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多处提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比如鲁智深、王进、杨志都曾谈到过,而《水浒传》第二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节中,牛人鲁达就对纹身男史进说过这样一段话,“……洒家听得说,他(王进)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处勾当,俺这渭州却是小种经略相公镇守……”。而暴力男鲁达在三拳玩完了屠夫镇关西后,宋朝110警察赶到小种经略相公府衙时,小种经略相公官官相护,包庇鲁达时,也说这暴力男鲁达原是他父亲老种经略相公手下军官,在这里虽任提辖,犯了过失杀人罪,但也应该让他父亲老种经略相公知道。
那么,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究竟是谁?施耐庵的《水浒传》三分实七分虚,北宋时,确有老种和小种经略相公,此二人为父子关系,老种经略相公叫做种谔,小种经略相公叫做种师道,父子皆为北宋御边名将,父亲种谔(1027—1083年),生存于宋仁宗和宋神宗年间,今河南洛阳人。种家世代贤良,其父种世衡名气尚在老种、小种之上,为宋代种家将开山之人,宋朝世家将领不少,譬如杨家将、种家将、岳家军等,前人对后人影响力非常深远,也可看出,宋朝虽重文轻武,但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拥有忠君报国思想的世家子弟仍然络绎不绝。
老种经略相公种谔因其父推荐,子承父业担任延安青涧县令,年青时其军事才华就已经显露,史书上最值得称道的是以计迫降西夏绥州将领嵬名山,这段事迹宋史有载,当时西夏大将嵬名山弟弟夷山请降种谔,种谔一面上报知州陆诜,一面飞奏朝廷,陆诜认为投降可疑,始终不赞成种谔接下来的军事行动,而种谔则兵贵神速,不待朝廷下令就派兵潜入绥州,围住名山大营,嵬名山猝不及防,手忙脚乱,种谔命夷山导入劝降,名山无可奈何之下,只有举众投降,共计收复降将300人,兵士万余名,种谔接管绥州后,坚壁清野,高筑城墙,击溃了闻讯赶来的西夏大军,种谔不听上谕,擅自采取行动,被陆诜弹劾,好在不久陆诜就因治边无力而被免职。种谔后因军功升任鄜延经略安抚副使,攻克米脂城,败西夏援军八万余人。种谔在经略陕北延安抵御西夏期间,被后人称之为老种经略相公。
宋史上有名的“宋夏永乐之战”,成为了种谔一生中为人诟病之处,其实,这场战役种谔早就有预见。神宗年间,由于多次征夏收效甚微,延州(今延安)守将沈括(《梦溪笔谈》作者)建议沿横山山脉筑堡,将西夏拒之以荒漠以西,种谔非常赞同沈括意见,便向皇帝上书“兴功当自银州始”。神宗皇帝于是派遣手下人勘查地理,此人唯恐首功被沈、种所得,便另辟蹊径,建议皇帝修建永乐城拒守抵寇,种谔认为永乐之地,依山无水,军队缺少饮用之水,一旦敌兵压境,将会军心溃散,不战自乱(多象马谡街亭之战),皇帝不为所动,听信谗言修建了永乐城。结果正如种谔预见的那样,西夏调集全部主力围攻永乐城,城中因无饮用水,军民多渴死,城破人亡,宋军大败,而种谔也因坐视不救而被牵连,后郁郁病死。
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北宋末期著名军事家,因迁居长安,是为长安人(今西安),生存于1061—1126年,宋英宗和钦宗年代,小种初任文官,因有谋略后改任武职,小种是宋徽宗亲自提拔的青年将领,然因多年在奸臣童贯手下,郁郁寡欢,仕途上不尽人意。在童贯征辽大败而归的战役中,唯小种保全了有生力量,避免了宋军更大损失。曾经因在节度使任上,不满蔡京所为被污为元佑党人而被贬职,这一冷冻就是十年之久,后起用为都指挥使,知渭州,而在渭州任上,即《水浒传》中所言“小种经略相公”。宣和元年,即1119年,在甘肃境内奉徽宗命修建了苇平城,小种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历史上最有名的为葫芦河之战。
葫芦河战役仍为宋夏之战,当时小种主持修建的苇平城还未竣工,西夏闻讯来犯,小种列阵葫芦河(今宁夏清水河),摆出一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战架势,然后暗中分出一支军队绕袭西夏后军,扬言宋军援军已至,趁着西夏人惊惶失措疑虑不决之时,掩军前后夹击,西夏人大败。六月再破夏军。宣和六年,鉴于宋军屡败于辽人,而金人势力越来越大,于是建议联辽抗金,被朝廷拒绝并遭弹劾而免职。次年十月,因金兵大举攻宋,宋朝军事上实在难以找到德高望众的军事将领,复起为京畿、河北方面军大员。小种为救京师率一万余众,号称百万,虚张声势,击鼓而进,金人不知虚实,移师自卫,京师危机遂解,后因反对割地求和再被贬谪。八月,金人再度大举侵宋,又复官。
纵观小种一生,朝廷一旦危机就想起了他,而危机一旦解除又卸磨杀驴,而北宋末年,四大奸臣当道,徽钦皇帝政治上昏庸,北宋长期以来重文轻武的现实终于结出了恶果,因为军事上的孱弱,北宋既辽人欺凌之后,复又被雄起的金人掳掠,小种不顾六十多岁的高龄而奔波于繁忙的军务之中,终于油尽灯枯,以六十六岁病卒军中,北宋末年赖以支撑的军事上的大树终于轰然倒塌,而北宋上最耻辱的一页“靖康之耻”,在小种死后不到半年时间猝然降临,小种没有尝到国破家亡的深耻大辱,也许是对这位名将一生不幸而冥冥中的另一种回报吧。宋史评价种师道“善察形势,沉毅有谋”也算中肯之言。
种家一门英烈,其历史上真实的事迹远比坊间流传的杨家将更为生动而可信,其父种世衡宋史有传,《儒林公议》中记载着种世衡建城拓边的事迹,陕西的清涧即为其在任时命名,清涧原名叫做宽州,因种世衡带领军民于此筑地得清泉而命名。种世衡善抚士卒,每当官兵得病,必遣其子亲口尝汤药,所以手下感恩,多衔草结环以命相报,种世衡死后,就连他的敌人西夏的许多重要将领也亲往吊唁,而清涧当地民众人皆画像以祠之,当官当到这个份上,没得说,让世人景仰。其子古、谔、诊皆将材,关中称之为“三种”,其孙师道、师中皆北宋末年重要军事将领。
另须指出的是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知渭州任时,是在公元1116年,而在这个时间里,他的父亲老种经略相公种谔早就已经死去23年了,而《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发生于宣和元年即公元1119年间,老种和小种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分别任职于延安和渭州,莫非作者施耐庵先生会穿越时空隧道或者乾坤大挪移,而把相差近20余年的事实搬回在小说里?而《水浒传》第二回合如笔者前言所说,小种经略相公为了回护鲁达,说什么教他父亲知晓此事,当是痴人说梦,是向他已经升入天堂的父亲托梦?还有,难道23年前,鲁达就已经在他父亲手下任军官了?
延伸阅读:
宋朝的经略: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北宋的“经略”不仅仅是“掌管边疆军民大事”的官儿,而是设在全国各路掌管兵民之政的长官。特别是北宋末期,此时的路分得很多,各路都选派官品高、忠于皇室而有干略的人充任经略安抚大使。这个官很难用后来的官职比较,因为它颇具特色:它既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这种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虽然避免了武人拥兵割据,却又造成了推诿扯皮,以至尾大不掉的现状,终致北宋被金人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