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一代偶像
军人电影表演艺术家
热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五周年
暨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六十周年
王心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国家一级演员,是令人最崇敬的军人电影表演艺术家暨中国的"22"大电影明星之一,一代偶像巨星。他英俊中带着儒雅,潇洒又不失端庄,飘逸仍存稳重,深情而不甜腻,勇敢兼具智慧,坚毅而又明朗,将正气与温柔奇妙融为一身......他的表演以朴素自然,又富有激情见长,善于在性格上刻画,细腻而不显雕琢痕迹,质朴中显其艺术功力。
王心刚,辽宁大连人,1932年1月出生在大连市郊区一个小会计师的家庭。八岁上小学时,十分喜爱唱歌和音乐。进入中学后,在语文教师的带领下,他参加了业余文艺演出活动。1949年中学毕业后,参加沈阳市举办的文艺骨干训练班,学习话剧表演。1950年9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9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1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1988年9月,确认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2月,经总政治部批准按副军职待遇。1993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8月退休。现任影协主席团委员、表演学会常务理事。
曾在话剧《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中分别饰演主角。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 《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62年被文化部评选批准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
1982年获第五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
1987年任中、加合拍影片《白求恩》中方导演,该片荣获1990年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曾3次被聘为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
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 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时,又当选为国家文化部评选的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代表作品
1958《破除迷信》《寂静山林》饰冯广发
《牧人之子》饰德力格尔
《海鹰》饰张敏上尉
《勐垅沙》饰江洪
《红色娘子军》饰洪常青
《哥俩好》饰指导员
《野火春风斗古城》饰杨晓冬
《秘密图纸》饰陈参谋
《侦察兵》饰侦查处长郭锐
《南海长城》饰区英才
《大河奔流》饰秦县长
《伤逝》饰涓生
《知音》饰蔡锷
《绿海天涯》饰南林
《烈火中的永生》饰 刘思扬
《我的长征》饰老年王瑞
《永不消失的电波》饰姚苇
王心刚骨骼强壮、身材高大,是纯粹的北方人,却兼有南方人的秀气俊朗, 他在银幕上诠释了一个又一个完美的中国军人,“第一美男子”、银幕上的“第一军人”的地位至今无人逾越。王心刚的表现,令他大受观众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王心刚是中国影坛无可争议的第一男星。素有“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之说,有着很强俘获人心的能力。1962年被文化部批准为“22大明星”之一时,巨幅照片悬挂于全国所有影院内,供人仰望;起点高、成名早、外在条件优越、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其在当年的走红程度和号召力绝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位“天王”、“巨星”。在人们对男人这个概念还很笼统的年代,他就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范本。“男看王心刚”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在电视机普及之前,电影一直是人们成长岁月中的一缕阳光,负载着几代人的浪漫幻想。27年前,男女约会唱的还是《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时的浪漫幻想是“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而在更早些时候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女人的梦中情人和“白马王子”,则无疑是以王心刚为主角的“地下工作者”------那是一个革命时代的浪漫幻想......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看电影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回想起来,那时印象最深的是影片《侦察兵》,
英俊潇洒的王心刚饰演的解放军侦察连连长用雪白的手套往敌军炮口上一抹,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 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那动作、那神态、那声调用现在时尚追星族的话说绝对是“帅呆了,酷毙了。”这部《侦察兵》,我前前后后看了七八遍。
在登上大银幕之前,他只不过是一个不知名的话剧演员。
1949年,17岁的王心刚应征入伍,进入东北军工局文工团(后改为抗敌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尽管经常随文工团下基层,排演新话剧,但他仅在一些剧中扮演配角。然而,幸运之神终于在7年后光顾了这个默默无闻、不苟言笑的年轻人。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导演广布道尔基来到抗敌话剧团,为即将开拍的反特故事片《寂静的山林》挑选男主角。在文工团,广布道尔基见到了王心刚,其出众的相貌和特有的军人阳刚气质,让广布道尔基一眼看中了他。那时还是话剧演员的王心刚对电影既不熟悉也不感兴趣,戏试完了,也没往心里去。几天后,长影让他去拍戏,可王心刚不想去:“演电影得一段一段地拍,一点也没有话剧过瘾。”当他“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后,团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不管是演电影还是演话剧,这都是工作需要。”,军人对命令绝无二话,于是,应长春电影制片厂之邀,参加了《寂静的山林》的拍摄,饰演男主角。不承想,他这一干竟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个新人没有挑大梁的经验,能否出色地塑造一个英俊沉稳、足智多谋的侦查员,谁也无法保证。在剧组,王心刚运用几年来的话剧表演经验,连闯小品测试、角色分析和试镜三关后,大家欣喜地发现,这正是他们心目中的侦查员,主创人员也非常认同他的银幕造型。
初上银幕便担当主角,王心刚把压力变成动力,潜心研究角色,在导演的指导下,逐渐熟悉了电影的拍摄流程,短短几个月,便显露出独特的表演才能。他塑造的侦察员史永光气质、形象俱佳,同时又有着公安人员内在的敏锐、机智以及许多人性化的东西,显得真实可信,令人过目不忘。
开局顺利,王心刚初登银幕就演上了绝对的“男一号”。他潜在的表演才华迅速展现出来,人们几乎是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英俊帅气的侦察员史永光。1957年《寂静的山林》这部王心刚的电影处女作公映后,好评如潮,更被电影界称为将建国后“反特惊险片”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借着这部标志性影片的东风,王心刚就此开始了他的偶像人生及将近半世纪光彩夺目的银幕形象。
自出道以来,王心刚的银幕角色大多是男一号、正面形象,只有两次是例外。
第一次,就是1958年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在这部影片中,王心刚演的不仅是配角,还是个反派配角。1958年,王心刚被调进了刚成立不久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女导演王苹正筹拍《永不消逝的电波》一片, 她别出心裁地让王心刚扮演了国民党重庆秘密谍报人员姚苇——一个意志薄弱的叛徒。在这样一张正气十足的脸上,粘上小胡子,再扮出种种奸诈龌龊的表情,实在是委屈王心刚了。尽管他的演技着实不错,也算打开了“戏路”,成为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一次有益的尝试,但不知怎么了,这个姚苇怎么看也不像叛徒,就好像老电影演员凌元在《黑三角》中扮演的一个女特务般,始终是不像。但这并不妨碍《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一部经典的惊险样式革命故事片,它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中国此类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不可低估的经验。而王心刚的惟一一次反派配角,也因此而显得弥足珍贵......
第二个例外,则要说到1965年的《烈火中永生》了,这也是王心刚的一大遗憾。1965年,政治风云朝夕变幻,电影界也备受影响。原定由王心刚出演《烈火中永生》三大主角之一的成岗,由于剧本改来改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重点突出江姐和许云峰,结果成岗的戏全被删除,只好委屈他去扮演配角刘思扬。可是影片在完成之后,经再次修改,刘思扬的影子一点也不见了,王心刚只成了这部红色经典中露了一下脸的“无名英雄”。
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精心拍摄了彩色献礼影片《海鹰》,该片导演严寄洲不仅使刚调入该厂不久的王心刚步入了其电影生涯的巅峰阶段,而且挖掘出一对俊男靓女式的“银幕最佳搭档”——王心刚和王晓棠。
王心刚与王晓棠珠联璧合,梦幻组合出演了电影《海鹰》,在拍摄过程中,王心刚,创作态度非常严谨认真,体验生活时,他不仅和鱼雷快艇的艇长同吃同住,细心地观察和揣摩生活原型的一举一动,甚至可以代替艇长驾驶。片中,王心刚扮演的舰长张敏身穿白色海军服,开着敞篷车吉普车带着王晓棠兜风,奔驰在军港码头,与美丽的渔家姑娘王晓棠坐在礁石边谈心,既英武又浪漫,海很美,他们也很般配——此情此景,于是顺理成章地变成了每个少女的白日梦。而英雄的“海鹰”,也从此成了海军的固定形象,与那轻巧威风的鱼雷艇一起,定格在了一代人的脑海之中。
1960年,由梁信编剧,谢晋导演,祝希娟、王心刚、陈强主演的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后,举国轰动。海南的蕉风椰雨,洪常青、吴琼花的飒爽英姿深入人心;《红色娘子军连歌》也不胫而走,“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响彻大江南北。那个领导着一群女人征战的洪常青,一派潇洒风流,使王心刚成为“红色小生第一名”......
《红色娘子军》作为一部影响力旷日持久的“红色经典”,更加成为王心刚表演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在其影片拍摄时,开始剧中也有表现洪常青与吴琼花之间从革命友谊发展到朦胧爱情的镜头,结果在后来片子送审时,这段描写爱情的镜头全被删除了。
洪常青就义前赋诗的一段戏,王心刚并没有台词,依靠的全是肢体语言和眼神,却把一个洪常青的魅力演到了极点。游击岁月是残酷的,洪常青慷慨就义,熊熊烈火中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正是这个“英雄受难”经典镜头,让今天许多40岁以上的中年人完成了最初的信仰教育。也正因如此,整个60年代的中国银幕,王心刚几乎包揽了一半以上的英俊小生形象,于叱咤风云中逐渐成为时代的精神偶像。
从《红色娘子军》开始,王心刚的角色也进入了一个有趣的模式:男性引导者与党的形象合二为一的故事形式。往往是这样,男性像兄长一样教育和帮助女性成长,当女性成长以后,男性往往退场或者英勇就义,女人成为第一英雄。《红色娘子军》是这样,《野火春风斗古城》也是这样,于是若干年后,“洪常青”这种意味的角色成为典范。
《野火春风斗古城》(1963年)“银幕最佳伴侣”的神话、“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人们的一句口头禅由此产生:导演严寄洲对于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的改编,是很成功的,银环这个女性的成长映衬了作为男性指路人“杨晓冬”的光彩,这部电影也推出了60年代人永远无法忘怀的一对“银幕最佳伴侣”——王心刚和王晓棠。使“银幕最佳伴侣”全进入佳境,说是当年的“万人迷”一点不为过。
到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上映时,他俩再度联手的更加创造了这对“银幕最佳伴侣”表演上的巅峰。王心刚扮演的杨晓冬,外表俊朗刚毅,待人宽厚诚挚,还有一种兄长才有的温良,杀伤力丝毫不亚于之前的“洪常青”,甚至更加成熟。江青曾说过,王心刚无论从哪个角度拍都是好的.......
《侦察兵》(1974年):最后一个“红色小生”
1965年,王心刚所在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也受到“文革”冲击,刚刚33岁的王心刚不得不中止了自己的艺术生涯。1974年,已经42岁的王心刚复出,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侦察兵》。
片中,他扮演了机智勇敢的侦察英雄郭锐,这是王心刚最后一个“红色小生”形象,自此之后,王心刚出演的,就全都是中年男子了。在此意义上,《侦察兵》堪称绝唱。片中,化装侦察的王心刚戴着雪白的手套大摇大摆去“检查”敌人的大炮,在炮口上摸了一手的黑,他蔑视地瞥着敌军团长,
拖着长腔:“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炮弹离炮位太远了,这完全不符合作战的要求......”然后边脱手套边慢吞吞地说:“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就是这个情节,让好多半大小孩们不知重复模仿了多少遍:翻出家里的白线手套,找个地方把它弄黑,然后有模有样地学:“太麻痹了,太麻痹了。”孩子们尽可以大大方方地学着王心刚的扮相,与此同时,一场王心刚热也在成人中重新蔓延起来。
这之后,又有了1976年的《南海长城》,
1978年的《大河奔流》,1979年的《绿海天涯》,但都不甚轰动
直到1979年,导演水华把鲁迅先生的名著《伤逝》搬上了银幕,这是一次成功的再创造,王心刚扮演了片中的史涓生。1981年,他又在谢铁骊和陈怀皑导演的《知音》中饰演了蔡锷将军。这两部影片,可以说是王心刚艺术生涯的最后辉煌。
“涓生”实际上是对王心刚的一个挑战。在此之前,他从未接触过这样的戏,没有强烈的形体动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大量复杂的内心活动。而王心刚也确实下了苦功,镜头中,那个曾经陶醉于个性解放、不承认严酷现实,而又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的知识分子是那么生动,内敛而深沉,细致而洒脱。其实,《伤逝》是个很优秀的作品,但观众似乎不太买知识分子独自神伤的账,倒是那个又有些“领路人”风采的蔡锷,让王心刚登上了翌年的“百花奖”影帝宝座。
1981年,王心刚与当时红得发紫的“超腕”张瑜合作了电影《知音》。片中的蔡锷,一身戎装,骑在白马上检阅护国军的形象,英武中不失儒雅,气度非凡。
那一刻,时年49岁的王心刚几乎重现了他60年代的风采,不得不承认,他生来就是演军人的料,只要披上戎装,便会光芒四射。多年以后,你或许模糊了张瑜扮演的形象,但一听到“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的吟唱,王心刚的威武便会立即浮上心头。这样一部《知音》,在谢铁骊手中,有一股浓浓的没落情调,而与现在民国影视作品的俗气相比,更多是俊逸、高雅——这评语,对于已然英雄迟暮的王心刚来说,似乎也最恰当不过了。
据后来张瑜回忆:在拍摄电影《知音》时,得知男一号是自己崇拜的王心刚老师,张瑜显得很是兴奋,苦苦对自己扮演的“小凤仙”一角的一言一行进行深度挖掘、摸索,为了习惯影片中人物穿的长裙,张瑜下了戏也要穿在身上,包括去食堂吃饭,慢慢也就找到了感觉。张瑜为了“小凤仙”的造型还剃秃了自己的一段头发,第一次扮上妆之后,王心刚走进了化妆间,看到张瑜亲切地说道:“张瑜,你好!”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张瑜反而不紧张了,大方地回应道:“王心刚老师, 您好!” 王心刚看到张瑜一点儿也不怯场,高兴地说:“这小姑娘,行!”就是这句话给了张瑜很大的信心,两人合作的很愉快也很默契。王心刚老师20多年前的一个拥抱,使张瑜现在还感觉很温暖呢!
现在回想起来, 张瑜不仅还有些沉浸:“王心刚老师的胸怀好温暖啊!”.....
“演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在银幕上,你的形象会对千千万万个人产生影响,所以你必须要对观众负责。”王心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主演的电影:
1957年:《寂静的山林》、《牧人之子》
1959年:《海鹰》1960年:《勐垅沙》、《哥俩好》
1961年:《红色娘子军》
1963年:《野火春风斗古城》
1964年:《侦察兵》
1965年:《秘密图纸》
1976年:《南海长城》
1978年:《大河奔流》
1979年:《绿海天涯》
1981年:《伤逝》、《知音》
1987年:《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