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背了一身情债》一文写道:“在他44岁那年,元稹通过依附宦官魏弘简,终于成为万人之上的宰相。任命诏书颁布的时候,朝野里(“里”字系原文所有——摘引者)一片嘲笑之声,揭发、攻击他的人不绝如缕。”(原载《环球人物》2012年第2期,《作家文摘》2月7日摘发)
这一段文字该是说当时“揭发、攻击元稹的人接连不断吧?但是作者却偏偏用上了“不绝如缕”这个成语!什么叫“不绝如缕”?要是没有把握,不妨就查一查工具书,很快就能知道“不绝如缕”原来出自《公羊传·僖四年》:“中国不绝若线。”比喻形势危急得就像即将断绝的一根细线那样,后来也比喻技艺或其他方面的继承人稀少,还可以比喻声音细微。柳宗元说过的“以是嗣续之重,不绝如缕。”(《河东先生·寄许京兆孟容书》)和苏东坡所说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前赤壁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说事物的“弱化”:尽管尚未“断绝”,可已经只剩下一条“线”(缕)了!
当今有些喜欢使用成语的人,下笔之时往往仓促得只管头上的两个字,——比如“不绝”——就不问情由以为“不绝如缕”就完全等于“不绝”,就不问情由以为这样用便一定会产生“雅”的效果来;殊不知结果弄巧成拙,让语文森林里的啄木鸟拜他们之所赐,获得了些许虫子以果腹,这也是应该容鸟儿说一声“谢谢”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