的学术就会被打成走白专路线的典型。其实,一个人的精力在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术上已经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了,又何必要所有人都去投入到政治运动中去呢,而所有人都投入地参加政治运动就必然会造成社会的其它重要价值无法实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人人都知道主要由分数来评价学生,但只以分数为标准来要求学生,结果就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培养的是只会考试,不会做事的人,这就是善转化为恶。分数这种标准是工具型的,不是真正的终极目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终极目标。“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强制规范人的价值选择和行为会造成极大的恶果。思想的一元化会造成整个社会陷入极度的僵化。所以社会只应规范少数的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应该成为环境和制度去约束、引导人们,应该融入电视、电影、报刊、网络等传媒,融入日常生活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同时,社会更应该鼓励人们去追求多元的价值观,以保障社会的活力和人的自由。
我们应该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先天需求,这是人类能进步的基础。人的这种意识是被湮没还是被激发,有环境影响的因素,也有个人意识是否强烈的因素。通过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使人类整体得到发展是符合共产主义精神的。
一个人缺失价值观的指导,人生将是盲目的。那么,该如何以自己为中心,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观体系呢?这正是本文所要关注的主题。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除了要接受社会所提倡的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已的性格特点、生存环境,提出个人成长中应遵循的人生理念,明确哪些是个人的长远价值,并努力实现这些价值。个人价值体系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主流价值,围绕使自身高度发展,具有高尚情感,强大知识能力等来进行。在实践中坚定自己的信仰并内化,成为个人品格的一部份,使自己的人生目标不为复杂环境所扰乱,以此来指导个人成长、职业方向等等。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你目前有着怎样的价值观体系呢?自我分析和应用一些价值观测试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倾向。自我分析中的一些结论包含了价值倾向的内容,比如理想、人生目标是什么?看重什么?等等。把它们提取出来,就是一份价值观的自我分析。
一些心理学家以及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类学家编制了比较标准化的问卷或量表,以大量测试或调查的方式来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社会或团体的价值观。著名的得到广泛使用的研究工具有奥尔波特(G.Allport)等人的“价值观研究”、莫里斯(M.Morris)的“生活方式问卷”、罗克奇(M。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等。以下介绍的是罗克奇(M。Rokeach)的“价值观调查表”:
终极价值观 | 工具性价值观 |
舒适的生活(富足的生活) 振奋的生活(刺激的、积极的生活) 成就感(持续的贡献) 和平的世界(没有冲突和战争) 美丽的世界(艺术和自然的美)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 家庭安全(照顾自己所爱的人) 自由(独立、自主的选择) 幸福(满足)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 快乐(快乐的、休闲的生活) 救世(救世的、永恒的生活) 自尊(自重) 社会承认(尊重、赞赏) 真挚的友谊(亲密关系) 睿智(对生活有成熟的理解) | 雄心勃勃(辛勤工作、奋发向上) 心胸开阔(开放) 能干(有能力、有效率) 欢乐(轻松愉快) 清洁(卫生、整洁)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宽容(谅解他人)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正直(真挚、诚实) 富于想象(大胆、有创造性)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智慧(有知识、善思考) 符合逻辑(理性的) 博爱(温情的、温柔的) 顺从(有责任感、尊重的) 礼貌(有礼的、性情好) 负责(可靠的) 自我控制(自 律的、约束的) |
价值观调查表中包含18项终极性价值和工具性价值,每种价值后都有一段简短的描述。施测时,让被试按其对自身的重要性对两类价值系统分别排列顺序,将最重要的排在第l位,次重要的排在第2位,依此类推,最不重要的排在第18位。该量表可测得不同价值在不同的人心目中所处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重要性程度。这种研究是把各种价值观放在整个系统中进行的,因而更体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作用。
上表中把价值观分成了终极性和工具性两种,终极性和工具性这两类价值观有着非常重大的区别,而很多人并不了解,所以他们的人生过得非常没有方向,享受不到快乐。当我们追求某种事物时,追求的是这些物质、事物背后所带给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大多数人都是在穷其一生去收集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具,以为拥有了这些工具就等于是幸福、快乐、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需求。内心感觉是一种终极的心境,而工具只是阶段性的事物。比如,你认为最重要的是财富,财富本身并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件事物,那么财富即属于工具性价值观。任何人一生中所追求或逃避的都是一种感觉。我们所要的不是家庭、朋友、金钱等这些外在的表象事物,而是这些事物所能给你带来的感觉。你所要的可能是家庭给你带来的爱、幸福、快乐;朋友给你带来的关心、肯定、协助;金钱给你带来的安全、自由等等的感觉。是这些感觉主导了你的行为及思想和判断模式。其实,我们可以积极主动地拥有我们想得到的那些终极型价值,只要你明确自己真正在追求的是什么,而不被一些蛊惑人心的外在事物所迷惑,你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那么,知道自己有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后我们又如何排列其重要性,建立自己的层次体系呢?
个人作为主体,其价值评价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对越是想得到满足的需求就有越高的价值评价。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期洛的“人的五个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展现了人在五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他在《人类动机的理论》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分为五个层次:
(一) 生理上的需要
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衣食住行等。这些是人们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在这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其他需求不会发挥作用。
(二) 安全上的需要
如生活保障、生老病死有依靠等等。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满足,就会出现安全上的需要--想获得一种安全感。
(三) 归属与爱的需要
包括同家属、朋友、同事、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谋求使自己成为某一团体的成员以得到一种归属感。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孤独感、异化感。
(四) 地位和受人尊敬的需要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类。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熟、独立和自由等愿望。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望、承认、接受、关系、地位、名誉和赏识。
(五)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又分为健康型自我实现与超越型自我实现。它是指一个人需要做对他适合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在能力,表现个人的情感、思想、愿望、兴趣、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不断的创造和发展。
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上述五个层次的先后次序来追求各自的需求与满足。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有从低到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到心理这样一个先后不同的层次。现实中并不是一种需求100%实现才可能出现下一个需求,需求的实现程度可能是生理需要满足80%,安全上满足70%,自尊满足40%,自我实现10%。另外,人还有审美、理解和探索另两类需求。
在这里,我就个人价值体系提出几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个人价值体系示范图
个人终极性价值观 | 睿智 内心和谐 自由 成就感 | |||
个人工具性价值观 | 明道有德 理性 负责 自控 独立 宽容 合作 | |||
个人价值目标 | 经济利益(生理和安全需要) | 和谐社会关系(友谊 爱尊重的需要) | 爱好(认识、理解 审美的需要) | 个人发展 (自我实现) |
具体化 | 健康 无财务之忧 | 相互关爱的家人 志同道合的朋友 真诚可靠的同事 | 广博的知识面顶尖的专业知识 | 实现个人终极性价值 |
实现方式 | 平和积极的心态 好的工作 理财计划 锻炼身体 | 做正直善良、可靠、值得信赖的人 | 知识管理 | 个人工具性价值 |
价值观念 | 健康 富裕 勤奋 | 正直 善良 诚信 | 智慧 理性 | |
社会价值观 | 国家、集体价值观念 |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 ||
全人类普世价值观念 | 真 善 美 自由 平等 博爱 |
在这里,以人为主体谈论价值,那么人的需求及潜力的发展无疑是考虑的重点。人有三大属性,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外部对主体的冲击,对自我主体性的破坏、扭曲、异化,以及主体的反抗与挣扎是人类(个人)痛苦的根源,对主体的冲击,包括人的三个属性的剥夺,让他贫困,生命无保障,生活无着落;让他孤独,割断与社会的联系;让他愚昧,精神上得不到发展。这些都会带来痛苦。而三大属性的充分发展形成丰满的、全面的、发展的人。自然属性的充分发展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丰富和生命安全的满足,是主体的生理需要。社会属性的充分发展包括对友爱、尊重、归属等社会化生活的满足,是主体的社会化生存需要。精神属性的充分发展包括人所特有的对认识、理解、审美、道德感等的满足,是主体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人的主体生理(衣食住行及安全等)需要、精神发展需要(认识、审美等)、社会化生存需要(尊重、爱、归属等)有意义的就是人所要追求的价值目标。
满足我们生存需求的一些事物提供了基础价值,如健康、财富。有稳定收入又身体健康是实现其它人生价值的基础。基本需求严重得不到满足时,会产生“深度记忆”,强化对当前需求的价值认识,改变对未来的看法。这种记忆将一生保存,比如一个长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他的最高理想可能就是食物丰富了。低层次的需求被强化,这种强化的认识会使他看不到其它有价值的事物,让低层次的需求和低层次的价值观主导一生。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培养自己优秀的职业技能和合理的规划是取得稳定收入的正常路径。平和积极的心态、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是身心健康的保证。
作为一个社会人,人人都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要实现尊重和爱的需求,为此我们要建立与家人、同事、朋友之间和谐的关系,有体贴你的家人,友善的朋友,可靠的事业伙伴,这一切不是天生就为你准备的,是你重视自己的家人,重视你的朋友,重视你的同事,以及你具有优秀的个人素质,正直的道德品质。这些构成了得到尊重和爱的基础。做到以上似乎是一个较成功的人了,但是描述出来的还是一个性格模糊的人,不太真实。因为一个人是有其个性的。人的主体精神发展需要的实现,形成个性丰满,见解独立的个人品质。实际上,一个人天生就有认识、理解、审美的需求,这里我简化成个人的兴趣爱好。
对个人来说,这三种价值是不同层次的,基本价值的实现,既是目标又是达到下一个目标的手段,从而形成一个有层次的、发展着的、相互联系的价值体系。在层次体系中,有一个终极的价值目标,达到你的终极性价值,意味着成为完整的全面的独一无二的“你”。或者成为领袖,或者是成为科学研究者,甚至可能是一个这样的主妇:关爱着家庭里每一个人,通过家庭成员的健康快乐找到自己的价值存在。他们是那么的不同,但他们又是那么的一致,多元的价值在这里统一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通常是这样的:在他们的基本需要已得到适当满足后,又受到更高层次的动机---“超越性动机”的驱动,为一些他们所为之奋斗、为之求索并奉献忠诚的价值所激励。他们能自然而充分表现自我;宽容地接受他人;既自我又忘我、利已又利他,工作娱乐不分,不计较得失;脱离了低级趣味;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个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调节可以改变价值观。但一个人的价值重要性排列不可以随着临时的需求变化而改变,这是一种完全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杰出的人都能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并且上升到信仰的层次,愿意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如哥白尼为了真理遭受教会的迫害,而裴多芬为了自由愿意抛弃爱情和生命。高层次的需求不是必需品,而是人的高度发展的结果,不一定会产生,但低层次的需求则可能不断的被强化,如我国的吃喝文化。
一个人是否具有价值,却不能完全以他自身能力的发展为标准,因为作为一种关系,价值的存在表现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主体以自己的本性,需要和尺度面向客体,客体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作用于主体,二者在主体身上实现一种具体的结合或综合。站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进步这一高度看,以一个更高的主体—人类,整个中华民族为根据来看个人价值就一目了然了。人类社会的多元价值,丰富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完整性。所以,维护多元性本身也是人类的重要价值之一,这就是为什么马克思说: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
如何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分出轻重、主次,这是一个很个人的问题。内部价值目标如何权衡、结合、实现既有重点又有全面的辩证综合,如何使人的价值观念体系内部结构合理、先进,指导生活时形成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是非常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社会也要允许人们有多样的选择,人类社会诸多的价值实现要靠无数人不同的价值选择来实现,如果每个人都整齐划一地按要求去做同样的事,那么这就是一个僵化的没有丝毫生气和创造力的社会。所以本文只是提供一种参考,文中凡是具有价值描述的句子或段落都只代表个人观点,无意推销。
后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只要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就自然而然地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了。人类的科学研究,都是弄清对象、外界物、客体本身的情况,研究它们的关系和规律,让它们为人类服务,人这个主体一直被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就象台风眼一样,虽处于暴风旋涡的中心,却异常平静。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认识更能影响他的前途,没有什么比选择更能影响他的命运,没有什么比实践更能影响他的能力。在我看来,缺乏正确价值观指导的存在处境是心理疾病的根由,凡是人类都会需求一个价值构架,一种人生哲学,一种赖以生存、赖以理解世事的宗教或宗教替代品。建立起合理的个人价值体系,使我们能不依赖佛陀,不依赖上帝,仍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找到心灵的乐园。然而,知易行难,让我们向着价值高峰,充满信仰的、勇敢的实践着吧。
参考书目:
《人的潜能和价值》林方 主编 马斯洛等著
《新价值论》 李德顺 著
《培育和谐价值体系》 岳德常 著
以价值论为中心重构哲学 江畅 文
2008年5月完成 2009年5月1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