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广东省作文“与你为邻”评卷标准陈妙云教授 广东省副教授评审条件

2010作文评卷

讲授:陈妙云教授

记录整理:林旭升

2010年6月12日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难度系数明显加大,对考生抽象思维、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要求明显提高。广东今年仍然实行原始分录取,对评卷提出的质量要求是“分分计较”。这道题,是比较容易做到“分分计较”的。由于学生已经打破了模式化作文,所以,今年考生提供给评卷者的是异彩纷呈的答卷,如果阅卷者还采用跳跃式阅卷的方式,就把握不了“分分计较”、“拉开距离”、“准确无误”、“保质保量”的要求。

本着对学生高度的责任,今年特别强调要“分分计较”。

从预改的情况看,今年学生的考卷不是那么容易区分、准确判断的。

一、关于“保质保量”的基本素养

1、高度的责任心

2、专业水平素质

3、自觉执行标准

4、不要计较报酬

二、继续坚持“保质保量”的7个制度

1、试改制度

⑴精选标准卷

⑵作好评分说明报告

⑶抓好培训工作

2、二评制度

每篇作文两人评改,误差大于6分,进入三评。

3、科组、题组、小组三级监控

4、评卷员资格测试、质量跟踪

通过测试才能评卷,每天不定期测试至少一次;

近年硕士、博士不能评改作文,作文评卷员完全来自中学一线教师。

5、适当奖励

6、反复教育

7、互相监督

三、对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解读

作文题目由两部分构成:导语(仿宋体字)+题干(宋体字)

题型:由导语引出标题的作文题

1、导语解读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⑴“你我为邻,相互依存。”这句话由两个分句构成。前一分句提示了“为邻”的两者是“你我”,解决了谁跟谁为邻的问题。后一分句解决了“你我”“为邻”以后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什么是“相互”关系?相互就是双向关系:你依赖着我、我依赖着你而“存”。

⑵第二句话是对“你”作解释性的提示。“你”有两种形态:有形的“你”和无形的“你”——导语的这一解释反而给学生造成了困难。“有形”是实指,看得见摸得着,实指具体的某人某物某景。“无形”是虚指,是抽象的,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可以是集合概念的人、物、景——例如“与书为邻”不必具体指某本书;也可以是精神、意念、追求——和谐、诚信、淡薄、宁静致远等等。

⑶第三句,两个分句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因为“无法回避”,所以必须“有所选择”。或者将后面作为因,前面作为果,可以理解为因为“选择”了,所以“回避”了。提示语只是一种提示而已,不是说不可以反过来思考。例如“孟母三迁”,不就是选择回避某种“邻”而选择了另一种“邻”吗?这里提供了三种思路:因为“邻”无法回避,所以有必要去选择,文章可以从“为什么要选邻”来写;第二种,可以从“怎样去选邻”来写;第三种思路,即“为什么要选你为邻”。

导语的三句话,是对题目的解释,对考生怎样扣紧“与你为邻”展开思路给予了提示。

2、标题解读

⑴标题“与你为邻”是无主句

当考生将标题作宏观把握,把它作为议论的前提,即把它转化为一个话题,这时候,谁与谁为邻已经不重要了,那么,他不需要补充主语是谁。

但是,如果具体写到谁跟谁为邻——“与”,必然要涉及到主语和宾语的关系,就必须补充这个“谁”。“谁”与“你”为邻?标题没有限定,给了学生一个自由空间,怎么补、补什么,有相当大的空间。

所以,“与你为邻”可以有主,也可以无主。

⑵如何理解“与你”?

要对应于非“与你”来说,才能准确把握关键点。

“与为邻”不能理解为“与为邻”

“与你为邻”显然与“与他为邻”的密切度不同,“他”比“你”的关系远、疏。

解读“你”有两个层面

一,“你”可以置换(不是必须置换)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你”。例如,把“与你为邻”的“你”置换成有形的“同桌的小李”,也可以置换成无形的“大自然”。

二,“与你”的“与”明确限定了被“为邻”的位置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被放在“你”的位置上。就是说,在行文过程中,不能置换为“与他为邻”。

例如,“我与你为邻”:“阿芳啊,我与你为邻”——我和阿芳你如何如何;“阿芳啊,我与他为邻”——我告诉阿芳,我和他的关系如何如何。

“你”置换成有形、无形的以后,不意味着审题就完成了,就可以偷偷地、不知不觉地写成了“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如果把第二个层面去掉,那么这个“与你”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阿芳,我与你为邻。在我的眼中,你很漂亮,你很善良,你很贤惠,很了不得,是我的梦中情人”,始终是第二人称,阿芳始终在“你”的位置上。如果写成“我的邻居是阿芳,她长得很漂亮,我很喜欢她,她是我的梦中情人。她很善良,很贤惠,很了不得”,那么,这个阿芳就是“她”了,而不是“你”。

“与你”是本次高考作文的难点和水平的距离点

⑶对“邻”的理解

首先,从词典理解“邻”的本义

词典中对“邻”的本义的解释有两种:①住处接近的人家,即“邻居”,我家以外的很接近的人家;②位置的接近,这个意义就是指那种无形的“你”,两者是一种“邻近”的关系。

从本义出发,评卷抓住两个核心词来操作就可以了:

一个是“邻居”,一个是“邻近”。

“与阿芳为邻”即是用“邻居”之义,“与知识为邻”即是用“邻近”之义。

从本义出发,对是否能够为“邻”进行辨认:

写与“父母、夫妻、兄弟、亲人”为“邻”,无论从有形还是无形的角度来理解,都是不对的(哪怕夫妻分居了也不是邻居关系)。

写与“感情”为“邻”,也是不对的。感情是人本身内在的,而不是外在可有可无的,感情与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写与“诚信”为“邻”行不行?

严格上讲,将诚信仅仅理解为“邻近”的东西或“邻居”是不对的,因为“诚信”应该是人所具有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与诚信为邻”意味着不想成为一个诚信的人。但是,考虑到考生还只是高中生的心智,而且是在考场上,容不得有太多的时间作思考、推敲,要求考生作严格的哲学层面的思考,是超出了他们的水平的,因此,默认考生将“与诚信为邻”的“邻”理解为“邻近”,把“诚信”作为自己邻近的东西去追求。由此类推,与“和谐、自信、坚持”等等无形的“你”为邻,都可以默认、允许。

3、对导语和标题的把握与评判

⑴导语只是提示,不是要求。

不是说导语写了什么,学生就要写什么。导语中写了“你我为邻”,并不是说只能写“我与你为邻”,完全可以写“我们(他们、中国)与你为邻”、“我与陶渊明为邻”。“相互依存”,也不是说一定要写双向。能够写双向的依存关系当然好,但是,就像写“我与书为邻”,只写书对我的影响、作用,没有写我对书有什么影响,也行。人对书能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⑵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来作文。

因为,今年的作文题没有任何一句话限制需要将导语和作文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关系的整体。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处理的空间。学生把导语和标题处理得有关系、没关系都行,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也行,完全不理会导语、自己写作出一篇符合标题“与你为邻”的要求的作文也行。

⑶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来作文,也可以利用导语的全部来作文。

不要看见考生完全按照导语来写就判他面面俱到,看见考生只按照导语的一点来写又判他残缺。不存在所谓的面面俱到不如一点的深刻,也不存在只及一点的就不如全面的,关键在于作文本身符合要求之后写得怎么样。

⑷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

考生可以对导语不认同,例如说“我跟你一点依存关系都没有,尤其是在现代城市,我跟你已经是四年为邻了,我都没办法跟你打一声招呼”,例如说“孟母三迁,就是为了避邻。邻如果真的避不了,又搬家干嘛呢”,只要言之成理,就要客观地评判。

但是,考生的反对、反驳,要符合公共的、主流的看法,不能打横来说“反正我就是这样,你能把我怎么的”。

⑸对标题中省略的主语,可以在文章中作无主句处理,也可以在文章中补充主语。

补充的“谁”,可以是第一人称的“我”,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徐本禹——“徐本禹与大山为邻”,或者是“中国与你为邻”——主语已经成为一个国家。

但是,文章的标题是不能改动的。这是标题作文的基本常识,凡是改动标题的,扣1分。例如,把“与你为邻”写成“以你为邻”,扣1分。

在这第五个原则之中,补充两个二级原则:

①导语中的“你我”只是提示,不是要求,不是规定。

②补充的“我”,可以是真实的“我”,也可以是虚构的“我”。文体自选,允许考生写小说,小说中的“我”,就是虚构的。这跟真实、虚假无关。真实、虚假是通过考生的写作内容,来判断他的思想感情是真挚的,还是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⑹判符合题意的基本条件

今年的等级评分标准只有“符合题意、基本符合题意、偏离题意”三个等级,没有了“切合题意”。

是否“符合题意”只是基础等级的内容项的四个方面之一。“等级评分标准”的“说明1”规定了基础等级的50分,以内容项的4点要求的“题意、内容”两点、以表达项4点要求的“语言、文体”两点为主,“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所选文体的要求。所以,内容的25分,既要考虑是否符合题意、中心是否突出,还要考虑内容是否充实,兼顾感情是否真挚共4个要件。

2010广东省作文“与你为邻”评卷标准(陈妙云教授) 广东省副教授评审条件

①所写的“你”在“与你”的位置上。

如何判别是在“你”的位置上而不是在“他”的位置上?关键看例文三

例文三是一篇抒情文,文中的“你”是无形的“你”——音乐,“与音乐为邻”。作者到底是把“音乐”放在“你”还是“他”的位置上?看第三段“她告诉我”,显然不是“你”而是“她”;第五段“他说风雨中……”中的“他”是歌词中的“他”没问题,可是“他告诉我”、“我时时记住他的话”、“时时对他心怀感激”的“他”,也显然不是“你”;第六段,“音乐是一位爱国的老爷爷”;第七段,“这位老爷爷”、“他告诉我”、“老爷爷总是用他爱国的热情”,等等。全文把“为邻”的音乐,放在了“他”的位置上来写。

例文四,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与无形的书(知识)为邻。全文由始至终把知识放在“你”的位置上来写,表述观点、展开论述都是“与你——知识为邻”。

例文一,宏观把握标题,淡化了“你”的位置,重点写当下社会在“与你为邻”这一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与人为善、互相关爱的。这种从宏观来把握标题的,不在于具体地写有形还是无形的“你”,这种写法,无法判断它到底是把“你”放在哪个位置上,但文章始终没有错误地说“我和他为邻居”。这种文章,只要没有明显地写成“与他”,就作潜在的“与你”处理。

例文二,记叙文。写一个有形的邻居——小王。文章通篇叫邻居为“小王”,通篇没有置换为“小王你”、“邻居你”,但是,全文也没有任何一处将邻居置换为“他”来写,这种情况跟一号卷一样处理,作潜在的“与你”处理就好了。

②所写的“你”与“为邻”的关系要正确。

这一点,主要看考生对“邻”的理解和把握准确不准确。

写父母、夫妻相互为邻是不对的,例如写“卓琳与邓小平为邻”显然是把握错了。

写“和谐”的,如果表述观点“与和谐为邻”,实际写的是“与和谐的人为邻”而不是纯粹的精神层面上的“和谐”,也是对的。

至于具体到每一篇文章,考生所写的究竟能不能视为“邻”,需要各位评卷者的洞察力。的的确确不能为“邻”的,不能判对。

③全文在“与你为邻”的框架内写“你”。

例文五,典型的通篇在“与你为邻”的框架内写同班同学的文章。为什么这篇文章不是通常意义的写“我的同学”、“我的同桌”呢?一,文中的“你”始终被置于“与你”的位置;二,写的是“我与你为邻”后所发生的摩擦和理解,这跟借“我”的口来说一个同学的二三事完全不同。前者是框架内,后者是框架外。

例文七,也是写邻居。写了三个邻居。第二个邻居“王伯伯”,写他家与我家的距离是没意义的,反正是邻居是没问题的。但是,所写王伯伯的事,不是“与我为邻”的王伯伯,而是一个我眼中的退休的历史老师的王伯伯。这是“若即若离”的写作,不是完全在框架内。例文七与例文五相比,在是否符合题意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例文九。本文是议论文,开头和结尾文段都在框架内,中间独立成段的“坚强,我与你为邻”、“诚信,我与你为邻”、“爱心,我与你为邻”也都是在框架内的议论,但是,每一段的论证完全离开了“与坚强、诚信、爱心为邻”来论坚强、诚信、爱心,变成了为论坚强而论坚强,为论诚信而论诚信。这就是典型的“若即若离”的文章,即的少,离的多。

例文十,全文都在框架之外论诚信,偏离题意。

⑺对“偏离题意”文章的处理:基础等级四等,发展等级0分。

⑻对不足300字的文章的处理:基础等级四等,发展等级0分。

四、对标准卷的把握

1号卷:25+22+10-2=55

这是一篇议论文。

本文从宏观把握标题,展示并针砭了当下在“与你为邻”这个问题上所出现的总总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应该互相关爱的呼唤,即提出了怎样“与你为邻”的标准。文章体现了该考生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的能力,符合本题最主要的评分标准:“本题考查考生的主要能力有:①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思考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该考生在这一点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同时也表现出该考生对题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是相当到位的。

这篇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符合题意,所以,本文在内容上得到了鼓励性的25分。

为什么是“鼓励性”的?因为今年的考生能够如此高层次地去理解和论述“与你为邻”,写出有价值的议论文来,是很少的。本文难能可贵。但是,这篇文章明显的只有展示和针砭,论方面显然不够。但在展示的过程中,他的褒贬、倾向很明显,是非判断在展示之中已经出现。

文章也有些提法不够准确和完善,如文章的第四段。但要考虑到这是中学生的考场作文,不必要过分苛责。

语言上也有些瑕疵,但整体语言特点都是在议论,在复句的使用上比较严密,所以语言上还能在一等打分。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上,10分。

有4个错别字,减去2分。最后得分55分。

本文的导向在于:对高分作文不要要求完美,高水平的卷子就要大胆地给予鼓励。

【说明】

1-3号卷,下载于《羊城晚报》20100626B3版,所登载文章,已对原文的一些错漏作了修改。

将已修改的文章,而且没有标明修改之处,仍作为标杆卷是不对的。如果去掉了那些错别字、改正了那些缺陷,文章就肯定不是那个分数了。

与你为邻

“当你吃着别人的面包,穿着别人缝的衣裳,你还能说自己与任何人无关吗?”

——纪伯伦《沙与沫》

生活在这钢铁森林中,我们都在无意间设下了心的篱墙。在高楼公寓间,还不够“寂寞”的年轻人早早“实现”了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孩子们受到“敌视”陌生人的教育,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刺猬”。在这现代社会,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呢?

你住在学校旁,我住在派出所旁,他住在法院旁。如若“邻”的关系是一张网,我们便是网上的蜘蛛。现在,网已铺开。我们不可改变地生活在既定的网上。那么,我们是应该各自为政,甚至于以邻为壑呢?还是应该相互关心,共取双赢呢?答案自然是后者。

近来发生的几起杀童案让各地学校提心吊胆,也让人们反思起我们的社会来。这几起案件的杀人犯都是我们社会中庞大的弱势群体的一员,而且都经过长期积怨在心,无人关切。当天在他们面前倒塌时,这些弱势者便将手伸向了更为弱势的孩子。你想过没有,他们或许就是我们的邻居,弱势群体中的成员,也必然是我们的邻居。如果我们伸出援手,点燃一根烛,赶走心魔,我们的孩子也自然受到了保护。

再来看看孩子们吧!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怕是再难寻的了。以往一份调查表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孩子排斥、甚至鄙视农民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在最近一份调查中,大多数孩子倾向于断绝一切与陌生人的接触,甚至认为“穷人就是坏人”。我们究竟向他们传输了什么样的邻里关系、待人方法,让他们修炼成了“小治安员”。

“躲猫猫”、“喝水死”、“激动死”、“蹲厕死”、“赵作海案”、“佘祥林案”……这些公检法工作程序中的怪象,我们有没有对其负起监督的责任?当我们的邻居受到不公平待遇时,我们自身的自由、安全的法理性正受到强烈的质疑。

当“犀利哥”在网上走红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不屑地一笑,但有些网友则默默地帮助他的弟弟与他团聚。没有错,“犀利哥”们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邻居。当我们摆出可供依靠的肩膀时,收到的是每一个邻居的微笑。

与你为邻,与人为善,我与每一个人都相关,我与每一个人都相爱。

2号卷:24+20+10=54

这是一篇记叙文。

记叙了我和一位清洁工邻居之间发生的事情。年轻的“我”在“与你为邻”这个问题上缺乏经验,以我为中心,所以在处理邻居问题上不太和谐。文章写了母亲在处理这问题上的榜样作用,劝导女儿要互相理解。同时也写了邻居小王在高考问题上表现出的对“我”的关爱和理解。文章写出了邻里的互动关系,在“相互依存”这方面写得很好。立意也很好:怎样“与你为邻”?答案就是互相理解和关爱。

故事的抒写,符合记叙文的要求,细节、构思好。

但是,在语言方面有很多不当的地方。如第三段第六行“说完我便甩身而去”,身怎么个“甩”法呢?应该是“转身而去”。第四段第二行“睁大的眼干盯着墙壁”,应该是“干瞪”。右边(第五段)的第二行“我挺着胸板”,胸板怎么个“挺”法?第五段末尾两行夸张得有点无厘头。第七段末,“留下了一脑惊诧的我和老妈”,“一脑惊诧”?用词不当。

发展等级10分打在“立意深刻”上。

与你为邻

“妈!隔壁的开门声吵死了!”我皱着眉头,在自己刚做完的一道题目旁打了一个大大的叉。我瞥了一眼桌子上的悄然走动的闹钟,果然,又是11点半——日日如此。

我们家住在老城区一座旧楼里,住了很多年了。我从没有像这几天这么敏感周边的哪怕游丝般的声响。要不是学校说高考前放假自习,要不是爸妈催促我回家补补身子,我就不用像现在这般忍受邻里三姑六婆不停地高谈阔论和这晚上11点半准时到访的恼人的震天响的开门关门声了。要知道,晚上可正是我学习最清醒的时候,可也是我最敏感的时候了。

老妈穿着睡衣,轻轻地,又或者说,蹑手蹑脚地走到我的房间。“孩子,你知道的,隔壁小王早出晚归,也够辛苦的了。你知道环卫工人得一天扫多少马路的……”“管他是谁,他有啥理由天天准时吵着我?还时不时伴随一阵婴儿的哭声。叫我怎么复习备考?我不管,明天趁着周日,他轮休,你陪我过去和他说清楚。”说完我便甩手而去,一头扎到床上,用被子一层又一层地捂着自己的耳朵。床“咿呀”一下,像是一声痛苦而又无奈的呻吟。

今晚,出奇地特别地安静。我却失眠了,躺在床上,双眼干盯着墙壁,仿佛要看穿墙壁对面任何一丝的喧扰。

天蒙蒙亮,拽着老妈,我挺着胸膛来到了对门。这户人家的门是那种破旧的旧式铁栅门,上面早就被铁锈侵蚀得七七八八了,仿佛只需轻轻一碰,便可顷刻粉碎。伴随着我急促的敲门声,是铁栅门“吱呀吱呀”的呻吟,还有一个小伙,满脸胡茬,穿着一身似乎与铁门可以称兄道弟的褪了色的皱巴巴的衣服。

“小王啊,我是隔壁张阿姨。谢谢你啊,楼道这几天可干净了。”老妈抢先说道,把我的话活活地给盖了下去。“哪里哪里,应该的。这是您女儿吧?多大了?长得可真俊。”“十八了。”终于让我插上话了。“就得高考了……”“呀!那可得加油啊!来,给你点吃的补身子。”说完,他便一转身走进了屋子,留下了一脸惊诧的我和老妈。

那是怎样的屋子呀!房间里满满地挤着一张床,旁边是席地而放的饭锅、电扇和一堆破破烂烂的玩具。床上坐着小王的妻子,还有她怀里向着我们微笑的婴儿。我呆住了。

小王走了出来,给了我两个红鸡蛋。“好好念书,上大学了给咱邻居也添添光!”说完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

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踮起脚尖对屋里的婴儿做了个鬼脸。回屋铆足了劲开始复习。奇怪的是,此后再也不觉得有什么声音吵了自己。

谢谢你,我的好邻居。待我以真诚,教我以包容。

——与你为邻,一生有幸。

3号卷:19+21+9=49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这是一篇典型的把音乐放在“他”的位置上作文,所以,在“符合题意”的三个条件里面,没达到第一个条件,所以判在“基本符合题意”上(三等)。但本文中心突出(一等),内容比较充实(二等),感情真挚(一等)。综合起来,内容项打到了二类,19分。

本文的导向是,不要一看见“基本符合题意”的,就把内容项打为三等。

语言比较文情并茂,对音乐的情况体现出来了,感情是真挚的,语言是流畅的,语病比较少,语言表达一类,21分。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丰富”上,9分。

与你为邻

小河流水,清脆悦耳;雨打芭蕉,点滴优美。在我眼里,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音乐,滋润着我的心田。邓丽君的甜美,刘德华的雄厚……这一切美好的音乐,围绕在我身边。我与音乐为邻,音乐伴我成长。

音乐,是一个爱玩的大姐姐。童年的时候,常常牵着她的手畅游这缤纷的世界。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她告诉幼年的我不能随便让陌生人进自己的屋子,要懂得保护自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她告诉我,妈妈是世上至爱我们的人,我们要孝敬妈妈,牢记妈妈的爱。童年的我,常常爱和音乐这位邻家姐姐呆在一起,沉浸在我们自己的小小世界之中,用美好的心灵感知这个世界。是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爱,告诉了我什么是真。

音乐,是一个坚强的大哥哥,教会了我勇敢地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

“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告诉我,人的一生之中,注定要独自经历惊涛骇浪,我们应当成为坚强的水手。在人生的海洋中掌管自己的理想的帆船。即使有狂风暴雨,也无所畏惧,一点点痛算不上什么。只要心中有梦,就能无惧地带上行李,向理想的彼岸进发。我时时记住他的话,时时对他心怀感激。因为是他——音乐,我的这位好邻居,教会了我乐观与进取。

音乐,是一位爱国的老爷爷,让我胸中常怀爱国之心。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这位老爷爷,每当唱起这首《我的中国心》,总是禁不住流下热泪。他告诉我,我们中华民族忍受过太多的屈辱,流淌过太多无辜的鲜血,我们年轻一代承载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年轻时应发愤读书,长大后才能回报哺育我们的祖国母亲。老爷爷总是用他爱国的热情,激昂的歌声感动着我,让我早就立下报效祖国之志。

音乐,我爱与你为邻。你能让我在迷茫中找回自我,在失落中找回快乐,在黑暗中找回光明。你教会了我生活,教会了我要为生活而歌唱。我爱与你为邻。

4号卷:20+20+7=47

这是一篇议论散文。

一,全文很出彩的把“你”放在“与你”的位置上;二,本文写的不是相互依赖,写的是单向的——写单向的也行。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充实,感情也算真挚,是典型的二等内容,20分。

为什么内容项只给二等?

导向是:

本文观点和材料缺乏新意,该考生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都显得不够优秀。所以,内容和表达都不能达到一等。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比较深刻”上,7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0761.html

更多阅读

宋朝“妇人之见”成就了包拯之“状元”:作文与治国之

优秀作文观与优秀人才观陈继英在我国,人们对包拯的大名妇孺皆知,然而,包拯如何得中状元,却少有人知,“妇人”如何论作文与治国之才更少有人知,关于优秀作文与优秀人才观的“妇人之见”更无人提过。最近中央电视台四套每晚播出的《大宋

作文与想象 想象作文

作文与想象——和家长谈作文之四我不知道“想象”一词的定义究竟应该如何断定,但我知道想象对作文写作极为重要。想象,在作文写作中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作文这个生命体里的血液,是写作文时迎着春风绽开的花蕾,是作文世界里明亮的

我 要 与 你 携 手 同 行 惠而好我 携手同行

我要与你携手同行资料:网络编辑:明月飞得累了,停下来依偎在你的臂弯,心儿累了,歇息向你倾诉,有你来安抚,一点一滴的积累,点点滴滴都是幸福。朝朝暮暮,忙忙碌碌,你也依然忘不了:对我的呵护,是你,成就了我的满足。有起有伏,与你共度,相信再大的风雨,也

声明:《2010广东省作文“与你为邻”评卷标准陈妙云教授 广东省副教授评审条件》为网友旧梦怎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