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海淀区,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采用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园林、行宫,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长廊面向昆明湖,东起邀月门,西止石文亭,中间穿过排云门,两侧对称点缀着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重檐八角攒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全长728米,分为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富丽堂皇。长廊的彩绘属于“苏式彩画”,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都可以入画。颐和园长廊彩绘的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都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排云殿“排云”二字来自诗句“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意思是: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佛香阁是全园的中心,周围建筑对称分布其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建筑在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阁高40米,有8个面、3层楼、4重屋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没有一根木料,所以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前面,约占全园面积的3/4。湖中有一道长堤──西堤,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片区,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东海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视野开阔。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倒映湖中,石桥两边的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石舫在长廊西端的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原本是寺院的放生台。乾隆修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1961年,国务院确定颐和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