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汪凯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从容说课】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的议论文逻辑严密,反复曲折,饱含着一种“幽情雅韵”,呈现出婉曲柔美的风格。《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先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馓杜渐,励精图治。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这一立论的根据。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述中心论点。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文章采用对比论证,使阐述道理更确凿可信,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含有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论述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不仅突出了中心论点,使阐述的道理深刻透彻,而且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更具有说服力。文章语言富于变化,气势旺盛。长短句交错使用,错落有致,多用短句。显得简洁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气势充沛之感。加上陈述与反诘反复出现,使得议论更具情韵。文末“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对称句式使用更表现词语简练,意义深刻,既是格言式的警句,又是全文归结。

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再者本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作品,可作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

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教学方法】

1.《伶官传序》中的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史实,往往让学生们搞不清楚,教师也不易找到解决课文难点的好办法,教学效果住往不尽如人意。受《庖丁解牛》中语句“依乎天理,批大郁导大窾,因其固然……”的启发,力求找准一个进刀的窾部,创设愤悱情景,让学生在积极思维中明了该课文由时到事,由事及理,最后导出教训的写作特点,所以要花点时间读注释。

2.文章一开始就用反问形式提出中心论点,同时简明地举出史实来论证论点,而后正反对比深入论证,最后引出教训,可以先掌握警句和对称句来带动完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

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并且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他的作品主要有《新五代史》。与宋祁合写《新唐书》等。

三、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1)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明确:“原”,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盛以锦囊

明确:“盛以锦囊”是“以锦囊盛”的倒装,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盛”,形容词用作动词,装着。

函梁君臣之首

明确:“函”,名词“匣子”,用作动词,装在木匣子里。

抑本成败之迹

明确:“本”,名词用作动词,溯本,推求,跟“原”的意思相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明确:“兴”,振兴,使……兴盛,动词的使动用法;“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明确:“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2)被动句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

【原文】呜呼(唉)!盛衰之理,虽(虽然,即使)曰天命,岂(难道)非(不是)人事(由于人事)哉!原(名词用作动词,推原,推其根本,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年,在位三年:923~926年)之所以(的原因)得天下,与(跟)其(他)所以(原因)失之(它,天下)者,可以知之(这道理,盛衰之理)矣。
世言(世人说)晋王(李克用,沙陀族,其父姓朱邪,名赤心,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晋王,赐姓名为李国昌)之(主谓之间)将终(将要临死)也,以(拿)三矢赐庄宗而(并且)告之(他)曰:“梁(朱温,黄巢部将,投降唐朝,赐名全忠,封为梁王。僖宗时多次设计谋杀李克用,李克用也上表讨伐他),吾仇也(是我的仇敌);燕王(刘仁恭原本幽州将领,借李克用的势力任卢龙节度使,后归附朱温,他的儿子刘守光开始称燕王,后来称帝),吾所立(是我帮助建立的);契丹与吾约为兄弟(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订盟约,共同攻打朱温,后来阿保机背盟,派人与朱温通好),而(然而)皆(都)背晋以(目的连词,来)归梁。此三者(这三件事),吾遗恨(遗憾)也,与(给)尔(你)三矢,尔(你)其(副词,应当、一定)无忘乃(你的)父之志!”庄宗受而(并且)藏之(它)于庙。其(代词,那)后用兵,则(就)遣(派)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以(用)一少牢(猪羊各一头祭祀,大牢则用猪牛羊各一头祭祀)告庙(天子或诸侯遇重大事祭告祖庙),请其矢(请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盛(形容词用作动词,装着)以(用)锦囊(用锦绫做的袋子),负而(背着)前驱(在前面冲锋),及(等到)凯旋而纳之(收藏它)。
《伶官传序》教案汪凯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
方其(当他,指庄总李存勖)系(缚)燕父子以组(用绳索捆绑着燕王刘仁恭父子。912年,李存勖攻克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仍被捕获,父子被处死。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梁君臣之首(梁的皇帝、大臣的头。923年,后唐兵攻入开封,梁末帝朱友贞命部将皇甫麟杀死自己,皇甫麟随后也自杀了),入于(进入到)太庙,还矢(箭)先王,而(并且)告以(把,介词)成功,其(他的)意气之(多么,这么)盛(盛气临人),可谓(可以说)壮(豪壮)哉!及(到了)仇雠(仇人)已灭,下天已定,一夫(一个人。926年屯驻河北贝州(清河)军人皇甫晖作乱,拥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安阳)。邢州、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呼(呼叫作乱),乱者四应,仓(匆忙)皇(慌张)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出(跑),未(没有)及见(看到)贼(叛贼)而(就)士卒离散(溃败),君臣相顾(互相看着),不知所(的地方)归(返回)。至于(以至于)誓天(对天发誓)断(使……断)发,泣(眼泪)下沾(沾湿)襟,何其(多么,何等)衰也!岂(难道)得之(代天下)难而失之易欤?抑(或者)本(名词用作动词,溯本,推求,探究,跟“原”的意思相近)其(他)成败之迹(事迹),而皆出自人欤(都出自人事呢)?《书》(《尚书大禹谟》)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振兴,使……兴盛,动词的使动用法)国,逸豫(安乐。指庄总喜好音乐戏曲)可以亡(“亡”,使……亡,动词的使动用法)身,自然之理也。

故(所以)方其(当他)盛也,举(所有的,全)天下之豪杰,莫(没有谁)能与之争(竞争);及(等到)其(他)衰也,数十伶人困之(伶人郭从谦乘庄宗众叛亲离,起兵作乱。庄宗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而身死国灭(庄宗死后,李嗣源继位为明宗,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为(被)天下笑。夫祸患常识于忽微(微小的事。一寸的十万分之一为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为微),而智勇(聪明勇敢)多困(困扰)于(被)所溺(溺爱的事物),岂(难道)独(只有)伶人(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也哉!

【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

(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

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

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

对称句,节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是本文的对称句在内容上都是正反对照的,不仅有音乐美,而且给人鲜明的对比感,表达了作者褒贬、扬抑的立场,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是反诘语气的选择关系的复句,前者被否定,被舍弃,后者被肯定,说明成败之事皆自于人的道理,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印证了开头的论点。

(3)请同学们再找出几个对称句和反问句,念给同学听

明确:对称句:“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反问句,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概括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

(1)提问:通过阅读课文,给李存勖编一个履历表(课文P97注释:李存勖885~926),主人公李存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几个年代里,年龄分别是多少岁?

明确:908年是23岁;912年是27岁;923年是38岁;926年是4l岁。

提问:在这几个年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课文的原句回答)

明确:①李存勖23岁时的事: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齐声朗读:“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点拨:从这铿锵的节奏中,可以看见一位胸怀大志,雄姿英发的年轻统帅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

②主人公27岁时的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这是公元912年,李存勖派兵攻破幽州,俘获刘仁恭及其家族,刘守光逃到沧州,乃被捕获。父子都被处死,灭燕)

③主人公38岁时的事: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然后“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建立了后唐。李存勖从受命到立国,经过了整整15年。

④主人公4l岁时的事: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指导读文(慢节奏)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学生在凝重的气氛中静思两分钟,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泪下如雨的悲惨情景,并和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武进行对照比较。

(4)点拨,提问:在这无声的静寂中,学生们心潮翻卷,历史的风云变幻掠过心头。在这生生死死、盛盛衰衰的变化中,不正寓含着某种哲理吗?

请同学们思考:

①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然而由盛至衰,只有短短的3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

②呼应论点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③提问:庄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重提这件史实,他要人们记取什么样的历史教训呢?

明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④这一句让同学们共同诵读,并翻译此句。

点拨:从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李存勖一生的主要经历——一盛一衰。那么一盛一衰的关键问题是由于“人事”和呼应这一论点的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它揭示了“人事”的内涵,从而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深刻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在这里讽谏了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四、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五、课堂小结

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这篇文章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作为事例,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布置作业

阅渎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帮域之内,成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答案:

(1)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一一尽忠心,有益于世的人虽仇必赏;违犯法令,怠慢职事的人虽亲必罚。

(2)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花言巧语,掩饰罪过的人,罪虽轻也必加严惩。

(3)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善再小也无不奖赏,恶再细也无不贬斥。

(4)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大概随机应变的军事谋略不是他的特长吧!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

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

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是时,庄宗重任在肩。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至政纲倾颓。衰败随之。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对此,作者未直陈己见,而是用反诘句式予以表达。“岂……欤?”“抑……欤?”充满感慨之情,增强了感染力,写到这里又用古训“满招损,谦得益”,追本求源,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照应上文,揭示了人事的实在涵义。最后推而广之,以“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着眼于历史教训,收束全文,论证中同样用例证与对比论证方法。

点拨:《六国论》《伶官传序》两文的作者都以讽喻现实为写作目的。史论性的作品,往往名为论古,实为喻今。因此,透过作者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评述,弄清他们讽喻现实的写作目的,是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3.讨论,提问:《伶官传序》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讨论后指名回答

明确:(1)例证法。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使用例证法,可以以论带史,以史论证。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件。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在具体选材上,却以“晋王三矢”这一不能确定为史实的传说为事例,并加以详述,体现了选材的匠心。

(2)对比论证。本文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4.提问: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呢?

明确:(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在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道来,婉转动人。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文章开篇发出嗟叹,提出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落到立论根据上,再缓缓落人“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而步步紧逼,设疑、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语势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发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篇幅虽短小,却写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5.讨论,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讨论后指名回答,补充更正

明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三、课堂小结

全文以“盛”“衰”二字为中心,先以反问指出国家盛衰与人事有关,而后对庄宗用兵报父仇作了肯定叙述,也为表述其功业之盛张本。第三段就盛衰对比提出设问,最后得出论断,亦即全文的中心论点,末段再次将盛衰对比,进而指出庄宗困于伶人具有普遍意义,这就是写《伶官传》的缘由。“兴亡规律”——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指出下列各句句式。

(1)此三者,吾遗恨也。(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4)智勇多困于所溺。

(5)盛以锦囊。(6)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参考答案:

2.(1)……者,………也判断句

(2)……,……也判断句

(3)“为”字表被动被动句

(4)“……于”表被动被动句

(5)介宾后置

(6)省略句还矢后省略“于”,“告”后省略“之”

四、板书设计

论点时间事件结论教训

盛盛a.908年(23岁)受命继志夫祸患常

衰(得)(其后用兵……负而前驱)积于忽微

之b.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忧劳可以兴国】

理c.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例证法)而智勇多

岂(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困于所溺

人 衰 926年(41岁)身死异国【逸豫可以亡身】岂独

事(失)数十伶人困之(例证法)伶人哉?

?(一夫夜呼……泣下沾襟)

五、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

[与]

与尔三矢(给)

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归]

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

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

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

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

[易]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

[告]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

2.活用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3.句式

[被动句]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笑”。“为”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于”是介词.表示被动,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反问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警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六、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除广都长。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仓卒但免官而已。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曰:“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亮卒,以琬为尚书令。时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延熙元年,诏琬曰:“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椅角,以乘其衅。”

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琬与言论,时不应答,或欲构戏于琬曰:“公与戏语而不见应,戏之慢上。不亦甚乎!”琬曰:“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戏欲赞吾是耶,则非其本心;欲反吾言,则显吾之非,是以默然,是戏之快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修饰为先B.亮数外出

C.须吴举动D.东曹掾扬戏素性简略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主雅敬亮雅:甚,非常。

B.寇难未弭弭:平息。

C.以乘其衅衅:间隙,机会。

D.或欲构戏于琬日构:罗织陷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1)不如因善遇之;2)先主尝因游览奄至广都

b.乃:1)先主雅敬亮,乃不加罪;2)今君乃亡赵走燕。

c.以:1)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其:1)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驻汉中;2)王之好乐甚,則齐其庶几乎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琬起先为广都县长,因为众事不理,时又酩酊大醉。曾被刘备发现,差点处死。后幸得诸葛亮识才说情,才仅罢官免职。

B.蒋琬深得诸葛亮的赏识和器重,选为僚属,委以重任。他全力以赴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粮械。以助其攻魏,成为诸葛亮的得力助手。

C.诸葛亮临终之际,向后主推荐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不负重托,在元帅新丧的危急时刻,镇定自若地控制局面,终于赢得众人的信服。

D.东曹掾扬戏索性简略,对蒋琬大不敬;但蒋琬却有知人之明,不计个人恩怨,反为之辩解,正确对待他。这种品质值得肯定。

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面从后言,古人之所诫也。

参考答案:

1.C(A.指讲求形式;B.指多次出兵北伐;D.高傲而不讲求礼节)

2.A(A.素来,一向)

3.A(趁着。B.于是,就;竞。C.把;而。D.应当;大概)

4.C(诸葛亮并未推荐蒋琬为尚书令)

5.(1)公琰品德忠诚高尚,应该和我一起辅佐君王成就大业。

(2)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言语,这是古人就劝诫过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28782.html

更多阅读

《花样跳短绳》教案 小学二年级跳短绳教案

《花样跳短绳》教案授课年级:水平三上课人数:64人教者:郑金国设计理念: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辅以教师的引导,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 申请电子邮箱

《电子邮箱的申请》教案杜泽镇中心小学 杜幸芝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电子邮件以及电子邮件的优点。2、学会申请电子邮箱。3、利用电子邮箱发送电子邮件。4、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时代沟通的能力,养成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良好习惯。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 障碍接力赛作文200

《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教案设计一、指导思想本课“跨栏障碍往返接力赛”以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

聆听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 聆听 公鸡母鸡 教案

聆听 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歌曲,帮助学生复习“附点”节奏及四分休止符的音乐知识。学习小姑娘勤劳、朴实、善良的品质。2、能力目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歌曲活泼抒情的情绪;

声明:《《伶官传序》教案汪凯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为网友古街老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