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身抱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对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汉代郑玄:“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郑把“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我们今天通常采用这一解释,甚至组成了新的成语“高山景行”。
而宋代朱熹则解释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朱熹的“高山”,就说是人们平时仰望的高山,没有什么喻义;而“景行”是大道、大路,“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看来,朱熹并不认为这句话是指要效范有德行的人,只是说,人们见了高山,要看的话,只能仰视,见了大道,就可以在上面通行,而已。
那么,哪一种解释才是正统的呢?
两种都合理。朱熹只是从自然角度解释,不作引申;司马迁、郑玄则是借用这一句来喻指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