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春园是三山五园之首
说畅春园是清王朝三山五园之首,有三个原因。
1、畅春园历史最悠久,其他四园都建于大清朝,唯独畅春园建于明朝。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园内有前湖、后湖、挹海堂、清雅亭、听水音、花聚亭等山水建筑。根据明朝笔记史料推测,该园占地1200亩左右,当时就被称为“京师第一名园”。
2、康熙下江南后,仿照江南园林,扩建了清华园,改名畅春园。畅春园的清朝第一座“避喧听政”的皇家园林。其他皇家园林都是仿照畅春园建造的。
3、畅春园是清圣祖康熙皇帝的故宫。自畅春园落成之后,康熙帝每年约有一半的时间在园内居住,并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于园内清溪书屋。乾隆登基后在圆明园办公,畅春园仍为皇太后居所,其中崇庆皇太后(乾隆帝生母)在园内居住了四十二年。
畅春园昔日的辉煌
畅春园是1684年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归来后启建。根据文献图档估算,畅春园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占地900亩(60公顷)。设园门五座:大宫门、大东门、小东门、大西门、西北门。
正门在南墙东侧,门内为畅春园的理政和居住区,中路沿中轴线向内依次为大宫门、九经三事殿、二宫门、春晖堂、寿萱春永殿、后罩殿、云涯馆、瑞景轩、延爽楼、鸢飞鱼跃亭。亭北有丁香堤、芝兰堤、桃花堤、前湖和后湖。
东路为澹宁居、龙王庙、剑山、渊鉴斋、藏拙斋、兰藻斋、太朴轩、清溪书屋、小东门、恩慕寺和恩佑寺。西路为玩芳斋、买卖街、无逸斋、菜园、关帝庙、娘娘庙、凝春堂、蕊珠院、观澜榭、集凤轩等景点。
园西出大西门为西花园,有湖泊四处,湖边散落有讨源书屋、观德处、承露轩等建筑,为幼年皇子居住之所。
大清初期,国家财政并不富裕,畅春园保持了满族人入关前的纯朴风格。畅春园以园林景观为主,建筑朴素,多为小式卷棚瓦顶建筑,不施彩绘。园墙为虎皮石砌筑,堆山则为土阜平冈,不用珍贵湖石。
园内有大量明代遗留的古树、古藤,又种植了腊梅、丁香、玉兰、牡丹、桃、杏、葡萄等花木,林间散布麋鹿、白鹤、孔雀、竹鸡,景色清幽。畅春园这种追求自然朴素的造园风格影响了在其之后落成的避暑山庄和圆明园(乾隆扩建之前)等皇家宫苑。
畅春园在哪里?
一次去圆明园,在西洋楼景区,一游客问导游:“畅春园在哪里?”导游竟然说:“湖西边就是畅春园。哪里没有什么,我们不去了。”显然,这位导游把万春园西洋楼(香妃行宫)当成了圆明园,把乾隆故宫圆明园本园当做了畅春园,他根本不知道康熙故宫畅春园在哪里。
现在的北京地图上找不到畅春园。畅春园位于北京海淀区。圆明园南,颐和园东、北京大学西,即现在地图上标注的西苑一带。畅春园的西堤即今天颐和园的东堤。畅春园遗址东部分布有北大资源中学校舍和北大教工宿舍住宅区,以及北京大学畅春园新宿舍区。畅春园中心位置现在是西苑交通枢纽。
畅春园昔日的楼台殿宇今已无存,北京修建北四环路时曾发现了园门地基遗址。
畅春园内的寺庙也不存在了,只留下山门。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于1981年被列为北京市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畅春园的消失
康熙在畅春园北面修建了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康熙死后,胤禛登基即雍正皇帝,雍正在圆明园办公。雍正把圆明园由六百亩扩建到三千亩。雍正死后,乾隆继位,不断扩建圆明园。乾隆年间是大清国鼎盛时期,圆明园的建筑规模和豪华程度远远超过畅春园。畅春园逐渐衰落。
乾隆死后,随着清朝国势转衰,逐渐放弃了对畅春园园内建筑的增建和修补,至道光年间,康熙旧宫已趋破败,迫使道光帝将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接往圆明园绮春园居住。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烧圆明园时路过畅春园,将其一并烧毁。此后畅春园失于保护,园内残存建筑在同治年间被拆用于圆明园复建工程。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携光绪西逃,八国联军虽然没有去畅春园,但畅春园成了无主之地,畅春园再次遭到附近居民及八旗驻军的洗劫,园内树木山石均被私分殆尽。
民国时期,中国人缺乏文物保护观念,国会竟通过决议拆除北京市里的紫禁城故宫修建大会堂,幸亏吴佩孚出面干涉紫禁城才保留下来,但畅春园没有得到保护,成为荒野,仅有恩佑寺及恩慕寺两座琉璃山门残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立了农业社,后来又修了公路、地铁,盖起了高楼大厦。畅春园仅存的两座山门也隐藏在楼群中很难找到了。
北京大学西门畅春园遗留的恩佑寺山门
恩慕寺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