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大龙湫
袁枚《浙西三瀑布记》:
“后十日,至雁宕之大龙湫。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昳丽。或远立而濡其首,或逼视而衣无沾。其故由于落处太高,崖腹中洼,绝无凭籍,不得不随风作幻;又少所抵触,不能助威扬声,较石梁绝不相似。大抵石梁武,龙湫文;石梁喧,龙漱静;石梁急,龙揪缓;石梁冲荡无前,龙湫如往而复:此其所以异也。初观石梁时,以为瀑状不过尔尔,龙湫可以不到。及至此,而后知耳目所未及者,不可以臆测也。”
袁枚《大龙湫之瀑》:
龙湫之势高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钟老师《雁荡山大龙湫》:
一绳水曳素烟罗,
百丈疑悬织女梭。
何必秋槎浮海去,
攀援直上即天河。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千姿百态大龙湫 |
http://www.wzrb.com.cn/ 2006年11月07日 07:16 |
许宗斌 虽说“欲写龙湫难着笔”(江叔语),但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大龙湫的诗文还是很多,其中也不乏为人传诵者,如清代诗人袁枚的古风《观大龙湫》。这首诗的开头几句:“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向称写大龙湫的名句,雁荡山的每个导游都能背诵如流。比袁枚稍迟的清代学者梁章钜对袁枚此诗极为推崇,称它“尽态极妍,足以醒人耳目”。梁章钜还特意摘出此诗中的两节“以谂同游者”,赞叹“盖非此如椽之笔,不能传出大龙湫之全神”。 有趣的是,你以为是珠玉,可能别人偏偏视同秕糠。对袁枚这首大受梁章钜追捧的《观大龙湫》,吴鹭山先生却认为除开头四句和结尾四句外,“其余的描写皆不免铺张拖沓,殊欠剪裁”。“尤其有疵病的是‘天台之瀑何狂颠,雁山之瀑何婵嫣。石门之瀑何喧阗,龙湫之瀑何静妍’四句,以‘婵嫣’、‘静妍’形容大龙湫既欠惬当,说天台瀑是‘狂颠’,石门瀑是‘喧阗’亦未尽然。” 观点如此相左,我想问题出在每个人眼中的大龙湫各不相同。这种不同缘于大龙湫瀑布本身的多变。山不转水转,水本多变,瀑布是倒立的水,最少依傍,尤多变;而雁荡是一座石山,“水尽空际飞,石尽天外立”(魏源句),大龙湫落差近200米,绝无依傍,随风作态,更极尽变幻之能事。于是,翻江倒海雷霆万钧的是龙湫,淅淅沥沥潇潇洒洒的是龙湫,飘飘悠悠缠缠绵绵的是龙湫,四时各异,晨昏各异,阴晴雨雪各异。5个瞎子摸到的大象是5种样子,5个睁眼的人看到的大龙湫也可能是5种样子。人说100个人心目中就有100个哈姆雷特,同样100个人心目中也就有100条大龙湫。在袁枚心目中,大龙湫是“婵嫣”、“静妍”,因为那天他看到的大龙湫就是这样子,而鹭山看到的可能就是翻江倒海雷霆万钧。固然不能以袁枚眼中心中的大龙湫作为大龙湫的“标准像”,可鹭山以所见不同而断定袁枚的诗句“欠惬当”也未免“欠惬当”。 提出这段公案,我意并不在于对袁、吴两位的是非对错进行评判。主要是由此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大龙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其审美可能的无限性。像袁枚这样的远来游客,匆匆一顾即去,大龙湫留给他的只是一个瞬间印象;而有缘常和大龙湫亲近的人就不同了,他们有可能看到大龙湫的许多个瞬间许多种面目。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探访大龙湫,试图找到那个他认定的最美的瞬间最美的面目。瀑布之美,常情看重雄壮,雄壮则须仗大水。家住雁荡山北麓的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自述每年都要进山三四回,看过大龙湫无数次,只有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那次看到的最美。那次他和南山公(泰不华)游大龙湫,正是大雨累日之后初晴,水量特大,“入谷未到五里,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到瀑布前时,“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山风横射,水飞着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此后他每年都要到大龙湫一趟,但因为都是秋天来,再也没见到当年那雄壮的场面。明代温州诗人何白,读朱谏的《雁山志》对大龙湫的描述,深羡大龙湫的奇观,但前后去了三四趟,都没有看到朱谏所说的景象,以为是朱空言欺人,直到万历十四年(1586)冬某日,偕客夜宿能仁寺,大雨陡作,第二天一大早就急急赶往大龙湫,听瀑声如雷,犹如万辆战车从山谷中隆隆碾过,连脚底都被震动,“仰见瀑流与风相鼓翕,俄顷万态”,且见彩虹数道,“水色与日色相荡摩”,绚烂之极,“于是知荡南(朱谏字)先生言非溢,犹恨其不尽究也”。 我到过大龙湫的次数也难以计算了,印象最美的却是40年前的那次。那是我第一次游雁荡,看到的大龙湫水势不是最大,但去的时候阳光正斜照瀑水,现出几道美丽的彩虹,情景正如何白所描写,又有大群小鸟(疑是山乐官)在瀑间往来穿飞,且飞且鸣,景象极美。此后我再也没见到瀑水、彩虹、飞鸟交相为美的景象。 月下的瀑布另有一番韵致,只是瀑布常常藏身幽谷,游人难得看到。月下观瀑,我平生唯有一次。那是10年前夜宿青田石门洞,乘月观瀑,其时在豪雨数日之后,石门瀑布水势极大,但因有夜色月色的掩映,瀑布看起来不像白天那样张狂浮躁。入观瀑亭倚槛默坐,听瀑声静静地吟唱,阵阵凉意从幽光粼粼的潭面弥漫开来,搞不清究竟是水是雾是月光。四处无人,只有黑的树木黑的山崖。山峰之上,是一轮明月。 大龙湫比石门瀑藏得更深,游人更难得一睹夜龙湫的面目。遍检古人写雁荡山的游记,只有一篇是记夜游大龙湫,就是清人蒋埴写的《烈炬游大龙湫记》。蒋埴时任乐清县令,那天他带了一帮人游雁荡,翻过四十九盘岭,到能仁寺时已是傍晚时分,能仁寺的和尚请县太爷留宿,蒋埴忽发奇想——予弗顾,欲宿大龙湫。时日已暝,僧以虎多难之。予合从人举火炮烈山泽以进,火光与飞湍,照耀如白日。时天微雨,为瀑助势,飞洒如倾盆状,忽左忽右,若神龙卷尾,不可测识。忘归亭倾圮,命支帐房,鼓角以待旦…… 那晚蒋埴一夜不眠,赏瀑至天亮。陪同他的能仁寺僧人赞叹道:“游龙湫从未有秉烛夜游者。有之,自今日始。” 不过,窃以为像蒋埴那样,又是举火,又是放炮,又是击鼓吹号,这是围猎,是打仗,是向大自然示威,哪像是观瀑,未免惊骇了大龙湫。 |
谈谈太极拳的借力打力
薛_蟠(又名邹济泽)
借力打力原则是太极拳技击技法的重要原则,也可以说是根本原则,有人把借力打力原则理解为化力打力是错误的。
化力打力是指化解对方的来力然后再打击。分一化、二打两个过程例如采用勾、挂、格、挡等化解方法后再打击对方。现在的散打和太极推手中都有这样的打法。这种打法不是太极拳法所要求的,是不符合太极拳理的。借力打力原则至少有两点是与化力打力不同。
其一,化力打力是两个过程即化了再打。而借力打力是一个过程,借就是打。要明了这一问题还要从太极拳理法谈起;太极拳理认为人体是一太极,包括阴、阳两个方面。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刚柔内外虚实静动松紧圆方都是阴阳的具体表现。练太极拳就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使之对立统一,达到阴阳和济化而合一,使自身形成真正的太极体。所谓气遍周身不稍凝、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都是太极体的运动状态;在技击上,大极拳理把对立双方看做是两个独立的太极体。要求在意识上做到彼此之力不混合,你是你,我是我,对方用力打来,我只是在保持自身太极体完整的前提下迎接对方,也就是;意在阻止对方改变我大极体状态或对我太极体进行损害的企图,仅仅使对方之力作用于太极体表层而不能伤内.所谓无凸凹处,更因为我太极体是运动的,对方的力就如同打在飞转的车轮上,即所谓动似轮行,那么,打来的力越大,其自损程度越严重。
其二,化力打力具有主动打击对方的意思。而借力打力是不存在主动打击对方的意思的.太极拳运动的唯一目的是保持太极体阴阳对立统一,丝毫没有取人的意思,太极拳技击是一种积极的防御,在两个物体激烈地碰撞时,谁能保持自己不被改变。那么对方就一定被改变,太极拳借力打力原则就是利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使对方自作自受。
真正的太极拳永远不打人。它不欺弱,也从不畏强暴。现在有些人在推手中一心想推人,先将意埋于腰或足,对方推来,就用腰或足化解对方之力,然后用力推击对方空虚之处,这一方法尽管有效,但无异于笨汉争斗,是与太极拳借力打力原则相违背的,正如拳论所云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