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概念解读:什么是创造性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以班级学生为主体,为实现班级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它是班集体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班集体发展的催化剂,是实现学校、社会以及国家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依据教育内容的不同,班级活动一般有以下类型:班级常规管理例会(如班干部会、课代表会、每周总结会等)、主题教育班会(如孝亲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等)、学习活动(课堂常规学习的重要补充,如作业展览、学习经验交流会、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如联欢会、生日会、篮球赛、歌咏会等)、科技活动(如科技参观、化学魔术表演等)、劳动活动(如每周大清扫、义务劳动)、实践活动(如学军、学工、学农、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
创造性班级活动:指不同于常规性的、富有新意的班级活动。创造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体现。①活动内容的更新:比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入新的话题,幸福教育、公民教育;也可以充实常规话题的内涵,比如安全教育,除人身安全外,网络安全不容忽视;也可以导入新的素材,如结合日本地震中的民众表现来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②活动形式的变换:同样是表优,可以进行“班级明星”评选,由常规的评三好学生、积极分子,扩展为评选“文明之星”、“孝亲之星”、“志愿之星”等;同样是开家长会,由常规的老师主讲,变成学生主持。③活动手段的变化:比如安徽著名班主任沈为慧老师的班级“奖励勋章”方案,颇有意思:以福娃为主图案,五枚一套,上写不同的文字,可用于多种情况的奖励。①为班级做出贡献的,可获贡献奖章,上面印“你的贡献让我铭记”;②发言主动的,可获自信奖章,上面印“你的自信让我佩服”;③学习认真的,可获态度奖章,上面印“你的态度让我赞叹”;④成绩优秀的,可获优秀奖章,上面印“你的成绩让我羡慕”;⑤进步快的,可获进步奖章,上面印“你的进步让我惊讶”。期末集满一套者再给予奖励。④活动地点的演变:如中秋节,很多老师也会组织学生分吃月饼,但师大附中的马正扬老师,中秋节把学生带到操场上集体赏月,对月当歌,很好地使学生体验到了月圆之韵、师生之情。如姜小明老师,建立班级网站,把班级事务的讨论地点由有封闭感的教室转换到了虚拟的广阔的网络平台,更轻松自如、民主平等。⑤活动时间的突破:如蒋向华老师布置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过年给家人做一道菜,活动时间已不在局限于常规的学期内校内时段,体现了教育的时空延伸。⑥活动视角的转换:如刘爱国老师,布置学生“了解爸爸妈妈的一天”,将活动视角由关注自身,到关注身边人;祝琳丽老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乐学、善学”的话题时,引入本班一个台湾籍学生、一个曾在加拿大留学的学生来介绍国外学习情况,将视角由封闭地看待中国教育,到用开放的眼光在对比中审视我们的学习生活。
当然,班级活动的创造性体现不仅仅只有这些,很多小东西小创意,其实蕴含着大智慧,用好了就能起到大作用。
2.2 价值判断:我们为什么要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2.2.1 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的需要
从心理学角度看,青少年活泼好动,求知、求新、求美、求乐。从社会学角度看,在转型期的多元化社会中,他们可以获得多元化的外部刺激,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学生获得外部刺激的唯一甚至主要渠道。如果班级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不灵活,学生就会兴趣索然,活动效果就会大为降低。而丰富多彩、新颖出奇班级活动,能激活学生对刺激的认识和认知,增加教育三味——口味、美味和鲜味,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使活动开展更有实效。
2.2.2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推广,教师们都已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的人才。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怎样将这个教育目标落实到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去?教师应该在班级活动中敢于创新,勇于变化,并鼓励学生尝试创新、体验变化。这,既是一种言传身教,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平台。
2.2.3 形成班级特色、打造特色班级的需要
一个真正优秀的班集体,决不能只按学校量化评估中的成绩排名多少、比赛获奖若干来考察。它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有共同的愿景的共同的荣誉感、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和优良的班风学风、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较强的价值行为认同感、有团结友爱和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而这些特征绝不是靠说理教育就能形成的,需要通过创造性班级活动,起到润滑、凝聚和催化作用。在实施外显的富有创造性的特色活动过程中,才能积淀具有文化和精神特质的班级特色,最终打造出一个优秀的特色班级。
2.2.4 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感、实现专业提升的需要
有学者说过,“创造性的幸福不仅是激动人心的,而且同时是一种人生成就,一种贯穿一生的意义。”教师的生活,有人把它形容成“朝七晚十”、“两点一线”,不断重复刻板单调的日子,职业倦怠感也就会悄悄地到来。如果换一种思维,主动尝试组织一些创造性的班级活动,在变化和创造中会不断体验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并在总结反思中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最终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提升和自我超越。
2.3 阻抗因素:是什么阻碍我们创造性地开展班级活动?
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的必要性,但是,有句网络经典名言说得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套用过来,德育的理想、目标和德育的现实、实践始终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德育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阻抗因素,即各种障碍和抗拒现象。对它进行一定的剖析和认识,会为我们改进德育实践提供一些诊断性依据。
2.3.1 管理目标功利化和管理模式程式化
班级管理目标的功利化,主要表现为:其一,班级管理目标不是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是只单纯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当创造性班级活动和以知识获取为重心的学习活动冲突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知识性学习。其二,班级管理目标不是着力于班级成员内心是否获取了成长的意义和发展的力量,而更重视班级以外的固化的考核评估。当创造性班级活动和学校常规检评发生冲突时,更多地侧重要学生严守检评规范。
班级管理模式的程式化主要表现为:其一,管理思维程式化:管理主义思想盛行,即漠视学生个别差异,以方便管理为首要考虑的态度和方法,将“管理”由手段异化成了目的。其二,管理结构程式化:内在结构是由上至下金字塔般具有鲜明等级性的科层制管理,对外封闭化,班级建设与家庭、社会隔离。其三,管理内容程式化:强调人的行为标准化,组织中呈现一种单向服从状态,班级活动安排基本是听从由行政部门规定,按部就班开展。
这样状态下,学校就像一个加工厂,教师是工人,学生是待加工的产品,教育管理陷入了一种标准化的操作模式。强调的是共性、规范和服从,而不是个性、多样性和主动精神,缺乏求异思维和创新的取向,这就很难滋生创造性班级活动,也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了。
2.3.2 教师思想的固化和行为的惰化
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思维惯性的影响下,教师很容易滋生守旧心理、自足心理、排外心理等,思想上的封闭僵化,会导致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对社会、班级、学生等的发展反应迟钝或失当。而教师的工作又如此辛苦,在压力和现实面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容易产生行为上的惰性。走向思想僵化和行为惰化的教师,很难产生教育敏感,更谈不上教育机智和教育创新了。
2.3.3学生或家长群体的不理解甚至抵触反对
学生是班级活动中最主要的受众,家长也是班级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接受与否,是创造性班级活动成败的关键。为什么会遭受来自行为主体的阻力呢?这固然和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以下两个方面原因:其一,尚未构建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教师的创意或点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落实执行时,很容易遭受个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学生潜意识的抵制。其二,教师缺乏对活动的科学指导和合理调控。比如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意义的宣讲不到位,很难与学生形成理解上的认同和心灵的契合。比如“活动即交往”,在活动过程中如果忽视了班级人际关系协调,可能会出现关系冲突而导致活动流产或失效;比如活动如果放得太开,或者占用学生时间过多,使学生负担过重,冲击到以学业学习为重的家长或学生思维,也自然会遭受抵制反对。
2.3.4 学校体制的约束和教师群体间的制约
教育实践需要多方力量协调合作。但是,校长、学工处领导、班主任群体对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的目的、内容、意义理解不同,在实践热情上就会表现的参差不齐。管理层往往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出发,搞“规定动作”,或者缺乏民主管理精神,比如黑板报内容,“迎接新学期”、“运动会”、迎国庆……。而班主任作为在教师管理层级的末端,会有被驱使感,很难发挥主动精神;甚至可能会因为特色活动和学校常规活动冲突而被管理层阻止或扼杀,最终都会导致一个学校,“千班一面”。如果教师群体间缺乏经验交流与平等对话,尚未形成集体认知,我们在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时,就可能会在教师群体中产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观感,也会带来一定阻力。
2.4 自我锤炼: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养和理念?
刚才我们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若干阻抗因素,那么,怎么抗阻以实现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可以先从自身入手,调整好个人“小环境”,并努力改善和影响周遭“大环境”。
2.4.1更新教育理念
不管是从哪一方面入手进行活动创新,最关键的是教育理念要新。如果核心理念僵化不变,却津津乐道于活动内容、手段、形式的创新,是舍本逐末的,其后果往往是,内容越完备、形式越多样,德育效果越差。我们应本着怎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创造性班级活动呢?至少我们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以练考为唯一手段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单纯的“竞技教育”吗?学生只是简单的工作对象吗?不,教育应立足于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学生是有个性的鲜活的个体。偏离了这样的认识,任何教育都是无的放矢。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形成怎样的学习观?在“知识本位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于是培养出的多是“知识学习过剩”但“思维能力”和“人文精神”严重不足的学生。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学到,其一,基本技能和学科知识,以获得“理性之源,为善之本”;其二,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学习怎样学习”;其三,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人生态度。三者是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尤其是态度的养成,决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姿态和未来的走向。
班级管理中应该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就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者吗?我们应该将自身从教育权威的地位下放,从原来的活动控制者转变到活动的设计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支持者,通过民主化决策,构建一种平等、尊重、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班级教育活动可以有怎样的表情?教育就是一副说教者的面孔吗?不,教育和生活息息相连,嬉笑怒骂皆是教育。开展创造性班级活动,就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表情,教育更有生活气息,让学生更能接受。
换一种理念,就换了一种思维,换了一个视角,于是,我们才会经常发现一些教育的契机,会有一种改变的冲动,会激发我们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
2.4.2 善于管理变化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心智活动,班级生活其实是日新月异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的缩影。有变才有新,没有变化的教育工作,本身就是缺乏生命力的和吸引力的。如何管理变化?其一,班主任要善于预见变化。有所预见,才能有所应对。可预见的变化往往可以凭经验用常规的方法解决。其二,班主任要乐于迎接变化。除了可预见的变化,游刃有余地应对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突发性的变化,班主任要能根据一定的原则,及时调整思路、心态、策略,这样才能应对自如。很多创造性班级活动其实就是在突发性变化发生后诞生的。其三,班主任要敢于创造变化:小到老师今天的语言表达方式、心情指数甚至于着装打扮,大到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与众不同的决策、教育中引入的一些新用语或新观念等等,任何一点变化都可能给每天重复单调生活的学生以新的刺激点,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对班级、对老师的新的理解和新的激情。总之,在变化中,才会推动自己去思考如何管理创新;有了管理创新的思维和理念后,也就不会畏惧各种变化了。
2.4.3 注重学习反思
不断学习,才会不断增强教育力和创造力。要具备两个基本认知:其一,“工作学习化”,把工作当作一个学习的过程。将自己放低、放低、再放低,以懵懂孩童的眼光去看待我们很多未知的世界和领域,这样一来,教育工作可延伸可创造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广了。其二,“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当作一种必做的工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不予懈怠,持之以恒。
那么,学什么?怎么学?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管理学的技巧和原理,同时,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结构,如学习与吸取、鉴别和使用信息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自我调适能力等。要向书本学。多读书,特别要注意学习的时效性,把学到和感悟到的东西及时与学生分享,及时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印证其科学性,强化自己的学习观。其二,实践中学。不断总结自身经验。其三,向同伴学。不仅学同伴的一些操作技能,更是要学会在自己的周围找到能“提供营养的人”。其四,向学生学。要向学生敞开心扉,能够接纳他们每一个成熟或幼稚的观点。
如果我们在创造性开展班级活动中遭遇阻力,还要学会克制潜在的防卫心态,经常进行反思训练,有利于我们理性地接受不同的观点。比如,在困惑、生气、沮丧、忧虑时,可以告诉自己,不行,停下来,不要急着下所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