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表达与交流
作文审题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畅销书。书中有这样几句话:①拥有奶酪,就拥有幸福,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②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你就会知道,它什么时候开始变质;③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越早发现新的奶酪;④朝新的方向前进,你会发现新的奶酪;⑤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并享受变化。
要求:题目自拟;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找重点词语,看句子之间的关系
第一句:要学会改变,与时俱进。
第二句:要经常反思,反省自我。
第三句:懂得选择,学会放弃。
第四句:不断改变自己就有所获。
第五句:享受改变,提高自己。
二、材料作文:石头与山头
林肯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幼年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为如此,父亲才以较低的价格买下了它。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走的话,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着我们在农场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像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或见闻吗?请以“石头与山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点拨]:先审话题,话题是“石头与山头”,有寓意,代表困难、障碍等;关系是如何不把“石头”看成“山头”。再审材料,对于这些对农场无利的石头,父亲认为是山头,不可移动;母亲认为是石头,可以搬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父亲道听途说,主观上放大了困难,没有亲自试一试;母亲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主动去做,去尝试,去付诸实践。
本题立意角度:1、表象与本质。2、付诸实践最重要。3、要敢于尝试。4、勇敢面对,敢于挑战。
三、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材料一: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材料二: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陈述对象是孔子。
选取角度应是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道德和利益统一。2.施恩与回报
3.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个人行为与社会影响;高尚品格与民众心理
4、按规则办事5、正确看待义与利
6.利益和道德要追求社会价值最大化。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北京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12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利与义可以得兼
长期以来,就利与义二者的关系而言,人们普遍认为接受了利就意味着失去了义,似乎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是非此即彼的,是不可能有机结合的。其实,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在义的范围内追求利值得提倡。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可是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你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在我看来,孔子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他冲破了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缺少对“人们思想上的误区”的阐析,即“要回报就是不义之人”,而且要与下文“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的反问句衔接)当今社会,也有许多像孔子学生这样乐于助人的人,他们也获得了应有的回报,难道他们就是不义之人?雷锋的那种做好事不留名的精神固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却不能成为束缚我们思想的枷锁。墨子曾经说过:“义,利也。”这只是简单的三个字,却准确地阐明了利与义的关系。利是义存在的基础。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可见,一方面,利益的确是这种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道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义又是对利的规约。“非典”期间,板蓝根一下子成为了抢手药,供不应求。不少企业从眼前利益出发,不顾大义,大肆涨价赚钱。面对这种情况,石家庄神威药业却毫不犹豫地选择降价,并千方百计地扩大生产,平稳市场上的药价。(作为商业性质的企业,神威固然)重视利益,但从长远看,放弃眼前的小利而选择大义,更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果然,“非典”过后,神威药业销售业绩一片大好。由此看来,符合道义的利才能长久,神威药业就是将义与利巧妙地结合,既不违背义,又获得了利,利与义的相互结合造就了一个企业的辉煌业绩,利与义不再是孟子所说的“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的对立关系。
朱熹曾经说过“利者,义之和。”利与义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正是由于符合道义,所以人们才能获得长久的利;正是由于存在着利益,所以人们才能做更多符合道义的事。正是把利与义相互结合,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据报载,一位父亲与儿子签订了一份“父子协议”,主要内容是:儿子全部自筹高等教育经费,自己解决谋业,创业,结婚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父母要自己解决养老费,自己料理日常生活等各种事宜。这一致协议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这个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的伦理道德;也有人说,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与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多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生产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立体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
【写作导引】
肯定这种做法:
1、传统的双向依赖的亲情和孝道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多子女的人口基础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消极因素,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来代替。一纸协议,儿子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扛起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的责任。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就是这一纸协议,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2、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有一种新型的父代与子代之间的关系。而那位父亲与儿子的协议就带了一个好头,引导人们接受新的观念。其实,在别的国家早已有父子签约式的做法。例如在美国,父母只负责孩子到成年的相关费用。甚至孩子们的零花钱必须自己用劳动换得。所以美国的孩子很早就有自立意识。他们懂得钱来之不易,他们知道父母的辛苦。所以他们不乱花钱,他们不像中国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过一个生日,要宴请全班同学在豪华酒店狂一圈。也不会像中国孩子不会捡路边的一杖硬币。所以他们从小学会怎样安排自己的钱财。他懂得自立的重要,懂得如何自立,所以美国才会如此发达。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从小自立意识就很强的人。例如,正在中南大学就读的洪战辉,例如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刘亦婷。只因他们有很强的自立意识,所以成功了。那些自立意识不强的人,往往没有主见,他们只会依靠亲人来完成自己的人生道路。有些人因此断送自己的生命,例如程维高和他儿子。所以我们必须有自立意识,才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
4、我们需要自立、国家需要自立。只有具有了自立意识,街上就不再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了自立意识,社会才会发展进步;有了自立意识,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都成为有自立意识的人,让我们为国家的发展奉献我们的力量吧!
5、父母要舍得放手。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位父亲不简单,为了断绝孩子依赖父母的念头,使孩子走上自立的道路,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和儿子签订自立协议,也可谓是绞尽脑汁。可值得庆幸的是父亲终于达成了使儿子自立的愿望,儿子也最终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这是古人就明白的道理。一位名人曾经说过,爱孩子是动物的本能,是母鸡都会的事,可只有人才能给孩子理智而有益的爱。
否定这种种做法:
1、这是一种铤而走险的实验。父子协议只是一种教育子女的形式,希望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借这件事情来关注和思考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让孩子学会自强、自立、不依赖家庭,并不是让所有的家长都和子女都来签这种苛刻“四不管”的协议。
2、这个协议不讲情。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想不到竟有父子之间签订协议的事。不是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吗?这个父亲的行为似乎太偏颇。中国毕竟有中国的国情,不能和欧美国家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大道理谁都会说,可是社会现实是客观存在,谁也无法否认。大家看看我们的周围,孩子升学,就业,哪一样不是父母的较量,这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单靠孩子自个怎么行呢?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助人为乐,亲情无价;小有所养,老有所托,这正是太平盛世、社会文明的象征,所以中国才有那么多几代同堂的家庭,这也正是中国最受西方国家老人羡慕的地方。
3、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继续创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发展,传统与现代有着不可替代的关系,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理解传统,遵循现代的生活理念,不能自私地、狭义地、片面地去理解传统。上面描述的父亲正是将传统与现代做了一个很好的接合,一方面表现了父亲对独生子的关爱,另一方面也让儿子有了一个独立面对去完成其人生的勇气,做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勇气、挑战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使用“协议”这个办法,或许会起到作用,但也是因人而宜,如果是品质过差的人,估计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反而会加深对父母的怨恨,过于冷情的处事手段,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接受的。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有各种深深的情感维系着关系,因为爱所以会在一起,我们爱父母,爱亲人,爱伴侣,爱孩子,爱朋友,这些是人的本性,人的本能会让我们继续爱下去,如果一味用冷酷手段破坏我们的本性,再加上社会上各种压力的综合因素,或许这份情这份爱则会慢慢变浅变淡,以至于会麻木无情,当然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我认为用更温和的方法,也许会效果更好。协议带来的正面效果很好,它很好的抑制了“啃老族”的现象。相反,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违背了道德观念,一张强制性的协议,未必会让所有的年轻人学会真正的“孝”的含义,这种行为还是不宜广泛提倡。
4、父子关系岂能一纸摆平。要培养自己的自立意识,不一定要签定合同,断绝亲子关系。只要自己在生活中有这个意识,处处自己动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偷懒,长期坚持。你也会成功为一个有自立能力的人。当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们的父母要能给孩子一个环境。我认为只要我们共同创造出一个自强自立的环境。即使不采用那种极端的方式,我们也会培养出具有自强自立意识的人。中国是礼仪之邦。父母有教育、抚养子女的义务,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是法律规定的,协议是没有法律效力的,无法约束双方的关系。父子关系是事实上存在的血缘关系,不仅仅是一纸协议就能摆平的。这个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想要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可培养儿子的自立精神有很多种途径,靠的是教育,用不着非得订这么一纸协议,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了问题,难道父亲真的可以甩手不管吗?十指连心,手伸到别人家照样是自己的手。协议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却削弱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血缘亲情。我觉得这种做法没有普及意义,也没有效仿的必要。
5、不变的是亲情。围绕孝的含义去写,孝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而是建立在道德与人性上。父子子经济上的独立是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的,但是经济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亲情的泯灭,父母与儿女之间不相互依赖的是经济不是感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家庭父子间(包括其他成员)的道德规范,早已经国家法律形式规定双向责任,我实在看不出有任何签订“父子协议”之必要。而实际上,这一协议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他们父子之间的责任并没有实质的改变,也不可能有实质的改变。当今,中国仍以家庭养老(特别是在农村)为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地制宜逐步发展社会养老,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但也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因此,在强调更新观念和自力更生的同时,不能忽视亲情和赡养老人的法律义务。不要把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
6、协议代替不了亲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才有得到。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不要让亲情交付协议,协议任何时候也代替不了亲情。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还是不要丢弃了的好。
【优秀例文】
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一纸协议,儿子自筹经费上学、成家;父母晚年自己解决养老费。这只是个玩笑,还是向西方学习?不!这些都不是对这纸协议的真正理解!其实……
轻轻的纸张承载着珠穆朗玛峰般的爱!
如果,面对一个成绩一般,毫无特长,缺点多多的儿子,你会怎么办?也许只是其中一点就够你伤脑筋了吧!是继续宠爱他吗?不,那就只有严厉的对他了,这纸协议只不过是对儿子的爱的另一种表现。
花朵的凋零是无法替代的必然。当温室中的花朵没有人照料时,那么它只能在痛苦中枯萎,在嘲笑中腐烂,最后变成一抷土。也许,那位父亲看到了这点。才会狠下心让儿子自力更生。就算成不了栋梁,但也绝不能做朽木,这份父爱太沉重,这份父爱很伟大!
“法律规定,小学毕业前必须写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叔叔捉起来!”面对妈妈的恐吓,年幼的蒋方舟拿起铅笔,边翻字典边写作,就这样完成了她的处女作,现任中国少年作家协会首任主席的她每说起这件事就表情严肃地说:“那个时候我吓坏了,后来知道真相后很生气,一天没理妈妈。不过现在想想,没有妈妈那严厉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了!”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在成才,孟子也许会平庸一生,更或成为杀猪的!没有父母严厉的爱——你必须爱国,岳飞也许会成为亡国将领,也不会留下岳家军的神话。
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是父母的呼唤;世界上是温馨的港湾是父母的怀抱;世界上最美妙的字眼是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也许那位儿子会愤怒,会迷茫。但最后他会明白这犹如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这是为他成人而送的特别礼物,这是他成为雄鹰翱翔天际前的父母为他设的“悬崖”。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也许他不会宠爱你,也许他会打你、骂你,更或许他会以一约协议强迫你干一些事。但请你相信,他是爱你的,他真的很爱你。就算有人误解他也不在乎。当他们变成天使飞向天国时,你在人间坚强的身影,快乐的笑容是他们送给你的最后礼物。
我相信,这协议中包含着的珠穆朗玛峰般的父爱会使这位儿子享用一生!
情与理
就这个“父子协议”本身而言,显示出的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过多的溺爱,以及孩子的不知道感恩。怎么说?从法律上来说,父母抚养子女的义务是到孩子18岁成人,父母本身就没有义务承担孩子“高等教育、谋业、结婚”等等;另一方面,赡养父母是做子女的义务。例子中的儿子自以为能够自理自立了,就不再需要父母的钱物了,也可以不用孝敬父母了——这显然是把父母的宠爱当做必然,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早20年他干嘛去了)例子中的家长会愿意做这样的协议,显然也是把孩子成年后的那些事当作了自己的事情(其实本来就不用他们操心)。
千千万万的父母们不是不知道,抚养孩子的义务只需要到18岁,但是他们无怨无悔地为了孩子付出一生——是因为爱,而不是法。
所以,作为孩子,我们要做的是感恩,真的去爱父母——父母为我们付出的最多、最珍贵的不是那些钱,而是他们的爱。
时代在变,人们愈发有经济头脑,从小有理财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是件好事,但那是用在工作中、用在商场上,而不是用在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感上。父母对孩子的爱,历经十年二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从未改变。
情与理,孰好孰坏?就像问你的爸爸好还是母亲好,很难回答。很多人在情与理的天平上失去平衡,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遗憾。
情是冬天里的温暖,情是夏日里的爽快。情让我们的世界变的更加美丽,情让我们的眼睛充满色彩。有情的日子,让我们觉得世界上不只是自己一人;有情的日子,我们会有更多的感动。
情是母亲的养育,情是恩师的栽培,情是朋友的相知,情是恋人的相惜。情是一份礼物,只有将她送出,才会得到回报。有情的人,只会懂得付出,并不在乎索取;有情的人,可以牺牲自己,去成全心中的那个人。
就是这样的情,有人称之为“痴”,有人称之为“傻”、“奸"……我不好为他定是非:于情,我很敬重他;于理,有些人我未必认同他。情是有情人之间的祝福,不是对木头与石头的付出;情是大义和正气,不是一时的义气和糊涂;情是真心的为他(她)好,不是甜言蜜语和冠冕堂皇。有些人是后者,虽然他并不愿承认,如果这样的“情”也算情,那我宁愿是个无“情”的人。
而理,他能擦亮糊涂人的眼睛,他能鼓起弱者的勇气,它让人的思维不再单一,他能让人更加沉着果断。理是睿智,理是明辨。
理,可以让人名利双收,也可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理可以让你事半功倍,理可以让你卓越出众。理是在未开始以先就考虑了结果,理不是享受结果而是总结过去。
就是这样的理,有人称之为“智者”,有人称之为“无情”、“世俗”……我不好为他定好坏:于理,讲理的人,结果证明他们永远是对的,他们很少有泪水;于情,他们未必幸福;他们的世界只有对与错两种颜色。理是取之有道,不是损人利己;理是顾自己,还要顾他人;理是人与人的平等,付出与回报的平衡。这样的理,只有奉献大于索取的有情人才可以批评;这样的理,可以让索取大于奉献的“有情人”脸红。
人立于世间,生存需要理,幸福需要情,并没有孰好孰坏。缺少情理的人,活在世上,都很痛苦。
所以,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是:合情合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第三种教育和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弛。”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根据社会现状,结合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1.审题指导
材料分析:作文要求我们谈自己的体会,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懂孟德斯鸠的这段话,并准确提取关键词。
(1)教育(三种)
(2)背道而驰(内容、过程、方法、途径)
孟话的重点是什么,我们作文的重点就是什么。作文重点应该是探讨社会教育在内容、过程、途径、方法上如何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在此重点基础上,延伸为三种教育的关系如何,三者的目标是什么,相互作用下结果如何?等等
2.立论提示
(1)前面的两种教育是理想的、理性的,给人的感受是真善美的;社会教育是感性的、现实的,给人的感受是残酷的。
(2)前两种教育与后者的背道而驰,不仅体现在方式上,还体现在受教育者身上。在家庭与学校里,我们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在社会中,人必须转为主动。
(3)强调社会教育的实践性。
(4)辩证看待后者的“背道而驰”,正确利用社会教育的反面作用。
(5)将三种教育合流从教育目的来讲,三者是辩证统一的,三者追求的目标一致,形成整体向上的教育合力。
3.优秀作文:
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
儿时,父母是我们不成熟心灵的保护伞,他们把种种黑暗挡住,而告诉我们许多美丽的童话,有王子公主,有英雄美女。上学后,教师是我们获得系统性认知的构建者,他们弃糟粕取精华,教给我们科学、艺术和哲学,教给我们爱因斯坦、孟德斯鸠。
社会的教育呢?与前两者相反,无处不体现着残酷之美。
当我们长大成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满怀憧憬的社会新人,一趟这潭浑水时,社会把我们美好的梦想逐个击破。它告诉我们肮脏的现实,有官商勾结,有冷眼旁观,有许多已建立和将成形的潜规则。当我们被一堵堵厚重的墙壁碰得头破血流后,我们才逐渐摸索出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估算出梦想与现实的落差。这便体现出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在受伤流泪后,找准自己的定位。挫折和失败丰满了我们的羽翼,它教会了我们怎样搭好自己的人生舞台,怎样增添生活的华彩,怎样在隐忍痛苦中酝酿出彩色的芬芳。
最近几十年的政治和经济的冲突已把上个世纪人们没有想到的危险带到了我们的眼前,事情似乎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我们看到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心灵邪恶的一面被放大后的影子,社会残酷地向我们揭示人的劣根性。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明白高尚品德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由此体现的社会教育的残酷之美可概括为:一个人如果不承认对客观真理和知识的追求是人的最高和终极目标,他将不会受到尊重。
社会日趋复杂及其自身结构的多元性,使得年轻一代越来越早地陷入迷惑而不停地追问与思考,发现自己只是孤寂地生活着。其实,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而坚毅却来自内部,来自一个人自身的努力,这驱使我们联合众多局部的力量,去平衡这个不平等的世界,让这个世界的秩序更为合理,更有公信力。更能让每个个体,包括动植物,获得益处。所以,社会用自身的缺陷与不足来教育人们追求更加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所以,纵使它曾经残酷地破坏了我们的乌托邦蓝图,但这一残酷又用它自身的另类美消弥了伤疤,描绘出更为合理的社会模式图。
因此,虽然社会的教育与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背道而弛,但它们殊途同归,引领我们成为有思想有内涵的人所以,不要怀疑社会教育的残酷美,它是命运给予我们的不偏不倚的爱。
第三种教育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我们接受过三种教育,前两种是来自父母,老师的,而第三种教育来自社会它与前两种教育完全背道而驰”想来亦是这样,老师教会了我们知识,却无法给予我们实践的土地父母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却无法帮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而这一切,我们都会在社会中得到历炼它给予我们的有挫败,有成功,有艰辛,有痛楚,亦有成长的滋味,这是你我人生最深刻的教育。
曾经看过日本作家的小说《白色巨塔》,讲述着一位刚从院校毕业,迈入社会的年轻医生,他在这个大染缸中看到身边各式各样的人都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踏在别人的肩膀上去携取那权力的塔尖上耀眼的宝石在这过程中,他们就算丧失了亲情、友情、爱情,也在所不惜,冷漠与欲望充斥着他们的内心无情的社会逼迫人们掘弃那些温良、放弃那些在父母、教师中学到的优秀品质,而用另一种残忍去立足社会。
初读此书,心中久久难以平静,难道这就是孟德斯鸠所谓的第三种教育吗?这种教育给予人们残忍、冷漠、无情,为保全自己而不惜一切我不禁害怕步入这个复杂的社会之中了,从小耳濡目染的那些温良哪儿去了,社会的教育真的完全背离了那些父母师长所给予的那些美好的品质吗?
比尔•盖茨曾经对社会作过这样的诠释:“社会,它无情的打击了我初来乍到时的所有激情与梦想,有时,我也恨它,它让世界显得并不那么美好,它亦有自己丑恶的嘴脸,它有时将你推至风口浪尖,有时又让你坠入谷底,可是,请别怪它,它只是想教会你成长”比尔的一番话让我有了另一番体会:社会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只是想让我们深知,在父母师长教会我们的所有美好之中,社会,这第三种教育只是给这些美好加入了现实的滋味,它让你体验人间冷暖,让你面临两难的选择,不过是想让你在磨难中成长,在进退两难时选择坚强。
人生的第三种教育,有一种微微苦涩的味道,它现实的让人胆怯,面对人生的诱惑,它让你学会选择,面对人生的低谷,它让你学会坚强,面对尔虞我诈,它又让你学会灵活应对,在这纷纷扰扰之中,你脱离了曾经稚嫩的外壳,将父母师长的教育作为做人的基石,在社会的泥淖中摸打滚爬,在渐渐成长之时,又不失自己独立的人格,这就是社会所给予的第三种教育。
我不会如陶渊明般因厌恶这尘世的诸多不顺而遗世独立,也不会如海子般因无法忍受社会的纷扰而选择弃世,我会在社会中不断摸打滚爬,学会成长,找至一方属于自己的位置,我坚信,这第三种教育给予我的是心灵的成熟与灵魂的成长。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又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你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终生研习……
请以“必修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意理解】
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提示语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才是“必修课”。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自然可算是“必修课”。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特征。
“必修课”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会历程中那些必须时常加以温习、修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正处于逐渐消失、弱化的状态。“必修”二字强调的是该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换言之,是该事物对人生成长、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扣住“必修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两个内涵,才算是至切题意。
【优秀作文】
1. 必修课
在现代社会,娱乐正借助文化而大行其道,而那些文化中的经典悲剧也正离我们远去。人们早已淡忘了普罗米修斯的被啄之痛、俄狄浦斯的放逐之悲,奥德塞的漂流之苦……当有一天,悲剧从视野中淡出,我们的泪腺还能分泌出清澈的液体吗?感受悲剧,理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悲剧能凸显人类生存的困境,张显生命的强力。西西弗斯被罚永无休止地推石上山,其悲剧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的苦难与生存困境。正如给太后唱戏的伶人所戴的纸枷锁,一层薄纸就将一个生命牢牢看锁,人生的渺小与无助,在悲剧中被揭露无遗。因此,哈姆莱特只能中剑身亡、刘兰芝也只能举身赴清池。然而,悲剧之真正价值在于明知毁灭而甘愿被毁,主人公也正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张扬与价值的彰显。西西弗斯的坚忍、哈姆莱特的追索、刘兰芳的执着,已成为经典的人文标本镶嵌在人类精神的长廊中。
因此,感受悲剧,就能触摸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唤醒人的价值感。单就那些经典电影中的悲情片段就足以震撼人心:《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临刑前那浑厚的“Freedom”,《海上钢琴师》中1900与邮轮同毁瞬间的冲天浪花、《美丽人生》中圭多被毙前给儿子留下的大步向前的一幕……感受这些悲剧,眼睛会在泪水中日益清明,心灵会在疼痛中逐渐充实。
然而,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总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悲剧改成艺术中的完美。于是,便有了焦刘合葬,坟上枝叶交错,鸳鸯双飞;于是,便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永不分离;于是,便有了杜丽娘的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终成眷属……喜剧的结局固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容易屏蔽现实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百般无奈。汤显祖的还魂童话,总抵不过欧•亨利含泪的微笑,令人心碎。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傅雷曾说:“没有悲痛的人生是轻佻的。”悲剧正是穿过肤浅的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只爱喜剧不爱悲剧,这个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哄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个民族喜爱悲剧,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会格外发达。在古希腊那两个世纪的悲剧时代中,哲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异常活跃。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近年来的震灾、矿殇一次次刺激着国人的情感,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惨剧而非悲剧上。惨剧之悲,悲于“听任自然”的无奈与无助;而悲剧之悲,悲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剧,心灵将更为坚韧。
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
2. 必修课
古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不觉堪困,但只求金榜题名,能平步青云,能闻达于诸侯。于是,他们成才的必修课便是“四书五经”的背诵。但亦有沆、瀣等人,沆瀣一气,崔沆仅凭姓氏之亲单取崔瀣入仕,这件事被人揭露之后,其丑闻也浮出水面,遭人诟病。然后,和考官拉关系扯迎亲似乎就成了众考生的新的必修课了。
我在想,发展生存的必修课难道就是“走后门”、“潜规则”吗?
前不久爆出的“北影门”,某女分不及第却依然如愿以偿,为什么?因为考官从她身上也“如愿以偿”了。显然,类似事例多不胜举。为做女主角,一念之差把自己卖给了导演;为爬上官职,两袖之间不藏清风却暗送礼金;为求好功名,三思之后仍毅然走后门拉关系……难道这就是人成功路上所做的必修课?不以真正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却坦裎露体向潜规则投怀送抱,这些人宁可“另辟蹊径”、“投机取巧”,闯进了各种“门”中,并自己以为是通天大道。可笑就好比原来日常所需的米饭或面食是一个人吃饭的“必修课”,但此人为满足更挑剔的口腹之欲开始以零食果腹来权当午饭。长期如此,此人健康状态还能得到保证吗?显然,不能。显然,那些“门”徒亦不能成功。于是一个人的生存发展的必修课不是“走后门”、“潜规则”。
那么,我们人生在世所要深入游刃于肯綮的必修课到底教些什么学些什么呢?笔末微提,成竹在胸,笔落生花,白石老人以“不教一日闲过”总结了他人生中的必修课,孜孜不倦地观察绘画,才能在一扎方寸之间钩勒泼墨出旖旎风景。一位旁听生似乎奋笔疾书着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好一个直面惨淡人生的猛士,鲁迅以他铿锵笔调和戕伐热情概括了他的人生必修课小结,针砭之气,纸不能掩。过道上走过一位手捧竹简、低头沉吟的素衣书生,口中吐纳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这团皓白之气氤氲了文天祥一生的必修课……毋庸讳言,对于他们来说,虽孔方匮乏,容貌不济,但真正的必修课依然是他们每个人心中各自坚定的信仰理想,“合乎礼义”,“学不可以已”,“两全忠义”,“德才兼备”……
人所要学的必修课,不是逞一时之快的旁门左道或投机主义,而是立足于社会的信仰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