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能及君仁心存世
2012年03月01日01:12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青年时报
说两句
分享
时报讯 今天下午1点30分,国医大师何任的告别会将在杭州殡仪馆天下第一殿大厅举行。
2月23日,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何任先生逝世,享年93岁。
何任生前是个怎样的人,如何养生?他在医学上创造过什么奇迹?他的中医思想如何传承?昨天,记者采访了何任身边的人,来讲讲他的故事,以纪念这位国医大师。
要做的工作还多,要多读书,不断充实新知。
2月23日7时39分,国医大师何任因膀胱癌晚期、全身多器官衰竭逝世,享年93岁。何任先生是杭州人,出身于中医世家,毕生都奉献于中医药事业。
1921年,何任出生于浙江杭州市一个中医世家。他的父亲何公旦是杭州颇负盛名的中医,就诊者远及湘、滇、蜀、粤、苏、鲁等地。家庭陶冶,使何任从小就萌发了学医志趣。
“父亲经常给我讲起他小时候的事情。”何老女儿何若苹曾说起何老的学医故事。1938年,何任轻松地考取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的二年级插班生,这所学院汇集了当时上海滩的名医。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医经、医史通论、中药方剂、伤寒杂病、温热病、医化学、药化学、生理、解剖,中西各门临床课程和见习、实习等。
“十里洋场是个花花世界,父亲当年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他却能静下心来咬牙苦读,虚心请教比他年长的中医名家,还经常到医院学习西医诊断及注射,连寒暑假都不歇一歇的。”何若苹说,“1941年,学成归来的父亲一直随祖父行医。由于病人很多,特别是急性传染病,如天花、麻疹、伤寒等,使得父亲在很短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病案。很快,他的医术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要做的工作还多,要多读书,不断充实新知,要多诊病,不断累积经验。为的是提高临床效果,我们要做到"上工十全其九",意思是把百分之九十的病人治好。”何若苹说,这是何任先生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何任先生是我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他在治疗时病、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江南艳说,何任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他是当代中医发展史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发起人之一。2009年6月19日,何任教授获得首届“国医大师”殊荣。
一个好医生,仅仅有医术是不够的,更要有医德。
昨天,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江南艳谈起何任老先生很是感慨:“何任老先生一生治学严谨。他去世后,学术思想也要一代代传下去。靠的就是何老生前带徒时的口传心授和独特著作。”何任先生每次看病,几个徒弟们都会把他的医案(诊疗记录和方子)和诊疗经验完整记录下来。另外,何老生前还先后出版了《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校注》等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这些著作里收录了他的学术思想,传承的意义更广。
省中医学会会长肖鲁伟说,国医大师们有个共同点,就是从来都不忘自己的责任,一直都在“著书立传、教书育人”,把自己的学术一代代传承下去。
何老女儿何若苹曾经回忆,她跟父亲学习中医是在上世纪70年代。“30年前,我一边随父亲抄方,一边在浙医一院心电图室进修。浙一是教学医院,病例很多,我的工作是每天读片,然后打报告。这样一段时间,业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一直到后来,我已经做中医师了,我们中医学院有人去进修,发现拿到手的许多教学资料片上还都是签着我的名字。”何若苹说,1978年,她参加高考后,被浙江省卫生厅录取为名中医学徒,在浙江中医学院学习了5年中医,又跟父亲学习了3年。8年学习中,每个星期总要有几次随父亲门诊。“跟父亲门诊,首先学习的是做医生的道德和作风。他老人家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对远道而来挂不上号的病人,即使再吃力,也总是坚持把所有病人看完。他常对我说,"一个好医生,仅仅有医术是不够的,更要有医德。"”
行医首先在于做人。做一个宽容的人、正气的人,任何时候以诚待人。
记者昨天仔细翻读《国医大师何任医案墨迹》这本书,里面记载收录了大师部分手写医案。这些医案是他从医70多年来的宝贵临床经验,也展现了一个个由他创造的医学奇迹。
1991年4月13日,45岁的沈先生,因为右上腹疼痛4个月住进了嘉兴一家医院。当时B超、CT等检查初诊为肝癌晚期。半个月后,医生为他开腹检查,确诊为胆囊癌晚期伴肝脏转移,没做任何切除,就直接缝合了肚子。4天后,到上海某医院复查,结果和之前一样。医生断言,沈先生最多只能活20天。
家人在绝望中准备后事,在杭州的一名亲戚经人介绍,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何任先生代病人求诊。根据几家医院的病历记录,何任先生认为病人属肝郁、气滞、血瘀、热毒内积,为患者开出了祛邪扶正益气血的方子。
10月21日,患者亲自来杭州道谢,见到何任先生说,吃了七剂药后,疼痛恶心减轻了,体力也恢复了。更奇怪的是,到几家医院复查,肿瘤完全消失,让医生也感到很惊讶。原本80%的胆囊癌患者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但沈先生一直吃着何任先生开的方子,同年12月就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何任先生在医案最后,写下这样一句话:患者原来身体尚可,正气尚未败坏,故以祛邪兼扶正。方子虽非峻猛之品,却收效显然。
对于自己在医学上的深厚功底,何任先生并不自满,他常说:“行医首先在于做人。做一个宽容的人、正气的人,任何时候以诚待人。”
●记者追忆
耐心待人
微笑诊病
作为跑医疗线的记者,我曾采访过何老几次,最近一次是在2010年,方回春堂拱宸桥分号开张时,何老在那里义诊。
因为何老当时已91岁高龄,只看了5名病人。他对每名患者都非常耐心,仔细询问病情,为病人把脉。每看完一个病人,何老都会耐心与病人说,毛病该怎么治,药该怎么吃,还亲自写下处方,再交由女儿抄方。
更让我敬佩的是,在为5名病人看病时,何老始终面带微笑,而且几乎没有喝过一口水。
当天我与何老的交谈时间虽然不长,除了聊一些专业上的问题,何老还向我介绍了他的养生之道。
“我常喝茶,常吃米仁。米粉又叫薏苡仁,是个好东西,我吃了几十年。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抗肿瘤,二是养颜美容,吃了不会生老年斑。我的吃法是,把一大盆米仁烧烂,放在冰箱里,每天早晨取一碗,兑牛奶、糖,热一下,空腹吃完。再吃点蛋糕之类的点心,油条从来不吃。”何老说,“喝龙井茶可以清肝理气,我每天喝的。泡菊花茶,加点金银花,也不错,可以抗病毒,防感冒。”
但留仁心在人间
2012年02月29日06:37 |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
中国网
说两句
分享
本报记者 叶玉跃 通讯员 于伟
70年行医,救治病人无数;几次上书,为中医事业鼓与呼。2月23日,我省唯一由卫生部等部门命名的“国医大师”何任离我们而去,享年93岁。告别会3月1日在杭州举行。这两天,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及无数接受过何老治疗的病人陆续从各地赶来,深深怀念,万分不舍。
何老走了,留给身后的是一份宁静,而他的生前身后事,却让千千万万的医者、患者荡气回肠。
49岁的老陈是胃癌患者,但脸色红润,底气很足,不像个病人。老陈说,2007年他得了胃癌做了胃切除,“听人说,省里看肿瘤最出名的就是何任大师,我就挂了何老的门诊,两个字:有效。你们看,我现在精神、身体都好得很。”
“不管是有钱没钱的,何老有求必应,从不拒绝人,还不断给病人加号。”原浙江中医学院(现为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葛琳仪说,何老德高望重,妇科、内科肿瘤等医疗成就让后人难于望其项背,而他的医德更让人肃然起敬。就在近一两年,年事已高的何老还坚持一月一次坐诊。
何任1921年出生于中医之家,26岁创办中国医学函授社,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权威版本。他擅治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在治疗肿瘤时,强调“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的十二字法则。行医70年,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许多病人是在几乎放弃治疗后又经他手挽回生命。
何老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他创制的“和胃止痛散”,对溃疡病、胆囊炎、肠炎引起的疼痛疗效显著,已被浙江中医药大学制剂室制成“脘腹宁”膏剂,试用于临床,效果颇佳。1987年他根据临床积累的经验,研制的具有和胃、醒酒、消胀、助消化作用的“舒胃宝”,已正式投产,为中医药事业增添了光彩。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对妇科病,何任则继承家学,多采用傅青主方,以取其“论极精详,方皆平易”之长。治疗急诊有胆有识。一次在治疗一位误食野蘑菇中毒患者时,在没有现代医疗设备的情况下,他以玉枢丹为主药,单纯用中药治愈了这位重病人。
“前两天刚刚去看过他,没想到这么快……”自何老生病以来,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肖鲁伟隔三差五去看望,“我们虽没共事过,但经常接触。何老虽多病缠身,但一直很坚强,很乐观。何老一生对中医学院贡献最大,中医根底最深。”
王锡贞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专业毕业生、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她说,1981年,在何任的主持下,浙江中医学院在北京召开首届中日《伤寒论》学术讨论会,何任代表中方作学术报告。学院的《学报》从1977年创刊至今,每期都有何老的文章,这在全国中医界是绝无仅有的。何老的事迹已载录于英国剑桥名人录。“名师风范永记心间,我要以良好的医德医术救治患者。”王锡贞说。
1990年,何任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招收两名中医高徒。对于自己的弟子,他竭其所知,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
何老是我省中医发展的宗师,每当中医发展的关键时刻,都会有何老发出的声音。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任高瞻远瞩,联合山东中医学院张灿玾教授等十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中医专家上书国务院,恳切希望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系统。1986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中医管理局,从此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了自己专职的政府行政机构。1990年,何任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上书,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一些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
何若苹,何任大师的小女儿,省级名中医,擅长治疗内科、妇科、肿瘤等疾病。在何若苹心中,父亲是一个正直、善良、勤奋和宽容的人。“父亲经常教育我们,要脚踏实地,注重实事,不张扬、不虚浮,做一个正直的人、朴实的人。”来源浙江日报)
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国医大师何任先生
2012年03月02日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
2012年3月1日,浙江大地细雨纷纷。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国医大师,著名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临床家,原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浙江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任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殡仪馆天下第一殿大厅举。
杭州市殡仪馆天下第一殿大厅庄严肃穆,黑纱低挽,大厅里播放着何老生前最喜欢的曲子《春江花月夜》。正厅上方黑底白字的横幅上书“深切缅怀何任先生”。横幅下悬挂的遗像中,身着灰色大衣的何老微笑着。何任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摆满了花圈。前来送他最后一程的各级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和他的病友络绎不绝。
下午一时三十分,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郑继伟,原省政协主席刘枫、原副省长鲁松庭、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启楣,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在旸等领导缓步来到何任先生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何任先生的遗体三鞠躬,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省、市有关党政机关领导及老领导,省内外部分高校、医院、协会、学会、企业的领导、知名人士,何任先生亲属、生前好友,浙江中医药大学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师生和医护人员代表等共1000余人参加告别仪式。告别仪式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肖鲁伟同志主持,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杨敬同志致告别词。
何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12年2月23日7时38分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何任先生是浙江省政协第四届委员,第五、六届浙江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未病”工作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终身理事,浙江名中医馆馆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国百年百名临床家”之一,浙江省名中医。曾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副主委,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顾问。
何任先生,浙江杭州人,出生于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1947年创办杭州中国医学函授社,1958年参与筹建浙江中医学院,1959年起任教于浙江中医学院并先后任副院长、院长。
何任先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医家楷模,令世人敬仰。何任先生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学术影响深远,先后出版《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新解》等著作20余部,被日本汉方界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通文史,笔耕不辍,发表论文300余篇。毕生奉献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奔走呼吁,是享誉中医药界的“十老上书”的牵头人、“八老上书”的参与者。
得知何任先生逝世的噩耗后,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嘉兴市人民政府,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22所省内外高校,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日本东洋医疗专门学校等5所国外高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等18所省内外医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3家出版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校友会等4个人民团体,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席佘靖、副主席李振吉,陈可冀院士,国医大师朱良春、路志正、余瀛鳌、张学文、邓铁涛、张琪、张灿玾,意大利总统议员铁托?佐利等领导、知名人士、国外友人以及何任先生亲属、生前好友都发来唁电、唁函,对何任先生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为了表达对何任先生的哀思,全国人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有关部委,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中共杭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省市区县有关党政机关以及省内外部分高校、医院、协会、学会、企业、社区等190家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都敬送了花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夏宝龙,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吕祖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锡荣,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国富,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管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副省长郑继伟,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名誉院长王永炎院士、研究生院院长曹洪欣,国家中管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李大宁、人事教育司司长姜在旸,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茅临生,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林恺俊,杭州市人大主任王国平、省人大副主任王永明、省政协副主席斯鑫良、王永昌、陈艳华、黄旭明、盛昌黎、徐冠巨、徐辉、姚克、冯明光、汤黎路,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等领导,省老领导李泽民、沈祖伦、王家扬、商景才、刘枫、李金明、王其超、杨彬、郑树、王启东、毛召晰、许行贯、鲁松庭、孙家贤、陈法文、厉德馨、吴仁源、邱清华、陈文韶、龙安定、王玉娣、李青、胡灿时,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张浚生等老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沈自尹、陈可冀、程莘农、李大鹏,国医大师唐由之、邓铁涛、路志正、周仲英、朱良春、郭子光、颜德馨、张学文等知名人士以及省市有关党政机关,省内外部分高校、医院、协会、学会、企业等单位的领导、离退休老同志,浙江中医药大学的领导、离退休老同志、师生员工、校友,何任先生的亲属、生前好友等,也敬送了花圈、挽联、挽幛,并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了深切的哀思。
昨日千人送别国医大师何任
2012-03-02 07:17:07 杭州网
昨天下午1点半,浙江唯一国医大师何任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杭州市殡仪馆天下第一殿大厅举行。现场,到了1000多人,除了省市领导,还有何老的爱徒和生前曾医治过的病人。来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门外走廊。每个人胸前佩戴一朵小白花,来送何老最后一程。
大厅内庄严肃穆,黑纱低挽,播放着何老生前最喜欢的曲子《春江花月夜》。正厅上方黑底白字的横幅上书“深切缅怀何任先生”。横幅下悬挂的遗像中,身着灰色大衣的何
老微笑着。何任先生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两侧摆满了花圈。现场,不少人哭着跪倒在何老面前,场面令人动容。
病人:40元的方子救回老人命
告别会现场,头发花白的汤大伯,站在最后,默默整理花圈上的挽联。他说,这次,是专程替母亲来见何老最后一面。
“我的母亲已经90高龄了。几年前,她得了脑瘤,长得非常快,有5公分大小。西医判断,老母亲活不过半年。”
汤大伯说,当时,90多岁的何老还在医院坐诊。自己和妹夫赶到医院,求何老救救母亲。
“何老开了一张很普通的指导方,才40元左右。没想到,母亲按方服药后,病情稳定下来。之后由他女儿、省级名中医何若苹接着看,按照这张指导方和病情变化增补中药。”
一年中药吃下来,老人的命被救回来,脑瘤不再变大。汤大伯说,何老不赞成用猛药,以致让母亲的病正常平稳发展。虽然何老不在了,但他还是想来感谢他。
学生:用行动体现“勤奋为学”
从2004年起就跟着他的徒弟徐光星博士,对老师的感情很深。这几天,一直陪在何老身边。
“我是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学生,当时,学校把我推荐给何老做徒弟,我就拜他为师,一直跟他坐门诊。他一直说,这是冥冥中的缘分。对我,也像对儿子一样好。”
徐博士说,何老常说“勤奋为学,没有捷径”这句话。每次去他家里,何老都是在书房里看书。
“治疗浮肿时,何老经常会用一味特殊的中药。我查来查去,没有找到资料,无意间提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何老就写了满满一张纸给我,上面写了这种药的用法和典故,都是他前一晚查阅大量资料后记下来的。”
徐博士说,这张纸,他到现在还留着。平时在教学中,有问题,何老也会详尽解答。
“何老说过,中医有2000多年的历史,根基很深,对中医学术现在还不能理解的东西,不要轻易否定。”
同行:病中亲身试药,写下心得
告别仪式由省中医学会会长肖鲁伟主持。谈起何老,他用了“儒家”两个字来形容他。
“何老从不轻易麻烦人。作为长者,他体贴我们,体贴患者,但从不提起自己的病情。”
肖鲁伟说,何老在70多岁时,分别得过肾癌等肿瘤,但是他比较重视中医调理,身体稳定了几十年,这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何老的女儿何若苹也曾说过,父亲自己生病时,都不忘自己是一名医生,还在钻研救死扶伤的岐黄之道。
“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突然发现血尿,经浙医一院检查诊断为膀胱肿瘤,曾做了肿瘤切除手术。这场病,让父亲搜集了各种抗肿瘤的方子,自己又亲自尝了大量中西药品,探索出了较完整的治疗膀胱肿瘤的中药方和进食薏米仁的独特方法。”
何老仔细分析吃下去的药,各自有什么性能功效。比如有些对白血球杀伤很强,有些对肠胃损伤太大,有些有牙痛的副作用,他都一一记录下来。他对女儿何若苹说,有了自己的亲身体会,以后碰到这样的病人,开方时就更要注意了。
肖鲁伟说,何老很看不惯当前部分医务人员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他的心思都放在学术上,这样的大师,值得每位医务人员学习。93岁的国医大师工作到住院前一天住院仍在翻医典
2012年03月02日 08:12:5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何老最后一天门诊开出的药方(学生抄方)
何老早年给病人开的药方
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2011年11月17日,周四,是家人铭记的一天。
这一天,是何任作为医生工作的最后一天;第二天住院了,何老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那天清早,何老像往常一样,去“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门诊部”坐诊。谁都没有想到,那是他70多年每周坚持门诊的最后一次。
昨天,追悼会现场,他的关门弟子徐光星,给记者带来了何老那天开的药方。
“我不去的话,他们会多么失望”
29岁、36岁、71岁……方子上患者虽然年龄不同,但大部分是肿瘤病人。何老开出的药都不超15味。
2011年11月17日早上5点,小区里还是一片寂静时,何老已经起床。
按他多年的习惯,第一桩事情,就是“躲”进卫生间。这是他的晨读时间。卫生间里有一排书,都是老人晨读的备选。
老人拿出放大镜,借着灯光,低头开始了早读。
6点多,晨读完毕,何老洗漱清爽,移步到书房写日志。写了几笔读书的感悟,觉得有点累,就先搁笔。
以往,何老会在这个时间,练练书法,或者画上几笔。
7点,夫人和大女儿陆续已经起床,何老开始和她们一起用早餐。他的早餐是一碗米仁,兑入牛奶和糖,从冰箱的大碗里舀出来热一下,空腹吃完,然后再吃点心。
大女儿何钧,两年多来为了照顾两老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
吃早饭时,何钧握着父亲的手,感觉老人的手比平时凉许多。“今天太冷,门诊就别去了吧?”女儿试着劝父亲。“不行啊,有的病人半年前就预约了一个号,我不去的话,他们会多么失望。”
7:30,老人不顾家人的担心,由学生陪着,赶去门诊。
那一天上午,老人的10个号子早已约满,8点不到,何老已经端坐,把患者一个个迎进诊室。
“我是何老看过的最后一个病人”
他是11月17日当天,唯一一位临时加号的患者,他成何老一生看过的最后一个病人。
“本来,临近10点半,除了一位预约患者没有出现,其他9位都已看完,我劝他休息一会,刚好有位方先生坐在门廊等了半天,请求何老为他加个号子。”当天一直陪伴何老的学生徐光星说。最近几年,他每天陪何老看门诊、讲学,他是何老的关门弟子。
“我们几个学生怕老师累着,都想阻拦。可何老按住我们:加一个吧!”徐光星说。
方先生是谁?昨天记者辗转联系到了他。电话接通时方先生还在会议上,一听记者说起何老,就非常激动:“别挂,别挂,我走出来和你说话。”
“今天真遗憾我有会议,不能去送何老一程。”方先生说,他肠胃不好,已有几年。此前,他看过何老的门诊,无奈那一次没有挂到号。
方先生说,那天见到何老,感觉老人有点疲惫,但切脉、看舌,一如以前一样认真。
“何老斟酌片刻,提笔开方。末了,又细心地反复叮嘱我,肠胃的毛病,平时休养也很重要。饮食要清淡,注意睡眠,不要熬夜。”
“没想到,那就是何老最后一次给我们看病。”
住院的3个月里,何老是怎么度过的
2011年11月18日,何老累倒了,当天住进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他的春节,也是在病房中度过的。
住院期间,他依然不停地翻看药典医书,对患者念念不忘。
迎来送往看望的人,不少是“同行”。何老与他们“切磋”业务,谈兴总是很浓。对中医的未来发展,也总有自己的见解与设想。
2012年2月23日早上7时38分,何老安详辞世。子女家人都守在身边,老人沉沉地睡着了,家人说,父亲的一生是完完整整的,也是平平安安的。
23日这一天也是周四,一如他平时的这一天,7点半准时出门,赶去看门诊……
国医大师何任:大医精诚
2012年02月24日 15:05:02
来源: 杭州日报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记者从浙大附属一院获悉:23日上午7时39分,国医大师因膀胱癌晚期、全身多器官衰竭而逝世,享年92岁。何任是我国研究《金匮要略》第一人,是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以其医术之精湛、医德之高尚、医风之正气,被中医药界誉为“泰斗”。
作为一名小小辈,我与何老接触不多,但印象很深。
2009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庆。有同事指着操场主席台上的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说那位就是国医大师何任,闻名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天气炎热,89岁(当年)高龄的他还坚持参加校庆,心生敬佩。
2010年,浙江省中医药学学会一次会议。近距离看到何老,面目和善,皮肤白皙,精神矍铄,温文尔雅,一副金丝眼镜后闪动着慈祥而睿智。抱着被拒绝的心态,问何老能否合影,他欣然应允,照片上笑态慈祥。
2011年,在一次义诊中,巧遇91岁高龄的何老在给病人把脉问诊,感叹其敬业!
哀哉,斯人已逝,言犹在耳!
【国医大师何任辉煌一生】
何任教授出身中医世家。作为一名声名远播的中医泰斗,何任教授在治疗时病、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方面具有独到之处。70余年来,所救之人不计其数。他主编的《金匮要略校注》成为现代校注《金匮要略》的最权威版本,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中医界素有“南何北刘”之说,何即指经方大师何任,刘指北京中医名家刘渡舟。
凭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何任还总结出了“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症治之”的治疗癌症十二字原则,使许多癌症患者延长了生命乃至完全康复。
何任教授对治病始终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他总是说:“病人找你看病,就等于把他的生命完全交付给你。医生的任何一点轻率或自负,都有可能使病人付出痛苦乃至生命的代价。在这个问题上,容不得一点私心和粗心!”
行医多年,何老始终牢记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教诲。在开处方时,何老总是为病人着想,采用药效显著而价格较低廉的药。他说:“中医自古讲究‘验、便、廉’,还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医生的,既要治效明显,还要让病人少花钱。”
何任最为关心的就是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医发展史上有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八老上书”,何任均是发起人之一。
1984年,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由何任发起,联合山东张灿玾、湖北李今庸等十位当时全国最著名的中医专家,呈书国务院,陈述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严重制度缺陷,恳切希望中央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系统,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0年,何任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上书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
“十老上书”、“八老上书”,都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成立并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一些省、市也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两次“上书”,对中国中医药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
2009年6月19日,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上,何任教授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位获得首届“国医大师”殊荣者。
【中医名家追忆何老】
我是今天早上获得何老去世的消息,马上发了条短信给他的子女。
“今日何老仙逝,悲痛万分,此乃中医学界的重大损失,同时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师长、好楷模……”
何老不但是学术上的榜样,也是做人的榜样,他是我们的长辈,但他又很尊重我们这些晚辈,他是我国研究《金匮要略》的第一人,在中医学界不仅是权威,医风也很正气,从来不走歪门邪道,这在时下是非常可贵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中医一路走来不容易,何老屡次给党中央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是代表了个人,是代表了整个中医界。
——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 陈意教授
没想到何老这么快就走了,我都没来得及去见他最后一面。
何老德高望重,对我们晚辈爱护有加。记得刚认识何老是1962年,那时我刚学校毕业分配到浙江中医学院,当时何老任中医学院的院长,和裘笑梅等医生一样,虽然还算不上老中医,但已经是名中医,都是我们的“老师”。
后来,我也和他一起共事过,他对我的工作也很支持,且其谦和、严谨的态度更让我敬佩。他的去世是中医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 葛琳仪教授
我是80年代中后期和何老认识的,至今已有20多年。何老是著名中医教育家、临床家,特别是对中医高等教育,一直都很关注。
同时,他还很热心地关注中医的发展,每次在关键时刻,他总能不顾个人得失站出来,向中央决策层提建议,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前进。他又很热心、谦和,是真正的“大儒”。
——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会长 肖鲁伟教授
(记者 余敏)
寻访浙江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何任教授
2009-06-29 04:59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进入论坛共 3 条评论
何任教授与夫人近影
浙江在线06月29日讯6月19日,中国首届“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在京举行,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的老专家获此殊荣,我省著名国医楷模、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终身教授何任榜上有名。
何任教授,1921年出生于中医世家,1941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从此开始中医临床工作,擅长治疗时病内科、妇科、肿瘤、疑难杂症等,是国内外研究张仲景学说《金匮要略》的著名学者、领军人物。
何老一生追求“心诚行正”、“大医精诚”,在自己教学、科研、行医济世之余,他还时刻关注着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如今何老已近90高龄,依然才思敏捷,耳聪目明,笔耕不辍,坚持门诊;依然全心致力于中医教育、科研和中医传承。
大医何任:情怀中医心系民生
记者在见何任老先生之前,心中是有些忐忑的:一是担心在大师面前说错话,闹出洋相来;二是惶恐老先生年纪大了,不便聊天打扰太多。
采访是约在上午9点,我如约赶到时,何老已经坐在沙发上等候。何老精神矍铄、慈眉善目,满身散发着儒雅之气,在其淡定笑容感染下,记者一股说不出的崇敬和亲切油然而生,全然没有了先前的担忧,话题很自然地从此次的国医大师评选打开。
何老回忆了当代中医发展史上那两次著名的“十老上书”和“八老上书”。1984年,何任已经从医43年,在业界颇有影响,焦灼于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何任毅然联合其他九位当时全国著名的中医专家,呈书国务院,力陈当时制约中医药发展的严重制度缺陷,恳切希望中央能建立独立的中医药管理系统,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0年,何任教授等8位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再次上书中央,恳切呼吁加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八老上书”得到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不仅加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职能,并相继成立了省、市级中医药管理局。
再次想起往事,何老的脸上多了一丝肃穆,“有的老专家现在都不在了,中医发展需要传承啊。”
“除了治病救人,中医事业的发展一直是老父亲的心头大事,每当有好的政策出台,老人家就特别激动,”在何老停顿之际,他的儿子何一枫讲起何老第一次看十七大报告时的情景,“报告中有关于中医的发展,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就这五个字让老父亲连说了几个‘党中央了不起’。”
“以前资料是‘中西医结合’,现在中央明确‘中西医并重’,说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重视。中医人就要有中医思维。”虽然已年近90高龄,但何老依然才思敏捷,谈起自己钟情一生的中医事业时尤其。
“社会上有少数人认为‘中医没有科学依据’,其实这些人是不懂中医学这门科学,中医如果没科学依据,不会延续几千年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只是现在的研究对很多中医问题无法完全破译而已。”
大师何任:行医济世全力传承
优秀的家学传承,正规的院校教育,赋予了何老坚实的中医基础,而广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让何老对中医经典及各家学术有了精邃的见解。
作为临床大家,何老在临证辨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慕名前来找他看病的人数不胜数。行医时,何任牢记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每个病人在他眼中都是平等的,他的使命就是帮其祛病康复。
有时他的病人太多,医院怕他太辛苦,欲回绝补号的病人,何老总会说,“他们从外地赶来。已花了不少路费,就加一号吧,我迟点休息无所谓。”
跟他学医的小女儿曾说,“我父亲这一辈子行医救人的故事,说上一年都说不光的。甚至他老人家自己生病时,都不忘自己是一名医生,还在钻研救死扶伤的岐黄之道。”
为了让中医学术发扬光大,让中医薪火历代相传,何老倾心中医教育事业,对于自己毕生所学,何老毫不吝啬,倾囊相授。
早在1947年,何老就在杭州创办了中国医学函授社,面向全国招收中医函授学员,他自编教材,亲自上课和临诊带教。新中国成立后,何老又先后担任杭州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校长、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等职,他一面主持行政,一面投身中医教育一线,培养中医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各类人才。1990年,何老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
1993年,何老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成立了“何任中医基金会”,多次向优秀教师、学生颁发奖学金。
勤苦习医、精诚行医,何老由此取得了丰硕的行医之果,而社会也给予何老以崇高的职责和荣誉。1999年,何老获中国中医药学会“国医楷模”称誉。2006年,鉴于何老在中医教育、中医传承方面的杰出贡献,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他颁发了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最近中华中医药学会又授予何老“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大家何任:博通古今儒医大质
何老不仅是位中医深有造诣的专才,还是一位古今中外兼修的通才。他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书法、国画、诗词,样样擅长;《春江花月夜》、《红楼梦》,他沉醉其中。他对西方的文艺多有涉猎,《仲夏夜之梦》、《魂断蓝桥》等他百读不厌;正是这博大的国学西艺,成就了何老的儒医大质。
何老重视对晚辈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视对心灵的教导。他认为,一位学者,他的学术根底和自身人格是学术价值的保证。优秀的学者应该是具备坚定的学术信仰,不畏艰难,不唯书,只唯实。一位优秀的医生,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勤读、勤研、勤诊。
在交谈中,何老不只一次提到,“心诚行正”四个字,他说行医首先在于做人。做一个宽容的人,正气的人,任何时候以诚待人。
在采访中,一个细节也让记者感受到了何老的“诚”。交谈中,何老的家人给记者倒了一杯水,当时记者正在听何老讲述,他虽没有停顿,但却用手指了下茶杯,并点头做了个“请用”的姿势。记者在何老面前就是个晚辈,他竟尚且如此,真是大家风范。
谈及现代人的养生,何老认为,养生贵在养心。不是为养生而养生,诸如为了减肥而一味节食,或单纯体育锻炼等。养生贵在养心,首先将心态调整好,心态又怎么调呢?那就是荀子说过的话,‘养心莫善于诚’,诚心诚意地对待人家,人家也会诚心诚意地对待你。有诚心,讲诚信,行为正派,没有非分的想法,调好心态,这样心态才会平和。
最后,何老也提到了一个他坚持多年的养生小方,吃米仁(即薏苡仁),“米仁是个好东西,我们全家已吃了几十年,老人可以吃,小孩也可以吃。吃法也简单,烧烂即可,也可放在冰箱内,每天早晨取一碗,兑点牛奶什么热一下,空腹吃完,常年吃肯定有好处。”
名老中医谈养生:国医大师何任的养生经
www.taizhou.com.cn2012年04月09日17:13:47星期一来源:光明网
导语:何任,1921年出生。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1941年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当选为“国医大师”。
名老中医谈养生之国医大师何任
何任的养生经验是:精神上要有修养;身体上要阴阳调和;生活上要适应自然规律;饮食上有所节制;锻炼休息应有常规,不过分疲劳。这样,精神和形体就很健旺,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中医养生之道讲究精神上要有修养;身体上要阴阳调和;生活上要适应自然规律;饮食上有所节制;锻炼休息应有常规,不过分疲劳。这样,精神和形体就很健旺,就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这一总的指导思想下,为了调和人体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各个方面,使其保持相对平衡与协调,常采用一些药物,以各种补益的方法来防病抗衰老,从而达到古代医学家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养生目的。
古人养生延年还注意到平时饮食的调养。某些饮食有益于却病和防老,即药补以外的食补,或称食疗。
药膳
指根据“医食同源”理论,以药材为原料,按照一定的用量,采用特定的食物配合烹调而成的膳食菜肴。有点心、冷盘、热炒、汤等。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相辅相成。
我国药膳类食品不下数百种。目前,国内各省药膳菜点品种颇多。如天麻甲鱼(能养阴滋育,治眩晕)、黄精鳝片(能健身、益气助阳)、黄芪炖鸡(能补气、益血、补虚)、核桃鹌鹑蛋(能益肾、健脑、养肝)、虫草鸭子(能补虚、益肾、平喘)等。以虫草鸭子来说,用冬虫夏草9~15克和鸭子一只及适当作料烹调而成。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有益肾补肺、止血化痰作用,可治久咳虚喘、痰血及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等。与鸭子或炖或蒸,有提高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粥
历代医籍中有关粥的记载甚多。《素问•玉机真脏论》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粥之为物,易于消化吸收,四季皆宜,老年体弱者尤为合适。粥以米为主要原料,粳米为佳,籼米次之,新米尤为甘香可取。常食有调养作用的粥或针对治疗疾病的粥以补助,对抗病延年有一定作用。
一般调养食用的有小麦粥(能益心气、敛虚汗、除烦)、绿豆粥(能解热、清暑、解毒)、扁豆粥(能健脾、和中、补虚)、红枣粥(能养胃、健脾、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