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

找回内心的宁静
找回内心的宁静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幸福与安祥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我就说:‘放下!’

  她说放不下,这个孩子实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话:‘放下。’

  她就反驳:‘师父,这样不是太消极了吗?’

  我就问她:‘不然,你又能怎么样?就算再让你再哭三个月甚至三年,这个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学习‘认命’。

  什么叫‘认命’?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的接受它。我们要了解真理,以达到幸福,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言形容,语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指础。所似,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那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那一个师父行为不好,那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何不孝……,像这种行为,那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感受错误添烦恼

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突破感情的樊笼

突破感情的樊笼

  报上登载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在旅社将他女友的头砍断,并挖出五脏;原本这对男女在谈恋爱时,是多么的柔情蜜意、卿卿我我,但却因彼此的冲突,而造成如此悲惨的结果!这不正应验了古人所说的:‘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教训吗?

  这名男子在杀害女友时,为何没有考虑到犯下此滔天大罪,将来必须承受多么可怕的果报呀!众生往往因一时的冲动或积压的情绪,一颗心被恶念迷惑住了,丝毫未曾想到,其后果是什么!

  ‘业’是一种来自累积的妄想和念头。

  念头与感情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感情虽不是坏东西,但是一般众生的感情,大都只针对自己的父母、子女、丈夫、兄弟姐妹和朋友等,对他人就很难流露出真情。

  感情得到升华,就是爱;爱的升华,就是博爱;再加以升华,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最究竟,就是大慈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另一方面,感情若受到过分的发展就容易形成欲望,如偏重于肉体的占有,到头来就将会演变成自私而束缚的牢笼。

  因此,我们要学习如何升华自己的感情,不让它过度畸形的发展,从实践佛法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六度)中,转化与提升自己感情的层次,使感性与理性得到平衡与协调,突破感情的樊笼,成为一个觉悟的人。

无住心当下即是

无住心当下即是

  世间没有中庸,无相才是真正的中庸;心无所住就是中庸;空一切法才是中庸之道。

  有信徒问我:‘心要安住在那里?’我告诉他:‘无所住就是安住,想要安住在那里都不对。’他又问:‘无所住是甚么?’‘无所住就是清净心的工夫,它无法透过语言来表达。’无所住就是自在,无所住就是解脱,无所住就是不著相,无所住就是没有分别,虽分别不作分别想,清清净净又明明白白的这颗心,用这颗心来修行就对了。

  如果我们假设立场,我要到达某种境界才叫做快乐,我要某种环境才觉得舒适,那么,这个假设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果我们只是用取舍的心在期待甚么,或是妄想明天,或那一天,情况会变好,这种透过时空假设的期望或追求,都是不对的,反而会引来痛苦。因为在佛法中,所有的解脱自在,当下就是,那是你现在就可以掌握的。

  禅宗说:‘不离当下’。当下是什么?就是解脱的现在。因此,我们要多观照,观照一切法都是空性,观照一切法毕竟空寂,当下就是清净的本性。否则,永远不能解脱。

  今天想尽办法解脱,然后又痛苦、挣扎,明天还是一样,如果今天心性不明,明天依然不能解脱,因为用的是错误的心,今天不悟,明天还是不悟!如果不能当下明白自己的心性,想要期待明天会更好,认为我的未来不是梦,那是不可能的。如果不悟,那不是‘如果还有明天’,而是‘我俩没有明天’,未来依旧是个颠倒梦想,明天也不可能会更好。

  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般若的智慧,惟有大般若智慧,才能断烦恼。若想要求生极乐世界,也要有清净的心,要知道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都是我们的心,如果不是我们本自具足,不生不灭的,那么佛法讲‘无生’,不自生、不他生,不来不去,那怎么能得生净土呢?

  因此当知:心净则国土净,要去悟我们的自性西方。要有清净心,没有烦恼的心,那才有办法。否则,一样也没办法。

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

  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落人重覆的痛苦烦恼,重覆的情绪轮回之中。但是,我们不怕失败,只怕没有耐心,想放弃。学佛就是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儒家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学佛也是如此,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经过无量劫的痛苦、挫折,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最后才开悟,见性成佛。

  尽管我们没有办法一下子大撤大悟,有‘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的心境,但至少要不断地进步。大家要永远记住一句话,不要抗拒境界,因为一切的境界都是自心的显现,抗拒境界就是抗拒你的心。反过来说,对众生好,就是对自己好。如果能永远的宽恕众生,我们的心境就一天天的进步,倘若动一个念头去排斥、伤害众生,等于伤害了自己的慈悲,而失去了寂静安祥。这就像封别人起嗔恨心,对方还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遭到染污了。

  所以,永远要保持慈悲喜舍的心念,因为一切生命的浮沉,一切生活的苦乐,全在一念之间。其实,人人可以主宰自己的生命,不必过著痛苦烦恼的生活。只要慢慢地回光返照,烦恼自然就会减少。面对生活中的创伤、挫折无需挣扎,该来的,终究跑不掉,因果就是如此!因此,多余的烦恼和妄想是没用的,重要的是,你如何把握当下,保持现前一念清净心!

修心为上

修心为上

  学佛要发三种心:
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

  第一要有长远心—以前,师父在念逢甲大学的时候,有一位刚进入普觉佛学社的学长,大一刚进来,就发心说要出家,大二交到女朋友,后来就结婚了!现在,住在美国。这就是没有长远心,而且乱发愿。随便发愿的人,学佛是不会有什么成就的。

  第二要有慈悲心—要时常宽恕别人,扩大自己的胸量,不要看别人的缺点,你要活得快快乐乐,就要学习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多看众生的优点,以慈悲柔软的心来面对你周遭的人、事、物,这样,就能活得比较自在解脱。

  第三要发菩提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皆因菩提心才得以成佛,我们要‘学佛’,当然就要发菩提心。

  这三者当中都有一个‘心’字,修行人就是善用心的人,因为‘即心即佛’,佛法讲的不外乎‘心’的问题。所以,如果只是外表上在拜佛、念佛,而不懂得去除内心里的贪、嗔、痴,那么只是在跟佛结缘而已。真正的佛法并不在于形式或仪式,而是要观照内在,抓出心中的烦恼贼。兵法讲‘攻心为上’,运用于佛法当中也是一样的,心才是你生命真正的主人,只有深入我们的心灵世界,才能掌握修行的根本。

  但讲究心法并不代表就放弃因果,因为因果与空性是不二的。因果就是空性在事相上的显现,而一切的因缘果报当下就是空性。事相就是因果,心性就是无生。因、缘、果宛然如是,任何人都不可能破坏事相,颠倒因果。修行人即因果而超越因果,越了解佛法的人,就越了解因果,而彻见因缘法的人,那就有消息了。所以,唯有见性的人,才能不昧因果。如此,就达到了理事圆融。

解脱之钥

解脱之钥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成道后,到印度各地弘法度生。花四十九年弘化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根器,做了深浅不同的指导,于是,发展出有八万四千法门,这与孔子的‘因材施教’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在这么多法门背后,其共通之情神,无非是想透过身教、言教来开示每个人,使之启发智慧,平息烦恼,达到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那么什么叫做‘解脱’呢?

  从定义上说,所谓解脱,就是彻底地解放、脱离烦恼的束缚,获得身、心的清凉与自在;好比一位囚犯当他全身被加上脚镣手铐时,就没有自由;可是除去了这些束缚,使得解脱一样。

  人生活在浩瀚宇宙,受到环境、社会、身心种种内外在因素所拘束、障碍,诸多不得自由。父子、兄弟、夫妻、同事之间,也往往因为一点点意见不周,谁也不肯服输退让;为了一个‘我’,彼此僵持不下;为了一个‘我’,因而陷入纷争、罪恶、烦恼、痛苦的深渊……。

  佛说不要用抗拒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凡事以对立的心态对待,唠叨、抱怨就会不断,如此便难以宽容的心来原谅、接受他人不同的见解,于是就很难活得快乐、自在。我们想要解脱,一定要先了解心的毛病,面对现实、面对社会,以智慧来圆融事相、超脱凡情。

  俗话说:‘人有三千烦恼丝’。佛说:‘八万四千烦恼’,不管从深或浅的角度来探讨,障蔽自性清凉自在的根本烦恼,终究离不开我见、我爱、我慢、我痴等四大烦恼,而要去除这四大恶源,也唯有从心下手,乃能究竟解脱。

  所谓‘我慢’,是指以‘我’为一己之中心,由此所执之‘我’而形成骄慢心。简言之,即指自尊心过于强烈的心态。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嫉妒猜忌蒙蔽心性

  人花在批评、毁谤、伤害他人的时间,胜过于冷静思考了解自己。

  在现今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常因狭隘的心态,引发利害冲突,产生种种烦恼,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自我为中心,由于处处为自己设想,产生分别与对立的心,更因个人的主观,漠视客观环境的存在,于是,障蔽了自己的心性,导致将心态陷于不平衡,进而造成人我之间的不和谐,导致无谓的纷争与忧扰。

  像同事之间,虽共处同一办公室,却终日互相猜疑,于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动辄相互向老板告状,说是自己受尽委屈,要求这要求那,时而滋生事端,破坏办公室的气氛;事关自己的利益,争取也就算了,有时还要涉及无辜,令周遭的人也倍感压力;此种行为,其实是一颗心被嫉妒及猜疑蒙蔽了,以致做出丧失理性的事情,真是愚痴啊!

  例如有一次颜渊在为孔子煮稀饭时,天花板突然掉落了一样脏东西,于是颜渊就用汤匙将它舀起,咬咬看它是什么,碰巧孔子在他身后,见状便不高兴地说:‘唉!这个颜渊怎么这么不懂敬师的礼节呢?’

  孔子将此事告诉子路,子路脾气很坏、个性冲动,马上跑去找颜渊算帐;待颜渊讲明原由,子路才心平气和地向孔子说明。

  孔子便集合弟子们说:‘我孔丘亲眼目睹颜渊偷吃稀饭尚不真确,更何况平常在大街小巷所听到的是是非非,又怎么会准确呢?’

  人本来可以过著快乐的日子,但我们却会为了一点小事,把自己搞得烦烦扰扰,无法宽恕、原谅他人,只想改变别人,而又不反省自己的人,将会抱憾终身而随业力堕落。

谦受益,满招损

谦受益,满招损

  我们要随时观照自己,检视是否有贡高、我慢的习气,如果有,就一定要修正。

  想改掉骄傲的毛病,首先要懂得谦虚的哲学,因为谦虚是保护自己的方法。例如:有人称赞我们:

  ‘××事都是因为你的关系才能成功。’

  我们应将功劳与大家分享,并应该谦虚的回答说:

  ‘这是靠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成功的。’

  就像我有时到各地去演讲,弟子会告诉我:

  ‘很感谢师父慈悲莅临,为大家说法。’

  我回答:

  ‘如果没有主办单位辛苦的筹划,又没有专程来听演讲的人,我要说法给谁听呢?所以该感谢的是大家。’

  谦虚的人,对待别人的态度都是‘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好找坏’,如果以这种观念处世的话,就不容易被人伤害。

  曾经有一位老和尚,受到了他人的毁谤,但态度仍然非常从容,内心丝毫不为所动;一天,他拿著锄头在庭院里锄草,突然有一个人莽撞地跑来谩骂他、诅咒他:

  ‘你这骗财骗色的老和尚!’

  老和尚听了没有生气也没有解释,只回答说:

  ‘你自己没有就好了。’

  修行者心中光明磊落,不被环境所转,抱持著「如果我骗财骗色,我下地狱;但是别人没有这样就好了!’的态度来面对毁谤。不像一般人若听到他人的毁谤,会气得暴跳如雷,觉得受了伤害,大修行者却可以洒脱自在地一笑置之。

  ‘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的路愈定是愈宽广,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而骄傲的人,则不易为别人所接纳,并且容易为自己树立敌人。

律己与宽人

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

  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所有罪业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毁谤三宝’,一般人不学佛、不相信佛法,因为因缘未至,当然无可厚非,但也请千万不要破坏佛经、毁坏佛像。

  有一次我到左营帮人助念,结果一接近死者,全身就起疙瘩;因为他的死相很难看。当我为他加持时,心里面总是不太对劲,想其中必有缘故。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太太以前学佛,常到护国寺听经,先生因不赞成她学佛,就将家中的经书烧毁,海青剪破。

  我们无法与佛法结缘,不相信佛法,这倒还无所谓,但千千万万别烧佛像、毁经书啊!

  世俗也常说:‘做人不要做得太绝,要留后路给别人’。

  人大都是严以律他、宽以待已;即使本身犯错,也会想尽各种方法来宽恕自己的罪过,这恰与弘一大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持完全违背。

  此外,切记勿在众人面前公开谈论他人的隐私,因为人人皆有自尊心,揭人之短、传人是非,是很没有道德的。

  事实上,不造口业,自己才是最大的受惠者。

  佛陀说:‘要原谅别人的过失,因为我们是由业力而来的众生。’严以律己,精进办道,不谈论他人的是、非、对、错,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包容异己

包容异己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环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而当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会比较好。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哲学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

降低欲望和标准

降低欲望和标准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我就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傲慢招苦

傲慢招苦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位同学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找,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太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钦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去贪则清凉

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我们回答:‘是。’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一定会很受用的。’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晚都是一样,到老到死还是不觉悟。  你要活得快乐,你一定要宽恕众生。  大家都不是圣人。你的心中,一定有最气愤的人,你最恨的人,最讨厌的人,也有最嫉妒的人,对不对?从来没有发脾气的人,请举手……没有人!除非是神经病。大家都曾发过脾气。现在师父告诉大家,怎样过最快乐的日子。要宽恕众生,不要看人家的缺点,要看自己的缺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同样在一个公司里,别人的能力比我强,我就嫉妒他,我的内心就不满。诸位佛友,你看是那一个人比较痛苦呢?是别人活得痛苦,还是你活得痛苦呢?  你嫉妒别人、恨别人,人家又不知道,真是神经病。然后,有一天你实在忍不住了,对你所恨的人说:“我在恨你,你知道吗?”对方说:“我不知道啊!”这样不是很可怜吗?  世界上只有慈悲能够解除痛苦,你们一定要放下,要宽恕众生。宽恕人家,你就会很好过日子。你今天晚上来听师父讲这一席话,值二十万新加坡币,回去就很好睡觉了。你就可以说:“我以前恨你,今天听师父讲,就不恨你了,反正前世欠你的,你就拿去用吧!”这就0K了。  《六祖坛经》中说:“他非我不非。”六祖慧能大师就是这样教我们的。别人弄得是是非非,我们是不能有是非的,要做到如下的原则:“宽恕众生。”这是学佛的第一步骤,如此你才不会痛苦烦恼。  其实我们不只是为了众生才宽恕众生,而是为了自己想要享受那一份安祥宁静的内在,体会那种知足而清心自在的快乐。所以,你一定要宽恕众生,这样我们的智慧就会慢慢启发出来,心地也会渐渐地广阔开朗起来。  第二: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释迦牟尼佛说:“降伏百万大军并不伟大,降伏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简单地讲,学佛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改变自己。  我们看看当今社会上,父母亲因意见不合而吵架,兄弟之间因小事而纷争,同学因对事情看法不同而起争执,同事间会斗争,这是为什么?你有没有想想症结在那里?该找找根本解决的办法。  我们再更深入地想一想,不管是同公司的同事,亲密的朋友,情如手足的同学。刚开始相处时,大家都很融洽,后来大家都搞得很痛苦,为什么呢?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吗?面临这些现实的问题,总要找到答案,因为人必须生活下去,每一个人总要活下去,一定要工作,一定要吃三餐,但是面临每天争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改变自己,胜于改变别人。”随便举个例子来讲。比如夫妻之间,先生花天酒地,喜欢玩女人,太太伤透了脑筋,因为她放不下,观念转不过来。  如果学了佛法,观念就能转过来。你今天不回来,我就寻自己的乐趣,反正我的生活总要过下去,改不了你,我改变自己。同事与同事之间也是一样,彼此相处久了,相互就了解对方了,也了解其为人了。比如:这个人怪贪不舍,只想占人便宜。买一个便当,偷偷跑到外面去吃。我买了一个便当回来,被他发现了鸡腿,马上被偷走。他买水果自己偷偷躲着吃,我买水果,他一定要抢着吃,什么事情都为了他自己。  世间这种人很多。在台湾很多,在新加坡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没有。这种人水准很低,我们也不必跟他计较。若遇到这种人,我奉劝你,改变自己。面对这种人,他是凡夫,不会觉悟的,是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我们不要跟他一般见识。因此,要宽恕别人,改变自己;宽恕众生,快活自己。

知足则幸福常存

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

  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

  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由牺牲奉献当中你才会懂得,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感恩,心也才会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堕落的源头。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个人修持成就之指标。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当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欢涉足不正当场所的人,内心无法清净,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心猿意马的人,专心都谈不上了,那谈得上有什么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祥。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生活禅

生活禅

  学佛要能有正确的修行观,才能开启内在本有的智慧。

  有的佛教徒在尚未学佛以前还算是很快乐的,但是学佛以后,他自己觉得痛苦,旁人也跟著难过。

  曾有一位女信徒的先生跑来找找,向我‘讨回’他的老婆。他抱怨:‘从他太太学佛以后,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做修行的功课,家事不做,小孩子上、下课也不接送;而我下班回到家里,肚子饿得不得了想吃饭,她却叫我带著小孩去馆子吃。’如此,平日和谐的生活不再,增加的是每日固定的争吵。

  在家居士有心学佛是一件好事,但必须认清楚自己与出家的法师在修行上是有分别的;不论修行的基本态度或修行的方法都应该不相同。

  出家人以修行为他一生的职志,每日必须花很多时间在念佛、拜佛或打坐等等,与修行相关的功课上。而在家居士就无法做到如此,因为如果你每天花十多个小时来做功课,结果住住是造成夫妻感情破裂、亲子疏离,友情消失。因为你为了‘修行’而忘了自己的本份,自然而然,学佛就变成了一种痛苦与负担。

  事实上,修行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绝不是有了师父不要老公,有了佛法就不用吃饭。

  学佛了,更应先尽到自己为人妇、为人母的本份,将家庭料理照顾好之后,这样,你用多余的时间来念佛拜佛、亲近三宝,不仅家庭和谐美满,而自己也更能以观照的工夫来突破贪欲与执著,巧妙地思惟如何运用佛法待人处事,如此,智慧才能获得提升与开发。

  六祖慧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学佛之人若无法将佛法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上,不能从身、口、意三业之中彻底的反省与改变自己,以得到革新与超越,那么,你对佛法的追求将也会是虚妄一场。

劝反省不造恶

劝反省不造恶

  众生如果不修正自己的习气,随著自己的习性去造业,那就是放纵扩大自己的错误;如因著而不改变自己的恶习,就会永远受到习惯的支配,不断地在六道中轮回。

  平日除了随时修正自己外,必须避免自已‘造业’。业,是思想的累积与行为的总和。有净业、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但我们通常所说‘造业’是指造恶业;如果是善业,就会用行善、布施、持戒、忍辱等名词直接说明。

  人,如果时常造业,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力量障碍著我们,这就是所谓的‘业力’。例如一个有菸瘾的人,他第一次抽菸的时候,不觉得什么,但是今天抽几支,明天抽几支,时间一久,不抽菸就会觉得很痛苦;喝酒、赌博也是如此,习惯养成后要戒掉是很困难的。

  我认识一个人,他有一次去参加忏云法师所主持的斋戒学会,七天皆吃素且过午不食。他戒期结束后下山回家,看到鱼、肉就拼命地夹著吃。他母亲告诉他吃慢一点,他就回答:‘七天都没屹肉,要赶紧补一补,均衡一下。’母亲说:‘哪不是枉费了七天的斋戒吗?’他说:‘这是业力所牵,没办法的事!’,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业力,无时无刻牵引著我们的行为、思想,不是一时就能转变的。所以,一方面要观照自己的心,令不造恶,另一方面,要时时反省,反省以前所做的错误、所犯的毛病,现在足否改正?如还有缺点,就要下定决心修正,不要再为业所转。

  反省,就像一面镜子。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缺点,也比较会接受人家的好意和劝告;而一个懂得反省的人,也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生命的本质。

宰制己念

宰制己念

  有一位信徒这么问我:

  ‘猫咬死老鼠,是不是在造业?还有是人打死老鼠罪业重?还是猫咬死老鼠罪业重?’

  这个问题该如何解释?猫咬死老鼠造业了吗?如果我们了解‘唯识学’,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在六道轮回中,以人的造业力最强。猫蛟死老鼠,严格讨论起来,是一种果报。因为猫生来就会咬老鼠,那已经成为它的本能之一;另外猫被人当作宠物来饲养的,那则是它的福报。

  而人打死老鼠就不一样了!佛法讲的是起心动念;当我们看到一只老鼠咬破衣物,就发起嗔恨心将它打死,这在我们八识田中,就已经种下了恶因。

  猫咬死老鼠虽然也是‘杀生’,但老鼠对它来说,是一种好吃的食物,因此猫虽也得承受果报,却与人所造的业大不相同。

  经由身、口、意所累积下来的行为,即称为‘业’。像身体造的业:杀生、偷盗、邪淫;口舌造的业: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意识造的业:贪欲、嗔恚、愚痴等等皆是‘业’。

  猫咬死老鼠,人打死老鼠,就属于身体所造的业。然而在这个世界中,又以人所造的业最为严重;因为人有思想、智慧,可以透过思考来下决定,所以一个人在八识田中所种下的恶因、善念,也都将在生生世世不断轮回中接续承受下去。

  因此,佛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告诉我们众生能得到这人身,是很难能可贵的。十方三世一切佛,不在天上成佛,不在恶道成佛,唯在人间成佛,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人是三界六道众生之枢纽,要向上向善,或向下向恶,对人来说也是最容易,也是最快速,我们也常说:‘善恶一念间’,所以,如果每一个人都懂因果,行善业,这个世界的环境,也将较为清净美好。反之,则成为垢秽污浊的地方。

  了解以上的道理,我们也将会珍惜这个世界,也更知道学习控制自己念头的重要性了。

慧律法师1953年出生于台湾云林,幼年遭逢困顿,深刻体验人间疾苦。就读建国中学时,热衷探讨人生哲学,遂博览群籍,又担任演辩社主辩人,因而奠定日后博闻强记,辩才无碍的基础。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乃发心以“振兴圣教,正法重现”为己任。自此既深入经藏,精勤不辍。1979年净土专宗研究所毕业,于凤山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深受器重,并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责大任。

慧律法师弘法事略

慧律法师德相

1953年法师出生于台湾云林,幼年遭逢困顿,深刻体验人间疾苦。就读建国中学时,热衷探讨人生哲学,遂博览群籍,又担任演辩社主辩人,因而奠定日后博闻强记,辩才无碍的基础。1974年入逢甲大学参加普觉社(全名普觉佛学社),以此因缘听闻佛法,并得以亲近忏云法师,李炳南老居士等诸大善知识,乃发心以“振兴圣教,正法重现”为己任。自此既深入经藏,精勤不辍。1979年净土专宗研究所毕业,于凤山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学院跟随广化律师学习,深受器重,并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责大任。法师早年既对佛门各个宗派多所涉猎,举凡禅,净,律,密,俱舍,华严,法华,天台,皆有领会,无不通达,兼以个性幽默风趣,让聆教者受到莫大法益,其生动活泼的演讲方式,突破了一般人士对佛学讲座刻板的印象。将修行落实于生活的演讲内容,更启发了蒙昧迷茫的心灵。法师身受高等教育,又深契佛理,讲经时往往以科技知识印证经典教义,能够近取譬喻,而不离第一义谛,深入浅出而融合时代脉动,因此广受知识青年的欢迎,争相邀请莅校演讲,如台大,清大,师大,交大等二十多所极负盛名之大专院校,皆蒙其普施法雨。又如美国哈佛,英国牛津,剑桥,乃至中国大陆的北大,复旦等知名学府,风闻师于禅学颇有悟境,凡有开示皆一针见血,直见本地风光,也曾数度起洽邀演讲事宜。此种演讲风格,可谓开风气之先,所到之处,法缘殊胜,场场爆满。1987年于台北中华体育馆讲演皈依仪轨及八关斋戒,为首次举办大型佛学讲座,虽准备时间仓促,却造成空前轰动,听讲人次近10万人。初击法鼓,即收振聋发聩之功。后于林口体育馆敷演《达摩大师见性论》更缔造20万人次听讲之盛况,因而享有“弘法旋风”的美誉,亦曾多次应邀至,美,加,纽,澳,欧,日,新,马,印尼等地弘法,法音遍及全球各洲。也曾应中国佛协,宗教局之请,至北京,上海,厦门等地演讲,促进两岸佛教文化的交流。法师主张“应当把听经闻法列为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课”更改变了台湾佛教界的用功形态,使解行并重的理想得以普遍推广。当今台湾戒坛多数戒子皆因听闻其说法而发心出家。法师不但转大法轮更积极破邪显正,对于台湾宗教犹如当头棒喝震醒众生的颠倒梦想,凡有闻者莫不叹稀有难得。弘法工作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非一蹴可几的,为推动此项艰巨任务,法师长期以来,有系统的开课讲说,透彻剖陈佛法要义,涵盖内容既广且深,所谈经论不下数百,兼容并蓄而指归净土。是以广受教内肯定,为百年来难得一见之弘法神才。1995年蒙明旸长老传付曹洞宗48代,临济宗42代祖师位,两岸佛教法脉相承引为美谈。法师悲愿深切常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行自翊,为使法音宣流,传之久远,遂将开示实况,制作成录音带,影音光碟等,或结集成册,嘉惠有缘。目前出版之有声法宝,计百余种,共百万套。文字著作数十种,每种皆刊行超过数百万册。种类之多,数量之广,品质之精,迄今无人能出其右。虽被公认为中生代之佛教界领袖,法师仍一本平淡,平实,平凡,平常之风骨,在利生济世的菩提道上,奋勇迈进。诚如其所言,将生命发挥在最有意义的地方,成就无量的慈悲喜舍。高雄文殊讲堂编辑部

慧律法师

法师现任:高雄文殊讲堂 住持南投市养德禅寺 住持花莲县佛兴寺住持高雄县内门乡文殊精舍 住持高雄县六龟乡观静寺 住持花莲县瑞穗乡莲云寺 住持南投县鱼池乡大莲华居道场 住持

编辑本段慧律法师大事年表

1953年(1岁) 出生于台湾云林县四湖乡林厝村。1960年(8岁) 就读北市大同国小。1966年(14岁) 考取北市成渊中学(初中)。

慧律法师德相

1969年(17岁) 考取北市建国中学(高中)。1972年(20岁) 考取台中逢甲大学水利工程系,自此初闻佛法,并加入逢甲大学普觉佛学社。阅读《释迦牟尼佛传》,遂发悲愿,使众生体认生命的真谛,破除迷信的观念,让有缘的众生增长智慧和勇气,努力积极面对种种试炼,又能超越现实的困境,真正达到心灵的安详自在。1973年(21岁) 于南投水里莲因寺皈依忏云老法师,法名心谦。1979年(26岁) 于凤山佛教莲社,依煮云老和尚披剃,法号慧律。1980年(27岁) 于高雄龙泉寺受三坛大戒。1983年(30岁) 任美浓雷音寺住持,闭关修行,研读藏经。1987年(34岁) 在台北中华体育馆弘法,闻法信众高达九万人次。并陆续应邀至各单位、各大学演讲,使社会大众及知识份子对于佛法有正确的认识,追求精神层次的提升和心灵自我教育在台湾一时蔚然成风。1989年(36岁)创建高雄文殊讲堂,有系统的开讲各部经论。1990年(37岁) 成立财团法人文殊文教基金会,积极推行心灵净化的活动,并发扬慈悲喜舍的精神,济贫扶困。应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演讲。当选建国中学杰出校友。1994年(41岁) 接掌佛兴寺(花莲)。1995年(42岁) 应邀至菲律宾演讲。恩师明旸上人委以曹洞宗四十八代、临济宗四十二代之祖位。同年于台北林口体育馆讲演《达磨大师见性论》更缔造20万人听讲之盛况。1996年(43岁) 接掌静观寺(高雄六龟)。应邀至新西兰(奥克兰、基督城)、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演讲。应邀至日本演讲。1998年(45岁) 应邀至美国(檀香山、洛杉矶、旧金山)演讲。创建慧律精舍(南投鱼池)。1999年(46岁) 应邀至中国大陆(北京、上海、厦门)演讲。应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演讲。2000年(47岁) 应邀至印尼演讲。应邀至加拿大(温哥华)、美国(纽约)演讲。2005年(52岁) 应邀至新加坡、印尼、香港演讲。2006年(53岁) 应邀至香港演讲。2007年(54岁) 为使正法重现,应大众之请于该年1月5日起在高雄文殊讲堂国语演讲《楞严经》,截止到2012年7月初楞严经系列讲座全部圆满。目前出版到第13单元,(共16单元)将尽快全部出版齐全。2008年(55岁)于该年12月30、31日应邀至马来西亚演讲弘法,全马208个佛教团体共襄胜举,为马来西亚佛教界一大盛事。2010年(57岁)于该年5月15、16日应邀至香港弘法演讲《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2011年(58岁)于该年8月7日于台湾彰化中部全国供佛斋僧大会演讲《第一义谛》。2012年(59岁)于该年7月15日起开讲最新系列《楞伽经义贯》。应邀于8月26日至台湾彰化中部全国供佛斋僧大会演讲《第一义谛-第2集》。应邀于9月9日至台湾大台中市-大台中国际会展中心演讲《摩诃般若与涅槃妙心》。 推荐阅读所有文章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如何开大智慧?——楞严经重点…

佛陀在世修行方法的用意是什么?——慧律法师 揭秘!成佛的真正捷径!——慧律法师…净密双修的好处 惟觉老和尚开示:放纵嗔心的后果梅兰芳出名的秘密不可思议!原来是“菩萨”在指点母亲

慧律法师对佛弟子的五个重要开示!

让你得到比金钱重要一万倍的摩尼宝宁可百年不开悟,不可一日走错路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5445.html

更多阅读

慧律法师讲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 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你想想看,用恒河沙数的身体来布施,百千万亿劫!下面就要较量功德了。【 若复有人闻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座精彩文字整理 慧律法师讲楞严经全集

(2010-06-05 18:18:40) 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知识百科......我们现在就是这样:以为有一个人生。而佛陀说:不相在-这个相,它不存在。我们以为实在有一个这样的人,怎么会没有呢?佛陀说:有那个人,他是缘起,是生灭,是变化、不实在的;你所看的东西

《金刚经》慧律法师讲解9 慧律法师金刚经讲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经文:【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声明:《治疗抑郁症的最佳良药——慧律法师佛法心药 抑郁症的最佳治疗》为网友亡暮森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