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
周末下午,来到了阔别十年有余的影院,“零距离”(喜欢坐第一排,感受音响和情节的震撼)瞧了场电影。在等待开演的20几分钟里,我忽然有了三十年前看露天电影的感觉。那时的我十几岁。
在缺少文化生活的年代,看露天电影一来不用花钱,二来也是生活里充满快乐和激情的事儿。说起看电影,无论是电影院,还是在露天地儿,国产电影翻来调去就那么几部。国产的象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奇袭》、《打击侵略者》、《向阳院的故事》、《小螺号》、《闪闪的红星》、《红雨》、《阿夏河的秘密》、《烽火少年》,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小哨兵》,说到《火红的年代》、《艳阳天》、《战洪图》、《春苗》、《金光大道》、《第二个春天》、《青松岭》什么的,是后来的事儿了。还有就是《红灯记》等样板戏电影,再有就是记录片《毛竹》和《台风》也风行一时。
哪个时候也有“大片”,主要来自“老大哥”苏联、“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同志加兄弟的越南、还有我们帮他们打过架的朝鲜、再有就是罗马尼亚,象什么《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海岸风雷》、《宁死不屈》、《伏击战》、《鲜花盛开的村庄》、《广阔的地平线》、《摘苹果的故事》和《金姬和银姬的命运》。那个年代还流行一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
抱。”看的最多的就是“加片”《新闻简报》,这类片子都是毛主席、周总理会见外宾的还有就是反映祖国欣欣向荣大好形势的片子。说那时的电影少吧,现在想起来还真是记忆犹新。
现在的很多电影里的词想必您还记得:
“萨利姆,到了这种地步”;
“600工分啊”(朝鲜电影《摘苹果的时候》;)
“让列宁同志先走”;(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面包会有的,黄油也会有的”(前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我胡汗三又回来啦”;(国产电影《闪闪的红星》)
“高,实在是高”。(国产电影《闪地道战》)
“下吧,下它七七四十九天才好哪”(国产电影《战洪图》)
“三鞭子?”(国产电影《青松岭》)
“马尾巴的功能”。(国产电影《决裂》)
您还甭说,有些个词儿到现在还挂在人们的嘴边上哪。
那时除了去电影院,就是露天电影了。一般到了周末,院子里就会贴出告示,告诉街坊要演的片子。要是在夏天,露天电影一般在8点半,而到了冬天就会在7点多开始。要是赶上演打仗的片子,我们一般大的孩子,就早早催着家里吃饭,约上几个小哥们,早早来到片场打闹着,看放映员叔叔安装放映机。老爷爷老奶奶们也来的早,手里摇着蒲扇,拎着板凳,有的领着小孙子,在前几排愉悦地聊着天,免不了都是些吃了什么、包饺子放多少肉合适,儿子上月的5元钱生活费没给,儿媳妇又怎样闹了别扭,回了娘家之类的闲话,这些话题每每都是
笑着说的,也全然没有太放在心里。在快开演的那一刻,场子里是最乱的,老人们似乎突然想起了他们的孙子们,则大呼小叫,把他们喊到身边在占好的位子上。
象我们这么大的孩子们则不太理会,重要的是,我们要守在放映机旁看电影是如何放出来的,然后便在银幕前后跑,看银幕背后是怎样的情景。
再比我们小的孩子,会小声问身边扬着沧桑的脸看电影的老人,问人是怎么进到银幕上的,老人们大都回答不上来,便用扑扇拍着小孙子的后背,说道,快看。
这是最令人神往的文化生活,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如果赶上放两部片子,那是绝对的爽。
记得有一次看打仗的片子,看完后,我们几个男孩子便约好玩打仗,各自回家穿好军装,用钢丝豆条握一个圈,塞在军帽里,再把军帽的帽沿,向上拢。拢成国民党军帽的形状,我家里正好有不知是什么军队的肩章板,用胶布粘在肩上,手里拿着长棍子,全当军刀了。那叫神气。但不一会,家里就喊了,快回来,赶紧洗洗睡了。
【惟我独尊】“宁古塔”秘史及满族老姓
【惟我独尊】民国时期的婚礼迎亲场面
【惟我独尊】趣说洛阳的纸到底有多贵
【惟我独尊】歌词:我爱那年的风和梦
【惟我独尊】歌词:妈妈,我在天上飞
【惟我独尊】高管别做企业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