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起于连绵的高山,刮过茂密的森林,飘过雪白的湖面,在旷远的平原上呼啸。北欧这片冰雪覆盖下的土地从来不缺乏力量。
尽管大海将它与大陆阻隔,然而当人们扬帆起航的时候,古老的欧洲大陆都为之战栗。
冰雪里走出了强悍的哥特人,诞生了伟大的日耳曼人,改变了本由亚平宁半岛上的民族主导的欧洲历史。
维京人从这里出发袭扰欧洲,把恐怖带给中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奥丁神无刻不在指引着武士们踏上征途去抢夺财富,去追求荣耀。
昙花一现的北海帝国为所有英雄的故事拉下了最后的一幕。
然而如所有被奥丁神眷顾的英雄们一样,故事广为传诵…
贝奥武夫的故事本是血腥的英雄悲歌,武士的力量与怪兽的魔法间的角逐,仇恨与复仇的轮回,人再强壮再智慧都是这种轮回中的受难者,化作朽败的尸骨。
导演拒绝这样的悲剧,于是故事里的主角不仅有贝奥武夫,还有怪兽格兰戴尔。
故事是在本属于巨人的旷野上开始的,丹麦国王率领骑士击杀了巨人父亲,但他一时的慈悲,放过了躲在悬崖边岩壁上的小巨人格兰戴尔。待到格兰戴尔成为真正的巨人的时候,复仇降临在国王的武士身上,国王总在黑暗中瞥见武士被杀惊恐万分时才有机会看到格兰戴尔朝他怒目低声嘶叫恐吓,亦如昔日的小巨人趴在悬崖边朝他嘶叫一般,只是感到恐惧的人现在换作了老国王。无论国王如何挑衅咒骂,巨人总是避开他,更不会去伤害妇孺老残,遭杀戮的总是那些全副武装的武士们。
从此沉醉的国王与遭诅咒的宫殿经吟游诗人传诵后广为流传,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贝奥武夫登场了,率领武士们乘船登陆丹麦来搭救他的血亲。却始终得不到与巨人决斗的机会,并一直被警告离开这里。直到巨人被激怒才杀掉毁了其父亲头颅的贝奥武夫的好友,于是双方在遭诅咒的宫殿里开始了残杀,战斗及其残忍,巨人对贝奥武夫手下留情但却在逃走的时候被贝奥武夫用链子捆住了一只手,巨人于是乎拔下身上负的箭卸掉了自己臂膀逃走了,也因失去臂膀死在了巨人母亲的怀抱里。
大敌已除,宫殿里又是沉醉一片,贝奥武夫感到很不愉悦,这不是他所想要的结果,更何况巨人对他手下留情了。格兰戴尔的巨人母亲赶来宫殿夺回了儿子的胳膊,为此杀死了几位守卫。贝奥武夫走出宫殿与被视为女巫的不幸女子酣睡在床。
她因外族入侵导致的家国破碎而成为娼妓,最后遭诬陷被迫远离族群居住在野外,被族人认为是一位可以感知死亡的女巫。她与格兰戴尔生下一子,但是贝奥武夫的正直与善良打动了她,她转而告诫他要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更要了解自己的对手。
贝奥武夫追到洞穴中见到了死去的巨人,并被迫反击杀掉了巨人的母亲,但放过了巨人与那位不幸的“女巫”的孩子,并在女巫的建议下通过悼念格兰戴尔获得了他的谅解与宽恕。最后在一阵呼唤“愿奥丁带领我们回家!”后,贝奥武夫与武士们驾船离开了丹麦。岸上的女巫与小巨人在岸上送别….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更没有什么特技,没什么大场面。有的只是崎岖的山路,碧蓝的海水与一个个沧桑的面庞,鲜活的人物与耐人寻味的对话。这些恰是我们的电影里最缺乏的东西,空洞乏味的台词与矫情的演出只好用宏大场面与绚丽的特技来补救,最后我们只是在看场景而不是在看电影,连听故事的效果都不及。
有部3D动画电影《贝奥武夫》则是遵从了原著内容,将所谓的巨人刻画成怪兽,最后就是残杀与被残杀,仇恨与复仇。歌颂贝奥武夫的勇气是最大的主题了。这显然太无趣了,也不符合真实存在。
这个故事里的巨人格兰戴尔是真实的巨人了,他只是比丹麦人更高大强壮,有与我们不同的语言与习惯罢了。不再是什么怪兽了,换言之他于我们看来该是另一个族群里的人了。老国王为其父跨过人类修筑的大道捕捉了条鱼就杀掉了其父,最后带给了二个种族无尽的痛苦。格兰戴尔对那些射杀其父的武士毫不留情,但是对那些老弱妇孺则是秋毫无犯,说明我们视之为巨人的人远比我们有智慧守原则。至于那位对年幼的巨人手下留情的国王,不知道是出于格兰戴尔的感恩,还是出于他的独特的报复方式,总是没有收到攻击。不过这位国王却在身边的武士被一个个杀死的过程中成了白天沉醉,夜晚陷入无尽恐惧中的废人了。格兰戴尔或许恰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吧,把自己曾感受到的恐惧转嫁到不能伤害的仇人的身上。
对于那位被迫居住在山野的女巫而言,格兰戴尔则是富有安全感的,他对于她没有过多的袭扰。而那些色胆包天的人也因此没敢来再袭扰她。她也因此得以了解他,懂得他的语言。对于那些居住在村落里的人来言,巨人则是恐怖的代名词。
电影中有段很有趣的镜头:
贝奥武夫问及陌生的巨人,女巫说“他叫格兰戴尔,是磨的意思。”贝奥武夫一脸惊愕地说“磨骨头?”
女巫说“不,是磨牙齿,因为他伴随着噩梦而生。”
这段对话恰表明了误解是交流最大的敌人。如果我们了解巨人的语言,理解他们,那么我就会将他们视为另一部落的人,而不会是怪兽了。
西方的怪兽都是一个个残酷无比的大家伙,没有任何感情只有残暴。《指环王》里的妖怪都是丑陋残暴的,而其中的奇异美好的精灵没有被划到怪物里面去了。最强者如龙,是残暴无情的,最多被视作力量的象征。而东方相对应的有妖怪,有心迷唐三藏的女妖,有雄心大志的九头怪。都是有人的感情的,不过是多了一份奇幻的色彩罢了,很多时候它们都是人对真实社会中人与事的一种隐射。而本部电影恰是颠覆传统的看法的。
格兰戴尔的幼子相对与其父来说更加接近人类了。懂得如何感知别人丰富的情感,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为了杀父仇人的忏悔与对死者的悼念而放弃仇恨,远在识大义杀孽子的石蜡之上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在以我作为人的偏见看待他们的世界了,但是至少我们该相信每一个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声音。
故事里的国王与贝奥武夫是何其相似,同样在年轻时候里强壮无比,果敢之外却有一丝仁慈。北欧英雄时代的武士都是这样一个个强壮的杀戮者与保护者们?
没有女巫的提醒,武士与怪兽的故事会再次上演吗?
至少贝奥武夫出场的那段与救他性命的渔夫的对话说明了贝奥武夫是一位有智慧的英雄。渔夫认为当不凡的英雄的感受很好,处处受人尊敬。而贝奥武夫回忆成为英雄的过程中只有对对手的杀戮,只好坦言“我的命是你救的。”渔夫却吃着鱼说“我的命是鱼给的,总有一天我会还给他们。”贝奥武夫对于柔弱女巫的同情与保护出于仁慈。杀死格兰戴尔后,离开庆祝的人群逃避的是内心的不安,想要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正如《最后的武士》里那位曾杀戮印第安平民的上尉一样,在日本这块异国的土地上的见闻与努力,使得他明白自己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
贝奥武夫最后在山洞里放过了格兰戴尔的孩子,指着其尸体说“你应该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这里的贝奥武夫才是真正的英雄。战无不胜的武士会被人暗算,他总会因衰老而将被人打败,而此刻的他懂得对格兰戴尔的感恩,懂得如何去化解怨恨。
女巫问及他的归宿的时候,他说“我会去他们(自己的国王)指派我去的任何地方。”他远离故土长征也好,杀戮也罢,一切都是在履行他的职责。作为一个吉特人才是他的归宿。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在电影的最后,他与众位武士在船上的一起呼喊“奥丁指引我们回家!”
何其慷慨,何其雄壮。
直到现在人们一提到维京人,就联想到了恐怖的海盗。我们不能忘记绝大多数海盗本是农民,而且只是逞气力掠夺金子的势力从来都会是昙花一现,匈奴人的首领阿提拉与鲜卑游牧部落头领尔朱荣都可以说明了这点。《西欧中世纪史》里极力辩护维京人是有头脑的有组织的掠夺者,而不是无知的暴徒。诺曼底地区的诺曼人纵横欧洲就是最好的说明。我想贝奥武夫所代表的当是其中的先行者,他们富有斗志与勇气,也不失一颗细腻的心。这样的对手让谁撞见了都胆寒。
电影里有丝毫讽刺基督教与颂扬传统英雄的意味在那里,不过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正说明了那个时代快要结束了,或本已走远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如果说什么是体会最深的,那就是理解万岁,我们本就该坚信每一个群体都有他们自己的秩序与准则。无论是对我们的敌人,还是对我们的朋友,若是我们的偏见如毒蛇吐杏,失去了理解的后果都只会有仇恨与复仇。
退而言之,人真奇怪。我们对于那些言辞小误或者琐碎小事老是挂念在心久久不能释怀,而常包容了自己本不能忍受的轻蔑与莫大的怨恨。这方面还是动物做得比我们好,或许我们就是小智太用心,不懂得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深意了。故事的起源里国王要为一条鱼与巨人为仇,却在因此饱受恐惧与失去尊严之后还不愿道出原委,把一切都推向神的安排(当然之后病重的他道出了苦水)。
如题《贝奥武夫与怪兽格兰戴尔》,他俩至少慢慢相互理解了对方的,尽管结局是悲壮的。
这样的题材不是最吸引人的,这样的故事也很简单,拍摄得效果也很普通。然而故事却是值得我们玩味的,平实自然的演艺更是最好的宣传。这才算是好的电影,如今很多电影都舍本逐末了,落入俗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