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蜀国皇帝孟昶的是是非非
苗庭宽
孟昶,后蜀国皇帝,邢州龙岗县人。
龙岗县,即河北省邢台县,其地域包括现在的邢台县、沙河市一带。
后蜀,五代十国时期西南部地区的一个王国,历二帝,共31年,于965年灭于北宋。
这个小王国存世的时间短,在历史上没有值得为人称道的建树,相对于中国悠久历史来讲,属于一个短命的地方王国,即使如此,对于我们邢台人来讲,还是不应忘记这个曾经有过的历史阶段,因为开创这个小国的国君,是邢台(龙岗)籍人。不管掌舵31年的后蜀国君孟昶的口碑是多么的不让人认同,作为邢台籍的一位历史先人,研究其人生轨迹,汲取经验教训,对邢台的后人来讲还是蛮有意义的。
后蜀国,产生于唐朝之后的五代十国后期,具体的时间发生在934年至965年间。
天下大势总是这样分分合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秦朝之前是这样,秦朝之后也是如此。秦统一中国后,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应当巩固发展下去,但秦始皇毕竟缺少执政大国的经验,以暴力取天下仍以暴力治天下,暴力消耗了政权的稳定,只是十几年的时间,秦帝国的大厦就轰然倒塌分崩离析了,农民起义六国复辟,楚汉争雄,军阀借势,天下大乱,止到汉朝统一中国。东汉后期,烽烟再起,先是农民造反,后是三国鼎立,晋朝称霸,五胡闹中原,南北朝十六国,风风火火,各领风骚,中国社会动荡了370年,止到隋唐统一。隋唐之后又四分五裂,封建割据,五代十国(907年-979年),历时73年,最终统一于宋朝。
史家对后蜀国的评价,归根到底还是对孟昶(chǎng)的评价。孟昶(chǎng)做皇帝做了31年,前十几年的评价是比较正面的,后十几年的评价相对负面许多。
正面的评价有六点:一点是励精图治,勤奋治政;二点是关注老百姓的生活,减少税赋,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政策,促进农业发展;三点是抑制权臣,加强集权,铲除违命权臣;四点是继承唐朝纳谏之制,畅通言路,让臣下陈说国事;五点是借契丹灭晋之机得后晋秦、阶、咸三州,扩大后蜀地盘;六点是学文习艺,重视文化教育,广设学馆,使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孟昶统治后蜀国初期,文化、经济繁荣,曾一度出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负面评价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成名就后懈怠朝政,不务正业,致使朝政大权落入一个说大话不干实事儿的权臣手中,误了国事。另一方面生活奢侈,建新宫,广招宫女,占良田连累百姓,带坏政治风气,官员上行下效,聚敛盘剥,连孟昶所用溺器(尿盆)都要用珍珠七宝遍加装饰,宋太祖赵匡胤灭后蜀俘虏孟昶后,听说孟昶的溺器也是七宝装成精美无比,感叹道:奢靡至此,安得不亡!命侍卫将它打得粉碎。再一方面沉湎酒色,淫逸无度,终日酒宴不止,歌舞不休,为搏宠妃高兴,在京城遍种花草,劳民伤财。政治上的腐败,造成老百姓离心离德,民怨甚多,广政十八年(公元955年),后周世宗柴荣攻克后蜀秦、凤、咸、阶四州之地,孟昶极为害怕,至书柴荣,说看在乡里份上,停止攻蜀,柴荣不但没有让步,反而加剧了攻势,使后蜀北部防线崩溃。
孟昶是个什么样的人,史书中已经有较多的记载。本文就史料中记载较少的一些问题提出研究意见。
一、关于孟昶的家世
孟昶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
他出生在晋国,成长在后唐,执政于后蜀。他家籍邢州,出生地在太原。
孟昶的祖上世代为官。他曾祖父叫孟察,是大唐朝的朝民,生于邢州,在当地的州郡里为官,官职不清楚。孟察生有三子,长子孟方立、次子孟道、三子孟迁。孟方立和孟迁比较有名气,都曾做到节度使,节度使是地方上的最高的军政长官,拥有军权和行政权。孟方立生在唐未乱世,从小就喜欢玩枪弄棒,年龄不大就从军入伍成为一名士兵,因立有战功,881年,升任昭义节度使属下的泽州天井关守将,后自任昭义节度使。昭义节度使又称泽潞节度使,是唐朝在今山西、河北地区设置的节度使,地域上时有变化。孟方立任节度使时,昭义节度使的行政区在今河北内丘、隆尧以南,巨鹿、丘县、肥多以西,涉县、邯郸市以北,山西浊漳河、丹河流域和沁水、阳城两县地。任节度使之后,孟方立恋家,不甘心常年驻守在外,想把自己的帅营从潞州(山西长治市)搬迁到自己的老家邢州,在邢州建立自己的割据地盘。但消息传出后,将士们不愿意,弄得军队上下人心离散,后被人暗中告状,于是发生了朝廷重臣李克用之间的战争。888年,李克用出兵攻打孟方立,重兵包围了邢州,孟方立见大势已去,饮毒自杀,其弟洺州刺史孟迁被部下推举继续抵抗李克用。907年唐朝重臣朱温废唐哀帝自行称帝,建都开封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孟迁投靠后梁国,后被杀。
孟昶的祖父孟道,为人比较保守,一直在河东(山西省地)一带任职,晚年时期与盘踞于太原的军阀李克用处理的关系不错。孟昶的父亲孟知祥出生于874年,孟知祥的童年、少年正是军阀割据势力争夺地盘的混乱时期,生于乱世,长于乱世的孟知祥,很早就熟悉和适应了战争生活,学习掌握了带兵打仗的一些常识。很快年轻的孟知祥被李克用看中,任命他为左教练使,教习士兵了解兵法,还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孟知祥。
908年李克用病逝,其子李存勖(xù)继晋国王位后,35岁的孟知祥开始被委以大任,先是任职中门使,何谓中门使呢,就是“中门之职,参管机要”,侍候在皇帝身边的要臣。后任马步军都虞侯,其官职重要,古时候殿前侍卫亲军中有马军司、又有步军司,马步军都虞侯就是侍卫亲军的总指挥、总执法官。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河北大名府)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都城迁到洛阳,将太原定为北京,任命孟知祥为北京留守,全权负责军政事务。
926年四月,李存勗在兵变中被杀后,他的义兄也就是救他父亲命的养子李嗣源借势当上了皇帝,史称后唐明宗皇帝。后唐纷争,时有混乱,后唐李氏的江山正在发生变故。作为后唐开国重臣,李氏家族皇亲国戚,手握重权割据一方的孟知祥也有了称霸蜀中的念头。开始在政治上、军事上筹备独立为国的工作。一是储备力量,构筑孟家军的政治体系,他下令收兵买马,训练兵甲,扩大兵力,在重要的权力岗位上培植党羽,安置亲信,保证孟家军的政令畅通;二是分庭抗礼,表示独立的政治态度,他有意对抗后唐朝廷,拒缴纳军响、税赋,诛杀朝廷的使臣,借故拿出一幅老子天下第一的派头,触怒后唐,挑起事端,逼着后唐朝廷动武分裂。然而,后唐皇帝李嗣源却是仁义相让。这样以来,孟知祥倒没有了脾气,他一直与后唐朝廷保持着若分若离的关系,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死后,孟知祥终于撕下脸皮,不再顾忌别人说些什么,于934年宣布独立为国,建立了后蜀王朝。这一年他61岁,但命已绝,半年后去世。
孟知祥在李嗣源在世时一直不脱离后唐、不称帝有深层原因。
第一孟知祥顾及与后唐朝廷的亲缘关系。孟知祥的原配妻子李氏,史称李皇后,她是李克用的长女(有史料说是侄女),后唐庄宗李存勖的胞姐。李皇后生于873年,死于932年,925年53岁时被她的弟弟后唐庄宗皇帝李存勖封为琼华长公主。928年56岁时被她父亲的养子后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改封琼华公主为福庆长公主。李皇后比孟知祥年长一岁,生有二子,一子叫孟贻范,一子叫孟贻邕,都未成人就病逝了。孟知祥的妹妹嫁给了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生有一子,后李克宁图谋篡位事败被杀,其妹孟氏被遣回孟知祥处居住。因为有这样一层亲缘关系,孟知祥一直抹不开情面,不好意思另立国家。
第二孟知祥赞成明宗李嗣源的治国之策。李嗣源不是李克用的亲子而是养子。李嗣源,生于867年,出生在应州金城(山西省应县)一个沙陀族平民的家中,没有姓氏,小名邈佶烈,善于骑术,箭法高明,12岁时从军为伍,他作战骁勇,不怕牺牲,曾在危难时刻救过李克用的命,李克用把他收为养子,视若己出,起名叫李嗣源。李嗣源做了后唐皇帝后,执政得人心。一方面惩治贪官,整治官吏,对横征暴敛,克剥百姓,民愤极大的处以极刑,籍没其家产,先后有数百名声名狼藉的宦官,被抓捕处死;另一方面改革弊政,禁止官吏科敛和贪墨,禁止富户投名影庇逃免丁谣,禁止高利贷,禁止买卖人口,禁止虐杀奴仆,禁止虐待父母,禁止任意网罗、弹射、戈猎,禁止宰杀耕牛等,缓和了社会矛盾;再一方面为政宽仁,体贴百姓疾苦,他下令赦免罪犯,减免灾区百姓赋税丁徭,准许百姓民间自铸农具及杂铁器,开放酒禁,允许百姓制曲造酒等。这些国策让孟知祥一个长期身居地方百姓之中的官员,感到信服,不忍心与之割裂。
第三孟知祥敬佩明宗李嗣源的人品。一是知过能改,要求严格,李嗣源即帝位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等物。后宫只留老成宫女100人,宦官30人,鹰坊20人,御厨50人,教坊(乐队)100人;二是谦虚不贪功,李嗣源作为李克用的有数的几个勇将之一,为后唐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几乎每次大的战役都有李嗣源的身影,每次大战都有李嗣源卓著的战功,李嗣源谦逊和蔼从不夸耀自己。李嗣源的人品性格,让孟知祥敬佩,从心底里一直把李嗣源作为大英雄,视为学习的楷模。
第四孟知祥与李嗣源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兄弟情结。李嗣源比孟知祥年长8岁,在战火与共的年代中,他们对对方的才能一直是认可和敬佩的,对对方内心深处的政治抱负同样的心知肚明。所以李嗣源做皇帝后,对孟知祥一直采取宽容的态度,在产生政治分歧的时候顾全大局,以仁义感化,亲自让人把孟知祥的家眷从洛阳送往成都,还任由孟知祥扩大自己的地盘,由他割据蜀地并自行任命地方官吏。这一些政治上的软化手段牵制了孟知祥,也让孟知祥无法从道义上分手独立。实事上,孟知祥时时处处也在考虑明宗李嗣源的感觉,一直生活在分手不成不分手也不情愿的尴尬、矛盾的心理折磨痛苦之中。理性战胜了冲动,战胜了政治的欲望,他一拖再拖,一等再等,一直等到61岁,直到明宗李嗣源去世,他才决定建国,建立后蜀帝国。但他把年纪等老了,建国半年,便撒手人寰。
孟知祥得到梦寐以求的后蜀江山后,屁股没有坐暖,一病呜呼,把皇帝的大位留给了他的三子孟昶。那一年是934年,孟昶17岁。
二、关于孟昶由明君到昏君的演变
919年十一月十四日,孟昶生于太原。
生他的并不是李克用的长女李氏,而是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当皇帝前的一个小妾,也姓李。孟知祥为什么要他小舅子李存勖的女人呢?孟知祥作为李家的女婿,断然不敢去抢他小舅子人的女人的。一是作战有功,以功受禄;二是因为当时李存勖已经做了晋王,是一国之主,国王所赐,岂敢不受;三是这个李氏也绝非等闲之辈,不但才貌出众,人品也好,后来为后蜀做了不少的事情。
古时候,出生入死的战将们总是把女人做为礼品送给他的爱将,这是一种礼遇,也是一种政治联姻的重要手段,当然有时候也会有悖人伦辈份。对于有悖人伦的联姻后世记史的文人们却大伤脑筋。不如实记述不行,如实记述了又有损古者的脸面,还会遗毒后人。所以在记载孟知祥妻妾的史料中,出现了两个版本。一是把孟知祥原配妻子说成是李克用的侄女,淡化李存勖与孟知祥之间姐夫与舅子的亲缘关系,因为姐夫和小舅子娶过同一个女人,毕竟不光彩,而且这个女人最后还成了后蜀国的皇后、后皇太后,把孟知祥原配妻子说成是李克用的侄女,孟知祥只是李存勖的表姐夫,李存勖送给表姐夫一个女人也就不那么显眼了。二是直述孟知祥的原配妻子就是李克用的长女,并明示,孟知祥的原配妻子就是李存勖的胞姐。其实当事者古人都在乎此类情景,后人们也真是为古人担忧了。
那么李存勖是什么时候将自己的妾室李氏赐给他的姐夫孟知祥的呢?因为是赐给,说明李存勖当时的地位是帝王之位,又记载此事发生在李存勖当皇帝之前,所以时间界定在李存勖任晋王后和称帝前这段时间,也就是908年至923年间,而孟昶的出生时间是919年十一月十四日,所以具体的时间段是908年之后至919年之前的11年间。孟昶是三子,他之前还有长兄孟贻矩、次兄孟贻邺,如果他们三兄弟是一母所生,李存勖赐给孟知祥妾室李氏的时间,应当是李存勖继任晋王后不久发生的事情,即909年前后。如果孟昶是头生子,李存勖将自己的妾室李氏赐给他姐夫孟知祥时间要在919年至909年这段时间中。
那么长子孟贻矩、次子孟贻邺是不是孟昶的亲哥哥呢?这是一个谜。
史料记载孟知祥共有7个儿子,分别是孟贻矩、孟贻邺、孟仁赞(孟昶)、孟仁毅、孟仁贽、孟仁裕、孟仁操。孟仁赞就是孟昶,他排行第三,史称三子。后来人们在孟知祥墓志铭中发现他还有二个儿子,一个叫孟贻范,一个叫孟贻邕,总共9个儿子。孟贻范、孟贻邕是原配李氏所生,未成年就夭折了,后人没有把他们排在弟兄名序中。传统上,孟昶为三子。
孟知祥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约7公里的磨盘山南麓,距北郊公墓西侧约0.5公里。1970年冬,农民劳作中发现这是一座大墓。1971年春由四川省博物馆会同有关单位进行发掘,起初还以为是大型明墓,但随着福庆长公主墓志铭及玉册残简的相继出土,才确定为后蜀孟知祥夫妇合葬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从孟昶9个弟兄的名字来看,也存在可疑的地方。孟仁赞(孟昶)之前的4个哥哥,都是从贻字上叫起的,如孟贻范、孟贻邕、孟贻矩、孟贻邺等。贻字的含义,为拥有或富有之意,而范、邕、矩、邺四字多代表城府、地域或地名,生他们的时候,孟知祥正在南征北战,许是为了纪念自己战争过的地方,或是为了表达自己要攻占城池的决心,才给孩子起名范、邕、矩、邺,古时候土地、城池就是财富。从孟昶(孟仁赞)开始,孟知祥把孩子名字的“贻”改成了“仁”字,如孟仁赞(孟昶)、孟仁毅、孟仁贽、孟仁裕、孟仁操。这一改动说明两件事儿,一件事儿说明孟知祥有了政治野心,他不再满足财富上的“贻”字,因为他已经占领并统治了蜀地的所有城池,成了事实上的地方国君,他要讲“仁”政,以仁义统治天下,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所以他把孩子的名字改为仁赞(孟昶)、仁毅、仁贽、仁裕、仁操,这赞、毅、贽、裕、操所包含的意义、意图完全超越了一个地方土豪军阀的理想境界,向国君的思想靠拢;另一件事儿,从孟昶开始使用“仁”字起名,说明孟昶是后来所娶的李氏生的第一个男孩,由孟昶开始都以仁字起名,如果前两个儿子也是后来的李氏所生,不会单独从三子孟昶这里改为“仁“的,会从前两个孩子改起的。不管怎么说,孟昶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他当皇帝后对他的两个哥哥、四个弟弟照顾的都不错,孟贻邺、孟贻矩的官职都很高,都有兼御史大夫(督察百官)的经历,都被授予“上柱国”国家最高的荣誉称号。他的4个弟弟都封了王。
孟昶原名孟仁赞,当了皇帝之后改名孟昶。谁改的呢?是孟昶自己改的。昶与畅字相通,音一样,字意也大体一致。昶比喻天上的太阳永不落,永久明亮。喻意他的江山永固。
孟昶是风流皇帝,也是一个风流才子。少年时读了不少的书,
据记载,他能诗能文,会看病开处方,他母亲患病时都是他开方医治,还为大臣们治病。他有一首诗,叫《避暑摩诃池上作》,为后人称道: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
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寂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他重视教育,传承儒家经典。做后蜀皇帝后,抽出人力物力在石头上和木板上,刊刻儒学的“十一经”,即《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仪礼》、《礼记》、《周礼》、《论语》、《孟子》等,确立了儒学的经典地位。
他能做成皇帝,有天意的成份,也与他的文才有关。934年六月称帝后不久的孟知祥在一次宴会上突然患病,不能亲政。按照朝廷例制,实施监国制度,17岁的孟昶走上了监国官位,开始处理朝中政务。监国一般由太子担任,负责皇帝外出、生病离职时的国家事务,太子担任的监国相当于“常务副元首”,仅次于皇帝。
孟昶是监国并不是太子,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孟知祥做皇帝后没有想到自己会这么快去世,所以没有正式册立后蜀国的太子;二是由于孟知祥患病突然,他的长子孟贻矩任彭州刺吏(行政高官),距离京都成都百里,二子孟贻邺任牢城都指挥使,所谓牢城,就是国家的监狱,关押劳改犯罪人的地方,当时的牢城应当在朔州(山西省西北部)地区,距离京城更远,国君病危,是国家的重大机密,怕事情外传,影响刚刚建国的政权,也就不便通知长子、次子回京,让孟昶监国是非常情景下的临时之举,但没想到孟知祥会很快死亡,所以大臣王处回和赵季良在孟知祥死后,秘不发丧,等正式确立孟昶为皇帝后才向全国通报并发丧;三是从立孟昶为监国,后又确定为皇帝的情景看,长子孟贻矩、次子孟贻邺与孟昶非一母所生,孟知祥死亡时原配李氏已在两年前去世,而孟昶的母亲却在京城孟知祥的身边,立监国和皇帝这样如此大的事情不会不让孟昶的母亲即当时的皇后参加,不会不听取皇后的意见,如前俩子是她的亲生之子,她会考虑年长辈份,让自己成年的长子当皇帝,而不是17岁的老三孟昶。
孟昶当皇帝后,年纪小,没有亲政。朝政事务由他父亲的旧臣处理。孟昶着实认真地玩了几年,本想多玩几年的他,发现父亲的旧臣太过骄横,危及到朝廷的安定,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由后台走上前台,在当皇帝十一年后,开始亲自执政,接连杀了几个欺压百姓,民愤大的旧臣,换上他的本家弟兄和亲信掌管朝廷大权,朝廷逐渐走上了正规,后蜀国出现国泰民安,歌舞升平的大好局面。
但好景不长,玩习惯了的孟昶,开始放纵自己,广招美女,养花种草,饮酒放歌,胡乱折腾了十余年,闹得民不聊生。孟昶为何敢这样的放纵自己,不理国政呢?一是杖着自家的亲兄弟辅佐国事,不担心孟家的江山被别人拿走,有政治上的底气;二是国无外敌,晋、汉时期,中原地区你争我霸,改朝换代,闹的不以乐乎,把西南边陲的后蜀国给忘记了,没有人上门打仗、挑事,心中无忧,自然只顾享受生活了;三是据险一方,山高水长,有地理上的优势感,并且朝廷大臣中都胸无大志,一味的享受。
公元962年(广政二十五年),北宋兴起,先后攻占荆州、潭州,直到大兵压境时,孟昶才害怕起来。赵匡胤心怀天下,大举南入,军威势如破竹,公元965年在四面楚歌当中,孟昶主动投降了北宋军队,被送往北宋京师汴梁(今河南开封)。宋朝皇帝赵匡胤喜出望外,亲自接见,并任命孟昶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但好境不长,仅过了七天,孟昶就死掉了,时年47岁。孟昶死后被葬在距离开封京城100里的咸平县境内,宋朝时的咸平县,现在叫通许县。孟昶墓在县西北30里一叫大孟昶村的小村庄。
三、关于孟昶死亡原因
孟昶死因之说有两个版本。
一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毒杀而死;二说是生气患病而死。两种可能都有,但倾向于第二种说法,是生气患病而死。
理由一、宋朝不会自毁胜利成果。孟昶投降宋朝时,是自己把自己捆绑起来,以请罪的方式投降的,宋朝大可不必担心后蜀国特别是享受习惯了的孟昶会东山再起、对抗大宋,杀孟昶一没意义,二失道义。孟昶到宋朝后,立即受到宋太祖的召见和封赏,“昶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从这一点上看,当时的宋太祖不会也无必要杀一个俯首为臣的人了,赵匡胤虽然有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位为帝不光彩历史,但仁义执政一直是他倡导并执行的国策,杀一个主动投降的没有势力的亡国之君,对他来讲得不偿失。至于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匡义也不至于会加害孟昶这个落泊的旧帝王的,赵匡义有大谋,懂得政治游戏,他没有必要过早地暴露自己残忍的一面,让当时的天下人耻笑,引起他哥哥赵匡胤对他的疑心。孟昶不是一般的降将,孟昶活在赵氏的手下为臣,是赵氏家族莫大的荣耀,是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聪明透顶的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俩,不会把已经到手的政治战利品弄丢了,把求之不得的好事搞黄了的。
理由二、孟昶的小心眼害死了他。夺妻之恨让孟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孟昶有个爱妃,取名花蕊夫人,花蕊夫人人如桃花,极是漂亮,有文才,善作诗,喜欢种植花卉,故有花蕊夫人之称。孟昶投降宋朝时花蕊夫人一同来到宋朝之都开封。赵匡胤初见花蕊夫人,就喜欢上了她的才貌,急不可待的将其纳为妃子。本来失了国失了帝位的孟昶心里一直不舒服,加上爱妃花蕊夫人又被别人占有,再加之从气候适宜的江南水乡迁居到气候干燥的中原地区,水土不服等原因。孟昶悔恨交加,一病不起,虽有宋太祖关照医治,但也回天无术,7日后身亡。清代《十国春秋》中在孟昶的遗表中记载:“不谓偶萦疾疹,遽觉沉微,乃蒙陛下轸睿,……降国医而荐至,比翼稍闻瘳损?何期渐见弥留……”等语。说明盂昶是染疾病医治无效后死亡的。盂昶死后,他的生母李氏并没有责怪宋太祖他们,而是非常和蔼慈善地对待此事,这使宋太祖很过意不去,把李氏尊为国母,赐给了很多金银珠宝,并差人要送她回归故里,好享受荣华富贵到老。但李氏爱子心切,坚决不回去,最后绝食而死。
花蕊夫人人漂亮,但不是轻浮之人。她不怕死,敢作敢为,曾当着宋太祖的面,评价后蜀亡国之伤,写下了“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的诗篇,痛恨后蜀军人不抵抗,造成亡国的事实。孟昶死后,花蕊夫人十分伤感,最后躲在一个织布室内自杀了。不是传说中赵匡义怕哥哥赵匡胤被花蕊夫人的姿色所迷惑,丢了赵家江山,趁太祖和花蕊夫人不防备的时候,用箭射死花蕊夫人的。
在孟昶的人生历史上,花蕊夫人是密不可分。而孟昶的死,却让花蕊夫人改变红颜祸水的恶名一举成为一个誓死不做亡国的刚烈女子。
花蕊夫人姓费,史称费贵妃。她出生在都江堰市(青城)一带,14岁入宫成为孟昶的妃子,因人漂亮,又喜欢花,人称花蕊夫人,有五代十国女诗人之称。在后蜀国时,孟昶因他而懈政,荒废了国事,让老百姓受尽了苦楚。老百姓因此而骂她祸国。但她确实是个才女。花蕊夫人诗词中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偶有清新朴实之作。世传《花蕊夫人宫词》100多篇,其中可靠者90余。
花蕊夫人自杀死后,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她是一个忠烈女子,敬重她,特准许把她葬回老家。所以传说她的墓,位于她的出生地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天国山上,都江堰是后蜀皇帝孟昶生前和花蕊夫人来此居住、游玩的地方。以此安葬,显示了花蕊夫人魂归故里,不忘旧国,死后也要落叶归根的意念。从这点上讲,她比葬于异国他乡的孟昶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