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能力建造航母吗?
E·梅德罗斯R·克里夫
K·克雷恩J·穆尔维隆原著
前言
中国舰船工业是一个规模庞大、分布地域广泛及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行业,它处于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与国防工业的交汇点。在中国努力建设一支现代化海上力量的过程中,舰船工业担负着为中国海军研制作战舰艇和相关武器的任务。与中国其他一些面临困境的国防工业部门相比,舰船工业在许多方面都显得较为独特。80年代初,当中国探索第一次国防工业转型时,舰船工业以较快的速度介入民船制造,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引进国外设备并掌握相关技术经验,这使它在过去25年来一直处于积极向上的现代化进程之中。研究中国舰船工业,对于评估中国在当前和未来自行研制高性能海上作战平台及相关武器装备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原文作者提出,他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中国海军努力建设一支具备作战力量投送能力的现代化军种的过程中,中国舰船工业是否能够满足该军种的需求?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舰船工业在改革开发过程中提高了其质量和效率。上述趋势反映在90年代末以来交付的作战舰艇不断提高的性能以及正在实施的多个新型舰艇项目上。过去5年来明显趋势是,中国舰船工业已采用序列化建造方式研制了一系列新型海上作战平台,并正在同时研制几种型号的新型舰艇,这种情况在中国已有数十年未曾出现!
原文作者同时也认为,中国舰船工业仍然存在一些技术和制造方面的薄弱环节。中国仍需从国外引进关键零部件。对进口子系统的依赖对系统集成提出了挑战,并引发了对安全问题的担忧。中国仍需要时间来解决各种问题。可以确信,中国舰船工业正在研究这些问题,而且随着中国政府为使中国在今后10-20年内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而投入更多资源,这些问题将最终获得解决。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舰船工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舰船工业是按照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建立组织结构的,体系的最上层是一个类似于国家部委的大型管理机构(中国的第六机械工业部,简称六机部)。1982年,中国开始重组国防工业,邓小平要求所有军工企业实施“国防转型”,六机部被改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CSSC),这是中国第一个实施公司化改造的国防企业。
随着CSSC的组建,中国开始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高速度进入世界船舶建造领域。规模庞大的CSSC在最高峰时下属27个大型造船厂、67个船舶设备制造厂和37个机构。1999年7月,CSSC被分拆为两个企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CSSC的分拆是中国向国防工业企业引入竞争机制的努力的组成部分。新的CSSC和CSIC虽然是由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但采取了类似于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形式,其职责是选择主要造船厂的领导层并审查重大投资项目。☆中国舰船工业体系的总体构成作者引用了一项对中国舰船工业的近期研究结果称,中国舰船工业拥有1200多座造船厂,其中,CSSC和CSIC的产量目前占中国船舶制造总吨位的大约60-70%。
CSSC和CSIC之外的其他造船企业主要包括:省市所属造船厂,其中规模最大的是福建船舶工业集团公司(FSGIC);中远集团所属造船厂;中外合资造船企业,包括中日南通中远川崎船舶有限公司,中德上海爱德华造船有限公司,中韩三星宁波造船厂;海军所属造船厂,包括4804、4805、4806、4807和4810厂。
中国舰船工业的主要贸易企业是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CSTC)。过去3-5年内,中国的其他贸易公司也开始参与民用船舶出口贸易。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各造船厂都拥有了独立实施外贸活动的权力,因此CSTC的作用将会减弱并面I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然而,所有军用船舶出口必须通过CSTC,它是国务院唯一授权从事军用船舶贸易的企业。
CSSC主要造船设施位于上海、广东和江西,绝大部分造船业务由上海完成。CSSC拥有58家企业,包括造船厂、研发机构、工厂和多家控股公司。约9.5万名员工,总资产64亿元。2003年,该公司在中国所有企业中排列第7l位,营收30.8亿美元。CSSC的骨干企业为5个造船“基地”,它们都是近年来企业重组的产物,分别是: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广州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CSSC还拥有中国历史最悠久和规模最大的船舶科研机构: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MARIC)。该院有1700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先后设计了550艘民用船舶以及大型科研船、坦克登陆舰等。其的设计部门配备了完善的试验设施,包括1个拖曳水池试验室,1个海洋工程水池试验室,1个水洞试验室和1个风洞试验室。
除MARIC之外,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sDARI)也隶属CSSC,它的规模和能力都略逊于MARIC。SDARI专门研制货船、工程船、港口船舶以及近海和军用补给船。
CSSC还下属多家船舶设备制造厂。如上海沪东重型机械厂(大型柴油机制造企业),它是由原沪东造船厂和中华造船厂合并而成。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CSIC于1999年7月组建,主要管辖东北(天津、河北和辽宁)、内地(四川和陕西)以及山东的造船厂,规模比Lcssc大得多。CSIC目前拥有48家工业企业、28个研究机构及15家控股公司。该公司拥有约17万名员工,几乎是CSSC的两倍。2003年,CSIC列中国所有企业的第56位,营收35.3亿美元。
CSIC下属10家大型造船厂,骨干力量是6家地区造船公司:大连船舶工业公司、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武汉船舶工业公司、重庆船舶工业公司和天津船舶工业公司。
CSIC对外宣称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船舶设备制造企业,拥有约40家制造柴油机和涡轮机以及其他船舶设备的企业。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和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是其中的重点企业。
CSIC还拥有中国最优秀的民用和军用船舶研发机构之一的中国舰船研究院。CSIC的相关材料指出,它是“中国军用舰船研究和设计的骨干力量。”与CSSC一样,CSIC所属造船厂也参与海军舰艇的建造。从历史传统看,大连、武汉和渤海(葫芦岛)造船厂一直是建造驱逐舰和潜艇的骨干企业。
☆军用舰船制造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舰船工业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参与海军舰艇的建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至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中国舰船工业迅速将其大规模基础设施转向民用船舶建造,但它仍保留了处于核心地位的军品制造能力,以满足海军的需求。由于80和90年代海军舰艇建造速度较慢,因此只有数量有限的厂商参与舰艇建造。近年来,中国海军现代化速度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造船厂参与到海军造舰项目中来。因此可能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专业化现象,即由某个特定的造船厂建造特定的高性能海上作战平台(如新型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等),这种做法的成效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检验。
☆中国舰船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造船厂建造的民用船舶数量极少,1978—1980年年产量大约只有3—10万吨。而到1996年,中国已成为仅次于日本和韩国的世界第三大船舶建造国。而且上述成就是在世界船舶市场90年代初的数次动荡以及90年代末期紧随亚洲金融危机而出现的不利局面下取得的。
中国舰船工业的订单增长速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1993-2004年,订单总量从190万吨增至1700万吨。中国在世界船舶市场所占份额从1993年的3%增至2003年的13.8%。根据相关数据,2004年中国舰船工业船舶建造总量为850万载重吨(DwT),其中CSSC建造总量为357万DwT(比2003年增长64.5%),CSIC为213万DWT(比上年增长30%)。得益于世界船舶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舰船工业到2007-2008年都可按订单满负荷运转。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舰船工业的大幅度增长可归结为几种因素的影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由此形成的成本优势多年积累的民用船舶制造经验;公司化改造;改革开放后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分散化的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经营自主权;在发展初期集中精力研制简易船舶;船舶工业集中在沿海经济繁荣地区,有更多机会获取国外资金。
订单的增加使中国造船企业能迅速扩充实力并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的新船厂,同时提高现有船厂的生产能力,政府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在“九五”(1996-2000年)计划期间,政府批准在上海建立1个超大规模的现代化造船厂(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该船厂拥有中国目前最先进的造船设施和设备,包括2个大型干船坞、多台巨型起重机和平直分阶段流水线,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系统。该船厂的最大年生产能力在二期工程完工后将达到180万DwT,有能力建造多种大型现代化商船,如30万DWT的超大型原油轮(VLCC)、17万DwT的好望角型散货轮等。目前尚不清楚该船厂是否建造军用船舶,但考虑到其巨大规模和生产能力,可以设想它将(在中国决定建造航母时)建造航母。
中国舰船工业的实力增强进一步反映在有能力建造VLCC(30万DWT以上)的造船厂的数量正不断增加。中国目前共拥有8座VLCC建造设施,另有4座预计将在2006—2007年建成(日本和韩国分别拥有12和17座VLCC建造设施)。
另一个反映中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迹象是中国船舶设计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拥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船舶研发科研体系。据几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造船专家称,中国目前的船舶设计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SDARI和MARIC以及一些大型船厂都在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系统。1990年时,中国使用CAD和CAM软件的造船企业还很少,而现在中国主要造船厂都使用cAD/cAM软件设计舰船及实施生产管理。该软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船舶设计、材料、结构强度控制以及船舶建造过程中的预处理和焊接水平的提高。此外,中国船舶科研机构都与中国高校建立了联系,并在研发和建造过程中加强了与造船厂的合作。
中国造船厂通过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合作,促进了自身的现代化建设。首先,中国的一些主要造船厂都与日本、德国和韩国的造船企业签署了重大技术合作协议。尤其是中国造船企业已采用模块化方式,提高了舰船设计、预处理和建造效率。CSSC还组织其科研人员到国外学习深造,与国外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94年,CSSC邀请几位外国专家考察下属造船厂及其产品,包括1艘新的航空测量船及1艘导弹护卫舰。据中国消息来源称,自改革以来,船舶设计机构已“开发和优化”了500项新设计。例如,702所已研制了一种“深V型”船体,可以较容易地对舰载设备进行现代化改装并提高船身在高海况下的稳定性。除船舶建造外,CSSC和CSIC所属船舶设备制造企业也受益于国外技术的引进。它们通过与国外企业合作,已掌握了设计和制造各类船用柴油机的技术。中国目前已能够研制所有型号的船用柴油机,性能相当可靠。
此外,中国造船企业还开始运用西方先进管理技能(如更多地采用分散式决策)提高总体效率。这些管理经验与先进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了生产能力。目前,中国造船企业建造1万载重吨以上船舶的平均时间为16-18个月,比以前减少了3个月。在某些造船厂,建造3.5万吨级船舶的平均时间已减少至90-120天。
中国舰船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已逐步反映在该行业产品的性能上。近年来,中国的一些现代化造船厂已开始建造性能更好的船舶,如LNG运输船、化学品运输船及滚装船,这些船舶的建造都需要进行更复杂的设计和更先进的建造技术。
在进行了上述分析后,原文作者又指出,中国造船企业的现代化以及一个新“造船中心”的出现并非是新现象,只不过是近年来这种发展呈现出加速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具备了最先进的造船能力。考虑到中国舰船工业较低的技术基础,绝大多数中国造船厂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国外先进船舶企业。中国舰船工业受到资金、技术和管理等三方面问题的困扰:成本控制力度较弱;仍然采用过时的设备和技求大型造船工程的管理能力较弱,使中国造船企业与作为其主要竞争者的日本、韩国和欧洲造船厂存在着质量差距。
欧盟委员会(Ec)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导致中国舰船工业生产率较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采用集中式的集团管理,项目管理水平较弱,计划程序缺乏效率,对国际造船工业的经验缺乏了解以及腐败等。报告指出,目前尚不清楚中国造船企业是否真正了解其真实成本。这种特殊缺陷在过去可能不会对中国船舶工业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工资和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以及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中国造船企业的财务状况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管理和成本控制。此外,冗员及管理水平低下也导致了产品延迟交付及质量控制问题,并在国际市场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些中国造船厂通过技术转让而不是改进管理方法的手段,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但结果喜忧参半。技术进步并未直接转化为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高效的生产能力。一些造船厂拥有性能先进的设备,但缺乏高素质员工来充分开发利用。在高水平设计软件的运用方面也存在类似问题。
中国舰船工业的管理者显然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最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在视察上海造船企业时,要求造船厂必须提高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中国舰船工业的系统刊物也直言不讳地指明了当前在财务和管理上面临的挑战。一位中国分析人士阐述到:“多年来,中国舰船工业忽视了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由此,行业的结构升级进展迟缓;常规船舶的标准化和序列化程度不高;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率较低;船舶辅助设备的研发能力落后于造船能力等。”2000年,时任CSSC总经理的黄平涛指出了该公司所属造船厂的技术缺陷:“中国舰船工业正面临着严峻形势,过去几年来的行业竞争力在逐步下降……更严重的是,中国舰船工业一直未能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技术先进的竞争对手之间的技术差距逐步拉大。”中国舰船工业的分析人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将所有国家和地方直接控制的造船企业合并为3—4个集团公司(类似于日本和韩国);提高造船企业的技术能力;改善大型造船项目的资金状况等。
作者最后总结道,中国舰船工业不断现代化,但仍存在薄弱环节,这两方面的趋势交织在一起直接影响了该行业过去和当前在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表现,以及在未来为海军研制高性能舰艇的能力。
☆中国舰船工业与海军现代化建设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舰船工业在大举进入民用船舶市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舰艇设计和建造水平。
在中国舰船工业干20世纪80—90年代大量建造民用船舶的同时,中国海军也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进展(速度相对较慢)。80年代初以来,中国海军一方面用新技术改装其第一代舰艇,另一方面自行设计和建造第二代和第三代舰艇并引进国外武器系统。80年代,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属黄埔造船厂通过性能改进方式建造了江湖-II/III级护卫舰,武昌造船厂对汉级核潜艇进行了改装,广州和大连造船厂改装了几艘旅大-III级驱逐舰。广州和大连造船厂于1987和1988年分别建造了新型扫雷舰和布雷舰。
90年代初,沪东和江南造船厂分别建造了江卫级和旅沪级等第二代舰艇。90年代末,沪东造船厂建造了江卫-II级护卫舰;大连造船厂建造了旅海级驱逐舰(令人奇怪的是该级舰采用了一次性建造完成的方式)。武昌造船厂建造的几艘新型宋级潜艇也进入了现役。此外,中国还开始研制093型攻击核潜艇(SSN)以及094型第二代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这两种潜艇都由渤海造船厂建造。90年代,中国也建造了其他类型的军用舰船,包括玉亭、玉连、玉康和玉登级等两栖舰船。黄埔造船厂继续研制小型导弹艇。
除舰船工业界之外,中国航天和电子工业所属工厂和研发机构也在从事将地地导弹和地空导弹改装为海军型舰舰和舰空导弹的业务。这些改装导弹包括C-801和C-802掠海反舰导弹和HQ-61、HQ-7、LY一60N舰空导弹。然而,中国绝大部分舰空/舰舰导弹及电子设备的性能与美国及亚洲其他一些军事强国还存在差距。中国舰舰和舰空导弹的有限射程及命中精度使其防空及反潜作战存在严重缺陷。多种型号的导弹无法进行超视距攻击,这进一步降低了它们本来就存在局限性的作战能力。
中国造船企业在研发和建造舰船动力或导航系统方面也未取得多少进展。这一直是中国自行研制舰船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也是中国第二代舰艇对国外子系统依赖程度最高的部分。如在1989年美国对售华军用产品实施出口控制后,中国无法获得美制燃气轮机,不得不取消了旅沪级驱逐舰的研制。中国的最新型驱逐舰采用了由乌克兰研制的发动机。
原文作者分析认为,中国舰船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现代化建设对海军设计和建造高性能舰船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国外引进的现代化设备、技术、资金、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现代化舰船的设计方法等,使得中国造船厂能够建造适航性和可靠性更好的舰船。概言之,中国造船企业在为海军研制舰船时,已具备了更高的效率、更先进的技能及更高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原文作者认为。设计和建造质量较差一直是中国第一代驱护舰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旅大级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它们目前是中国海军的主战力量)的建造质量都不理想,存在焊接质量较差、预处理失效以及总体工艺质量一般等缺陷,这些缺陷对舰艇战斗力产生了严重影响。相关研究表明,旅大级驱逐舰和江湖级护卫舰在遭受1枚鱼雷或导弹攻击后极易沉没。
除建造质量较差外,设计水平较低也一直是困扰中国海军第一、二代舰艇的主要问题。大部分老式驱护舰艇存在基本设计缺陷,导致其反潜能力较弱(舰艇自噪较大)、服役寿命较短以及易遭攻击等。江湖级护卫舰和旅大级驱逐舰缺乏损管设施及基本的安全设施(如耐火结构、自动灭火系统或水密舱门等),而且它们还在使用话筒式内部通联系统。即使是旅沪级驱逐舰所装备的损管系统也存在能力较弱的问题,其武器控制室存在基本设计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级舰的作战能力,此外该级舰的防沾染系统也较为原始。由于中国舰船工业以前的建造技术较差,对许多此类设计缺陷的不良影响形成了放大作用。
近年来中国舰船工业不断提高的设计和建造能力使其能够建造更先进、作战能力更强的舰艇。尤其是过去5年来建造的舰艇体现出一些明显迹象,即中国舰船工业已改变了过去的设计和建造能力较弱的局面,正在迅速提高其建造现代化舰艇的能力,建造速度和效率也在提高。
原文作者认为,中国海军装备的最新型舰艇为该行业在海军项目设计、建造和管理方面取得的进步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例证。旅海级驱逐舰于1997年10月下水并于1998年底加入现役,该级舰标志着中国在其第二代旅沪级驱逐舰的基础上取得了重大的设计进步。在舰身体积方面,旅海级增大了20%,采用了更宽的船梁从而改善了稳定性、武器装载能力及舰员生活空间。尤其是该级舰较大的舰体使其配备的四联装C-801/802反舰导弹发射架数量比旅沪级增加了一倍。旅海级采用了燃气轮机,功率大于旅沪级的柴油机。此外,旅海级的舰桥和上层建筑具备某些隐身特征:带倾角的流线型上层建筑,两座桅杆上的突出式电子传感器天线阵列较少。旅海级采用了阶梯式上层建筑,这可能是用于装备舰空导弹垂直发射系统,以增强该级舰的区域防空能力。然而,该级舰未装备此类武器系统的情况表明该设计方案已被延迟。
在新一代驱逐舰的设计中也体现了设计和建造能力的提高。2000年左右,中国在旅海级(该级舰只建造了1艘,这种情况在中国海军历史上是首次出现)之后开始建造两种型号的新型驱逐舰。
旅海级的后继型号标志着中国舰船工业在总体设计和建造技术方面的重大进展。上述两级导弹驱逐舰的第一种型号被称为旅洋一I级(052B),目前已由江南造船厂建造2艘并正在加装武器系统、传感器和电子设备。第二种型号被称为旅洋一II级(052C),江南造船厂已完成2艘舰的建造。052C的设计与052B大致相同,但前者可能主要执行防空任务。据报道,两种新型驱逐舰正在进行“建造方测试”,但目前尚不清楚每级舰的最终建造数量。
上述4艘新型驱逐舰标志着中国舰船工业在设计能力、建造技能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它们的舰身体积比旅海级更大;表面采用斜面设计,上层建筑的轮廓较小,降低了雷达反射特征。此外,它们的舰体采用了模块化建造方式,这种建造方式在中国造船企业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上述新型驱逐舰建造过程中的最鲜明特点之一是,中国造船企业以极快的速度同时建造4艘新型驱逐舰。在中国海军发展进程中是第一次出现国产舰艇的这种序列化建造情况,它也是对已取得进步的项目管理水平的一次考验。
4艘05213和052C型驱逐舰在4年内建造或开工,这与90年代的整个10年间仅建造1艘旅沪级(1993)和1艘旅海级(1997)驱逐舰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052C级驱逐舰具备了几项重要性能。首先,美国学者戈德斯坦和穆雷指出,该舰在舰桥四角安装了相控阵或二座标雷达,它将与该舰的垂直发射导弹系统(第二种重要创新)协同使用。这将有助于中国海军解决其长期存在的防空问题。过去,中国海军舰艇主要依赖于近程舰空导弹,只能完成海上点防空任务。垂直发射中程舰空导弹将使中国海军首次拥有真正具备区域防空能力的舰艇,多艘此类舰艇将使中国海军能够组成水面作战集群。如果中国能够成功仿制引进的俄制舰空导弹,它将把此类导弹部署于052C。一些报道指出,中国可能将HQ-9(一种俄制地空导弹的中国改进型,射程120公里)部署于052C舰艏,将老式舰空导弹部署于舰艉,它将成为中国海军第一种舰队防空型驱逐舰。
除新型驱逐舰外,上海沪东和黄埔造船厂目前正在建造054型护卫舰,2艘该级舰已于2003年下水并进行了海试。该舰舰身体积和性能都大(优)干江卫-II级护卫舰。与新型驱逐舰一样,这种新型护卫舰的舰身也采用了流线型设计,并具有更大的排水量。一些消息来源认为,054型护卫舰的上层建筑采用了桅杆最小化设计方案,类似于法制拉斐特级护卫舰。054型的设计也使该舰在改装武器装备时具备了更大的选择余地。外界一些评估认为,该级舰将装载一整套性能大大优于江卫级的武器系统,包括采用垂直发射导弹系统。
中国在水面舰艇建造方面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是大力研发新型两栖舰艇,这也是对中国舰船工业不断增强的建造实力以及舰艇制造和项目管理水平的考验。过去几年来,中国已设计了一种新型登陆舰/坦克登陆舰(LST)并已建造数艘。它是玉亭级的后继型号,舰身体积和装载量更大。在装备新型登陆舰后,中国两栖舰船的数量已由16艘增至23艘。中国还设计和建造了几艘新型中型登陆舰(LSM),它可能是玉登级的后续型号。此外,戈德斯坦和穆雷指出,中国海军希望建造排水量为1.23万吨,可搭载直升机和气垫登陆艇的两栖船坞登陆舰(LPD)。
上述发展趋势不仅限于水面舰艇。新型宋级潜艇的设计和建造速度也标志着巨大进步。宋级潜艇采用了水滴式艇壳,并加装了新式圆柱型环境传感器,安装了德国研制的发动机。更重要的是,宋级潜艇通过安装七浆叶的偏斜式螺旋桨,安装橡胶消声瓦,并为发动机安装了减震装置,减小了声学信号特征。宋级可能具备水下发射巡航导弹的能力,这也是中国常规潜艇首次取得的一种进展。据报道,目前该级艇已有7艘下水,还有数艘正由武昌造船厂进行序列化建造,其建造速度近年来已明显加快。
据报道,中国从其所采购的俄制基洛级潜艇上吸收了一些关键性技术。2004年7月,西方媒体突然报道了中国新研制的元级常规潜艇。虽然外界对该级艇的情况知之甚少,但从表面上看该级艇具备宋级和基洛级的性能特征,这表明中国可能已采取优化选择方式,吸收了这两种潜艇的性能优点,以此满足其特殊的水下作战需求。
中国是否将会建造航母和中国有没有能力建造航母一直是国外观察家关注的问题。原文作者对此显然持肯定观点,他认为,中国舰船工业过去20年来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其造船实力,在某种层次上将使中国造船厂在政府作出决策后,能够建造现代化巡洋舰和航母等大型舰艇。
中国目前拥有8个VLCC和ULCC建造设施,并将在今后继续增加。此类船台将适于建造大型航母。中国另一种选择可能是建造3-5万吨的中型航母,用于搭载直升机或垂直短距起降(VSTOL)战斗机。这种航母可根据LHD型平台(多功能两栖攻击舰)的基本设计方案改装而成,它类似于英国、日本和泰国目前装备的同类舰只。此型航母也可在一些没有VLCC设施,但有丰富舰艇建造经验的造船厂建造。
原文作者指出,虽然中国造船企业制造航母船体的能力极强,但仍需为航母研发必要的动力系统、导航电子设备或用于航母自身防护或远程作战的武器系统。此外,中国目前还缺乏建造大型升降台或蒸汽弹射器的能力,因此它建造的航母可能会采用跃飞甲板。中国航母在建造方式或外形上都将与美国海军的“大型飞行甲板”式航母截然不同。如果中国确定将建造航母,那么将面临着建造更多其他舰艇为肮母提供防护和补给的局面。中国海军目前缺乏足够数量的高性能和多功能水面舰艇来满足上述需求。在此意义上,中国舰船工业不断增强建造能力并改造基础设施是其发展现代化远洋海上作战能力的前提。
中国舰船工业建造能力的提高也使其能建造数量和型号更多的各类舰船。中国军事官员已对在紧急事态(如进攻台湾)中使用民船显示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了补充中国在两栖作战能力方面的不足,中国海军已计划将商船改装为军用运输补给船,甚至为近岸炮击、反潜和防空作战提供支援。据一份报告称:“商船具有较强的运输能力和面积较大的甲板,在战时可由舰艇和战机掩护执行军事任务。集装箱船可加装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商船在海上封锁、反潜、防空、布雷和扫雷以及海上监视等方面都可完成大量任务。”
中国已显示出将某些商船改装为军用船舶的能力。1996年,海军与原CSSC合作,将l艘滚装船改装为中国第一艘“国防动员船”,可执行导航、直升机训练和国防动员等任务。该船较大的体积也可使它作为“海上医院”。以及为远程海上作战行动运载补给品。这艘改装船同样可用于为远程两栖作战提供支援,并有可能作为VSTOL平台,它们都是实施有效的作战力量投送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中国制造的气垫船(经常在黄河上作为客轮)也已被海军用作运兵船,如在1996年的大型军事演习中就曾使用。对民用船舶的上述改装也是中国运用其实力不断增强的民用工业基础促进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例证。
结语
虽然近年来世界船舶市场的发展几经起伏,但中国舰船工业的产量一直在持续增加。该行业无疑将在今后继续发展并提高现代化水平。中国舰船工业进行了结构重组,假以时日,这些改革将会进一步提高中国造船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赢利能力,目前已有强烈迹象表明,成效已初见端倪。中国舰船工业所属的研发部门在吸收现代化船舶设计经验方面也取得巨大进步,绝大部分研发机构都与造船厂建立了密切联系,改进了整个船舶产业的生产流程。在中国其他国防工业部门,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中国舰船工业设计和建造能力的提高已使海军造舰项目持续受益。
与此同时,中国舰船工业存在的缺陷和弱点也对海军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制约作用。该行业在研制高性能子系统方面仍然存在大量问题。最新型海上作战平台的动力系统、导航和传感器系统以及关键性武器系统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引进。对国外产品的高度依赖对系统集成提出了严峻挑战。此外,由于在获取特定武器系统方面存在不连续性,从而使某些平台的序列化建造变得更为复杂。尤为重要的是,中国新型舰艇缺乏远程防空系统、现代化反潜武器以及先进电子战能力。中国其他国防工业部门在研发上述关键技术方面的进展一直较为迟缓。例如,中国国防工业在自行研制用于海上区域防空的中远程舰空导弹方面已数次延迟交付时间,这使一些海军造舰项目难以完成。未来10年来,它们将会继续制约中国发展和维持海上作战力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