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风格 刘白羽的散文风格

对于朱自清散文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中学课本的一篇散文《春》,以此形成了对此类散文的喜爱。随着阅读的积累,对他及他的散文有了整体上的认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光辉的一笔,他的名字是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的。
朱自清以他的“美文”创作实绩,开创了白话文创作“美文”的先河,高举了对旧文学示威的大旗。与此同时,朱自清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因此他的散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一直被公认为白话美文的典范。有的借景抒情,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有的怀人抒情,如《背影》;还有一些写实性很强的记叙性散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等。突破了个人生活,把笔触角伸向社会,直面惨淡的人生,记叙中夹叙夹议,表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倾向。他的散文大抵可以分为三类:写景抒情类,写人叙事类和政论类,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第一类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他善于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诉诸于生动的艺术形象。本文主要就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作深入的探讨。
郁达夫曾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贮满着诗意,构成情景交融、文中有画、画里有情的艺术意境,是朱自清散文的特色,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值得后人在写作上加以借鉴和学习,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真挚之美、绘画之美、情趣之美,独具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使其散文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正因为如此,他的散文被称作为美文了。

 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主要是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的散文对中国散文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他散文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构思精巧,剪裁得当。朱自清的散文,极尽精密的构思,虚实结合,详略得当。能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

如《荷塘月色》的结构艺术可谓参差繁密而错落有致。全篇集中在“荷塘月色”的描摹上。在荷塘夜景的三段描写上,作者以观赏的视线为线索,先写荷塘水面的田田相挨的荷叶、零星点辍的荷花,以及投在荷叶上面的疏影和笼罩在荷花上的薄雾;再写荷塘四面的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柳树;最后写从远处射来的一两点灯光和树梢上隐隐约约的远山。这样从高到低,由近到远,形成鲜明的空间顺序,通过观赏视线,依次将各个景物串连起来,有机地组合起来。这种构图布局上的精美,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各种景物,错落有致,呈现出立体的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他还把动静、虚实、浓淡、疏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色彩均匀悦目,富有浓郁的诗意。朱自清的散文还好用首尾呼应的手法来增强结构的完整性,使全篇内容浑然一体。《荷塘月色》以“离家”始以“归家”终:“轻轻地推门进去, 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经睡熟好久了。 ”“图卷”展示完结了,而留下的韵味却清远悠长,如余音袅袅,不得不叫人回味。

同时,他的散文还选择了最新的构思方式,如《背影》这篇文章一般来说,人物的描写都是抓住明显的特点进行的,如眼睛,面部等,但朱自清在《背影》中只写背影,这种突破性的构思方法,使人物的瞬间写的传神精彩。

第二,语言凝练,精雕细刻。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善于精雕细刻,准确的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因此他的散文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是他散文的特点,同时又注意文字的锤炼加工注意创辞炼字,把景物写的神采飞扬。

   朱自清写叙事的主要代表作是《背影》。这篇散文的特点是质朴中见深情。作者并不正面写父亲的肖像表情、青布马褂的“背影”,而是通过几句简短的叮嘱之语、送儿子上车、拣座位、嘱托茶房照应等几个动作,尤其是手脚并用、努力攀登、不辞辛劳地为儿子的背影刻画,便把父亲对儿子的怜惜体贴、牵肠挂肚、依依不舍的不可言说的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人们从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马褂的背影”上,可以体味出人生的悲凉,慨叹社会的不公。同时,人们又从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愤懑中,激起对象父亲这样的旧知识分子的怜惜、恻隐之心。真挚的父子之情与冷漠的世态人情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照,激起读者情感的共鸣,平实中潜存着愤意,素朴中含有激情,这便是《背影》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朱自清散文共同的艺术特色。

朱自清很重视语言锤炼,一词一句都要经过反复周密的推敲才写定。他的文章绘形表物、表情达意,都做到了准确生动、亲切自然。特别是他对动词的使用,往往表现出他造句时追求诗意的生动。比如,写月光照在叶和花上,本来是一般化的。他却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如,叶子和花在风中“颤动”,树缝里“漏”出一两点灯光,也都是用词不同凡响之处。
   叠字、叠词的运用,是朱自清散文中常见的。他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词句流畅、和谐、琅琅上口。叠字的艺术效果在于“借声音的繁复增进语感的繁复”,“借声音的和谐增大语调的和谐。”同时,还可以使语言的行进速度放慢,使文章柔美、平稳、舒缓,这是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点。例如他散文作品中的“蓊蓊郁郁”、“迷迷糊糊”、“曲曲折折”、“田田”、“层层”、“密密”、“静静”、“弯弯”、“重重”等等,虽然形式不同,但都运用得恰到好处。
朱自清散文风格 刘白羽的散文风格
   第三,手法多样,技能精湛。作者擅长于对自然景物作细致观察,对声音、色彩有独特的敏锐感受,并尽力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艺术手法,融入作家自我的感情色彩,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繁多,而且别出心裁,独具风致。以《荷塘月色》为例:出水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白花象“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里的喻体都是秀丽雅致的。“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无生命的自然化成了充满灵性的活物而生机盎然。“叶子和花……又象笼着轻纱的梦”──用主观意念的具有抽象模糊特性的“梦”来作比喻,给自然景物披上朦胧轻幽、颇有情调的外衣。不仅如此,作者的比喻手法又常与通感、拟人等交融到一起。如写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把花(嗅觉)比喻成歌声(听觉),立体化了花香给人的感受性,借歌声的特点写出了清香的幽幽渺渺,增强了空寂辽远的情味。此外,作者选择的所有喻体都依附于清幽宁静、悠远美丽的基本情调,可见笔致之精细。

  在作品中,我们还很容易看到别人从未用过的比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除了上面提到的通感的运用,还有对荷花的比喻,写荷花如星星,如明珠, 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些都是独到见解和传神之笔,风吹荷叶“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果不是亲自观察,绝不可能写得如此细腻逼真。作者说:“工细而能生动,所以才好,若笔下板滞,虽工细也无味了”。

  此外,朱自清还善于运用文学家的技能,把自己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熔铸一体。经过作者对景物的位置角度、色彩、动静的精心组合和渲染,景色所呈现的柔和、淡雅的韵味和清幽、静穆的气氛,恰好和作者恬静、闲适的心情丝丝入扣,吻合无间。《荷塘月色》的艺术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无论是白描勾勒,还是精雕细刻,都运用自如。

  第四,写景抒情,紧密结合。作者他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就是最纯的抒情散文,写到了风花雪月,也要点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来,以抒怀抱。《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把作者当时所“极感到诱惑底力量,颓废的滋味与现代的懊恼”,想通过自然之景超脱而又不能忘情于社会的矛盾心绪,十分微妙地流露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使自然风光反被抹上了作者浓郁的感情色彩。故而散文一开始是作者“疯狂似的不能自主地”沉醉在灯月辉映、桨声悠扬中,神往六朝金粉、笙歌彻夜的繁华与艳迹,最终却由于现实的丑恶黑暗,“清艳的夜景为之减色”,“那不安的心愈显活跃了,”“船里便满载着怅惆了。”

  《荷塘月色》不是开门见山就写荷塘,而是先写“我”的心境,由“这几天心里颇为不宁静”, 很自然地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便披上衣衫,带上门向荷塘走去了。第二段写去荷塘的路上及荷塘四周的景象。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好处:“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人。”从这个自我剖白中,可以体察出当时作者的身心并不自由,并不舒畅,而是带着淡淡的忧愁情绪。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来到荷塘,显然是为了排除烦恼,寻得一时的解脱和自由。从第四段开始,才真正着力描写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白色的荷花有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有的“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设置比喻、荷花、荷叶,并且调动各种感官的体验来表达欣赏月下荷塘时的愉悦感。这种化静为动、点石成金的形象化手法被作者运用得十分自如。第五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采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却更显得空灵、虚幻、缥渺、含蓄。在月光下,荷叶与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般,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这两个比喻的意境自不必说,更有那满月却“不朗照”而又“恰到好处”的情致,被作者用“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来加以描述,以人的舒适的感受来说明自然景致的和谐,真是妙笔生花!再加上月光下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和杨柳倒在荷叶上的“弯弯的倩影”。荷塘月色显得更加恍惚迷离。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用音乐来绘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运用人的心理“通感”,造成和谐醉人的美感体验。接下去,又写荷塘周围的景象,想象六朝时江南采莲的盛况,由此引起了哀哀的思乡之情。在梦幻与神往中,猛一抬头不觉已回到了自己的门前。在这幅用线条、色彩、音符交错编织的荷塘月色的水墨画里,不难体味出作者孤寂悲凉、不满现实的心境:“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对荷塘月色淋漓尽致的描绘,还寄托着作者对未来的希望,意在追求一种不同现实的另外生活。作者的愤意和激情均藏在可感的形象中,隐含在“荷塘月色”的艺术境界里,构成一种理趣之美。

  第五,追求口语,雅俗共赏。朱自清散文的一个显著成就就是文字上的突破,他实现了白话文的“美文”创作,这是朱自清散文创作的一种新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散文美学的一大贡献。

“五四”文学革命初期,白话文虽然短短几个月内取代了文言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这种更替却非短期内完成的,甚至“五四”以后一段时期,有的作家虽然采用白话文来写新文学作品,但很少有人用“真正的口语”来创作。当时的作家所使用的白话:一是半文半白的白话,即指含有大量文言文成分的白话;一是所谓欧化的白话。这样的语言不生动,缺乏个性,不贴近生活,也就使新文学的读者群和影响范围都相对地缩小了。
 
  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基于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朱自清创作伊始,便注重北平的方言,,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部分,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一种堪称典范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现代口语的韵味,自然亲切,幽默风趣,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贡献。
  总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从早期的清秀隽永到中期的质朴腴厚,到后期的激进深邃,无不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貌和审美情趣,无不与时代息息相通,正像他的老朋友杨振声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路将永远领导我们前进。”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最后,我想借用鲁迅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全文:“写法也有漂亮和缜密的,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28911.html

更多阅读

一代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的爱情完美吗? hp完美爱情

散文宗师朱自清和陈竹隐刻骨铭心的爱情“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说不上什么时候,我读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读了朱自清的《匆匆》,就

朱自清《荷塘月色》鉴赏文章三篇 刘泰隆等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荷香月色,诗情画意刘泰隆《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但是,在那诗情画意里,

转载 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 背影 朱自清ppt

原文地址: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作者:朱自清《背影》里的秘密缘起:我该如何上《背影》一课《背影》一课已经与N届学生一起学习N次了,就像一块被嚼了N次的口香糖,越来越没味道。有时不得不强打精神煽情一把,煽完以后总是很后悔,憎恶自己

声明:《朱自清散文风格 刘白羽的散文风格》为网友梅芳竹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