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唇鱼到底是什么鱼,竟然比黄金还要贵?(图)
2月3日上午9时许,蒲岐一水产公司从广东湛江收购一条黄唇鱼,是日一早就被两名温州老板和当地一名老板以345万元的价格买走并分割。
这条黄唇鱼“杉牙头、鲫鱼身、蒲扇尾”,“金嘴银舌”,鱼体泛黄。现场人员介绍,该黄唇鱼于2月2日由南海渔民捕得,重达70多公斤,长约1.5米,最宽处约0.5米。该黄唇鱼仅鱼鳔、鱼头两项价值就高达300多万元。
据悉,黄唇鱼,温州人俗称“黄甘”,系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是我国特有鱼种。这种稀有的鱼类,它的鱼鳔(俗称“鱼胶”)非常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
黄唇鱼资料:
别名金钱鳘,属于鲈形目石首鱼科,拉丁学名Bahabaflavolabiata,英文名Chinesebahaba。
体长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达50余公斤。体背侧棕灰带橙黄色,腹侧灰白色。胸鳍基部腋下有一个黑斑,背鳍鳍棘和鳍条部边缘黑色,尾鳍灰黑色,腹鳍和臀鳍浅色。
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
分布于东海和南海北部,为中国特有种。其鳔的形态已特化,鳔端向两侧作长管状延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类型,在系统发育上成为石首科一个小支,具重要的研究和经济价值。
黄唇鱼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仅分布在我国的东海和南海海域,是我国的特有鱼种。
黄唇鱼体长1~1.5米,重15~30公斤。大可达50余公斤。由于数量稀少,加上沿海各地捕捞强度加剧,目前濒临灭绝。解放前,浙江沿海常有捕捞黄唇鱼,视为上等补品,尤其是鱼膘(俗称“鱼胶”)甚为珍贵,素有“贵如黄金”之说。
(在东莞虎门的新湾渔港,上世纪70年代末之前,这里曾是虎门地区最为富裕的区域。
夕阳斜照,不少清晨出去捕鱼的渔船已经返回,渔民们正在修补渔网,胡海东刚出海一次,却没有捞到什么鱼,心情有些差。
照样是老渔港,不过20年前与现在彻底不同,“我们以前都不用出远海,就这港口,下网就能捞到很多鲤鱼,还有虾,现在?什么都没有咯。”胡海东指着有些发黑的河水,皱起了眉头,上面漂浮着一层水浮莲,“有时候捕上来些小鱼,吃起来都有一股臭水味。”“一到退潮的时候,港口上就是一层2米多厚的淤泥,很远就有臭味。”胡海东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年轻渔民都不敢下水,也不会游泳了,有时候水溅到身上,都好一阵痒。
在横跨广州南沙与东莞之间的虎门大桥下,一场东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保护濒临灭绝黄唇鱼行动正在进行。
“黄唇鱼可以说是目前我们知道的鱼类中经济价值最高的鱼种,鲨鱼鱼翅、鲍鱼,与它相比相差太远了。”目前正在极力挽救黄唇鱼的南方特种水产研究中心的陆昌胜告诉记者,黄唇鱼鱼苗只有小拇指那么长,但可以长到100至200斤,“黄唇鱼的鱼肉并不是很好吃,有些粗糙,但鱼鳔比黄金还贵。”陆昌胜告诉记者,100斤黄唇鱼可以取到1斤鱼鳔,现在市场上贩子要卖到100万以上,如果有哪个渔民捕到这样一条百斤黄唇鱼,立即可以上岸买房买车了。
黄唇鱼鱼鳔之所以如此矜贵,陆昌胜说,这在于它对多种疑难杂症有药到病除的奇效,药用价值奇高。
黄唇鱼喜欢咸淡水交界处的生活环境,在东莞虎门一带的伶仃洋,黄唇鱼曾非常多,据渔民介绍,曾有一网拉上2000斤黄唇鱼的纪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黄唇鱼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减少,到现在几乎已经打不到黄唇鱼了,黄唇鱼也成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据了解,东莞工业企业污染排放越来越多,珠江口流域水质环境恶化,这对大黄唇鱼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刚出生的小黄唇鱼带来致命的影响,“之所以这一带黄唇鱼多,因为小黄唇鱼最爱吃的梅虾籽非常多,梅虾对海水环境要求很高。”
黄唇鱼如今岌岌可危的命运,让东莞市人再次想起了曾经在虎门伶仃洋水域经常能见到的另一种名为三泥鱼的悲剧故事,三泥鱼也是东莞独有的一种水产鱼类,但因为水质污染,三泥鱼10年前就此消失了。东莞市政府吸取了三泥鱼的教训,从2003年开始重视对黄唇鱼的保护,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2005年东莞市已将虎门伶仃洋一带水域内划定黄唇鱼的自然保护区,渔民一旦误捕黄唇鱼,“能尽量救活就救活,不能拿回家吃,更不能卖,应尽快通知救护中心。”陆昌胜告诉记者,他们会立即开快艇,带上氧气前去抢救。经过几年努力,一些恢复自然生活能力的黄唇鱼已经被放归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