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均”字的理解,我们不能狭隘地把它理解成“打土豪分田地”“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它既有对财富均衡分配的要求,同时也要求社会各阶层各群体都能有均衡的社会资源的分配机会、有公平的利益诉求和愿望表达的畅通渠道。否则,“不均”就会引起“不安”。
其次,“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如果先富起来的人靠的是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未富的人应当羡慕并向他们学习。然而当有一部分人仰仗权力化公有为己有,靠垄断地位用不公平的手段攫取财富,甚至依托黑恶势力巧取豪夺而暴富。这时,“均”的重要性尤为凸显。
![从经典看现实——“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013747t01374765709e3bf0b5.jpg)
第三,“寡”(财富的稀缺)当然不是什么好事,那么财富膨胀之后是否就万事皆好呢?未必!建国之初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可谓是“寡”,可是,那时候人们抱着一种“米多同喝粥,无米同喝汤”的信念,意气风发,迎难而上,建立了我国初具规模的工农业体系;而今,我们的gdp已居世界第二,却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层隔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阶层之间的悬殊与隔膜形成的尖锐对立,既得利益集团与弱势群体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其实君子并非不患寡,社会财富总量上不去,物质基础薄弱,改善民生自然无从谈起。所以说发展是第一要务,很多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但是,与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相比较,寡的危害就退居其次了。所以这句话的含义的准确表达应为君子“患寡,更患不均”,因为“不均”往往为社会埋下“不安”的隐患,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均”的重要性。
第四,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为了实现这个这个“均”字曾经做过不懈的努力和追求:《诗经》中的伐木奴隶面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大声的质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些贵族精英老爷们,难道都是些白吃饭的东西?)”;陈胜吴广不相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追求公平的向往付诸行动揭竿而起;梁山泊之所以能凝聚天下好汉之心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快意恩仇的江湖义气外,“论秤分金银”的相对公平的分配制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洪秀全以“普天之下皆兄弟,上帝视之皆赤子”相号召,建立太平天国;孙中山先生的十六字建国大纲中“平均地权”四个大字赫然在列;抗战时期的延安以清廉的政治尽力做到对公平正义的最大追求成为中国“最干净的地方”(陈嘉庚语);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按人口平分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激起了广大农民投身革命支援解放战争的极大的热情...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实现“居者有室, 病者有医,勤者有业,劳者有得,少者有学,幼者有乐,弱者有助,老者有养,优者有荣,学者有为”的“大同社会”,这既是古人美好的理想,也应是我们今天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