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红莲和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十个故事
















天气又变热了,女人又换上了短裙短裤,满大街都是腿。和朋友吃完饭,走在大街上,朋友盯着来往的女人的腿看,连连感叹:还是夏天好啊!我淡淡地笑笑,朋友见我目不斜视的样子,就说我是装:“难道你是柳下惠不成?我就不信柳下惠能坐怀不乱!”坐怀乱不乱不知道,看了不动心倒是真的。到了我这个年龄,看美女就像看花一样,也就是看看罢了。相对说来,我更喜欢成树的花,比如桂花、樱花,甚至桃花、杏花、梨花,花落了还可以看叶子,果实可以吃的话更好。看到花园中的花,不会想着采摘,不会想着移栽到自己家中,远远的看着就很好。男人到中年,应该讲理性讲悟性讲感觉了,即使谈情爱,冲动的因素也少了。记得读研的时候,有女同学说我前身是和尚,一是长相,脸上一直是笑眯眯的样子;二是能沉静下来,周围再吵闹,也能闹中取静;三是对女人似乎没啥兴趣,一幅非礼勿视的样子。从很早的时候起,我就对美色有看法,认为美貌都是皮相,随着年龄变大,很快会露出真相,所以女人有个中等相貌也就可以了,关键还是性格品格。后来读了佛经故事,才知道这种对美色的态度就是佛教修行中经常用的持无常观想和作不净观想。读研时一个男同学想找女朋友,非要找美貌的。他的一个女老乡在同一所大学的另一个学院读研,长得中等偏上相貌,性格很好,很温柔很贤淑,特别是对他很有意思,经常来帮他洗衣服收拾东西啥的。但他嫌对方不够美。我给他讲了一番类似佛教无常观想、不净观想的道理,但是他听不进去,还是拒绝了他那个女老乡的示爱。后来他找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一开始还好,不久就开始吵架,接着就是打架,弄得他毕业论文都没有写好,还耽误了找工作。后来他们还是分开了。
提到坐怀不乱,就要说说柳下惠的故事。柳下惠是春秋时鲁国人,姓展名获,字季,又字禽,曾为典狱之官士师,食邑柳下,私谥惠,故称柳下季、柳士师、柳下惠等。柳下惠品德高尚,清廉方正,精通礼制,深明大义,坚持正道,经常批评当权者的失误,不为当权者所喜,因而仕途艰难,几次贬黜,长期处于下位。柳下惠早于孔子八十余年,孔子所宣扬的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等等,柳下惠都说到了,而且做到了。比如柳下惠精通古代礼制。《国语·鲁语上》记载,有一种叫“爰居”的海鸟停在鲁城东门外三天,执政大臣臧文仲认为是神鸟,叫国人祭拜。柳下惠批评臧文仲“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他指出古圣王祭祀的五个原则。还有一次,鲁僖公死了,要确定祭祀时的位次,鲁僖公和鲁闵公是兄弟,他继的是鲁闵公的位子,依当时礼制,鲁闵公的位置应在鲁僖公之上,但主管祭祀的夏父弗忌喜欢鲁僖公,偏偏将鲁僖公升到上位,柳下惠就严厉批评夏父弗忌的做法不合礼制,是“逆祀”,违犯了鬼道和人道,必然有灾殃。柳下惠特别讲诚信,名声远播。据记载,齐人伐鲁,想要岑鼎,鲁君将赝鼎送给齐王,齐人看出来是假的,送了回去,对鲁国国君说:“柳下季以为是,请因受之。”意思是,只要柳下惠说是真岑鼎,他们就收下。后来柳下惠说服了鲁国国君,送去了真的岑鼎。柳下惠懂得外交谋略,他反对“为小而崇,以怒大国”,主张“处大教小,处小事大”。齐孝公带兵攻打鲁国,鲁僖公命展喜负责备战,展喜去请教兄长柳下惠,柳下惠面授机宜,展喜遵照而行,结果齐国退兵。这就是智。
后世讲得最多的是柳下惠的直,《论语》中说柳下惠坚守直道,《孟子》中称柳下惠的这种品格为“介”,说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也就是说即使给柳下惠再高的官位,也不能让柳下惠改变他的介他的直。正因为他太直,才多次受到贬黜。柳下惠那么有学问,那么有能力,却一直不得重用,当时很多人为柳下惠叫屈,连后来的孔子都为柳下惠鸣不平,痛斥压制柳下惠的执政臧文仲。但柳下惠却觉得没有什么,有人问他:“鲁聘夫子三黜,无忧色,何也?”他回答说:“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也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意思。柳下惠活了101岁,之所以如此长寿,或者与他的平和心态有关系。柳下惠还爱自己的国家,《论语·微子》记载,有人劝他,既然鲁国不重用他,不如离开鲁国,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战国策·燕策三》中记载柳下惠说:“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与故国尔。”坚守直道的话,到哪里都会被贬黜,既然如此,还不如留在自己的国家。在这一点上,孔子比不上柳下惠,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寻找机会,到处碰壁。《风俗通义·十反》就将柳下惠与孔子等人相比:“伯夷让国以采薇,展禽不去于所生,孔丘周流以应聘,长沮隐居而耦耕。”
孔子将柳下惠与伯夷、叔齐、虞仲、少连等并称为“逸民”,评价柳下惠为“贤人”。而孟子则更称柳下惠为“圣人”,称柳下惠为“百世之师”,将柳下惠与伯夷、伊尹、孔子三人并列为“四圣”:“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谓集大成。”汉代的《大戴礼记》说柳下惠“孝子慈幼,允德禀义,约货去怨”。《韩诗外传》认为柳下惠能“杀身以成其信”,是“天下之通士”。班固在《答宾戏》中说:“若乃伯夷抗行于首阳,柳惠降志于辱仕……真吾徒之师表也。”南朝梁江淹在《杂体诗》中说:“柳下普直道,孙登庶知人。”但是到了唐代以后,柳下惠的学问才干品德渐渐被遗忘了,人们只知道他坐怀不乱,而偏偏坐怀不乱是虚构的。
坐怀不乱的故事最早出现在《诗经》毛传中。毛传在解释《诗经》中的《巷伯》时引了一个故事:“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韩诗外传》、《孔子家语》中都讲到了这个故事。在一个雨天,一个独居的寡妇因房子漏雨,向同样独居的邻居男子借宿,男子直接拒绝了,寡妇便站在窗户旁对男子说:“你就不能学学柳下惠吗?柳下惠在夜晚单独与一女子相处,而且用自己的身子为那女子取暖,但没有做出违背礼法之事,全国上下没有人怀疑他,反而称赞他。”男子说:“柳下惠行,我不行,我用我的不行,学柳下惠的行。”孔子认为,鲁男子做的对,柳下惠与女子共处能不越礼,鲁男子觉得自己的修养还没达到那个境界,与女人共处一室难保不动心乱性,权衡一下,还是不学柳下惠了,这是智者的做法。毛传解释《巷伯》时,还引了另一个坐怀不乱的故事:“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嫠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颜叔子是将女子接入屋中,而自己执著蜡烛在屋外过了一夜,并没有发生任何不合礼法之事。
毛传《巷伯》注、《韩诗外传》、《孔子家语》都是借寡妇之口转述柳下惠的故事,只有一句“妪不逮门之女”,细节没有讲清楚。唐代神清所撰《北山录》中有一句话:“学戒者必敦颜柳之节。”宋代的慧宝注《北山录》,解释了“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的意思:“颜叔子孤居有少女,夜风雨屋倒投之宿,叔子拒之不已,出屋令其入舍也。柳下惠姓展名禽,食邑柳下谥惠,寒夜妇不及国门,柳下惠以衣覆之,至明而去不犯男子不仁之行也。”在一个寒夜里,一名女子回城迟了一步,城门关上了,她无法进城,恰巧柳下惠也被阻在城门外,柳下惠担心那女子寒冷,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女子披盖上,两人在一起一直等到天明,城门开了,两人才分开,各自离去。两人自始至终没有发生非礼之事。
唐宋时的故事中,柳下惠只是脱下衣服给女子御寒,到了元代,就变成柳下惠将女子抱在怀中了。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说:“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柳下惠担心女子被冻死,就把女子抱在怀中,到了天明也没有发生男女之事。柳下惠将女子抱于怀中为其取暖,是毛传中“妪”字意义的引申。到了明清时期,“坐怀不乱”就成了典故,小说戏曲中经常引用。《警世通言》的《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中说:“俺是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你岂可学纵欲败礼的吴孟子!”《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中说:“自古以来,只有一个柳下惠坐怀不乱。”清初的《侠义风月传》中说:“比那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秉烛达旦的关云长,还要硬着三分。这些美人计,如何有用!”按照儒家的说法,和女人单独共处一室而不乱,这个才是真正的慎独,说明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别说共处一室,即使坐在怀里,只要心不动,性不乱,也没有什么。
到了清代的小说《野叟曝言》中,这种慎独被夸张描写到了极致。《野叟曝言》中,与异性的亲密接触成为表现慎独境界的重要内容。在小说开头部分,文素臣从水中救出了一个叫鸾吹的女子,把她背进了一座庙里,烧起火来,在火上烘烤衣服。文素臣脱下上衣烘烤,他劝那女子脱下湿衣服烘烤,又让她靠近火堆,脱下内衣烘烤。两人裸身对坐夜谈,女子向文素臣表示,愿意嫁给他,既报救命之恩,又消除瓜田李下之嫌疑。文素臣说:救她理所应当,不需报恩;如今孤男寡女同宿庙中,赤裸相对,但心里坦荡清白,如果真的结为婚姻,反而让人怀疑了。文素臣提议二人结为兄妹,女子答应了。文素臣和鸾吹只是于深夜之时在古庙中裸身相对,还不算什么。在后面的故事中,文素臣经常与女子裸身同床。有一次,他被灌醉后,被脱光了衣服,与一个叫璇姑的女子同床共枕。半夜醒来,他大吃一惊,又要照顾女子的面子,于是学习柳下惠坐怀不乱,舍经行权,接着和女子同床而睡,但没有做出非礼之事。璇姑的嫂子石氏不相信璇姑和文素臣同床后还能保持清白,但亲自验看后,发现璇姑还是处子,不由得连连赞叹:“文相公恁般方正,果然世上无双。”在另一处,一个叫素娥的女子误食了春药,欲火中烧,无法遏制,文素臣与素娥同床相拥,把自己的腿横入素娥两腿之间,用手抚摩她的身休,用嘴哺住她的嘴,帮她散发药力,但也没有发生非礼的关系。在另一个故事中,文素臣为了给一个石女治病,和那个女子赤身共睡一床,用自己的阳气对她进行熏蒸治疗,辅之以全身按摩。文素臣经常给女人治病驱邪,而治病的方法很奇怪,或者突然上前扒下女子的上衣,用惊吓法将她的病气排出体外;或者让女人解开衣服,在女人的心窝上写字来祛除附在她们体内的妖魔鬼怪,有一次甚至把字写到了皇帝妃子的身上。

《野叟曝言》用色欲来考验儒士,表现他们的道德修养境界慎独,是汉代之后特别是宋代理学所倡导的修身养性之学的夸张式渲染。另一方面,即使是发生了超过世俗理解的行为,也可以用儒家的“从权”观念来解释。关于“行权”,孟子有一段著名的论断,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嫂溺水时,男人应该援之以手。在男女关系上经常会遇到需要“从权”之事,在有的时候,为了坚守儒家价值观,甚至可以放弃肉体的纯洁。《野叟曝言》的第六十五至七十四回表述了这种观念,也将文素臣的却色功夫夸张到了极点。文素臣被一个叫李又全的坏家伙为了吸食文素臣的阳精,达到滋补的目的,将文素臣骗到府中,用蒙汗药将他迷倒。文素臣头脑清楚,但四肢不听使唤,失去了行动能力,甚至连眼睛也无法闭上,只好看着李又全的妾的赤裸的身体,看着她们的淫秽表演,甚至在被动的情况下与她们发生了关系。小说作者强调说,只要文素臣的内心不为所动,那么即使发生实际上的肉体交合,也没有违背儒家的道德规范。文素臣在李又全家中被歌姬们玩弄羞辱时,想到了自杀,但他说服自己活下去,因为他还要为国效力,对母亲尽孝。文素臣面临情欲考验时的超强的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让人叹为观止,文素臣的“却色”本领是其儒家所强调的“慎独”思想的体现。与文素臣相比,柳下惠的坐怀不乱真的不值一提。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应该源自后世儒家对《论语》《孟子》中文句意思的误读。《孟子》中记载柳下惠的话:“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清代焦循在《孟子正义》中解释说:“尔为之尔,我为之我,虽袒裼裸裎,袭其身体于我身侧,尔又安能浼渎于我哉?以其不殊于俗,一于和而已。”柳下惠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不受不良影响,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赤身露体,也不能玷污他。“袒裼裸裎”就是赤裸身体,一般想来,让一个男人动心乱心,影响他的品格节操的,应该是女人的裸体,除非是同性恋,见到男人裸体才会乱心。《荀子》中也有一段记载:“子夏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的意思是,柳下惠品行高洁,曾与守门人穿同样的破旧衣服,但众人都知道柳下惠的品行,绝不会因为衣服破旧而瞧不起他。“后门”到了后世就演变成了城门,“同衣”就演变成了柳下惠将自己的衣服给女子穿。这种对《孟子》、《荀子》中记载的曲解敷衍始自《诗经》毛传,毛传中说柳下惠“妪不逮门之女”,“妪”指以体温相互温暖,“不逮门”就是从“与后门者同衣”演绎而出,而“国人不称其乱”也就是子夏说的“不见疑”。两汉之后,逐渐演变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之所以会敷衍出这个故事,是由于柳下惠品格高尚,应该能做到“慎独”,而最能体现“慎独”的就是男女关系,男女共处一室而不乱,如果不是身体精神有问题,就是了不起的道德修养境界。在后世儒家思想中,男女之别被认为是礼教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色欲被认为是对一个人品德的最大考验。食色性也,但人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自然属性行事,而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应该用内在美充实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教规范。到了汉代,礼教受到重视,君子应该遵守礼,“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昏姻、疏数之交”,毛传敷衍颜叔子、柳下惠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儒学发展到宋代,理欲关系成为理学的重要内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更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而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现在想来,以柳下惠的修养,坐怀不乱是有可能的,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值得怀疑的,既然是深夜时分孤男寡女共处,没有外人知晓,柳下惠和那个女子当然不会到处讲,别人是怎么知道的?另一方面说,忽然来了一个美女,往你怀里扑,你又不是富翁又不是高官,哪有那么又好又便宜的事?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有问题的,要特别小心。就比如现在,在QQ、飞信上聊了几天,或者用微信摇一摇,女人马上就要见面,就要去宾馆开房,不是女人的品质问题,就是要设圈套进行敲诈,真要乱了,会后患无穷。《聊斋志异》中花妖狐魅故事中,穷书生在荒郊野外的破庙里寄宿读书,半夜三更突然来了个美女,主动投怀送抱,书生来者不拒,胆子也够大的。当然了,那个时候社会还没有现在这样乱,没有摇一摇,没有开房设套敲诈之事,即使是设套敲诈,那些穷书生几乎一无所有,也不怕敲诈。鬼妖还是让人有几分害怕,但女妖女鬼如此美丽,让人动心,恐惧也就忘了。现实中的美女也都是画着一层皮,和女鬼女妖差不多吧,像《画皮》中所讲的那样,而且女鬼女妖可能比起人来还单纯点,没有那么多的心计,故事中的那些女鬼女妖啥都不图,就看上了书生的品格才华。
柳下惠、红莲和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十个故事
说到底,《聊斋志异》中的书生为色所迷,他们自己都是色中饿鬼,哪里还怕女鬼女妖?所以色的诱惑很难抗拒。《礼记》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在人的各种欲望中,色欲最为基本,最难根除。清代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一则故事《沙弥思老虎》,一个老和尚收了个三岁的小男孩作沙弥,师徒二人在山顶上修行,从来不下山。十几年后,老和尚带着沙弥下山。因为长期离群索居,沙弥见了牛羊鸡犬都不认识,觉得很新鲜。有个女人走过来,沙弥惊问:“这是什么?”和老尚怕他动了凡心,正色说:“这叫老虎,人要接近他,就会被他咬死,尸骨无存。”晚上回到山上,老和尚问沙弥对山下所见东西的印象,沙弥说:“别的都不想,只想老虎。”意大利薄伽丘的《十日谈》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有一个叫巴杜奇的男子,太太死了,带着两岁的儿子到山上修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儿子长到十八岁,巴杜奇带着他第一次进佛罗伦城。儿子第一次见到女人,就问父亲:“那是什么?”巴杜奇骗儿子说,那是绿鹅。儿子新生爱慕,对其他的新鲜东西都不感兴趣了,要回去的时候,儿子对他的父亲说:“亲爱的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巴杜奇后悔莫及,不该带儿子下山,又恍然大悟,认识到自然的力量比任何教诲都要强。
《沙弥思老虎》中的和尚沙弥信的是佛教,《十日谈》中的巴杜奇父子信奉的是天主教。实际上,除了佛教、天主教,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对女色对情欲持戒备态度。相比之下,似乎佛教对色欲更为小心。佛经中说:“众生长夜在生死中,忆念五欲,贪着五欲,爱乐五欲,心常流转五欲境界,永没五欲,莫之能出。”五欲分内外,内五欲即食欲、财欲、色欲、名欲、睡欲。五欲中最难摒除的莫过于色欲,色欲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女色是修行的最严峻考验,因此佛教经典中不厌其烦地讲。佛经中关于色欲考验的故事有很多。在“一角仙人”的故事中,一角仙人因下雨天滑伤了脚便咒令不雨,婆罗奈王派美丽的扇陀去兴师动众地带着五百美女、五百车酒食,乔装仙人接近一角,哄骗引诱致使他破了色戒,失去神通。《摩登迦经》记载,阿难年轻貌美,被摩登迦女所迷惑,最后在佛陀的帮助下挣脱恋情,一心证道成佛。《大法炬陀罗尼经》记载,一法师为人说法,有一名叫爱欲的魔女总是前来诱惑他,害得他心神不定,只好在说法处悬挂佛像,香花供养,使魔女无法再施展诱惑,法师内心才平定下来。
佛教想出各种方法来消灭色欲,比如对女色持无常观想。世上一切千娇百媚的形貌都是无常的、空幻的,最后都变成骷髅,归于尘土。女人再漂亮,也会老的,也会变丑的,说到底不过是一具骷髅上蒙着一层皮。《方广大庄严经》第九卷《降魔品》叙述波旬魔女以色欲迷惑佛陀,使出了很多招数,或“绮言妖姿”,或“涂香芬烈”,或“媚眼斜眄”,或“露现髀膝”,或“递相拈掐”,或“现胸臆”,试图以“恩爱戏笑、眠寝之事而示欲相”。佛陀对这些无动于衷,他认为女人再美也难免生老病死,绝色佳人不过是一具粉骷髅。第二种方法是对女色作不净观想,就是将女人想得很丑恶臭秽,明白女人如“革囊盛屎”,就不会为女色所迷了。佛经中用了很多文字数说女人的丑恶,比如贪婪、嫉妒、多口舌、淫纵等等。《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记载,一阿罗汉见很多女人堕入地狱,就问佛是怎么回事,佛说,女人之所以堕地狱者众多,有四个因缘:“一者贪珍宝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妒,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态淫多。”《佛说长者法志妻经》中说:“亿世时有所堕女人身中者何?淫欲姿态在于其中,不能修身,放心姿意,嫉妒多口,贪于形貌而自恃怙。”《六度集经》说“女情专淫”,《大智度论》说女人看见端正清静的阿难就“欲心即动”,《佛说义足经》卷上《摩因提女经》说,女人看见端正无比的佛,“便淫意系着佛”。《释迦谱》记载,魔王波旬派三个美妙佳人去诱惑佛祖,破坏佛祖的修行。三个美女都“三十有二姿,上下唇口,萎细视,现其胱脚,露其手臂,作凫雁鸳鸯哀鸾之声”,可她们在佛祖眼中是“革囊盛臭”,三个美女在佛祖眼中转瞬“化为老母”,“头白面皱,齿落垂涎,肉销骨立,腹大如鼓”,面目可憎。《高僧传》载,晋代高僧慧嵬在山上修行,到了冬天,天气酷冷,有下了大雪,有一个美貌女子来求寄宿,千方百计诱惑慧嵬,自荐枕席,她自称为天女,说上天看慧嵬有德,所以派她到人间来慰劳他的。但慧嵬坚守戒律,毫不动心,对那女子说:“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那女子一下子就消失了。慧嵬却欲的法宝也是视女色如盛屎革囊。佛教主张“于五欲中生大不净想”,认为这有助于制服贪欲。
佛经中有很多美女诱惑圣僧的故事,面对女人的花容月貌、淫言媚态,需要心如磐石的超凡定力和修为,才能抗拒得了。释迦面对众美女的撩人媚态,能深心寂定,“心无所著亦无增损”。真正道行高深者才能以“空观”、“清静心”坦然面对诱惑,做到眼中所见,心中却无。一般的修行者就难以做到这点。值得玩味的是《杂宝藏经》中的记载,佛陀的弟弟难陀贪恋美妻不肯出家,佛陀为教化他,施法把他带到天界,让他看到天上有更多更漂亮的美女,难陀于是悟出佛教真谛而出家修行。这实际上是用天界的色欲来消弭现世的色欲,还是说明色欲不容易消除。于是有的修行者干脆自断尘根,彻底消除色欲。李肃《纪闻》记载,仪光禅师为逃避女子的爱慕纠缠,自断其根,他说:“以有此根,故为欲逼,今既除此,何逼之为?”这种行为看似禅心坚定,恰是他心中为情欲困扰的证明。清初的艳情小说《肉蒲团》中,未央生出家之后,还是无法压制欲望,最后只好自断尘根。
中国的高僧美女故事都源自佛经故事,反映了灵与肉的矛盾。高僧与美女故事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僧不为美女所动,二是高僧为美色所迷,三是见色心动而又不承认,很虚伪。第一种类型如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一“晋长安释慧嵬”所记载的故事:“后冬时天甚寒雪,有一女子来求寄宿。形貌端正,衣服鲜明,姿媚柔雅,自称天女:‘以上人有德,天遣我来,以相慰喻。’谈说欲言,劝动其言。嵬执志贞确,一心无忧。乃谓女曰:‘吾心若死灰,无以革囊见试。’女遂陵云而逝。”最有名的高僧美女故事是红莲柳翠故事。宋代张邦畿的《侍儿小名录拾遗》中记载,五代时有一叫至聪的禅师,在祝融峰修行了十年,自以为戒性具足,能经受任何诱惑的考验了。一天下山,遇到一个叫红莲的美女,霎时心动了,与红莲合欢,早晨起来沐浴,和红莲一起坐化了,有人写了一首颂说:“有道高僧号至聪,十年不下祝融峰,腰间所积菩提水,泻向红莲一叶中。”元杂剧《月明和尚度柳翠》写的是柳翠。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枝叶上偶染微尘,被罚往人世,转入轮回,成为妓女,名叫柳翠。三十年后填满宿债,第十六尊罗汉月明尊者化身为月明和尚,劝柳翠出家,没有成功,便在她梦中出现,设恶境使她省悟。月明在显孝寺说法,柳翠问禅后彻悟,在东厢坐化,复归南海。这个杂剧讲的只是一个下凡与度脱的故事,并没有涉及色诱破戒之事。
到了明代,红莲故事与柳翠故事结合到了一起。《西湖游览志》记载,柳宣教被任命为临安尹,上任时大家都去参拜,只有水月寺的和尚玉通不赴庭参,柳宣教很生气,于是派设计派妓女红莲去诱惑玉通,让他破戒。红莲到寺中投宿,引诱玉通,玉通修行多年,很有道行,坚守戒律,一开始拒绝红莲的引诱,到了半夜时分,心动了,于是与红莲发生了关系。后来知道是柳宣教设计害他,发誓要败坏柳家门风,坐化后转生为柳宣教之女柳翠,长大后做了歌妓。净慈寺僧人如晦借化缘度脱柳翠,给她讲述了前后因果,柳翠幡然醒悟。她跟随如晦去见僧人清了,清了为她说佛法奥旨,柳翠大悟,回去谢绝宾客,沐浴之后坐化了。明代徐渭将《西湖游览志》中的这个故事写成了杂剧《玉禅师翠乡一梦》。高僧玉通修行多年而正果难成,因拒绝庭参府尹柳宣教,被柳宣教所遣妓女红莲引诱,把持不住自己,片刻之间破了色戒,然后气急而死。后来他投胎柳家为女,名柳翠,长大后沦落为娼,败坏门风,最后在其师兄月明的点化下顿悟成佛。在徐渭的《翠乡梦》里,只是交待了玉通在被陷害破戒后转世为柳翠,堕入风尘以报复柳府尹,而对直接诱骗他的红莲则缺乏后续交待,虽然她是受官势所逼,身不由已,但仍难辞其咎。一个叫吴士科的人对红莲未受报之事耿耿于怀,于是作传奇《红莲案》,将徐渭与红莲、柳翠故事相捏合,借徐渭之手致红莲于死地。《红莲案》写徐渭与玉通、月明是好朋友。杭州太守柳宣教用妓女红莲之计,引诱玉通,使其破戒,愧而化去。徐渭非常厌恶徐宣教、红莲。后来徐渭为闽浙总督胡宗宪赏识,被聘入幕府,徐渭访柳宣教劣迹,将他下狱抵罪。柳宣教之女柳翠流落为娼,卖身红莲所在妓院中。胡宗宪讨倭有功,受到嘉奖。胡宗宪上疏乞休,推荐徐渭任闽浙总督,徐渭擒红莲等人杀了,看到柳翠,觉得似曾相识,就把柳翠放了。柳翠见到月明,顿悟宿因,于是跟随月明做了尼姑。徐渭访玉通旧居与竹林寺,月明、柳翠也到了,打开玉通之塔,柳翠忽然化身为玉通,与月明相携化去。冯梦龙刊刻的《古今小说》第二十九卷《月明和尚度柳翠》成为后世“红莲柳翠故事”流传的白话小说主要版本。前半部分为妓女红莲受柳府尹指使诱玉通禅师破戒坐化,后半部分则是玉通为报复柳府尹转世投胎为其女儿柳翠,并成为抱剑营的妓女,后被月明和尚度化。
在另一个故事系统中,红莲与苏轼被捏合到了一起。明代人编辑的《清平山堂话本》中收录了一篇《五戒禅师私红莲记》。这篇小说分成两个部分,采用了转世轮回的故事框架:前一部分是高僧五戒禅师因一念之差淫了少女红莲,被明悟禅师点破后羞愧而坐化。南山净慈孝光禅寺有两个高僧,一个是五戒禅师,一个是明悟禅师。一天早上,雪霁天晴,五戒禅师听见外面有小孩啼哭声,便叫心腹清一去看看,在山门外雪地上看到一个被抛弃的五六个月大女孩。五戒禅师叫清一将女婴抱去喂养。红莲女长到十六岁,清一当作自己女儿一样看待。想替她寻个女婿,也好给他养老送终。一日五戒禅师忽想起十数年前之事,命清一晚上将红莲送到他的卧房中,破了色戒,被好友明悟禅师道破后羞愧难当,急急坐化。后一部分是五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明悟禅师投胎为佛印,佛印与苏东坡相识,劝苏东坡省悟前因、敬佛礼僧。最后两人同归大道。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卷三十的《明悟禅师赶五戒》由《五戒禅师私红莲记》修改增饰而来,借用《甘泽谣·圆观》中李源与圆观三生相会的故事作头回故事,加重了对佛印与东坡友情的描述。
关于苏轼前身为和尚的说法,自北宋后期起就开始流传。宋释惠洪的《冷斋夜话》记载五戒是东坡前身。陈善的《扪虱新话》说东坡前身亦具戒和尚。苏轼在杭州时曾游寿星寺,一进门,看寺中的景象非常熟悉,但以前又没到过,于是悟到前身曾在此处修行,于是写了一首诗,诗中有“前身已到”之语。《春渚纪闻》也记载说苏轼前身为五祖戒和尚。到了明代,苏轼前后身的故事流传更广,陈继儒《东坡禅喜集序》说,苏轼为五祖戒后身,也幸亏五祖戒转世为苏轼,否则大宋朝就没有才子了。五祖山戒禅师实有其人,后来的小说和戏剧都把“五祖山戒禅师”误为“五戒禅师”,而且将其法号解释为佛教的五大戒律,如《五戒禅师私红莲》中说:“且问:何谓之五戒?第一戒者,不杀生命。第二戒者,不偷盗财物。第三戒者,不听淫声美色。第四戒者,不饮酒茹荤。第五戒者,不妄言起语。此谓之五戒。”之所以有苏轼前身是和尚的说法,一是苏轼喜欢与和尚交往,比如佛印、参寥子等等。特别是佛印。佛印幼年聪慧,博览群经,十九岁拜庐山开先寺暹禅师学法后,后历任江州承天寺、金山寺、云居山云居寺住持。苏轼被贬黄州时,佛印住持金山寺,相距不远,经常诗文酬唱,问答禅机,往来密切,为后人留下许多佳话。二是苏轼对佛教有很深刻的领悟,为人很旷达。
实际上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混融,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受当时风气的影响,苏轼也喜欢招妓娱乐。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贬,最远被贬到海南岛,最后死在从流放地返回的路上,如果一生很顺的话,应该很风流,最起码像他的老师欧阳修那样。苏轼被贬为杭州通判时,与几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歌妓娱乐,十二岁的王朝云在其中,王朝云天生丽质,独具清新洁雅气质。苏轼看了心动了,于是将王朝云收为侍女。到了后来,苏轼被贬黄州,王朝云跟随,由侍女改为侍妾。苏轼被贬到惠州,王朝云在惠州感染瘟疫,身体虚弱。苏轼为王朝云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但王朝云不久还是去世了。王朝云信佛,曾跟泗上比丘尼义冲学《金刚经》,后来又在惠州拜当地名僧为师,做了俗家弟子。她临终前诵《金刚经》四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苏轼遵照王朝云的遗愿,将她葬在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明代万历年间,陈汝元以苏轼故事为素材编写了《红莲债》杂剧和《金莲记》传奇。《红莲债》中,五戒和明悟分别转世为东坡和佛印,红莲和清一也再世为东坡的侍妾朝云和妓女琴操。东坡本来不信佛法,每天和妾妓唱曲取乐,佛印给他们印证前生后,朝云做了女道士,琴操做了尼姑,东坡也改装入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故事中人物的名字如月明、柳翠、红莲都有象征意义。“月明”象征着佛性的空明、佛法的圆融无碍、无所不照。禅宗原有“月映万川”之比,唐永嘉大师证道歌云:“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佛教又有“一月喻三身”之说,以月喻法身,月光喻报身,月影喻应身。再说“柳翠”。“柳”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象征着春色、青春、美貌、依恋等等,也成为妓女的代名词。柳翠原为观音净瓶中的杨枝叶,沾取瓶中甘露遍洒人间,被污遭贬人间后,成了集青春、美貌等于一身的“章台柳”,代表着世间美丽的色相。“红莲”之名,既指红莲女身处污泥之中,又指她终能如莲花开放,参禅开悟。莲花与佛教关系密切。寺庙中的释迦牟尼像结跏趺坐在莲花台上。观音菩萨身穿白衣,坐在白莲花上,一手持着一只净瓶,一手执着一朵白莲。佛经常常把佛国称为莲界,把寺庙称为莲舍,把袈裟称为莲服。据说释迦牟尼降生时,宫内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释迦牟尼降生之初,舌根中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释迦牟尼觉悟成道后,向北绕树而行,一步一莲花,共十八朵莲花。莲花生于淤泥,绽开于水面,出淤泥而不染,表示由烦恼至清净。莲花在炎热的夏季于水中盛开,炎热表示烦恼,水表示清凉,莲花表示给充满烦恼的人间带来清凉。《诸经要解》说:“故十方诸佛,同生于淤泥之浊,三身证觉,俱坐于莲台之上。”佛经上说,人间莲花不出数十瓣,天上的莲花不出数百瓣,而净土的莲花千瓣以上。佛陀有四德,莲花有“四义”,《华严经》中说:“大莲华者,梁摄论中有四义:一如莲华,在泥不染,比法界真如,在世不为世污。二如莲华,自性开发,比真如自性开悟,众生诺证,则自性开发。三如莲华,为群蜂所采,比真如为众圣所用。四如莲华,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比如四德,谓常、乐、我、净。”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莲花代表一种开悟的境界:“如世莲花处污泥之中,生处虽说恶,而莲花体性清净,妙色无比,不为诸垢所染。凡夫变复如是,虽种种不尽三毒过患无量无边,亦此莲花三昧甚深,果实皆生其中,即是如来平等大慧之光也。”莲花是佛教的八种吉祥宝物之一。莲花有白、青、红、紫、黄五色,称为“五种天华”,为五大虚空藏菩萨所坐,东方坐青莲花,南方坐赤莲花,西方坐白莲花,北方坐紫莲花,中央坐黄金莲花。其中白、青两色最受青睐。红莲花也是天华,但红色鲜艳热烈,而佛教希望的是清净清凉。小说中的女子以红莲为名,既说明其俗艳,又说明对男人特别是出家修行的人来说,她是严峻的考验。佛教中有八寒地狱之说,红莲地狱为八寒地狱一,堕入此地狱者,严寒逼切,其身变成红赤之色,皮肤冻裂,故称红莲地狱。另一说红莲地狱是热地狱之一,狱中皆呈赤色,如红莲花之色,故称。
玉通禅师和五戒禅师都在女色上栽了跟头,多年苦修毁于一旦,沉沦欲海,苦堕轮回,幸而得到另一位高僧好友的度脱,才得以脱离苦海,返本归元。这类故事中,引诱和尚破戒的都是妓女,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排斥欲望尤其是色欲,而作为色欲诱惑之象征的妓女却可以修成正果,一念顿悟,立地成佛,这体现了禅宗的世俗化平民化趋向。一种说法是,妓女是用行淫的方式来度人。这种说法的极端形式就是“锁骨菩萨”马郎妇的故事。锁骨菩萨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李复言的《续玄怪录》,该书卷五有一则《延州妇人》:“昔延州有妇人,白皙颇有姿貌,年可二十四五。孤行城市,年少之子悉与之游,狎昵荐枕,一无所却。数年而殁。州人莫不悲惜,共醵丧具为之葬焉。以其无家,瘗于道左。大历中,忽有胡僧自西域来。见墓,遂趺坐具,敬礼焚香,围绕赞叹。数日,人见谓曰:‘此一淫纵女子,人尽夫也。以其无属,故瘗于此。和尚何敬耶?’僧曰:‘非檀越所知。斯乃大圣,慈悲喜舍,世俗之欲无不徇焉。此即锁骨菩萨,顺缘已尽,圣者云耳。不信,即启以验之。’众人即开墓,视遍身之骨,钩结皆如锁状,果如僧言。州人异之,为设大斋,起塔焉。”后来“延州妇人”的故事发展为马郎妇的故事,北宋叶廷珪的《海录碎事》中说:“释氏书:昔有贤女马郎妇,于金沙滩上施一切人淫。凡与交者,永绝其淫。死葬,后一梵僧来,云:‘求我侣。’掘开,乃锁子骨。梵僧以杖挑起,升云而去。”南宋释志盘著的《佛祖统纪》记载:“马郎妇者出陕右。初是,此地俗习骑射,蔑闻三宝之名。忽一少妇至,谓人曰:‘有人一夕通《普门品》者,则吾妇之。’明旦诵彻者二十辈,复授以《般若经》,旦通犹十人,乃更授《法华经》,约三日通彻。独马氏子得通,乃具礼迎之。妇至,以疾求止他房,客未散而妇死。须臾坏烂,遂葬之。数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以锡拨其尸,挑金锁骨谓众曰:‘此普贤圣者。闵汝辈障重,故垂方便。’即陵空而去。”到了后来,金沙滩头马郎妇转化为提篮卖鱼的少女。元代编写的《释氏稽古略》中说,马郎妇就是观世音。《月明和尚度柳翠》中,法空长老说:“当初观音大士,见尘世欲根深重,化为美色之女,投身妓馆,一般接客。凡王孙公子,见其容貌,无不倾倒。一与之交接,欲心顿淡。因彼有大法力故,自然能破除邪网。后来无疾而死,里人买棺埋葬。有胡僧见其冢墓,合掌作礼,口称:‘善哉,善哉!’里人说道:‘此乃娼妓之墓,师父错认了。’胡僧说道:‘此非娼妓,乃观世音菩萨化身,来度世上淫欲之辈,归于正道。如若不信,破土观之,其形骸必有奇异。’里人果然不信,忙劂土破棺,见骨节联络,交锁不断,色如黄金,方始惊异。因就冢立庙,名为黄金锁骨菩萨。这叫做清净莲花,污泥不染。小娘子今日混于风尘之中,也因前生种了欲根,所以今生堕落。若今日仍复执迷不悔,把倚门献笑认作本等生涯,将生生世世,浮沉欲海,永无超脱轮回之日矣。”
佛教本戒欲戒色,“行淫度人”与佛教清静观颇为矛盾。但大乘佛教度人又讲究“随缘应化”,为了使人勘破情色,菩萨可以化身为娼,以欲止欲,以色设缘,大开方便之门,度人脱离欲海。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八《观马王藏品第七》记载,妙意女贪淫男色,于是佛祖就化身为男子,从其所欲,缠绵六日之后,妙意生懊悔之心,由爱生苦,而那男子亦身死坏烂,妙意求佛解脱,尽施一切珍宝,使得五百侍女等他众也得沾法雨。《维摩诘所说经》中说:“或现作淫女,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华严经》中的婆须蜜多菩萨对善财童子所说“烦恼解脱法”就是:若想求佛法,就去见她,或凝视她,或与她说话,或和她拉手,或拥抱,或亲吻……才可证悟。而佛教的密宗更倡导“乐空双运”的双身修法,认为淫欲之染有调伏功能,可以欲止欲,以染达静,证悟众生本来具有的清静自性。女性在密宗金刚乘中是作为供养物出现的。这种对女性的崇拜,对“大乐”宣扬,受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响很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妓女这一职业的起源本来就与宗教有关。一种说法是,妓女的前身是上古神庙里的神妓,最有名的是巴比伦的庙妓。中国妓女的起源,似乎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宗教卖淫”,比如女巫就是最早的女乐,歌舞娱神,接着就是娱人。
美女高僧类故事的流行,说明了世俗大众对宗教戒律的怀疑。在市井大众看来,出家人是无法坚守清规戒律的,特别是色戒。柳下惠坐怀不乱是文人的编造,再有道行的高僧,也无法抗拒女色的诱惑。高僧在美色诱惑下理欲交战,最终放弃戒律,走下圣坛,变回俗人正常人,这类故事是市井大众喜闻乐见的。这类故事说明,神圣的往往是鄙俗的,世俗的往往是神圣的。这类故事还说明,空口白牙说自己超脱了是不可信的,必须到欲海中打几个滚,到巫山上走上几遭,才能证明自己对色欲是否真的有免疫力,才能真正看淡红尘,才能有真正超脱解脱。红莲的故事还说明,男人要靠女人度脱,解脱后的男人再来度脱女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29155.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马东盈作品 《柳下惠坐怀不乱:一个美德故事

原文地址:【马东盈作品】《柳下惠坐怀不乱:一个美德故事的流传史》作者: 马东盈-登泰山看世界坐怀不乱是柳下惠事迹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其事实真相,如果既不求之过深,也不过度阐释,可以一言以蔽之,是一个在“

小米手机RAM、ROM和储存卡的那些事 rom和ram的作用和区别

很多用户对于手机的RAM、rom和储存卡这几个概念混淆不清。例如有的人会说他的手机“内存”是16G,有的用户则抱怨为什么16GROM的机器可用的只剩下10G甚至更少,例如米2,还有的则苦恼为什么储存卡还有很多空间,安装大型游戏的时候却弹出空

转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 烧烤羊肉腌制方法

烧烤、腌制和隔夜食物的化学与健康问题李瑞金,董川(山西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太原, 030006)摘要:本文从化学角度分析烧烤过程中产生丙烯酰胺和杂环胺、腌制食品中形成亚硝胺、隔夜食物中形成亚硝酸盐的机理,从化学与毒理学角度探

声明:《柳下惠、红莲和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与佛印十个故事》为网友秋海棠的思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