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稿件
潇潇暮雨子规啼
罗田县李婆墩中学 何执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三册有篇课文是苏轼写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作为文学家的苏轼,流传至今的有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并有许多优美的散文。这首词是苏轼于1082年4月“游蕲水清泉寺”时的即兴之作,作品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由眼前景物,感悟人生的哲理,以小见大,佳意天成,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该作也就成了千古名篇。
当年的蕲水就是现在的浠水。时空越过近千年,作为今天的黄冈人,我对《浣溪沙》所写景物既熟悉又陌生。带着怀古的激情和考察古今风物变迁的雅兴,在今年“五一”长假中,我驱车百余公里,游历了浠水县的清泉、兰溪等地,我想实地鉴赏苏轼写到的景物,也想揣摩那种情景交融、情理相协的创作机理。
道路在山坡谷地间曲折起伏,摩托飞驰,我的心情闲逸。在相同的季节和相同的地点,我的所见所感会是怎样的呢?当然,凭我涉世的浅薄和心智的平庸,是无力追及先哲的思绪与情操的。
读史得知,苏轼是改革的弄潮儿。宋仁宗时期,苏轼曾上书要求改革政治。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被捕下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哲宗即位后,旧党执政,召回苏轼任翰林学士。由于不赞成司马光等人全盘废弃新法,再次外调,任杭州等地知州。绍圣年间,新党重新上台,将苏轼远谪惠州。徽宗继位,遇赦北还,死于常州。史学认为,苏轼政治上虽然保守,但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主张改革弊政。思古念今,苏轼何尝不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坚忍不拔的改革家!
据查阅,苏轼到黄州后,留连黄州风景,在满目青山和奔涌江流中排遣心情,写下一生中最辉煌的篇章。其中包括“浣溪沙”。苏轼所著的《东坡志林》中有写此词前后经过的详细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随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胜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首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用今天的话说,苏轼游清泉寺后的观感是这样的——
山下溪水里初生的兰芽一派生机,
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无泥,
晚风细雨里布谷鸟欢快鸣啼。
谁说人老不能返回少年时期?
清泉寺前溪水滚滚向西奔腾不已!
不要因为年老时光流逝自伤叹息。
几处细小的眼前景物构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春光。由景生情,抒发了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这就是那篇词章隽永的思想与不朽的艺术。
我来到了清泉镇,没有打听到清泉寺的下落。我走进镇后山林里的“慈慧寺”,寺里“阿弥陀佛”的清唱绵绵不绝,寺外的松林里布谷鸟的啼鸣声声在耳。我又赶到兰溪镇,也没人知道清泉寺的下落。我走进兰溪边坡岗上的“溪潭古刹”寺庙,得知这里有个“天下第三泉”的古迹,后来回家上网查询,明白确有典故来历,但此名目不止本地一处。在兰溪,我看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兰溪大桥,横跨浠河两岸。碧野无垠,长虹映衬,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也算是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然而,溪水依旧西流,看不到清澈的溪水以及史料记载的“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后香”那种“兰芽浸溪”的踪影,千年前傍溪而长的松林巨木大约也萎缩至远山,暮雨潇潇,子规犹啼,但岁月的长风带走了昔时诗人描摹的风物,也似乎冲淡了古人那份入世执着的情怀,这些令我产生说不出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