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从回收啤酒瓶开始
从“酒干倘卖无”到“酒瓶大王”
河北省献县地处九河下稍,境内有“钦定泛区”,自古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即便是如今,献县仍没甩掉国家级二类贫困县的帽子。在这样一个人口57万的以纯农业为主的贫困县,到2004年底,全县还没有一家企业纳税超过一千万元。然而,到了2005年,一个二十年前还吆喝着“酒干倘卖无”的农民青年,却打破这个奇迹,他的企业纳税额在献县历史上首次超过了1000万元。
这个令整个献县、乃至沧州人刮目相看的青年就是河北省献县淮镇北街村农民祝景伦。
(一)机会青睐有心人
历史是这样记录下祝景伦的发展足迹的:1988年,因家境贫寒,祝景伦初中毕业后在家里种了几年地,做过小买卖,给人帮过工,见小打小闹总也成不了气候,19岁的他踏上了北京打工之旅。当时祝景伦仅基于一个目的“挣钱”,他深信只要有了钱,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变成现实。可为村里修一条平坦的公路,帮助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盖一幢教学楼,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现在的祝景伦来说,这些梦想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可是在十多年前,它们是那样沉重地压在他稚嫩的肩头,但他还是扛着他们走向了北京,即而人生的轨迹从此改变。
在北京,困苦加杂着思乡情,陪伴他度过了漫长的日日夜夜。初到北京,举目无亲,家中带来的路费已所剩无己。为了生活,祝景伦在农场干过杂活,在采石厂开过推土机,跑过运输,榨过油。1989年的一个夏天,祝景伦到燕京啤酒厂附近闲逛,他发现有些民工在为啤酒厂回收酒瓶,利润相当可观,那些人一天的收入比他半月的收入都高。也曾在家乡骑着“铁驴”收过酒瓶的祝景伦眼前一亮,他立即转行加入到收酒瓶的行列。
当时,为燕京啤酒厂回收酒瓶的有十三四户,竞争相当激烈。由于人地两生,祝景伦收来的酒瓶只有小部分直接送进燕京啤酒厂,而大部分都交给收酒瓶的大户,再由人家送进厂里。祝景伦眼睁睁地看着他收来的酒瓶被别人“扒一层皮”,自己辛苦一场,收获甚微。
祝景伦每天骑着三轮车满街转,嘴里吆喝着“酒干倘卖无”,泪水和汗水混在一起也分不清了。祝景伦在忍耐,在等待机会。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1年,由于市场行情好,燕京啤酒厂扩大生产规模,为保障生产需要,啤酒厂要跟回收酒瓶的客户签订每年最低回收200万个酒瓶的合同,并要求预交押金。大多数回收者都打了退堂鼓,最后签订合同的只有祝景伦和另外三户。合同完成不到五分之一时,酒瓶收购价格波动,另外三户为求自保退了出来。祝景伦没有退缩,坚持守信,按合同完成了签订的数目。当按合同完成收购数量时,他算了一笔帐,这个平生第一大合同让他不但没有赚钱,反而赔进去了7000多元。
燕京啤酒厂的负责人听说了祝景伦的事迹,被他的诚信所感动。1992年,啤酒厂把酒瓶回收的任务全部交给了祝景伦,每年为厂子回收酒瓶3000万只。
一纸合同确定了祝景伦成为这个全国最大的啤酒厂酒瓶独家回收商的地位。
(二)苦尽甘来终有报
一个全国最大啤酒厂能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民打工仔签合同,接到定单的那天晚上,祝景伦一夜没合眼,他既兴奋又担心,兴奋地是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担心的是怕自己没能力完成这个定单。最后,勇敢战胜了懦弱,他决定一直干下去,无论前面是刀山是火海,即便有荆棘有坎坷,他都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自从接到合同的那天起,祝景伦每天都像陀螺一样运转个不停。搬运工忙不过来,他要亲自扛麻袋,小贩没及时把酒瓶送来,他要骑着三轮车满街转。很多的时候,他忙活到深夜,还要精打细算一天的收入,工人都睡了,他还要在把收上来的酒瓶抽检。夏天,一台电扇,一壶凉白开就过了一夜;冬天,收拾酒瓶时也不知手上是冻裂了口子,还是被玻璃划破了,两只手钻心地疼痛。过年时,他给工人都放了假,惟独自己没有假期,他端着大年三十的饺子一只一只地数酒瓶。
经过5年的奋斗和资金积累,祝景伦的啤酒瓶回收公司已初具规模。1996年,他在燕京啤酒厂附近租了30亩地,成立了沧顺实业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人手不够,有好几个月,祝景伦既当经理,又当搬运工,到了晚上,无处可住,只能躺在冰冷的酒瓶堆上,将麻袋盖在身上取暖,夜里常常被冻醒。回忆起当时的艰苦创业,祝景伦说,如果当时意志稍微一松懈,自己就坚持不下来了。
又经过两年的发展,祝景伦的啤酒瓶回收公司发展到拥有车辆12部,员工90人的小型公司。更重要的是,他完成了事业腾飞的原始资本积累。
(三)功成名就报桑梓
在北京创业的十多年里,祝景伦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劳的双手,事业蒸蒸日上,他始终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1999年,祝景伦带着自己的梦想,踌躇满志地回到家乡,看到家乡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乡亲们依然很贫穷落后。石黄高速、307国道贯穿家乡而过,给家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祝景伦放手施展的空间,他下定决心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发展,回报家乡的人民。2000年,祝景伦经过认真考虑,作出了影响其一生的重大抉择,在家乡建一座现代化啤酒瓶生产厂。决定传出后,祝景伦的朋友和家人纷纷反对,有的说北京干的很好,再回乡办厂何苦呢?有的说家乡办厂困难多,小心把家底赔进去,劝他三思而后行。当地县乡领导知道这一情况后,表示大力支持,并派专人协助祝景伦办厂。
经过考查,祝景伦和山东升华玻璃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祝景伦凭自己的诚信和执著在北京啤酒瓶销售市场站稳了脚跟,与山东升华公司的合作同样靠诚信打动了对方,起初山东方面只想投入技术,占30%的股份,祝景伦为了表示自己办厂的诚意,甘愿自己占49%的股份,山东方占51%的股份,山东方面被他的诚信所感动,最后决定除技术入股外,再追加一部分资金和设备,无偿转用商标。
2002年12月,祝景伦在家乡注册了沧顺实业有限公司啤酒瓶项目,一期工程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顺利投产。2003年3月祝景伦开始筹建第二车间,并于当年8月中旬正式点火投产。2004年6月建成第三车间,产品也由开始建厂是单纯生产啤酒瓶到生产各类玻璃瓶,企业规模挤身全国同行业主要生产厂家之列,成为玻璃瓶生产行业的后起之秀。产品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家啤酒生产企业。
2006年8月,随着第五期工程正式投产,祝景伦的“沧顺”啤酒瓶集团总投资已达到2亿元,年生产能力达到23万吨,平均日产量达到130万只啤酒瓶,年生产量约5.1亿只。生产总值将达到3亿元,年税收将超过2000万元,市场占有份额达到10%,在全国啤酒瓶生产行业中成为单厂最大啤酒瓶生产企业。
业内人士因此送了祝景伦“酒瓶大王”的雅号。
(四)而今迈步从头跃
祝景伦成功了,成了当地名人,也成了献县当之无愧的纳税第一大户,对献县的经济拉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祝景伦没有满足,他时常对他的2000多名员工述说自己的经历,并把过去的辛劳当做今天和以后事业的动力。
祝景伦富了,实现了少年的梦想,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款。但富裕后的祝景伦依然衣着简朴,不吸烟,不饮酒。每天想的是如何发展自己的公司,如何多为家乡人多做贡献。
祝景伦看到家乡道路坑洼不平,小学生们在危楼中上课,他看到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为家乡父老乡亲办点实事,做点贡献,他个人出资4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维修,对全村的主要街道进行砖面硬化。淮镇三中是祝景伦的母校,在那里他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当年低矮的教室,30多人合挤的宿舍,冬天用雪洗脸的场面,在心里无法抹去。当他听说淮镇三中新建教学楼因资金不足,工程不能如期完成,即将影响正常教学时,他在当时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毅然捐资25万元,帮助三中完成了教学楼的工程,并建成了一座实验设备齐全的理化实验楼。在2003年“非典”期间,他一面抓“非典”工作,一面抓生产,使企业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又捐资2万元支援全县抗“非典”战役。
祝景伦不但让自己的酒瓶厂成了同行的“老大”,还带头招商引资,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2005年,经祝景伦引进的燕京啤酒厂河北分厂正式落户献县,2006年5月正式投产。又是他,又引进了酒瓶制造模具企业,使献县拥有了集酒瓶模具厂、酒瓶生产厂、啤酒生产公司于一体的多家“连锁”企业。
对祝景伦非凡业绩,沧州市领导多次在不同场合以他的企业为“样板”,提出了“燕京品牌,燕京速度”等名词,以此来激励企业家们向祝景伦看齐。
当地政府也对他的业绩多次进行隆重褒奖。2000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县“十佳青年”、沧州市“双拥模范”、县“捐资助教先进个人”、“十佳乡镇企业家”等称号,并连续三年获得“县长特别奖”。县委、县政府为表彰他作出的巨大贡献,2003年奖励他一辆现代轿车,2004年奖励他20万元。2003年,祝景伦当选为沧州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现在,祝景伦又组建了河北日新企业集团公司,下属沧顺公司等几个子公司。祝景伦和他的公司,正以乘风破浪之势,日趋壮大、高速前进,他也由一个吆喝着“酒干倘卖无”走街传串巷小贩,成为名副其实的“酒瓶大王”。
来源:河北科技报
作者:左大中 韩非
时间:2006年12月12日
版次: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