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年俗…… 舌尖上的年味 第一季

伴随元旦钟声的敲响,时光悄然跨入公元2015年的门槛,然而,今年的春节却姗姗来迟,一直要等到早春二月,才是年末岁尾。人们盼望春节的心情,大约就像朱自清先生《春》里写的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盼望着,盼望着”元旦节来了,春节的脚步近了。

一年一度,春节来临。华夏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万众一心,期盼团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异乡的游子,不畏山重重,水迢迢的路途遥远,同心协力奔向心中的目的地——家乡,要赶在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举家团圆,吃个年夜饭。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春节的习俗存在很大差异。汉中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汉风蜀韵,独特迥异,五方杂陈,和谐共融,风气共南北,民俗融四方,年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让我们一起去体验感受一番汉中的年风年味。当时光一进入腊月,天汉大地的年味就愈来愈浓郁地在城市乡村弥漫开了……

1、“腊八”——人人爱吃腊八粥

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是汉中人春节的序幕。腊八,上古时候称“腊日”,时间为农历十二月初八。殷代称这天为“清祈”,周朝改称为“大腊”,把十二月叫“腊月”。“腊八节”其实就是汉代以来冬祭仪式活动的变相传承,农耕文明时代,人们顺时而作,遵循着大自然的节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每年到了腊月,属于农闲时节,农事稀少,小麦在田地里静静生长。此时,一年四季辛勤劳动的果实已经全部收获到了家里,在“腊八节”这一天举行岁终祭祀,与祖先共享丰收的喜悦和快乐。

这一天吃的饭叫“腊八饭”或“腊八粥”,人们把糯米、豆类、核桃、花生、干果、枣子、青菜、肉丁、板栗、桂圆等,凑成八种放在一起,熬粥制成味道醇美,营养丰富的“八宝粥”。

在汉中的城固、洋县等地,在煮“腊八粥”时,还常常放入猪羊肉、红白萝卜丁、青菜和豆类,初八日早晨煮好,吃一天甚至几天,邻里之间互相馈送,或者互相邀约到家里同食。在城固的一些地方,如小河、双溪、天明、二里一带,还用腊八稀饭喂牲口、家禽,或涂抹在果木树杈上,并口里念念有词“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果子)”之类的吉利话,期望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而在汉水源头的宁强,羌族人过腊八节很有特色:人们除了用腊八粥,献祭祖宗,敬奉粮仓,自己食用外,还要祭奠天地山林,家庭主妇,一手端碗,一手执筷子,给天地、山林、河流、花草、飞鸟抛撒,边走边撒,口中念叨着:

天地吃点腊八饭,风调雨顺丰收年。

山林吃点腊八饭,来年林茂果子繁。

河水河水吃腊八,长流不断浇庄稼。

其实,现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节日,大多都可以从人类早期的图腾崇拜或宗教信仰中找到影子,譬如“腊八节”也是佛教节日的世俗化和在民间的传播。腊月初八是佛祖成道日。相传佛祖释迦摩尼在得道成佛前,漫游印度的名山大川,一次身陷绝境,又累又饿,昏迷倒地,恰巧被一位牧羊女发现,急忙拿出自己混合着枣子、野果之类的杂合饭救助,后来佛祖在菩提树下经过七天七夜的苦思冥想得道成佛。此后,每年腊月初八,群僧集会,诵经作法,喝腊八粥以示纪念和庆祝。

2、“扫舍”——干干净净迎新春

“扫舍”习俗,其实就是家家户户清扫屋舍,为过春节做准备。每年腊月20日至28日为“扫舍”期,这种传统风俗在秦巴大地、汉江两岸极为流传和盛行。

“扫舍”就是清扫房舍内的尘灰和积垢,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其实也是春节前的一次集中大扫除。

“扫舍”不但有利于清除病菌,确保饮食卫生,身体健康,同时也蕴含着一些美好的祈愿和盼望,“辞旧岁除去千般旧,过新年迎来万象新”,把过去的一年的不顺利、霉气、晦气清扫干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新年,期望在新年里万事顺心遂意。

“扫舍”时,人们将家具、灶具、用品、食物及衣物被褥搬放到院坝里。清扫者戴上草帽、口罩、穿上罩衣,手持长柄扫帚(将扫帚捆扎在长长的竹竿上),全副武装上阵,先扫屋顶、房檐,再扫墙壁,再清扫地面擦洗门窗。最后刷洗、擦干净摆放在院子里的家具灶具,搬进屋里,因为人们忌讳把积攒了经年的灰尘和污垢带进屋里,祈望“陈垢不进屋,常年无疾病”。当然家庭主妇还会拆洗被褥、床单、门帘、窗帘、台布,洗涤衣物,使家里男女老幼“焕然一新”,除旧布新,过大年。有一首儿歌唱的正是“扫舍”的情景:

腊梅绽,要过年,

妈妈成天忙不闲。

擦箱柜,拆被褥,

洗衣服,涮锅碗,

干干净净过大年。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同时也是各种细菌、病菌、害虫最为活跃,繁殖最快的时期,所以彻底清扫屋里屋外的灰尘、污垢和垃圾非常必要,正如朱子家训中所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当然,对“扫舍”也有另一种说法和传说,就是家家户户清扫屋舍,迎接新灶爷的到来,每年腊月23日,灶神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复命,汇报一年的工作,腊月30日回来巡视察验,准备开始新的一年的履职。人间天上,同此一理。

3、“祭灶神”——上传下达呈吉祥。

在我们生活的汉中盆地,祭灶神的习俗,由来已久。

农历腊月23日,家家户户白天在灶台上摆满糖、饼、瓜、果等饮食,夜间点亮红烛,燃起香烟,家长虔诚跪拜。然后将贴了一整年的灶神像取掉,换贴上新的一张,旁边贴上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离开工作一年的岗位灶屋,返回天宫上玉皇大帝汇报述职,如实报告这一家的善恶。所以,祭灶时家里的主人要讨好灶爷,特意为灶神准备一匹红鬃快马(大红公鸡)希望灶王多向玉皇大帝好话多说。

我们汉中在祭灶这一天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而在一些山区县,流行吃糕和荞面以及吃炒玉米的习俗。民间谚语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还喜欢把炒玉米和麦芽糖粘结起来,吃起来酥脆香甜。而在山东一带,腊月23祭灶这天,家家要吃面条,也就在这一天灶王爷才能享受一年一度一碗烂面条的供奉。传说灶王爷姓张,“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烂面汤”。

在历史上,祭灶的供品十分丰富,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对民间祭灶活动作了精彩的描绘: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可见当时祭祀品的高大上,随着时光流逝,现在农村,人们祭祀灶王的供品越少了,灶君享受祭祀的待遇降低了,但人们的生活却越来越富裕了。

4、“春倌说春”——“春倌来报喜,新年万事吉”

正当大部分人急急忙忙赶集购物,准备过春节时,在农村有一部分人,也开始忙碌了起来,那就是“说春”或唱“报春歌”的春倌。

春倌说春的来历比较久远,据说在远古蒙昧时代,人们缺乏气候节令知识,往往误了农时,有种无收。主管土地的社神,和主管农作物的后稷神非常着急,他们骑着耕牛向农人传授稼穑的知识,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后来的“春倌说春”的习俗。

春倌“说春”或所唱得“报春歌”的内容都是“恭喜发财”、“兴旺发达”之类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深受人们的欢迎,也有说政策的,说科学种田知识的,现在活跃在农村的春倌一部分演变成了政策宣传员或科普讲解员。

春倌说春在秦巴山区尤其在南郑、城固、洋县、西乡、镇巴、佛坪一带极为流行。春倌说春时,手托小木牛,名叫“春牛”牛身上缠着缕缕黄麻丝。其寓意是“春牛报春,催人耕耘;春播秋收,不误良辰”。例如他们唱的《二十四节气歌》与农耕密切联系:

正月立春天文合,

节气相连雨水多,

世上只有春富贵,

春来花开红如火,

二月惊蛰百虫醒,

春风寒暖太阳红,

金犁插进黑土地,

人欢马叫忙春耕。

年味,年俗…… 舌尖上的年味 第一季

春倌说春深受农人的欢迎,也受当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把他们看作乡土诗人和说唱家。在城固的高坝乡、许家庙乡,玉皇庙乡的说春风气和浓,春倌所到之处,人们都以贵宾的规格招待,南郑的说春人,见啥说啥,现编现唱,即兴而歌,生动形象,例如,见到商店就唱到:

喜开怀,笑开怀,

恭喜掌柜的好买卖。

货真价实商品好,

童叟无欺品德高,

公平交易生意兴隆

财源滚滚入门来。

5、“杀年猪”——邻里友好吃剖膛

汉中历史上受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氐羌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表现出多源丰富性。大曲包谷做好酒,杀猪请吃剖膛肉,就是宁强巴山地区人们过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在天寒地冻的年关腊月出来伤害人畜,闹得人心惶恐。有一年,人们齐心协力杀了怪兽,共同食其肉以示庆贺。后来为了纪念,每年年关便以杀猪替代,称为“杀年猪”。

杀年猪这天,主人家将猪头、蹄、肝、肚、肠等全部杂碎及一些好肉,焖、炖、熬、炒成美味佳肴,招待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在家共餐。吃剖膛,意思是亲如同胞兄弟,共同分享。即使平时有矛盾、吵过架闹过纠风的人,这天也要一一请到,被请人,有请必到,否则视为失礼。通过吃剖膛,大家欢聚一堂,热热闹闹,谈心交流,消除误会隔阂,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和睦相处,互敬互助。

“杀年猪”时,还有一个“敬祖”和孝亲的规矩。旧时是先将猪头供奉在神龛上,敬过祖先以后才拿进厨房,表示不忘祖先的护佑功德;现在当儿子的“杀年猪”,要给不在一起住的父母送一只猪后臀,表示孝敬。

6、“除夕与守岁”——全家团圆吃年饭

春节前夕称为“除夕”,意思是旧岁从此夕而除。旧岁大年三十的最后一个时辰亥时,是晚上9点到12点就是旧岁结束,新年来临之际。

大年三十守岁,家家要几世同堂热热闹闹吃年夜饭,除夕夜除了特殊行业必须值班的,三百六十行的人,行行都歇业打烊,赶回家团聚吃年夜饭了。这顿饭要吃得热闹香甜可口。过去经济不发达,生活不富裕时,主食有吃臊子面的,有吃馄饨,也有吃元宵的,有吃米饭的,炒菜往往要图个吉利吉祥之兆,如吃豆腐鲤鱼,取其“富”“余”之意,吃糕、枣、柿饼、杏仁之类,借谐音以表达“高”“早”“事事如意”和“幸福”之意,除夕之夜,南郑、勉县等,家家张灯结彩,直到正月十五,象征光明永驻,乡村里还喜欢在室内张贴“麒麟送子”“胖娃娃骑大鲤鱼”的年画,门楣上张贴门神“秦琼、敬德”,以表示“人丁兴旺”“吉庆有余”和“驱邪避灾”。

在洋县、城固等县,除夕晚上要在大门上贴春联,门窗上倒贴“福”字等。从1985年中央电视台办第一台春节文艺晚会,现在人们一边守岁一边看文艺节目,直到电视台春节倒计时,窗外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家家在饭店里吃年夜饭,每年一进入腊月,各酒店的年夜饭早就预订满了,价钱也从一桌688元起,到888元,988元等,取个吃了年夜饭,来年“发发发”的吉祥。除夕夜守岁,老年人瞌睡少,常常坐到大天亮,传说老人除夕坐了夜,一整年腿不疼,腰不酸,除夕夜做爷爷奶奶的,还要给孙子辈,父母要给子女发压岁钱,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希望他们平平安安过一岁,晚辈得到压岁钱,欢欢喜喜,全家人辞旧迎新守岁过年。

当然现在还流行手机短信拜年,每年大年三十晚上,信息在空中穿梭往返,这时的信息高速公路也往往拥堵不堪。在这里顺手抄录一则,给大家送上羊年的祝福:“羊年祝各位阖家幸福安康,家里老人身体康健,膝下儿女孝心亲情,身边夫妻和睦恩爱,做人“羊”眉吐气,生意“洋洋”得意,前程“羊”关大道,烦恼“羊”长而去,羊年发羊财!”

7、“初一到十五”——欢欢喜喜过大年。

正月初一放鞭炮。新年第一天,要早早起来放鞭炮,谁家起来得早,鞭炮放得早,谁家今年大吉大利有福气。叫“开门炮仗”,鞭炮声过后,鞭炮壳炸满一地,叫碎红遍地,或满堂红,这时新年新气象,家家户户,大人小孩,穿新衣、戴新帽,高高兴兴过新年。在汉源宁强一带,初一清早点燃香烛敬财神,渴望天官赐福,还有初一不动扫帚扫鞭炮屑,认为会扫去财气,有不动刀,不杀鸡、不砍柴的忌讳,也有吃元宝、吃馄饨、长面和喝屠苏酒的习俗,所谓元宝就是包有大肉、糖和钱(1分、2分或5分的硬币),还有清早起来抢跳金银水的习俗,过去大年初一凌晨,水井上就响起一片叮叮当当的水桶碰撞声,跳水的人大清早排起了长龙,有民谣唱道:正月初一起五更,迎禧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担金银水,保你富贵不受穷。

正月初二去拜年。

“初一不出门,初二不在家”意思是初一一家人团聚不外出,初二外出走亲戚去拜年。在汉中的许多地方,从初二到初五,是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子女给父母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女婿娃给老丈人拜年,新年拜见老丈人,讲究送的是“四色”礼或“八色”,同时还要给老丈人的同堂叔侄、婶嫂近亲拜年送礼品,各家少不了要给新女婿送“红包”送新衣,大鱼大肉地款待,有不少新姑爷喝得满面通红,胡言乱语。

初三又叫“小年朝”。讲究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旧时民间把正月初三定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祭祀祈年,禁食米饭。在夜里把过年时的松柏枝焚化,又开始营生,该干嘛的干嘛。民谚有“烧了门神纸,各人寻营生。”

正月初五百忌可破。初五,民间习俗叫破五,春节期间以前的一切禁忌都可以破除。旧的风俗,这天要吃“水饺子”,这天要祭财神,迎接东西南北中五路财神,这时候,商店开门了,饭店营业了,周而复始的一年忙忙碌碌又开始了,选择这一天开市营业,必将招财进宝。

正月初七“人日节”。是神州华夏民族的共同生日。传说创世纪时,女娲造人,在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等动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过去,初七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等熟肉食品。人日这一天不出远门,不走亲戚,在家里团圆。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收心面,意即过年时,人们走东串西,东游西逛,心也野了,这天要把心收回来,该上班的上班,该做生意的做生意,所以,机关单位,这一天开始上班了。

正月十五——花市灯如昼。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又称灯节。在汉中等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了年,十五以前都在新年内,过了十五,就算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又叫过大年。元宵节由来已久,最初大约在西汉时期就开始了,而作为民俗节日广泛流传,大约在汉魏时期。元宵节的上元夜有放灯的习俗。这天晚上张灯结彩,观灯射虎(猜谜)朝廷取消宵禁,通宵达旦,游玩赏灯非常流行。

元宵夜也是青年男女相约幽会的好时机。北宋诗人著名诗人欧阳修有《生查子•元夕》词“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生动描写了元夕夜繁华热闹不夜天的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而元宵节这天,有击太平鼓、扭秧歌、踩高跷,舞龙舞狮耍社火的习俗,其实汉中过年,桥北广场演艺大舞台,早就排满了节目,正月初三就开始了,有南郑县汉调桄桄剧团演出的桄桄剧,有被誉为“巴山深处百灵鸟”的镇巴县剧团的精彩演出,有宁强巴山深处氐羌族的傩戏表演,也有汉中京剧团、歌剧团的专业演出,这时候在汉中大街小巷流动表演的则有南郑的协税社火,有洋县的悬台社火,有戴面具的陕南傩戏表演,有腰鼓表演,近年又兴起了大妈的广场舞,据说还要申报世界吉尼斯纪录。总之,汉中的春节热闹非凡,等我们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乐悠悠过完元宵节,恋恋不舍地离开家庭的安乐窝去上班,却发现时光早已经进入了阳春三月。挑选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又该呼朋唤友去踏青郊游了……“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3703.html

更多阅读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图) 水槽10大品牌

悉数《舌尖上的中国2》的10大槽点文/一床情书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华丽丽的登上央视,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让观众口水和泪水齐飞,不过也有网友表示远远不如第一季那样好看,

声明:《年味,年俗…… 舌尖上的年味 第一季》为网友小霉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