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前阿魯巴的經濟主要依賴煉油業,美國石化公司在這裡投入巨資。由於盈利下降和設備老化,美國人把資產出讓,煉油業從此一落千丈。為求生存阿魯巴大力拓展旅遊業,成績斐然。阿魯巴面積雖小却得天獨厚:它地處大西洋颶風吹襲範圍之外、陽光充沛、雨量少和擁有優美的海岸線,是發展旅遊業有利的因素;政治穩定、治安良好、民風淳樸,是另一吸引遊客的條件。由首府奧拉湼斯塔德(Oranjestad)開始,沿着西南的海岸線全部闢作旅遊區,建造了各種類高級的酒店和度假村,美輪美奐,迎合高消費者的口味。阿魯巴旅遊業獨樹一幟,不似墨西哥和古巴同業只懂以低價吸引和惡性競爭,經營得有聲有色。
由於雨量少,阿魯巴猶如沙漠地帶,四周長滿了仙人掌和葉形似龍舌蘭的植物(aloevera)。置身其間以為到了美國阿里桑那州.不過它的景致猶勝於阿州:四面環海,晴空萬里,一片人間靜土,不受任何污染!這個島國地勢平坦,只見小丘沒有高山,土壤貧瘠,不宜種植。罕見的divi-divi樹在這裡却長得十分荗盛.濃密的葉子猶如一把太陽傘,隨風擺動,像一群青春少女在舞首弄姿!
遠在1499年,首先發現阿魯巴的是西班牙人。他們覺得這個小島缺乏經濟價值而放棄,當地土人却因此而逃避了被屠殺之厄運。西班牙人不顧而去,荷蘭人却甘於人棄我取,在1636年把阿魯巴據為己有。在拿破崙戰争(NapoleonicWars)時期,英國人曾短暫佔領過這個地方。1816年荷蘭人重掌政權,直至阿魯巴獨立。比較加勒比海其他島國,它過去數百年的歴史缺少了那份血腥味!
由於歴史背景和地緣關係,阿魯巴居民除了精通自己的語言(Papiamento)之外,還說得一口流利的英文、荷蘭文和西班牙文。學校硬性規定把這些外語列入課程之內,從少訓練才可創出今天有目共睹之佳績。阿魯巴人對遊客十分熱情,不時自動和外來人搭訕,一見如故。由於阿魯巴的地理環境不宜種植,製造業亦不發達,很多食物和家居用品都需要依賴入口,故物價頗高。阿魯巴四面環海,漁產豐富,捕魚業是旅遊業以外較重要的經濟活動。百份77的就業人口受僱於服務業,人均達到21,800美元,生活水平頗高。居住在這裡的人都很滿足於現狀,不似墨西哥人和古巴人以逃亡美國為人生唯一目的,和海地(Haiti)人民面對天災人禍之困境更不可同日而語。
很多華人在這裡定居和做生意。所有超市不論規模大小都由他們包辦經營,形成了壟斷的局面。小型的待客殷勤,禮貌周全;大型的貨品齊備,價廉物美,模仿北美洲大型連鎖店把陳列室與倉庫合二為一之營運方式。華人從商既眼光獨到又富創意,克勤克儉;不少人由零開始,白手興家。相信超市只不過是個踏腳石,將來一定會進軍其他行業。聽說大溪地(Tahiti)華人在經濟領域內異常活躍,舉足輕重。在可預見的未來,阿魯巴華人將可與南太平洋彼邦的同胞看齊。
![阿鲁巴(Aruba) 阿鲁巴 女生当柱子](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013643t01ebbe5a1b497c21c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