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游黄山,我特别想见的就有迎客松。那天上午,我和同事乘玉屏索道的缆车,在雾海中穿行10多分钟,到了玉屏山上。天空灰蒙蒙的,空气湿湿的,不时有水珠落在身上。一阵风吹过来,不由得人抖了抖身子。“上山喽!往前走啊!”有人兴奋的大喊起来。我们纷纷响应,连随身带的雨衣都没穿就上山了。
没走几步,就转了个弯儿,脚下是一条窄窄的石路。我朝石路外边向下看一眼,只见雾气晃动,深不可测。小心翼翼的往上走了几步,忽觉眼前一暗。我抬头看去,见到一棵松树。这棵松树从峭壁中斜着伸出身子,枝干遒劲,所有枝杈都尽力向外延展,像是热情的欢迎来到这里的客人。“啊,迎客松就在这里!”有人叫了起来。我仔细的打量了这棵松树,感觉它有将近三层楼高,树冠有小半个篮球场大,心里也认定它就是迎客松。很多人也认为这棵松树是迎客松,啧啧称奇声不断。“这不是迎客松,大家往上走。”有个见过迎客松的人说。大家就丢下这棵松树,往上走了。
又转了两个弯儿,见到一棵奇松。它也从峭壁上伸出身子,挥动长长的手臂欢迎客人。“这该是迎客松了。”有人十分肯定的说。于是大家驻足,仔细观看,啧啧称奇声又响了起来,甚至还有人开始寻找合适的位置,准备与迎客松合影。“这也不是迎客松,大家继续往前走。”见过迎客松的人又说。大家又丢下这棵松树,往上走了。
再往上走,路陡了起来。有的人抬腿就有些吃力,有的人走两步就要捶捶小腿肚,有的人大口喘气。没有谁愿意停下来,在又将几棵奇松认错后,大家现在更想见到迎客松了。
陡坡走完,大家上了一道平缓的斜坡。没走几步路,大家便发现在坡崖上有一棵不大松树,向下伸出十几条手臂,如同与人挥手。它的样子像是盆景。这时,我们听到路过这里的一个导游说,这棵松树就是久享盛名的送客松。大家朝这棵树上瞄了两眼,不免有些失望。“迎客松就在前头,马上就可以见到它了。”见过迎客松的人说。我们就急急往前赶去。
一会儿,我们就登上了一个平台。平台后边就是玉屏楼,楼的东侧就是迎客松了。几步赶到树前,我便发现这树长在一块石壁边上,枝干也算遒劲,枝杈朝外边伸着,仅此而已。它比我们在来路上见到的好几颗松树都矮小一些,气势也平淡一些。许多来到这里的人瞄了瞄树,拍两张照片,就到别的地方去了。
我从几个位置将迎客松打量一番,想寻到它神奇的地方,结果是没有。我终于也将它丢下了。
从黄山回来,我查了一些关于黄山松的资料。黄山原来奇松遍地,迎客松其实也只是其中普通的一棵。康熙年间,史学家程宏志在其著作《黄山记》中首次给黄山松命名。他评出六大名松,即卧龙、破石、蒲团、扰龙、和按引。后来闽麟嗣编写《黄山松食谱》,引荐九大名松,即拢龙松、卧龙松、接引松、棋枰松、蒲团松、困龙松、迎送松、倒拄松、和利破石松。他们都没有将迎客松列为名松,而此时迎客松已在青狮石壁旁生长了数百年。前两年,迎客松一度濒临枯死的绝境,有关方面甚至考虑给迎客松寻找“接班人”,据说备选的松树有89棵之多。
如此看来,迎客松久享盛名,不在它自身的神奇,那在什么呢?据一个导游讲,以前黄山没有索道的时候,人们需要自己爬上山,爬到玉屏山就可以看到迎客松在向你招手。
原来如此。其实,世间何止迎客松如此呢?很多人享有声名权位,不在他本身多么出众,而在他的位置。拿破仑在阿尔比斯山顶放出豪言:“我比阿尔比斯山还高。”其实,他就是一个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