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似亲人》
我们村寨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苗族,只有我家是汉族。
我的邻居有一位老奶奶,快80岁了,可身体还算硬朗。她有个女儿在县城教书,难得回来一次。一年到头,出来进去总是她一个人。
老奶奶经济上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妈妈常对我说:“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儿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话。那时我还小,只能帮老奶奶擦擦桌子扫扫地,别的事干不了,她也不让我干。现在,我长大了,可以帮老奶奶多做些事了。
今天是星期日,我吃过午饭,做完功课,想起老奶奶前两天换下来的床单和衣服还放在那里,我便悄悄地背起竹篓,拿上脸盆,到河边把衣物洗干净,然后又悄悄地回到院里。我正在晾衣服,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笑眯眯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听了老奶奶的话,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忙说:“您说哪里去了,帮您做点儿事是应该的。以后,我还要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上面的文字来源于全国小学第五册语文教科书第二课《亲人》,这篇课文就是根据王炳炎老师的作品《胜似亲人》所写的。
《胜似亲人》这幅这幅作品是王炳炎老师的成名之作,他创作这幅作品时还只是一个业余的无名画家,但很多人看到这幅画后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果不其然,王老师的《胜似亲人》在1984年全国第六届美展荣获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参加了中国现代美术赴前苏联的展出。通过这幅作品的获奖情况就可以体现王炳炎老师的艺术档次。
《胜似亲人》这幅作品出自王炳炎老师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亲身感受。一位湘西老人对他的无私帮助,让他终身难忘。他说,“我一定要把这种人间真情很好的表现出来。”借着这种创作的冲动和对湘西人民的感情,他完成了这幅作品。
王老师采用汉族姑娘帮助苗族五保户老大娘洗衣被这一主题。画面围绕突出人物心理活动而展开构思,刻画了两种不同的微笑,老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亲热的微笑,少女腼腆的微笑和淳朴的表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王老师特意在人的第三感情区——脚上做文章。为了突出小女孩的腼腆,王老师将女孩的一只脚踏在另一只脚上,很好的揭示了她不图表扬的内在的心灵美。为了表现老人的感激之情,王老师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与老人年龄不太符合或者是夸大的动态(但不过分)来表现她当时的心情,利用女孩的腼腆和老人感激的表情冲突,就很好的表现出了“胜似亲人”这一主题。在两人的形象处理上,王老师加强了老人脸上、手上的皱纹和肌肤的粗糙感,少女的脸则表现得很丰满、红润,体现出农村姑娘的一种健康美。
这幅作品不仅人物处理的非常到位,色彩和线条的应用也值得我们学习。在色彩上王老师运用了西画中色彩明度的关系,加强明度对比的变化,小女孩身上的水红色衣服是用纯曙红染上的,老人袖子色比较亮,但明度有所减弱,而周围的色彩明度就更弱,明亮高的色也是亮度大的色,这样使读者就能看到画面的中心。作者比较重视色彩的呼应。色调的统一。比如,上衣红色与脸盆内的红色呼应,蓝色围裙有背景的蓝布和前景印花被的蓝色呼应,而绿色则有晾衣杆上的衣服、背篓里和麻石侧面的绿色呼应。在勾线时,王老师采用了不同的线条。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小女孩身上的线条比较流畅,老人身上的线条比较凝重,床单的线比较厚重,木板的木纹用淡墨线勾出,而有的地方只用了铅笔线勾出。这幅作品突出了人情和亲情,摆脱了多年来大讲“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残酷,回归了人性的和谐,这也是这副作品刚一展出就得到好评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