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解释地震各种异常现象的地震成因3 地震的成因

第四节 地震成因新说

一.引起动物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主要原因

地震依据发生原因分类有三种:

构造地震:地球上发生的地震绝大多数属于构造地震,也就是因为地壳变动而累积于地壳内部的能量,籍由断层现象在一刹间释放出来发生的地震。

火山地震:火山地区的火山爆发所造成的地震。

陷落地震:石灰岩地区的地区,经地下水溶蚀后形成坑洞(石灰岩等),最后因为坑洞的上覆岩石突然陷落所发生的地震。(地震依据的资料出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地震求生记》)

地震成因新说主要探究构造地震的成因。

要预测地震就必须清楚地震的成因,只有正确的地震的成因理论才可以解释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的种种异常现象。

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地下水活动异常、动物异常活动、出现地震云、发光、彩虹等。

地震中的异常现象:地雷声、出现地下光、大地震持续时间可以超过一分钟。

地震后的异常现象:地面出现较多左右分开而不是前后错开的裂纹、海啸、堰塞湖、暴雨、受震区域既有部分地方隆起也有部分地方下陷、产生多次余震及余震移动。

只有将上述现象全部解释的地震的成因理论才有可能是正确理论。板块撞击引起地震的理论不能全部解释上述现象,对于预测地震的指导作用不大。

引起动物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原因有几种猜想:音频变化、电磁场变化、气压变化、特殊气味。

前两种猜想产生最大变化值应发生在地震中而不是地震前,很多动物出现异常活动是在地震前而不是地震中。时间的先后差异否定了音频变化、电磁场变化是引起动物异常活动主要原因。

气压变化会引起某些动物出现异常活动,如某区域即将遇到连续多天大雨前蚂蚁会从低处往高处爬,还有蜻蜓低飞等。最先感应地震的动物是蛇,但气压变化对蛇的影响不太大,我们不会经常在下雨前看到蛇乱窜乱撞。因此,气压变化是引起一些动物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的原因之一,但还有其它主要的原因。

要了解引起一些动物在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的主要原因就必须研究是什么东西使到对地震最敏感的蛇在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

蛇类是嗅觉非常敏锐的动物。蛇的舌头是分叉的,上面布满了敏锐的嗅觉细胞。蛇会在游动爬行中不断地快速地吞吐舌头,通过不断地吐舌来嗅出空气中极其微弱的猎物或者天敌的气味,从而发现猎物的踪迹或者及时避开天敌。有部分人怕蛇。对付蛇民间有个方法,就是用雄黄制成的酒喷蛇,蛇对雄黄避之三舍,越浓烈的雄黄气味就越害怕。雄黄是硫化物,成分是硫化砷。由此带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有用的信息——蛇对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极其敏感,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会干扰蛇类的活动,气味越强,干扰越严重。

为了预测地震,广西南宁的地震工作者作出了非常杰出的尝试,他们注意到蛇在地震前的反常活动,选择蛇作为特殊的地震预报员。他们圈养一批毒蛇,设置录像观察它们的活动。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他们注意到即使远在印度洋地区发生地震,他们养的蛇一样有异常活动:本来应该进入冬眠的蛇没有冬眠而是烦躁不安地乱窜乱撞,五天后印度洋地区附近发生大地震。地震过后,蛇乖乖地冬眠。除了观察和记录广西境外的地震影响,他们还观察并记录了广西地区发生的地震对蛇的影响。以下是他们的观察成果:蛇一般会在地震前五天左右有异常活动,出现乱窜乱撞;四级以上地震,会有部分蛇撞死;四级以下地震会有部分蛇撞伤但没有蛇撞死。

使蛇撞死自己的必然是蛇遇上可怕的东西,熟悉蛇的人知道蛇非常害怕雄黄等硫化物散发的气味。地幔物质含有大量硫,高温下硫会与其他物质生成硫化物或氧化硫,硫化物或氧化硫是地球内部常见化合物。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那么地震同样会释放出地球内部物质包括硫化物或氧化硫。地震前蛇惊恐万状说明它可能遇到了非常害怕的东西——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

如果说地壳运动的动力来自地幔物质的活动,那么就可以直接说地震与地幔物质的活动直接相关,即地震的强弱与地幔物质的活跃度的高低成正比:较弱的地震,较少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出来,地球内部物质释放相对少,地下浅部区域或地面出现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相应少,对蛇的活动干扰不强就没有蛇撞死;越强的地震,越多的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出来,地球内部物质释放越多,地下浅部区域或地面出现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相应就越多,对蛇的活动干扰越严重就有蛇撞死。

从蛇类震前异常活动的强烈程度与地震强弱成正比,地震强弱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量成正比,地球内部能量释放量与地球内部物质释放量成正比,地球内部物质释放量与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释放量成正比,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的多少与引起蛇类的异常活动的强烈程度成正比,我们终于推导出引起动物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味,特别是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

确定引起动物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味对于预测地震、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关系有很大意义。

二.解开地震云迷团

和蛇类在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在时间上关系密切的天空异常现象是出现地震云、发光、彩虹,从地震前几天开始出现,其中以地震云最常见。

据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地震求生记》,地震云有四种类型:

1.宽带状的卷云

全世界最常见的地震云之一,是以横列的方式形成如宽带一般的云层,据说云层的厚度与地震的强度成正比,就算刮大风,也能停留在原地将近30分钟以上而不会被吹散。每当卷云出现在地震发生地区的天空时,约90%以上的人都会目击到发光现象。

2.鱼鳞状的卷积云

天空如果出现鱼鳞状的卷积云,并长时间停留在原地,极有可能是地震云之一。大部分卷积云会以几分钟为周期,一边变换形状一边移动。

3.扇子状的云层

如扇子一般的云层,而相当于扇子腰部的地方就是地震发生地区。

4.龙卷风状的云层

天空如果出现龙卷风状的云层,就很有可能发生地震。这种龙卷风状的云同样也拥有停留在原地的特征。

从以上资料可以归纳出地震云的特点:

1.有特别的形状。

2.停留在原地不易被风吹散。

猜测地震云的成因主要有电磁感应、磁场变化、特定物质进入云层而形成。

电磁感应、磁场变化均与圆弧状磁力线相关,如果地震云是这些原因引起的话,整体形状应与圆弧形曲线密切相关,但除了扇子状云层、龙卷风状云层的整体形状会与圆弧形曲线相关外,宽带状卷云、鱼鳞状卷积云的整体形状与圆弧形曲线不相关;另外,高出地面的云层如果受电磁感应、磁场变化影响而形成地震云的话,地面所受的影响会更大,但地面受相关影响的却不明显。因此电磁感应、磁场变化并非形成地震云的主要原因。

地震云使笔者联想到传说中的狼烟。传说中的狼烟是将晒干的狼粪点燃所产生的黑烟,“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黑烟会笔直上升出现特别形状并停留在原地不易被风吹散,可以起到让远处的人们能够瞭望的作用,从而达到预警的效果。狼烟出现特别形状和不易被风吹散的特点与地震云相似。产生狼烟与电磁感应、磁场变化无关,而是与狼粪燃烧后产生的烟云所包含的特定物质相关。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与蛇类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时间非常接近,我们推导出引起蛇类在地震前异常活动的主要原因是特殊气味,特殊气味就是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这些气体既然能让蛇嗅到就有可能通过大气环流进入云层。狼烟的形成与狼粪燃烧后的特定物质相关,狼烟和地震云均具有特别形状和停留在原地不易被风吹散的特点,因此地震云的主要成因很可能是特定物质进入云层而形成。

如果能确定特定物质进入云层能使云层形成特别形状和停留在原地不易被风吹散的话就可以确立特定物质是地震云的主要成因。

喝过猪肉汤的人都知道猪油会以特别的形状漂浮在汤面,很容易从形状上区分猪油和水。原因是不相溶的猪油和水的密度不同,猪油比水轻,猪油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的表面张力,因此猪油就以特别的形状漂浮在汤面。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密度有差异的不同物质会在分子结构上出现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形状结构,不同物质分子之间的引力也有所不同。另外,猪油是微酸性物质,粘附能力比水强,如果粘在手上就有油腻腻的感觉,一般用水也冲不掉,日常中就会利用酸碱中和原理,用碱性肥皂清洗就会去掉手上猪油。这个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部分酸性物质的粘附能力比水强。

生活中还有一个经验就是推动体积相同但比重不同的两个物体,比重小的要比比重大的更容易推动:单凭个人力气很难推动一个体积1立方米的实心铁墩,但是却能够推动一个体积1立方米的实心木墩,因为钢铁的比重比木材的比重大,体积1立方米的实心铁墩比体积1立方米实心木墩要重很多。这些生活经验对于了解地震云的形成有一定帮助。

特定物质进入云层发生化合反应后一般只会出现以下三种结果中的一种:

1.发生化合反应后云层仍为中性。

2.使中性云层变成酸性。

3.使中性云层变成碱性。

由于岩浆所释放的气体如含有硫化物、氧化硫、氯、氟等气体是酸性气体,蛇对含硫的特定化合物质的气味很敏感,二氧化硫微溶于水而较容易随热空气进入云层中,它具有特别的相关性和普遍性,因此假定二氧化硫是震前进入云层中的特定物质。(注:相关性是二氧化硫含硫,与引起蛇类震前异常活动的含硫特定化合物质相关。普遍性是硫元素普遍存在地幔中,二氧化硫比较常见。)

二氧化硫(分子式SO2)微溶于水,通常情况下,SO2和氧气(分子式O2)继续发生反应就会变成三氧化硫(分子式SO3),SO3比SO2活跃和不稳定,能溶于水变成硫酸(分子式H2SO4)。在室温和没有催化剂存在时将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实际上不能进行。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途径的不同可分为接触法和硝化法。接触法是用负载在硅藻土上的含氧化钾或硫酸钾(助催剂)的五氧化二钒V2O5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硫转化成三氧化硫。硝化法是用氮的氧化物作递氧剂,把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然而,在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的过程中有臭氧的介入则变得简单很多。臭氧是氧气(O2)的同素异形体,它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分子式为O3。臭氧有很强的氧化力,是已知最强的氧化剂之一,在常温下可将银氧化成氧化银,将硫化铅氧化成硫酸铅。大自然很容易产生臭氧,在打雷闪电时会产生几十万伏的高压电,电离空气及有机物形成臭氧。高空中有臭氧存在。在云层强烈光辐射的催化作用下进入高空的SO2会与O3发生化学反应,一个SO2分子会与一个O3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一个SO3分子和一个O 2分子。

SO3溶入云层中的水汽中就会变成硫酸,使中性云层变成酸性云层。含有硫酸成分的湿润气体的比重会比一般中性的湿润气体的比重要大,含硫酸液滴的云层比重就会大于含中性液滴的普通云层比重,在重力作用下其高度与中性云层有差异。酸性液滴的分子引力也与中性液滴的分子引力有所不同,象水和猪油一样,不同的分子引力会使到酸性云层和中性云层出现分层并在形状上出现差异。其道理就象我们观察云层的高低和颜色可以区分是否积雨云一样:大团大团的厚重黑压压的乌云就是积雨云,而轻薄的高高飘逸的白云不是积雨云。我们很清楚硫酸特别是浓硫酸的的粘附能力比水强,沾到硫酸后除了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滑腻腻的感觉之外还是一种相当的危险,它会迅速腐蚀我们的皮肤,因此含有硫酸液滴的酸性云滴之间的附着力要比中性云滴之间的附着力强。由于酸性云层云滴的附着力强而团结得相当紧,密度也比较大,象推铁墩一样风就难以吹开、吹散比较重和云滴之间附着得较牢固的酸性云层。另外,对于相同的上升气流所产生顶托的力来说,在云层中能够凝结而成的酸性小冰晶数量要比中性小冰晶数量多(参见下文震前发光现象分析),这也是风难以吹动地震云的原因之一。同理,风力一样的风比较容易吹散轻飘的白云却难以吹开厚重的乌云。

至此,我们清楚地知道特定物质如二氧化硫等进入云层后能使云层形成特别形状和停留在原地不易被风吹散,可以确立特定物质进入云层是地震云的主要成因。这就是为什么蛇类在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和出现地震云在时间上关系密切的原因,都是起源于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

也许有人问:有些工业城市上空也有酸性气雾,但就没有地震云的特别形状?地震云会分别出现宽带状的卷云、鱼鳞状的卷积云、扇子状的云层、龙卷风状的云层等各种形状,这与地质结构相关。

我们煲汤所用的瓦煲盖子上有一个圆孔,当汤沸腾的时候,水蒸汽会沿着圆孔喷出来,站在一定距离观察就可以看到喷出的水蒸汽柱底尖上宽,就象龙卷风状;当有微风吹动水蒸汽柱,水蒸汽柱会散开变成扇子状;我们将煲盖子揭开一条小长缝,水蒸汽会从小长缝喷出形成宽带状汽雾。另外,用大蒸笼蒸包子,锅里的水沸腾后揭开盖子,我们仍能看到水蒸汽沿着大蒸笼的各个方格子往上冒。

地震多发于断层,最常见的断层呈长条缝状,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从长条缝状往上冒自然会象我们将瓦煲盖子揭开一条小长缝一样形成宽带状的卷云。长条缝状断层最常见,宽带状的卷云自然也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地震云。

断层有时候会发育成网格状,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从网格状裂缝往上冒就象水蒸汽沿着大蒸笼的各个方格子往上冒一样,形成云层时候就可能按着网格状雏形而出现网格状的卷积云,而鱼鳞状卷积云的形状正是网格状。

有些时候断层会呈一个大裂口,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从大裂口往上冒自然会象水蒸汽沿着瓦煲盖子喷出来一样形成下尖上宽气柱,龙卷风状的云层自然而成;当有风力干扰初形成的下尖上宽气柱就象微风吹动水蒸汽柱一样会散开变成扇子状云气,扇子状的云层自然而成。

破解了地震云形状之迷后我们还未能完全破解地震云的谜团,因为出现地震云不一定即时下雨,地震云并不一定是黑沉沉,有些地震云很美丽,甚至会有发光、彩虹现象伴随出现。

彩虹现象是空气中的有足够的水汽,光线在酸性或中性小液滴中发生反射和折射,白光从低密度介质进入高密度介质,又由高密度介质进入低密度介质的过程中出现能量转化,部分能量被吸收后波长产生变化而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光带。地下有大量地下水,既然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能进入大气层,那么就会有相当水汽从地下随着热空气跑到云层中,很容易就能理解震前出现的彩虹现象。

要了解震前天空出现的发光现象则首先要学习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相关知识:

“形成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于潮湿空气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因外界气压随高度降低,而它的体积逐渐膨胀。在膨胀过程中要消耗自己的热量。这样,空气就边上升,边降温。我们知道空气含水汽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在一定的气温下,与单位体积空气的最大限度含水量所相应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饱和水汽压是随气温的降低而减小的。所以上升空气的气温降低了,它的饱和水汽压也就不断地减小,当上升空气的饱和水汽压降到实有的水汽压之下时,就会有一部分水汽以空中烟粒微尘埃(称为凝结核)而凝结成小水滴(当温度低于00C时,可形成小冰晶)。这些小水滴的体积非常小,它们的平均半径只有几个微米,但浓度却很大,在空气中下降的速度极小,能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所顶托,因此能够悬浮在空中成为浮云。

……。

天空中的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很薄的云,光线容易透过,特别是由冰晶组成的薄云,云丝在阳光下显得特别明亮,带有丝状光泽,天上即使有这种层状云,地面的物体在太阳和月亮光下仍然会映出影子。有时这种冰晶组成的云层薄得几乎看不出来,但只要发现在日月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大光环,仍然可以断定有云,这种云叫做“薄幕卷层云”。

……。

由于云体的组成有的是水滴,有的是冰晶,有的是两者混杂在一起的,因而日月光线通过时,还会造成各种美丽的光环。”

学习了云层中的小冰晶达到一定数量会将太阳或月亮的光线反射和折射而出现发光现象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知道如果酸性云层也能象中性云层一样出现一定量的小冰晶就会出现发光现象。问题的关键是酸性液滴能否凝结成冰?在云层中,能够凝结而成的酸性小冰晶数量能否和能够凝结而成的中性小冰晶数量相当?

让我们做一个实验(硫酸是危险品,市民请勿模仿实验。):

分别取30毫升清水和硫酸(浓度估计约2%)盛于两个玻璃小杯中,同时放进冰箱急冷室中(温度约-210C)。25分钟后第一次观察,发现盛清水小杯首先出现冰晶。60分钟后第二次观察,发现两个小杯均出现柱状冰壳,都处于固液两态并存状态(此状态可模拟云层中液滴、冰晶混杂在一起的状态)。经量筒测量,酸性小杯还剩下19毫升硫酸未凝结成冰晶,清水小杯还剩下22.5毫升清水未凝结成冰晶;用木棍戳动冰壳,发现硫酸冰壳结构松散而较易戳散成小冰晶,清水冰壳结构紧密而较难戳散成小冰晶。

实验结果表明:

1.中性液滴比硫酸液滴更早凝结成冰晶。

2.硫酸液滴能凝结成冰。

3.剩余液态硫酸比剩余液态清水多表明硫酸液滴一旦凝结成冰其结晶速度快于中性液滴的结晶速度。

4.清水冰壳结构紧密表明中性液滴能结晶成较牢固冰晶颗粒,牢固冰晶颗粒难以受到破坏而能够形成较大颗粒的冰晶;硫酸冰壳结构松散表明酸性液滴能结晶成较松散冰晶颗粒,松散冰晶颗粒容易以受到破坏而形成较小颗粒冰晶。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所产生顶托的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云层中的中性液滴结成的小冰晶颗粒较大较重超过了上升气流所产生顶托的力,就会成为冰雹或雨点(下落过程中被加热)降落到地面。实验中清水冰壳结构比硫酸冰壳结构紧密,说明中性液滴能结晶出比酸性液滴更牢固的冰晶颗粒,牢固的中性冰晶颗粒难以受到破坏而能够形成较重较大颗粒的冰晶。对于相同的上升气流所产生顶托的力来说,由于大颗粒的中性冰晶重量较大而小颗粒的酸性冰晶重量较轻,所能顶托的大颗粒中性冰晶数量会小于小颗粒酸性冰晶的数量;另外在相同温度下,硫酸液滴一旦凝结成冰其结晶速度快于中性液滴的结晶速度。因此,在云层中能够凝结而成的酸性小冰晶数量要比中性小冰晶数量多,酸性云层比中性云层更容易出现发光现象。

至此,我们知道了地震前天空出现发光现象的原因和日常气象观察到的云层发光现象的原因是基本一致,都是由于云层中的小冰晶将太阳或月亮的光线反射和折射而形成;不同的是:在云层中能够凝结而成的酸性小冰晶数量要比中性小冰晶数量多,地震云比日常气象观测所看到的云层更容易出现发光现象。正因为这样,地震前天空出现发光现象成了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之一。

我们也终于确立了地震云的成因是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从具有一定的形状的断层中进入云层后形成具有特别形状和特征的酸性云层。

含有特定物质的气体能使蛇在震前产生异常活动和形成地震云充分说明了地震前有气体从地表下面逸漏。

三.地震和火山爆发的联系和区别

分析地震成因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地震源的连线构图呈规则的圆锥状还是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我们知道大型的火山喷发中,除了有一个比较大的主火山口外,在主火山口附近还会不规则地分布许多小火山口,从地面向下伸延各个由岩浆熔融而成的岩浆通道会汇集到火山源—地壳下面的地幔,各个火山口与火山源的连线构图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即使地震的起因是板块碰撞而形成,板块碰撞的动力源泉依旧是地壳下面的地幔运动,所以我们统一将震源延伸至地壳下面的地幔。如果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地震源连线构图呈规则的圆锥状,延伸震源的连线构图不会改变呈规则的圆锥状特性,与火山珊瑚树状连线构图不类似,则表明地震成因与火山成因关系不密切,地震另有成因。如果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连线构图是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的连线构图,与火山的连线构图基本相同,则表明地震成因与火山成因关系密切。

一般认为地震有震央,地震波从震央以圆形波状向四周扩散并造成破坏。在未作以下分析之前,估计认为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的连线构图呈规则的圆锥状的人居多。

以下我们分析汶川地震中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地震源的连线构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震央汶川,震源位于地下29公里处,波及范围:宁夏、青海、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山东、云南、湖南湖北、上海、重庆等省区市。

完整解释地震各种异常现象的地震成因(3) 地震的成因

据2008年5月1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遇难者增至12012人。截止昨日23时,另有9404人被埋,7841人失踪,26206人被收治。茂县死亡27人失踪4人;······;河南2人死亡,5人受伤;云南死亡1人。”

我们注意到受波及省区市中,云南和河南并非以汶川为中心点出现扇面的灾区,特别是河南并不与四川相连接,在周边省区市未出现广泛扇面灾区情况下出现不对称辐射状灾区点,呈相对独立孤点,打破了圆锥状连线构图。

2008年5月13日15时07分汶川发生6.1级余震,截止此时汶川灾区发生6级2上余震3次,5级以上14次,余震1955次。而当天陕西省地震台网在该省宁强县测得两次地震,分别是12时59分发生的3.7级地震和14时05分发生的2.6级地震。震央和震央周围区域出现不同步余震,形成非单一的多个余震中心点,而大型的火山喷发中同样会出现以主火山口为基本点辐射状排列的非单一多个火山口。

据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网提供的四川汶川8级地震等烈度线图,大地震后的余震主要集中在海子沟、卧龙、映秀、汶川、安县、北川、青川等一带,分布不规则,呈条方状。余震发生点构成不规则平面图,而大型的火山喷发中出现的多个火山口同样会构成不规则平面图。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汶川地震三个连线构图:

1、主震连线构图: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连线构图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

2、余震连线构图: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的连线构图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

3、主震连线构图与余震连线构图并合图: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

通过分析汶川地震,我们知道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的连线构图并非呈规则的圆锥状,而是呈平面辐射状的不规则立体珊瑚树状。(平面辐射状有时可以近似圆形。)

“由于断层错动可能发生的实际范围深达地下数百公里,所以不能说所有地震波都来自于某一个点上,而是发生在一定宽度的领域上。”(引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地震求生记》)

由此可见,地震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的连线构图呈不规则的珊瑚树状并非偶然。地震中各个主要受灾点与延伸震源连线构图和火山爆发中各个火山口与延伸火山源连线构图基本相同,表明地震成因与火山成因关系密切。

以下分析研究地震现象和火山喷发现象的关系:

1.声音一致

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发出隆隆的爆发声。(资料出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现场录像有隆隆响声。

可见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同样产生隆隆响声。

2.同样释放硫化物或氧化硫的气体

火山喷发会释放硫化物或氧化硫的气体是常识。

通过研究蛇在地震前出现异常活动和地震云的成因,我们知道地震会释放硫化物或氧化硫的气体。

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同样释放硫化物或氧化硫的气体。

3.同样常发于断层地带

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常发于断层地带是常识。

4.同样影响气候

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发出隆隆的爆发声。火山尘进入高空,使美国第二年出现历史上少有的冷年。(资料出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8级地震,灾区普遍出现降雨现象,特别是汶川,持续暴雨。5月31日暴雨袭击南方12省市市区,19县市再发洪灾,13万人受灾。

发生地震和火山爆发都同样影响气候。

5.能量的持续剧烈释放同样出现在主火山口和震央

火山喷发时会在主火山口喷出大量岩浆,持续剧烈地释放能量。

1980年5月18日25日6月12日7月22日,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山发生了四次大爆发,由烟灰组成的巨大蘑菇云迅速上升,宛如氢弹爆炸。(资料出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

主震后,持续的剧烈余震会出现在震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7.8级地震,震央汶川。5月13日15时07分汶川发生6.1级余震,截止此时汶川灾区发生6级2上余震3次,5级以上14次,余震1955次。(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可见能量的持续剧烈释放同样出现在主火山口和震央。

6.同样可以引起海啸

地震、海底火山爆发等原因造成的海底地壳隆起或下陷,以及海面变化所带来的巨浪叫做海啸;海啸不是一次就结束的海浪,而是持续数小时到数十小时的巨浪。不是所有地震都会引发海啸,只有发生在海底或沿海地区,而且造成海底地面变化的地震才会引发海啸。

1986年发生在日本的地震,所造成的海啸高度达25米—35米。根据统计报告,当时有1万多栋房子因海啸而倒塌。26000人受伤。1883年印度尼西亚卡拉开托火山爆发时,海啸高度达38.1米,165座村落被淹没,36000人受伤。这就是火山爆发所发生所造成的海啸的实例。(海啸相关资料出自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地震求生记》)

由此可见,地震和火山爆发都能引发海啸。

7.同样会有地光

火山是从地面下点燃的巨大火把,必然有地光。

临震前可以见到从地下发出来的红白黄橙绿和蓝里发白的各种颜色的地光,有的如带状、有的像焰火。(资料出处: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十万个为什么》)

地光都可以出现在地震和火山爆发。

8.同样会有特征性烟云

火山爆发会产生巨大的滚滚浓密黑色烟云,烟云巨大和并呈浓黑色是显著特征。

地震前会有具有一定特征的地震云。

地震成因与火山成因关系之密切有时可以成为孪生关系。譬如,我们所知道的大型火山喷发前和喷发中会在喷发区域产生地壳震动,地震和火山喷发共生。

至此,我们很清楚地震成因与火山成因关系密切,地震现象和火山现象有很多共同点。但地震和火山喷发毕竟不同,它们之间有着区别。区别最大之处就是横向的烟囱和垂直的烟囱之间的区别。

我们知道工厂的烟囱很多都是垂直的烟囱,那么有没有横向的烟囱?有,汽车排气管就是横向的烟囱。

人类社会中垂直的烟囱和横向的烟囱并存,自然界也不例外。火山喷发向上喷出大量浓烟,是“垂直的烟囱”,而地震就是“横向的烟囱”。

人们知道有洞口向上的垂直山洞,也有洞口水平敞开的横向山洞。观察山的断层,可以看到有由下向上的裂纹,也有水平的裂纹。大自然为形成“垂直的烟囱”和“横向的烟囱”同样提供了必要的地质构造条件,而这些地质构造条件一般就出现在断层地带。正因为这样火山爆发和地震同样常发于断层地带。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1688.html

更多阅读

各种麻花辫的编法图片 麻花辫的编法图解步骤

各种麻花辫的编法图片——简介?清爽的麻花辫喜欢扎的女生也是不少的哦,今天际通宝美容在线特此给大家来介绍下各种麻花辫的编法图片,希望大家都可以根据这些麻花辫扎出自己喜欢的发型来。各种麻花辫的编法图片——方法/步骤各种麻

各种素馅水饺的做法大全 包饺子用什么馅好吃

饺子是中国传统食品之一,因为价格便宜又美味营养,所以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主食喔。饺子通常是用面做皮,用菜、肉混搭等做馅儿,很多小吃店都有的,味道也很好。各种素馅水饺的做法大全——工具/原料萝卜青菜鲜肉蘑菇卷心菜盐葱花调味料:糖、

各种化妆刷的用法 如何使用彩妆

各种化妆刷的用法——简介来了解各种化妆刷的用法吧各种化妆刷的用法——方法/步骤各种化妆刷的用法 1、用平头眼影刷沾取少量眼影,从睫毛根部开始徐徐向上淡开,注意层次过渡均匀,刚开始训练以清淡为宜。(精选动物毛的扁平轻薄的刷头可

Excel各种条件求和的公式汇总 excel多条件求和公式

经常和Execl打交道的人肯定觉得求和公式是大家时常用到的。Excel里有哪几路求和公式呢?他们的使用方式又是怎样?我为大家汇总一下。Excel各种条件求和的公式汇总——步骤/方法Excel各种条件求和的公式汇总 1、使用SUMIF()公式的单条件

各种精油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红糖姜水的功效与作用

各种精油的功效和使用方法——简介精油分单方和复方 我就举例几种年轻女性常用的单方精油各种精油的功效和使用方法——方法/步骤各种精油的功效和使用方法 1、 ☆.玫瑰:抗皱保湿,祛除细纹,补充雌激素,调节内分泌,对月经紊乱,经痛,性冷感,

声明:《完整解释地震各种异常现象的地震成因3 地震的成因》为网友沒讓我失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