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有了去乌克兰的念头之后,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克拉斯诺顿。因为《青年近卫军》一书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但是寻找克拉斯诺顿的确切位置却让我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当时手里只有一张国内出版的乌克兰地图,上面没有克拉斯诺顿。小说里也没有给出精确的位置,只是说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州(今卢甘斯克州)境内。后来还是在白俄罗斯留学的邬丽亚同学在网上查到,告诉我就在卢甘斯克附近。这时我已经有一份在莫斯科买到的非常详细的俄文版乌克兰地图。于是仔细寻找,终于发现克拉斯诺顿就在紧靠俄罗斯边境的地方。
从哈尔科夫乘的夜车速度很慢,在有节奏的车轮声中,我美美地睡了一夜。10点50分列车到达卢甘斯克。顺便说一句,虽然仍旧是绿皮车,条件却有了改善。以前都是要乘客付费,到乘务员那里“租”床单被套枕套。现在则是乘务员把消过毒的、密封在塑料袋里的三件套送到每位乘客的床铺上,不用再付费了。乘客自己铺床睡觉,起来后自己收拾好床铺,把三件套送到乘务员那里去。下车时我特别留意了一下,车厢里干干净净,没有如国内火车里那样垃圾满地。也从未见到乘务员打扫车厢——因为,根本不用打扫!
下了车,我问车站的工作人员哪里有车可以到克拉斯诺顿?他们告诉我出了车站一直走,前面就有车,半小时一趟。果然,当我走出车站时,一辆大巴正好停在路边,上面写着“ЛУГАНСК——КРАСНОДОН”(卢甘斯克——克拉斯诺顿)。就是这辆了!
很快车就开了。公路沿着大片的田野伸展着,两边都是向日葵和玉米,还有牛群在悠闲地吃草。
国内媒体曾报道过,现在很多乌克兰人都不知道青年近卫军了,博物馆冷冷清清。所以我也曾担心会找不到。下车后顾不上住宿,拖着行李就去找博物馆。报刊亭的老太太告诉我,很近。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再左转就是博物馆。走到路口,只见大指路牌上写的清清楚楚:Музей“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青年近卫军博物馆)!走了没几步,那尊熟悉的雕像就在马路对面!
我迫不及待地走进博物馆。后来又陆陆续续进来了十几个人,看来,也不是完全冷冷清清啊!听了一遍讲解,又仔细地看了一遍所有的展品。有很多过去没见过也没听到过的非常感人的照片和故事……比如伊万·杜尔根尼奇(Иван·Туркенич),在小说中是作为“叛徒”描写的。实际上杜尔根尼奇被铺后没有泄露半点组织的秘密,最后被德寇残忍杀害。战后他的母亲一直忍受着这个罪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平反,由戈尔巴乔夫签署命令,授予伊万·杜尔根尼奇“苏联英雄”称号(戈氏还算做了一件好事)。
伊万·杜尔根尼奇
乌里扬娜·格罗莫娃(邬丽亚)
伊万·泽姆努霍夫(万尼亚)
奥列格·科舍沃伊(奥列格)
谢尔盖·邱列宁(谢廖沙)
柳波芙·谢夫卓娃(柳芭)
二年级小学生柳芭
1935年,高尔基第一中学七年级合影。第三排右一:O·伊万佐娃;第四排右四:伊万·杜尔根尼奇
奥列格(右)在课堂上回答问题
少年谢廖沙
邬丽亚和哥哥
青年近卫军的誓言
小说中的场景:谢廖沙把红旗插在房顶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柳芭(前排左一)和战友
青年近卫军牺牲的矿井
亲人和战友在谢廖沙的灵柩前。前排中间是他的母亲阿列克山德拉·瓦西里耶夫娜,紧跟着的是父亲嘉夫里尔·彼得洛维奇
在青年近卫军战士阿纳托利亚·尼古拉耶娃的灵柩前
他们本是天真可爱的孩子,如果没有敌人的入侵,他们都会健康成长,有着美好的工作和生活……但是,战争改变了一切,他们迅速成长为坚强的战士并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幸好,后来的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们,他们的伟大献身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为真理和自由而奋斗!
我把一本中文版的《青年近卫军》送给了博物馆。他们感到惊喜。特别是听说我从几千公里外的中国上海,专程来到克拉斯诺顿,而且还要去彼得里谢沃村的卓娅纪念馆时,都非常高兴。他们请我在留言薄上写下自己的感言。由于很激动,一时间不知写些什么好,而且全部写成了中文。他们一定要我再说一遍,根据我说的意思再写成俄文。还送给我极为珍贵的礼物——一本乌克兰文的《青年近卫军》和一本描写青年近卫军的杂志。(回来后,在博物馆的网站上见到了新闻:2013年8月18日:博物馆来了客人。来自上海(中国)的老共青团员赠送了中文版《青年近卫军》一书。)
告别了博物馆,已是傍晚时分。找到一个小旅馆住下。旅馆很简陋,天气又热,还有蚊子不时光顾。但是我顾不上这些,一直沉浸在对英雄的追思中……
第二天一早就起床,趁着光线好,又在城里转转,拍照。
青年近卫军部分成员的墓地。
邬丽亚、万尼亚和谢廖沙的墓地
长明火永不熄灭
博物馆的外墙上镌刻着青年近卫军全体成员的英名
奥列格居住的房子。原来还有邬丽亚的故居,现在已经没有了
青年近卫军雕像放在了克拉斯诺顿的城徽上。城市以他们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