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样卷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必然导致( ):①绝对主义;②唯物主义;③不可知论;④诡辩论。
3.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①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③认为世界是绝对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④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①客观唯心论的观点;②形而上学的观点;③庸俗唯物论的观点;④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5. 空间是指( ):①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②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③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④意识的产物。
6. 认为一切物质都是有意识的,会导致( ):①唯灵论;②唯心论;③物活论;④唯意志论。
7. 事物的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这是( ):①形而上学的观点;②诡辩论的观点;③折中主义的观点;④辩证法的观点。
8. 矛盾的转化是( ):①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②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③由坏向好转化;④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9.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①本原和派生的关系;②主要和次要的关系;③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10. 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①不需要任何条件;②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③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④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
1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①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②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③非决定论的观点;④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1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①质量互变规律;②对立统一规律;③普遍联系规律;④否定之否定规律。
13. 假象是指():①不表现本质的现象;②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③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④人们的胡思乱想造成的现象。
14.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①相互对立的;②直接同一的;③相互包含的;④相互转化的。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 ):①矛盾的观点;②一般和个别辩证统一的观点;③发展的观点;④实践的观点。
16.认识的主体是( ):①进入实践活动的具体事物;②从事实践活动的人;③人的主观意识;④电脑。
1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 ):①具体化;②理论基础;③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④理论形式。
18. 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①是否承认阶级斗争;②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③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在矛盾;④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9. 国家属于( ):①经济基础;②上层建筑;③生产关系;④意识形态。
20. 决定社会变化、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 ):①上层建筑;②精神文明;③物质资料生产方式;④文化教育水平。
21. 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①人和人的关系;②人和自然的关系;③人和社会的关系;④人和物的关系。
2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①全部自然界;②人口;③地理环境;④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总和。
23. 最集中、最直接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是( ):①哲学;②文学;③宗教;④政治法律思想。
24. 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①直立行走;②抽象思维;③制造劳动工具;④语言的产生。
25. 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指():①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②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现实表现;③共产主义思想;④人类的最高文明。
26. 经济基础在社会关系中属于( ):①物质关系;②政治关系;③阶级关系;④血缘关系。
27. 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①宗教;②社会心理;③自然科学、语言学和逻辑学;④道德、艺术和哲学.
28. 人民群众的主体是():①体力劳动者;②各个时代的先进阶级;③进步的知识分子;④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
29.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人物的出现是( ):①时势造英雄;②英雄造时势;③授命于天;④纯属偶然。
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①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②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④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每题的答案包括2个或2个以上,共20分)
1.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①思维辩证法;②朴素辩证法;③自然辩证法;④唯心辩证法;⑤唯物辩证法。
2. 下列成语和常用语说明意识能动性的是( ):①胸有成竹;②守株待兔;③遇到强光眨眼;④料事如神;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句话是():①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②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③相对主义的观点;④肯定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⑤否认人的能动性的错误观点。
4. 割裂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会导致( ):①相对论;②经验论;③唯理论;④一点论;⑤均衡论。
5. 对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加以割裂会导致( ):①激变论;②直线论;③庸俗进化论;④均衡论;⑤循环论。
6. 下列选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是( ):①清真寺;②《红楼梦》;③法院;④体育比赛;⑤自然科学。
7. 社会意识是():①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②人的头脑自生的;③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④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⑤人的一种生理机能。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①实践性;②先进性;③阶级性;④系统性;⑤合理性。
9. 下列现象属于生产力要素的有():①在校学习的学生;②工厂技术员;③正在使用的机床;④未开垦的处女地;⑤大庆油田的地下石油。
10.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是():①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②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③人的本质是自由;④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⑤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三、辨析题(判别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10分。)
1. 世界统一于存在。
2.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四、简述题(每题5分,共20分)
1. 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 什么是度?认识度有何意义?
3. 简述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4.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五、论述题 (每题10分,共20分)
1.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有何历史意义?
2.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试分析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依据。

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A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三、辨析题答案
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样卷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1.“世界统一于存在”是错误的命题。
(一)“世界统一于存在”是德国哲学家杜林提出的,这个命题是折衷主义的,实际上仍然是唯心主义。(二)单独提出“存在”是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既可归结为物质,也可以归结为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没有指明世界究竟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这样唯心主义也可以接受它,所以是错误的。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发展的历史”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四、简述题答案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具体说: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上述这一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

2.(1)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反映特定质和特定量相统一的哲学范畴。(2)认识度有重要意义。认识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认识度,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把握质量统一观;认识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在实践活动中掌握“适度”原则,才能掌握政策,避免犯错误。
3.(1)辩证否定观认为:①事物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自我否定。②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形而上学否定观与辩证否定观是截然相反的。它的主要错误在于:①由于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及其转化,因为它所说的否定不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外力强加给事物的,是主观任意的否定。②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肯定的东西不能有否定,否定的东西也不能有肯定。它的公式是:肯定就是绝对的肯定,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
4.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它并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存在,而社会意识一经产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其具体表现在: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既可以落后于社会存在,又可以对未来有所预见;②社会意识同社会经济之间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③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④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五、论述题答案
1.(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它是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就只能去检验主客观是否符合,这个标准既不能在主观意识范围内寻找,也不能单纯从客观事物中寻找。只有实践才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2)从实践的特点看,它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它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以对照,看是否符合。因此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和人民获得了新的思想大解放,实现了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和工作重心的转移。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向群众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B

  一、单项选择题(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共20分,每题1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
①关于人类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②关于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③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④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
①人脑的形成;②物质文明的发展;③语言的发展;④生产劳动。
3、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
①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思想;②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
①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②理论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③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④社会政治条件与经济条件的统一。
5、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①唯心论;②二元论;③诡辩论;④不可知论。
6、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反作用;②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的( )
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②相互离异、相互排斥;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④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8、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 )
①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9、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
①万物皆备于我;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④心外无物。
10、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是( )
①庸俗唯物论;②辩证唯物论;③机械唯物论;④朴素唯物论。
11、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① 是否整体性的看问题;②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③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运动是事物
发展的动力;④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还有质的变化。
12、矛盾的转化是向着( )
①任何一个方向转化;②自己的对立面转化;③只是由坏向好转化;④只是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13、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 )
①相对主义的观点;②唯物主义的观点;③诡辩论的观点;④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4、否定之否定规律侧重揭示了( )
①事物发展的动力;②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③事物发展的状态;④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5、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①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②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③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感觉和思想到认识的认识路线;④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16、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
①不懂得物质的客观实在性;②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③抹煞了意识的本质特征;④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17、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的含义是( )
①真理中包含着谬误;②二者互为因果;③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④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18、“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③认识具有反复性;④理论来源于实践。
1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说明(  )
①经济基础的发展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②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20、划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
①是否承认阶级斗争;②是否承认国家的存在;③是否承认人类的内在矛盾;④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不定项选择(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共10分,每题1分)
1、 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理论上会导致( )
①机械唯物论;②庸俗进化论;③庸俗唯物主义;④各种唯心论;⑤折中主义。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①它们的共同基础归根到底发源于实践;②前者是源、后者是流;③前者是可靠的、后者是不可靠的;④前者是科学的、后者是不科学的;⑤间接经验是直接经验的补充。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①哲学是具体科学的综合;②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材料为基础;④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取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⑤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将失去它对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辩证的否定是( )
①事物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的统一;②事物的外在否定;③主观任意的否定;④既克服又保留;⑤对旧事物的全盘否定。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这是由于( )
①它的对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②它的内容日益完备和科学化;③它的功能不但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④它的特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⑤它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表明,这种改革( )
①同原来的经济体制的“一刀两断”;②吸收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优点;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发展;④社会主义制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⑤对旧的经济体制的“扬弃"。
7、只有从联系中才能把握事物,这是( )
①形而上学观点;②不把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绝对化的观点;③唯心主义的观点;④辩证法的观点;⑤抹煞事物的差异和界限的观点。
8、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在于( )
①道德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法律是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②道德是原始社会就有的,而法律是阶级社会才有的;③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没有阶级性的,法律是有阶级性的;④道德通过舆论和信念起作用,法律是靠国家的强制力执行的;⑤道德起作用的范围要比法律广泛的多。
9、“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上的错误是( )
①否认真理的客观性;②否认真理的绝对性;③否认真理的相对性;④否认真理的有用性;⑤否认真理的具体性。
10、 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 )
①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②物质的存在方式;③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和过程;④宇宙中发展的一切变化和过程;⑤物质的根本属性。

  三、辨析题(判断下面说法正确与否,并简要说明理由,共20分,每题5分)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问题。
2、在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承认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
4、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

  四、简答题(共20分,每题5分)
1、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2、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3、为什么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简述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五、材料题(共30分,每题15分)
1、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问题:这段话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原理?请写出这些原理。
2、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问题:这段话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理?并写出有关原理。

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答案 B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二、多项选择题答案
  
  三、辨析题答案要点(共20分,每题5分)
1.错误。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杰出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起重大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无论有多大,也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不能成为社会发展决定力量。
3.错误。“跟着感觉走”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它违背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跟着感觉走”也忽视了理论的指导作用。
4.错误。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是指矛盾斗争既存在于具体条件中,受特定条件的制约,又能够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并创造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新条件,而不是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共20分,每题5分)
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具体说: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上述这一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
2.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1)新生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新生事物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①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代表事物前进的方向,有着存在的根据;②它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生长的,吸收了旧事物的优点,又克服了它的缺点,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力量,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因而总是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3)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4.现代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挑战,也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丰富、发展。现代科技革命的重大突破和成果,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现代科技革命以及由此引发的许多热点问题,也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

  五、材料题答案要点(共30分,每题15分)
1. 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实践与认识相统一的原理。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还可考虑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辩证否定原理等。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可以阻碍社会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原理。
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文化具有知识传承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功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30228.html

更多阅读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 2012上海高考英语试卷

2012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9页,第Ⅱ卷9至10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上。2.回答1—6题、11⑴或12⑴题、13—15题时,选出

2011年高考文综试卷山东卷 ——政治试题及答案 2012山东文综政治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政治试题及答案第I卷(必做,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

声明:《2012马克思主义哲学试卷样卷 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为网友没完没了的后记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