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与人生百事》仅限中文简体版权 方正中黑简体有版权么

推荐语(30字以内)

兵法思想与难得糊涂的处事观念相结合,军事谋略与百姓生计的思维特征相联系,兵家诡道与人生本能的自然属性相并论。

作品名称

《三十六计与人生百事》(仅限中文简体版权)

是否再版书

作者初始报价

版税率:9%;起印数:9000册。

作品类别(分两级,如:人文社科·传记)

人文社科·兵法哲学

字数/万字

30万字

图片/幅(如数字不确定,填写“若干”;如没有,填写“无”)

作品简介(300字以内)

中国兵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诡道”智慧,亦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依传统版本《三十六计》内容,进行扩编、改编:每计分五部分:一是〔原文〕,古人为该计写的规则性文字,由《易经》推演的道理;二是〔探源〕,该计原始出处的历史故事;三是〔典例〕,该计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故事;四是〔凡事〕,孩童、社会各行业人士现实生活中的小故事;五是〔评述〕,以古人《按语》为主,对运用该计的是非功过,进行评议。

本着“通俗性、生活性、知识性、哲理性、学术性”的编著原则,对传统版本的文字进行了改写、注释、增删;着意内容的独立、延续与衔接;注入“兵家计谋源于人生本能、成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理性选择、适用于现实日常生活”的新观念。

作者简介

今易,本名:孙金义。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员(二级作家)。1951年农历9月29日出生。祖籍鲁·乐陵。1960年随父母迁徙黑龙江,1963年始读书,1968年因异议“文革”被难十有一年。又先后着过工、军、警服装,一级警督警衔;2011年9月退休于司法行政机关。

自1997年始,先后由黑龙江人民、北方文艺、黑龙江教育、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含纪实、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集6部;有诗词、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作品被收入多家出版社文集或收藏;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过报告文学、散文;2006年由北京西苑出版社出版《糊涂学-难得糊涂与成功之道》(第一版本)。2011年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小传编入《中国散文家大辞典》。

目录

序言

——兵家的“诡道”之术,在有形中又暗藏变化于无形;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事中有计,计中生事。人们与生俱来的“诡道”智慧,正可适用于与生活相伴的百般事端,于“难得糊涂”的思维取向中分别无常;乃天地造化、自然成全之宝藏。

第一计瞒天过海

——事无巨细,寻常之中存智谋

需要“瞒”过的“天”,实际上属于一个特定的“对象”。这个对象既可以是上司或朋友,也可以是敌人或存在实际威胁的人。因为有的计划本来得不到上司或朋友的支持,只有暂时隐瞒到实施阶段,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对敌人和存在威胁者,隐瞒自己的真正目的,就是要消除他们的戒备,便于从中取利。

第二计围魏救赵

——三思而行,东方不亮西方亮

善于异于常规地思考问题。要实施救助的“赵”,既可以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朋友,也可以是他人或自己一道面临开解的难题,或是一个不情愿接受的境遇;三思而行,捋清促成这种现象的各种关系,找出最为重要、脆弱的点,然后做出“围魏”的举措来,从而创造一个反客为主的过程,实现从中牵制、改变的目的。

第三计借刀杀人

——投其所好,柳暗花明又一村

寻求、借助一种力量,去打击侵害或威胁自己的人,以最小的成本,去获得较大利益。关键在于:知道那个对方奢望什么、惧怕什么以至于忌恨什么;投其所好,制造一个可以推波助澜的理由。所借之“刀”,既可以应用于流血的战事,也可以是开解一道人生难题。在思维方式上,与“借船渡河”、“借梯上房”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第四计以逸待劳

——埋好地雷,不见鬼子不拉弦

在路上埋雷设堵,战斗的气息和煦如风,如何进退心中有数,自然就是一份安逸。作为兵者,准确设计的伏击,必然会对来敌有效杀伤,挫其锐气,使其混乱,促其疲惫,战斗的变化全部运作在“心”了。在人们的生活中,则是一种由保存或积累实力(理由),而转化为从容面对另一事端的前奏。以不变而应万变,临阵也就不会尴尬。

第五计趁火打劫

——有机可乘,花堪折时直须折

人们做事情,无不喜欢事半功倍。能够善于发现、利用“趁火打劫”的机会,在不被社会道德谴责、不留骂名的前提下,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是一项最为智慧的选择。坚持“君子爱财(利益),取之有道(途径合理)”的原则。抓住这一“具有很大成功性”的机遇,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待到无花空折枝,就悔之晚矣了。

第六计声东击西

——明拳暗脚,醉翁之意不在酒

只要是敌人,只要还不能确定是朋友,打交道时就不可能掏心肺腑,就要留有一定空间,于“真真假假”中令其产生错误判断,忙于应对;正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最容易攻击的所在。剖析开来,亦是一种由个人武术技艺转为团队作战的变数:挥拳是虚,飞脚是真。日常中事,表现于无意,磨砺于有心,一旦利器在握,便“一览众山小”了。

第七计无中生有

——三人成虎,暗把变化藏其中

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一人如是说,不信;接连三人都如是说,就不容不信了。这就钻进一个谎言的圈套,以此来处理事情,自然得不偿失。一旦遭遇谋略者,在形式上的“无”里藏进不可告人的东西,等到醒悟过来,已是悔之晚矣了。对于兵家,往往被自以为是蒙蔽,应用大于识别;对于百姓,一般被利益所诱惑,识别则大于应用。

第八计暗度陈仓

——眼见亦虚,于无声处听惊雷

二人转演员的手帕,转起来,眼花缭乱;抛出去,美丽如花。大多数观众的目光跟随手帕去了。殊不知这时演员翻了一个很见功底的跟头,只有少数关注整个舞台的人才能看到。兵家临战,其实也如观戏,只有居高临下、兼顾全局,才能做到备而无患。兵家计谋在于“诡道”,杀机往往隐于无形。生存也赖以智慧,莫陷入表象而不拔。

第九计隔岸观火

——他人祸殃,得利不必费工夫

鹬蚌相争,渔翁正好全拎了,一块下锅去煮。猛兽坠崖,二虎厮咬,死、伤皆有可能;猎人窥视已久,岂不稳操胜券?狗咬狗,一嘴毛。仇家的较力(夺取利益),说不准把见不得人的事儿全抖露出来,正可拿作击败他的武器。生活中者,冷眼观看他人遭殃,或相互斗狠,亦可从中取利。为达目的,去挑唆、制造事端也未尝不可。

第十计笑里藏刀

——推杯换盏,美酒里面有鸩毒

笑与装笑,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智慧,最易击中人们惯于恭维的软肋。无师自通,屡试不爽。过分表现的笑语,必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窥视。其要诀为:对骄傲自大者,再增其狂;对心有畏惧者,争取其信;暗中准备,乘隙而击。现实生活中人,防范重于泰山,识别胜过一切。常析彼此利益,小心鱼腹藏剑。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情愿之事,犹不得已而为之

战事亦如棋局:舍车保帅,势不由已;舍车马而“将军”,赢局亦有遗憾。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有进食才有体力进行耕耘与收获,一顿餐费的付出,也就微不足道了。壁虎“断尾”、“螃蟹”断足,出于生理却缘于生存需要。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替代他人去赴汤蹈火,只因为心中有一个价值(理想),可以得到发扬光大。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见缝插针,一杆也能撬千斤

棋局看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用兵一旦疏漏,就可能遭受攻击。乘隙而入,让对方措手不及,从中占到便宜,亦为自然。精锐部队的长躯直入,或可直逼“王城”,敌人陷入惶惶不知所措,甘愿亡国也是有的。也好比经商、过日子,不弃小利,积少成多,便是财富了。正确运用,运筹帷幄;若泛泛为顺手取利,鸡鸣狗盗,不可为之。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动则生险,防之或引而杀之

不可小觑,防备稍有不善,也许就面临凶险。但也不必惊骇,响声起到时,或已逃之夭夭。棍棒无刃,要害在于七寸;镰刀有锋,最易斩断腰身。重在全神贯注、眼明手快,谨防断头伤人。虫儿也贵自知之明,有毒者方善于攻击,逃遁者只徒有其形。无论战事还是生活,打草为本能,惊蛇无可非议。一番演绎:人人事事,也就真实了。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善假物者,借一力而至千里

站在巨人肩头,自有一个高起点。“尸”者自有一番阅历,借(用)其名望、地位,向自己的目标冲刺,正应了“登高而招”的道理。使用工具是人之本能,僵尸无魂,用之亦是工具。地位高的人,并非三头六臂,只因“善假于物”的缘故。“死亡”者价值如何,因需求而分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灰中热炭,厝于薪下亦可燃烧。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扭其锋芒,减少损失而成事

两强(者)相斗,赢者也伤。兵家以善于调动敌人者为上,示以假象,“令”其就范。其中:恭维、利诱可为钓饵,退后观变可为远谋,敲山震慑可为造势。正如“不破不立”之道,促其行动,变则多事,疏漏在所难免。促其变方能乘虚而入,察其变才可从中取利。避其锋,自然减其势;攻之,无不事半功倍。对敌如此,对内如是。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志在必得,巧于周旋图大利

临渊羡鱼,一钓杆也许难成好事;不妨退而结网,得以双管齐下,自会事半功倍。为战者,擒敌为正(目的),纵敌为奇(战术);无正不能成形,少奇难以造势。汉军困垓下(擒),若非“四面楚歌”唱散八千子弟亲兵(纵),项羽或许尚有颜面回返江东。凡事忌操之过急,善巧于应酬,掌控对方于失意、大意之间;如是,无不心想事成。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舍卒擒将,馅饼里面有钓钩

以饵诱鱼,以利诱人。欲取之,必先予之;如同春种秋收。一般规则:成事在于造势,捷足在于技艺。愚者无智,只要予其所需;狂者任性,只须予其所图;冷智者分明,不可予。如对弈:抛兵卒,信之,可乘机而进;弃马炮,疑之,当思考再三;舍车,非万不得已或将军至死而不足信。轻易得到好处,必然滋生大意,有“诈”而不察觉。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抓住要害,一鼓作气定乾坤

作为计谋用语,贼非贼,乃为一事务、行业、群体;王非王,乃为拥有决策、领导权力的人。“人无头不走……”俗话却是实话。“头”就是“首”,既是生命活体不可缺的“脑袋”,也是具有发号施令能力的人,抑或为事情的关键。世事纷杂,无“头”则谬;世事多蹇,无“首”则乱。擒之,大获全胜;被擒之,满盘皆输。其中规则,全在用心。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击敌薄弱,弱至忧生患起

“击其惰归”未必胜全盘;“擒贼擒王”自有代之。折一翼,他部犹能奋勇;断一臂,仍可拼命较力。致敌薄弱,莫过于断其粮草、乱其后方。几日不食难举刀枪,后方燹乱则挂念爹娘、妻儿如何?心生忧患,惶惶不可终日,自此丧失争战之心、再无厮杀之力。有志方勇,善于“攻心”致敌上下全无斗志,击之即可大胜。

第二十计浑水摸鱼

——他人厮杀,乘虚而入好摘瓜

争斗则乱,乱而无序,无序则无约束,置身其中,岂不各取所需?亦如捕鱼,水儿清澈见底,来去一目了然,自然无从下手;倘若搅起泥土,令其浑浊一片,鱼儿自以为可以藏身,殊不知伸手捉之也不知觉。水儿不浑,要令其浑;他人不斗,可促其斗。仔细窥视,伺机而动,攫取其中的“好处”。待其醒悟,则木已成舟。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留下伪装,荷枪实弹走他乡

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无奈;由于用智慧做支撑,把无奈演示成了“艺术”。以假象证明我的“存在”,拒金戈铁马于咫尺;用事实验证我的不在,养精蓄锐于他乡。临危不惧,举措得当,为大将之风,乃中流一柱。适用于生活,以退为进;提升应变能力,降低风险系数,至于是是非非,全在个人之方寸。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垂钓之术,牺牲小饵得大鱼

予以小利,诱追之,引入包围圈,一举歼灭。反之,敌人逃脱则不可追,若近他人之家,难免四面楚歌。营垒之战,莫善于以逸待劳;利益之争,莫过于适可而止。自古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单向追击,非智者所为;前围后堵,非大智者而不能为。凡事戒贪,贪则无度;戒骄,骄者无备,此二者最易落入他人圈套。生活之中,识别大于应用。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强强联手,胜利之后战未休

与他人打仗,先在远处找个帮手,许以利,使其为获利而出手相助,或不为他人拉去造势。打仗获胜,已成定局;两强之中,则又明显有一弱。人心不足,是谓天性。一山不容二虎,卧榻旁岂可任由他人呼吸?兄弟尚可反目,何况兵家之盟?弱肉强食,又会进入新一轮的循环。面对此计,唯善熟思远虑者,方可不为眼前利而滋生忧患。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与尔好处,借尔方便成大局

大千世界,你需我求。有愿望或有奢求,也就产生了被人利用或钻入他人圈套的“可能”;投其所好,美言、诳语亦为策略。借汝之“杠杆”(道路),成我谋局(讨伐)之篇。虽非“借刀杀人”之式样,却有“借力发力”之实质。至于能否再回手一击,令汝等自食苦果,则全在进一步随机应变、随心所欲之中了。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替换之术,为所欲为各不同

若为兵者,与友并肩作战,却设法使友不能胜敌;近似于“假道伐虢”之策,相似于“攘外必先安内”之论,使之受控于掌,便于各个击破。若为权谋,则设法除去对方得力人手,或编织谎言使其惶恐,再行请君入瓮之措。若为民间应用,则多为一已私利,不惜挖空心思、丑态百出;偶有善意之举,似沙中珍珠,为生活增添无价之美。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敢于碰硬,制其一而凌其它

是智慧,也是技巧。大千世界,百象生计,不分老少尊卑,都必然有过应用。于少数人那,或许是个阴谋;于部分人那,可以当作“杠杆”;于大多数人那,则是想说却不便(敢)说的一种发泄。身份不分高低,方式大致有三:一是杀鸡儆猴,直接做出样子;二是设计下过错,等待他人承担,以利已;三是运用曲折说事,让他人知,或可实现目的。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装聋作哑,大丈夫随机应变

《三十六计与人生百事》(仅限中文简体版权) 方正中黑简体有版权么

惊雷骇人,在于突发;山洪害大,在于骤起。人生欲成大事,需要一个运筹的过程,待各种条件成熟,才能造势而立。世事不利,不可硬行;韬光晦迹,成为唯一。装病亦如养病,点点积攒精力;示弱更可骄敌,便于寻机突起;装疯卖傻,非大智者不能为,但得东风便可翻云覆雨。愚人之术,经纶之策。军为兵法,民为技艺。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以欲诱之,置其险地而行事

知对方喜爱(向往)之所在,然后示之,为其索取“提供”便利。暗为圈套,明在自然。爱,近在咫尺,常理下无不动者。动,则易步步深入,最美风景于险峻之地;开弓之箭,再难掉头(上屋)。若断其归路,斩其接应,使其孤立无援,犹瓮中之鳖,岂不伸手可擒?人为血肉,嗜好在所难免;于无备、动情之时,圣贤者亦陷身其中。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我本弱小,倚天借地成大势

烟尘起处,凶险难免,谁人敢贸然深入?耕牛温顺,一旦横冲直撞,自然抵得上千军万马。借他人之厦,做一己之梦。人,何以登山而为峰?又何以无翼而翔于九天,非鱼却游于大海?只是因为善于假借其它物体的缘故。假,既为借助;将客观存在的东西,拿为已用,智慧到处,即可添为“翅膀”,接作“脚力”,从而一片灿烂,为我亮声壮威。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取而代之,一二三四有程序

欲从对方得到好处,须先找机会(乘隙)接近(插足),继而扼其要害,或投其所好,渐渐使其不能自主,不是受制于人以苟延残喘,就是深陷迷惑而不能自拔;如此,即可如愿以偿,重整旗鼓了。民间事,知其“私”便可胁其行;兵家计,置对方以弱势,则可随心所欲。诸多手段,千差万别;大致如同吃饭,炙热而不可为,徐徐降温,始为美味!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秀色可餐,逃不脱生理心理

美者,赏心悦目,焉能不喜?以美人作为取胜之法,无论战争还是生计,皆可堂而皇之。国家兴亡,女娲以妲已而惑纣王;功名归宿,燕青悦师师以求宋主;商家布局,公关小姐何等嗲嗲;小民之利,肌肤为饵不愁鱼虾……美人“萎身摧志”,仅能作为道理。满足其心理、生理,才是人性的回归。荆轲何以拼命,缘于享美色、珍馐已无憾。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被逼无奈,择准对象而为之

必须知对手多疑而为之。来者一旦莽撞(或慧眼犀利,一下看破),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杀将进来,已方岂不弄巧成拙,留下千古遗恨?虽有弄险之妙,还是不做为上。非万不得已,则不如“走为上”了。应变之变,须因人而设;险中求生,要因地制宜。不羡孔明,尔在弄性命之险;不讥司马,其责任重于泰山。交锋来日疆场,今天都是赢家。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愿与不愿,将计就计进套来

有愿(望)就有不愿(意)。愿则生欲,自然要寻向往之事,又闻饵而动,不计后果。所谓不愿,是担心愿望不得实现,忧虑重重,但凡负面之“蛛丝马迹”,一律风声鹤唳,除之方为后快。如此,二者皆有主动试探之心,爪牙四伏;若能及时识别、捕捉、引诱,继而加以利用:设“利”诱其来取,造“逆”送其去制;一计有成,胜过十万甲兵。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自愿伤残,人生信仰大于天

以伪装出的被伤害,向对方表达情真意切的同仇敌忾;使其没有怀疑的理由。既然可增加合力,自然会纳入同盟。得于亲近,方便下手。人人爱惜自身:父母给予,为一切憧憬(信仰)之载体。当向往之物充溢整个心灵,载体只能成为一柄工具。示弱、假降、装傻、自虐……只为使对方不再戒备,伺机而动;且有警世、醒世之功,以至铭心不忘。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做好铺垫,形形色色寻常见

人生如棋局的比喻,惟妙惟肖。实际上,做每件事情也如同对弈,都有开局、关键、结局的程序。有前因而生后果,胜负全在手段(计谋),环环相扣,目的可达。不知他人底细,设法试探、引导为第一;已知其意,设法干扰、借为我用为第二;知彼知己,设置良策、伺机取胜为第三。情急之法,用于息事;“连环”之计,重在谋局。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

——进退之妙,全在随机应变中

知进,进而发达;知退,退则保全;乃为生命活体之本能。犹如狩猎,面对獐兔,自然穷追不舍;遭遇虎豹,自要后退避险。退,又各有境界,若非一味逃命,自会用心算计,精确每一变化,想法把它引入陷阱;或加强人手、火药箭弩,回身在于必得。诸如此类,既如战争,也同人事。“走”中藏变,树上生花称传奇,连环出招为艺术。

样章(3000字)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装聋作哑,大丈夫随机应变

【原文】原文为“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大意是:宁可装作无知(不知)而什么都不去做(为),也不可以装作假知道而轻举妄动。这是《易经·屯》卦中“静不露机,云雷屯也”所阐述的道理。

“静不露机,云雷屯也”语出自《易经·屯》卦。本卦为异卦相叠(震下坎上),下卦震为雷,上卦坎为雨;此卦象为雷、雨并作,环境险恶,为事困难。“屯”的本义是指草木始生时的艰难情状,《说文》中解释说“屯,难也。象草木之初生,屯然而难”;由小草始生时的艰难进一步引申,凡指一切事物之初的艰难,是这一卦的主题)。《屯卦》的《彖》辞又说“云雷,屯。”上卦坎为雨,又为云;下卦震为雷。就是说:云行于上,雷动于下,云在上有压抑雷之象征;如同青草初出土时,即遭遇雷雨交加,成长非常艰难。

“假痴不癫”这句话,虽然人们经常说起,近似于口头禅,但并没有收入汉语成语,在汉语成语中类似的词语有“假痴假呆”,意思是假装呆傻、无知。仅从字面分析:假痴,即为装作痴呆;癫,古时与“颠”通用,为精神错乱之意,常用词汇为疯癫、癫狂。如此,“假痴不癫”所形容的就是:假装呆傻、无知,实际上精神很正常(甚至是大智慧者)。结合《易经·屯》卦演绎的道理,此计是说兵家在军事上,有时为了以退求进,必得先装出糊里糊涂、呆傻无知的样子来,让敌人丧失警惕,以达后发制人,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就如同“云势压住雷动”且不露机巧一样,最后一旦爆发,实施攻击,便神兵天降、势如破竹了。

【探源】“假痴不癫”的计谋,重点在一个“假”字上,就是进行伪装,予以装聋作哑、装呆作傻、佯作糊涂,而内心却一清二楚,有明确的目的、打算。此计在作为一种政治谋略和军事谋略时,都具有瞒天过海,然后伺机而动、出奇制胜的效果。

“假痴不癫”用于政治谋略,实际上就是韬晦之术,即在形势不利于自己的时候,表面上装疯卖傻,给人以庸俗、碌碌无为的印象,隐藏起才能,掩盖起内心的政治抱负,以免引起政敌的警觉,招来祸端,而耐心等待可实现理想抱负的时机。三国时期,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与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蜀汉开国皇帝)“青梅煮酒论英雄”的一段故事,就属于“假痴不癫”计谋的范畴。刘备自持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理想远大,早已有夺取天下的抱负,只是当时力量太弱,根本无法与曹操抗衡,而且还处在曹操控制之下。刘备为了避免成为他人的“靶子”,装作每日里只是饮酒、种菜,不问世事,很是庸俗。一日,曹操请刘备喝酒,在酒席上,顺便问刘备谁是当今天下的英雄。刘备说出了几个人的名字,都被曹操一个个否定了。曹操忽然话锋一转,说道:“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两个人!”一句话说得刘备惊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负,吓得把手里的筷子掉在了地上。幸好这时天空中响起了一阵炸雷,刘备借机遮掩,说自己是被雷声吓掉了筷子。曹操见状,大笑不止,认为刘备连打雷都害怕,成不了什么大事,从此也就放松了警惕。后来,刘备摆脱了曹操的控制,历经磨难,终于建立了蜀汉政权,在历史上干出了一番事业。

作为军事谋略的“假痴不癫”,表现为:自己虽然具有相当强大的军事实力,却故意不露锋芒,显得软弱可欺,用以麻痹、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秦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末年,匈奴(古籍中的匈奴是在汉朝时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后来经过被迫迁移,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因居住在被称为胡人的匈奴以东而得名),借机向匈奴勒索。他们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领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国宝决不能轻易送人。匈奴的单于冒顿(单于是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称号。冒顿:人名,为匈奴族中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与邻国失和嘛!”将领们都不服气,冒顿却表现得若无其事。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又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嘛!”就这样,东胡国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由此料定匈奴不堪一击,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了。这种结果,对匈奴的冒顿单于来说,可谓求之不得。不久,东胡国又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荒原(匈奴领土)。东胡派人出使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杳无人烟,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却一反常态,说道:“虽为千里荒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他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们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呆傻“糊涂”的冒顿会发兵攻打自已,在毫无准备下仓促应战,已根本不是匈奴的对手了。结果:东胡被匈奴一举歼灭,东胡王也被杀于乱军之中(东胡被击败后,退居乌桓山的一支称为乌桓,退居鲜卑山的一支称鲜卑)。

“假痴不癫”之计,对于需要韬光晦迹的政治家,是在短时间内“难得糊涂”地故意装出的胆小、庸俗、猥琐,换取将来能够与对手龙虎相斗的机会。暂时的憋气,可以赢得来日出一口长气。兵家的“假道伐虢”之计,是大国给小国许多好处,得以借道讨伐他人,然后再回手将小国歼灭,先前送去的好处亦如数(加倍)回还。“假痴不癫”之计则是“弱”者给强者好处,使其丧失警惕,待时机成熟猛然发动进攻,将其歼灭后,先前所送的东西也可以如数(加倍)回还了。现实生活中,于炙手可热的功名利禄面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持有的心计,比较起那些政治家和政治家、国家和国家来,实质上是大同小异的。今天的装傻充楞,迷惑对手,则是为明天的捷足先登奠定基础。

【典例】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名字:曹叡。曹丕之子,曹操之孙。叡,为“睿”的繁体字)去世,继位的曹芳(字兰卿。曹魏政权的第三位皇帝,魏明帝的养子,被司马师所废)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字仲达。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和大将军曹爽(字昭伯。大司马曹真之子,曹操族孙)共同执掌。曹爽依仗是曹氏宗亲贵胄,任用私人、飞扬跋扈,不愿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

司马懿为曹魏政权立过显赫战功,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不过他。于是就“难得糊涂”起来,采用“假痴不癫”的计谋,谎称有病不再上朝。如此,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明白,司马懿是他独揽大权的唯一潜在对手,心里还是放心不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先后任洛阳令、长史、荥阳太守、河南尹等职。曹爽被诛后,李胜在赴荆州刺史任途中被杀并夷三族)去司马家里探听虚实。司马懿对曹爽的心事,早已看破,提前做好了准备。李胜被人领到司马懿的卧室时,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地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着。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边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还是摇头晃脑,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是艰难,药水不住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

李胜回去,把看到的情况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听后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过了不久,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一同护驾出行。

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和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过,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在太后被迫同意后,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器)库。

曹爽闻讯赶回城中时,木已成舟,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了曹爽一家,而得以独揽大权。从此,曹魏政权已有名无实,由司马懿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共同执掌,以至留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直至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公元264年逼魏元帝曹奂(本名曹璜,曹操之孙,禅位后被封为陈留王)禅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人们在利益、得失方面的争斗,也讲究个“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只有俩人旗鼓相当,方可演绎、显现出超群的技艺。倘若一方是高手,另一方则似蹒跚学步,高手随意设下的一个圈套,岂不就可以让对方钻进来,最后性命不保。三国里的司马懿,本是个出类拔萃的智者,善于玩“假痴不癫”的老手;早年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时,司马懿曾不想为曹操做事,假称患有风瘫病。曹操的智慧了得,自然不信,便派人去查看虚实,吓得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敢动。曹操后来在丞相府给司马懿任了个官职,让人“如果司马懿继续躺在床上,就把他抓来,看他到底是真病还是假病”。结果,司马懿真的没敢再装下去,乖乖地进丞相府当差了。那与司马懿较力的曹爽,虽然位高权重,终究是一介武夫,是沾了皇亲国戚的光,聪明程度远远逊色于爷爷(曹操),正愿意看到一个卧床不起的司马懿,被他的“假痴不癫”欺骗,也就顺理成章了。

施行“假痴不癫”之计,通常意义上讲,应该是聪明程度大致相等者之间的一种较量;特定境况里,也许是智慧者对付莽人野汉的一场“游戏”,抑或是泼皮无赖的最后一招。此三种情况,现实生活里都会有所表现。

【凡事】兵家的“假痴不癫”之计,包括了装作糊涂、装作精神失常、装作软弱等性质相同却在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多种言行;作为一种生存、生活本能,在民间是多有表现的。但“假痴不癫”这句话,在生活中并不普及,还只局限于一种书面、讲授用语,只不过按照各地语言习惯或当事人身份的差异,换了别一种表达方式罢了。人们可作为口头禅的,如:装疯卖傻、装傻充愣、装聋作哑、装糊涂、装三孙子……从中就可看出“假痴不癫”作为一种智慧的处事技巧,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了。

虽然“假痴不癫”属于一种大智慧,但对天资聪明者来说,其与生俱来的属性,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有的孩子(幼儿)平时比较乖,也听大人的话,得到大人的喜欢;但有的时候则一反常态,大人喊他,故意装作听不到,不是仍然趴在地上玩他的玩具,就是眼瞅着大人故意喊叫,表现得像一个发育不良的痴呆儿。据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幼儿心里有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没有得到满足,却又是天资聪明、好强,就容易表现出这个样子的不理不睬来,以显示自己的存在价值来表示“抗议”。再如:某家庭有个三岁的男孩,刚上幼儿班,事事处处都表现出他的聪明来,特定境况下却会故意装糊涂,与大人耍心眼(尽管被大人一眼看穿),其思维方式,就符合“假痴不癫”的基本特征了。一次,姑姑来他家串门,和哥哥、嫂子玩了一通麻将,临走时说好了把麻将带回去玩几天。当姑姑手里拎着麻将箱要出门时,这个孩子走过来拉着姑姑的手问:“姑姑,这是谁家的麻将?”心里明明知道麻将是他家的,不愿意让姑姑拿走,却因为对方是大人而不敢说出来,所以采用了装糊涂的方法,问麻将是谁家的,所表达的意思是:麻将是我家的,你不应该拿走!结果,姑姑对他作了一番解释,说麻将是你家的,姑姑只是拿去玩两天,过后再给宝宝送回来(虽然没有阻止把麻将拿走,但已经明确了产权,知道了是要归还的)。

据公安机关介绍,一些犯罪嫌疑人习惯用“假痴不癫”的方式抗拒审讯、干扰案件侦查。例如:有个偷盗惯犯张三,刚刚释放没几个月,找工作的时候看到某废钢厂的院子里堆着一些废钢。晚上怎么也睡不着了,骑自行车赶到废钢厂,观察到看门人已经睡觉,就跳进院子把废钢材往墙外扔(不远处有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响声很大),扔了一大堆,又跳出院子把废钢材搬到远一点的地方,看看天色发亮,就进城去找废品收购站的人。收废品的李四一看就知道这些废钢材是偷的,为了贪图利润,仍然往三轮车上装。有个过路人觉得不对劲,赶紧打电话报了警……面对警察的询问,无路可逃的张三像发病一样举着手臂胡挥乱舞,挤眉弄眼,嘴里不停地哼哼,不论民警问什么,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经验丰富的民警见问不出什么,就佯装离开,在拐弯处隐蔽起来。眼见着张三恢复了常态,拔腿开跑,民警再次追上去,把他押回了派出所。在审讯室里,张三仍然装疯卖傻,咿咿呀呀地唱起戏来,能听出调子但咬不准词。民警再生一计,对另一个人耳语说:“精神病院里的大夫说,有精神病的人,唱戏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词也准确……他怎么有点不像呀?”民警说完,再听张三唱戏,嗓门也高了,口齿也伶俐了。警察在案发现场抓获了张三,有路人和收废品的李四作证人,还有两吨来重的废钢材为物证,最后决定以“○”口供送张三刑事拘留。这时,张三才开始以恳求的口气说:“警官,我的自行车还留在现场呢,麻烦你帮我看着别丢了,我出来还得骑它找工作呢!”

学会运用“假痴不癫”的智慧指导生活,是维系家庭和谐的协奏曲。例如:年逾七旬的薛师傅,全家老少三代有20多口人,同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兄弟、妯娌、姑嫂、婆媳、孩子之间,天长日久难免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可薛师傅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到退休职工俱乐部和公园去找老伙伴们下棋聊天,过得逍遥自在。他的快乐诀窍就是:“‘装聋作哑’(假癫不痴)。可管可不管的事,一概不管;你长我短的,只装作没听见,只当耳旁风。”是的,家庭里的事情琐碎,老人都要去管,精力不济不说,还经常会吃力不讨好。比如,儿子和儿媳妇偶尔吵几句嘴,老人装作没听见,人家小俩口也许很快会和好如初;相反,如果老人一管,说谁谁都觉得委屈,弄不好还会“火上浇油”……孩子有了过失,父母教训一番或给予必要的体罚,是自然的;如果爷爷奶奶赶过去袒护,孩子在心理上有了依靠,就会“有错不认错”,大人心里也会不高兴。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只要不是重大原则性问题,鸡毛蒜皮的,老人们(包括其他家庭成员)能够采取“难得糊涂”的态度,以“假痴不癫”的方式予以对待,自会增进全家和睦,保持个人心理平静、精神愉快,有利于健康长寿。

当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如果一味运用“假痴不癫”的方法待人处事,也存在消极、是非不明、甚至助纣为虐的一面;人们在运用这一智慧时,应当持有正确的立场和处于不伤害国家、社会利益的前提下。网络上有人为官场中的“假痴不癫”现象写过一首诗,描述得很具体很形象。诗曰:“百姓受欺有苦楚,置若罔闻视无睹。行政部门乱作为,各方配合打掩护。群众联名把冤诉,推诿拖延不查处。从来粥冷自然稠,假痴不癫装糊涂。”(“粥冷自然稠”是说粥冷了之后,就变得粘稠了,是自然现象,也是方言)请看,本来处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对百姓受欺负却置若罔闻;对手下人违法乱纪,还极力进行掩护、辩解;对群众的联名申冤,进行推诿扯皮。这不就是故意装作“糊涂”的“假痴不癫”吗?如此,人们面对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现实中的不平等,就容易对社会、生活失去信心,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及心理上的逆反,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评述】“假痴不癫”的语句,单从字面解释,即可明了含义,就是:假装呆痴但并不疯狂,或者是说外表呆痴而内心清醒。说得再直接一点,就是心眼多的人在打破常规地耍心眼(故意装胡涂)。这个“糊涂”要装得成功、装出预期效果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经历若多意想不到的考验和折磨。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宁俞(亦称宁子、宁生、寗生、宁武),就是一个十分聪明却可以佯作糊涂、装痴作愚的典范,《论语•公治长》中载:“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孔子是在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做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则赶不上。通过孔子的这段中肯的话,可以看出,一个人能够做到“假痴不癫”(装疯卖傻或淡然世事、不急不躁)且取得成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其中包含了“苦肉计”的成分,如果没有至高的境界、信念和坚韧的意志,是不可能忍受得了这份身心折磨的。

古人为“假痴不癫”之计作按语说:“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快死亡的样子)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劳顿)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傻子)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变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计划),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日: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南方风俗)尚鬼(信奉鬼神)。狄青征侬智高(侬智高:广西少数民族首领,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军,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旨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丁(钉子)来,即随钱疏密(现有距离),布地而贴丁(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等到)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注视,乃两面钱也(《战略考•宋》。)”按语的大意是说:自己非常清楚,却伪装不知道;现在假装不行动,是因为现在还不可以行动,必须等待时机再行动。古代兵书告诉我们:真正善于打仗的,决不会炫耀自己的智谋和武力。时机不到,镇定得像个呆子。如果假作癫狂,肯定会泄露机密,让敌方或他人怀疑。所以,装痴的,肯定取胜;癫狂的,必然失败。司马懿能够杀曹爽就是很好的例证。诸葛亮送一套妇女服装给司马懿,想激怒他出战,可他却故意装作无所谓,以上表请命为由继续进行防守。也有人说,假痴可以对敌,也可以用来治军(即“愚兵术”,《孙子兵法》中有“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句)。宋代,南方有相信鬼神的习俗,狄青(北宋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勇而善谋,人称“面涅将军”。战时披头散发,戴铜面具,立下累累战功。生前受朝廷猜疑,死后受到礼遇和推崇)在领兵攻打侬智高的时候,为鼓舞士气,就巧妙地利用了士兵迷信的心理,预先命人铸造了一百枚两面都是正面的铜钱。出兵时,他祈祷神灵:如果一百枚铜钱掷地,全是正面,就一定大获全胜。手下人深怕这事弄不好,会影响士气。狄青胸有成竹,亲手撒下百钱,个个全是正面。士兵们欢声雷动,士气高昂。狄青命人在原地把钱用钉子钉牢,盖上青纱,亲自封好。说:“等到胜利回来,再酬神取钱。”此仗果然大捷,回来揭开青纱时,手下的将领、谋士才恍然大悟。

“假痴不癫”的智慧,具有很强的渗入性,许多处事计谋里都会融入这一成分,甚至成为一条主线。例如:有专家评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里的刘备“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终于蒙蔽了曹操的猜疑,是属于“瞒天过海”之计的内容,即要“瞒”的“天”是曹操,要过的“海”是兴复汉室的理想。同时,刘备的行为,也属于装“糊涂”、“装三孙子”,是“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的示弱。从宏观上说,刘备是在“瞒天过海”的过程中,又附加了“假痴不癫”的成分。再如:“指桑骂槐”计谋中的骂人者对于强大的一方,也敢含沙射影地骂出口来,就有点“装傻充楞”了;而听人“指桑骂槐”竟不对号入座者,更是“装聋作哑”地装糊涂,其宏观事件属于“指桑骂槐”,细节操作则为“假痴不癫”。

如此,“假痴不癫”的智谋,就成为重大历史变革和杰出人物命运转机的艺术道具。例如:燕王(明成祖朱棣,“燕王”是在未称帝前的封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对父亲把皇位直接传给长孙朱允炆(建文帝)不服气,暗中练兵,准备谋反。为了麻痹建文帝,他假装患了精神病,成天胡言乱语,有时躺在地上几天不起来。建文帝派使臣去探病,正是大热天,他却坐在火炉边烤火,还不停地说冷。如此瞒过了建文帝,为后来的起兵南下、攻克南京赢得了时间。再如:清朝康熙帝即位时才11岁,辅政大臣鳌拜专权,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是个心腹大患。康熙装出胸无大志,召来些十几岁的孩子陪他玩摔跤,使鳌拜放松了警惕。鳌拜为试探康熙,也称病不上朝。康熙去鳌拜府“探病”时,发现在床席底下藏有利刃,不但不责怪,反而赞赏是“满洲勇士,身不离刀,乃是本色”,让鳌拜觉得他是个糊涂虫,完全不再戒备。康熙让那帮陪摔跤的孩子帮自己除掉鳌拜,先是玩摔跤游戏给鳌拜看,一个个跌打滚爬地到了鳌拜身前,这个抱腿,那个捉手,有的抓头,有的揽腰,死缠住鳌拜不放……危机关头,康熙拿出藏在袖中的匕首,一刀刺进鳌拜的胸膛。再如:历史故事《孙膑与庞涓》中的孙膑知道了自己被魏王“刖足黥面”成为不能走路的残疾,全是庞涓故意加害后,为尽早摆脱庞涓的监视,开始装疯卖傻,把写了一半准备传给庞涓的《孙子兵法》一片片烧毁,一会哭,一会笑,又做出各种傻相:不是唾沫横流,就是瞪眼乱叫。庞涓亲自察看后,为试探真假,命人把孙膑拖入猪圈。孙膑则倒身卧于粪便之中……仍然整日狂言诞语,哭笑无常,白日爬到街市上吃烂菜,晚间又回到猪圈睡觉。虽然吃尽了苦头(苦肉计),却已让庞涓信以为真,为成功逃往齐国并在“围魏救赵”时报仇雪恨,做好了铺垫。

惊雷何以骇人,在于隐形于阴云悄积间的突然爆响。人生想做大事情,需要一个精细运筹(准备)的过程,等待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才会一帆风顺。在敌强我弱(客观条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难得糊涂”地隐藏起自己的打算,悄悄进行力量积蓄,甚至不惜采用示弱、装病、装疯卖傻的方法,骗取敌人(竞争对手)掉以轻心,可谓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假痴不癫”实际上就是一种愚人之术,却堪称经纶、纵横之策。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28458.html

更多阅读

三十六计活用之四·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故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谋略兵书之一,集历代“韬略”、“诡道”之大成,被兵家广为援用。其中不少计名至今仍广为吟诵,妇孺皆知,用途达于社会、军事、人生各个层面,为其它兵书所望尘莫及。熟谙三十六计者,即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三十六计:第一计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 DM dm123

三十六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第一计:瞒天过海原文:瞒天过海①,备周则意怠②,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③。太阳,太阴④。译文:在防备周密时,防备者就会因为高枕无忧而产生麻痹的思想。对于司空见惯的现象,人们往往就不再对它产生任何怀

新解《三十六计》全集 乔良新解三十六计

梦的衣裳个人图书馆新解《三十六计》全集(乔良主讲)《三十六计》,是一部闻名世界的,中国古老的兵家之书。那么《三十六计》和同样闻名的兵书《孙子兵法》有什么关系?在现代文明社会之中,这部古老的兵家之书,对我们现代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空

声明:《《三十六计与人生百事》仅限中文简体版权 方正中黑简体有版权么》为网友兔子快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