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天后宫过会图》释析 spss判别分析结果解释

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件清代《天后宫过会图》画册,这是反映天津祭祀海神娘娘盛会的生动写照,又是华北地区民间文艺的集萃。《天后宫过会图》是一部以绘画形式,并配有较详细的文字说明,真实地描述了清代天津天后宫的盛会场面。该图纸本设色,共有89幅,每幅纵63厘米、横113厘米,清人无名氏绘。其中介绍了过会组织近百家,描绘人物四千余人,还有各种民间游艺形式数十种,说明文字数万字。该图画面,多数是以一个行会的表演素材为内容,又是以当地有影响的行会为旗号,少数是根据两个行会的不同表演内容绘制的,如画面上有一半为杠箱会,一半为高跷会等。这是一部资料性很强的艺术画册,但是由于它是民间艺人的创作,绘画技巧欠佳,文字说明皆为天津土语,而且错白字很多,这是美中不足之处。在具体释析该图册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天后宫过会活动的全过程。

一、天津天后宫

  天津天后宫内的主神为天后娘娘,又称海神娘娘、妈祖。该神本为宋代福建湄州岛上的巫女,死后被奉为海神,并沿着水路──沿海和江河,向南北传播,以致于传到港澳、台湾,甚至随着华侨传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说,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妈祖信仰(11)。

  在向北方传播中,以天津的天后宫庙宇最为宏伟、壮观。目前天津天后宫旧址尚存,主要有大殿、配殿、钟楼,是当地的主要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建立了天津民俗博物馆。

  清末时期羊城旧客在所著的《津门纪略》卷五《风俗门》中称:“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辰。天津系濒海之区,崇奉较他处尤虔。东门外有天后宫一所,金碧辉煌,楼台掩映,俗称‘娘娘庙’也。庙前一带即以宫南、宫北呼之。向例此庙于十五日启门,善男信女,络绎而来。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

  该宫庙会又称皇会,实际是祝贺天后诞辰,会期七、八天,一般是从三月十五日开始准备,十六日送驾,十八日接驾,二十、二十二日两天辇驾出巡,俗称“巡香散福”,二十三日为天后寿诞,庙会达到高潮。民国望云居士、津沽闲人撰《天津皇会考记》记载的更为具体:

  “第一天(十六日),名为“送驾”日。有扫殿会领导各会上香,然后起驾。门幡、太狮前导,各会依规矩秩序鱼贯而列,最后为銮驾,四位娘娘宝辇,天后华辇。大会出发,沿途表演。送至西头如意庵,由接驾会跪香迎入,升殿拈香献戏。十七日留如意庵中受西头万众之香火竞日(1──2、3)。

  第二天(十八日),为“接驾”日。各会均云集于如意庵,接驾返回天后宫,经过路线虽有不同,但是表演大致无异。

  第三、四天(二十、二十二日),为“巡香散福”日。大会由天后宫出发,沿途各通衙大路,各地善男信女愿进香者,即候大会经过,将香烛投入接香会所抬之的香锅中,即为致意。

  最后一天(二十三日),为天后寿诞之正日,即在宫中受人间香火之祝贺,大会亦即在宫中表演最精彩的节目。进香之客自晨至夕络绎不绝。大殿之上无时不在拥挤,通宵如是,直至夜阑人散,烛灭香消,未觉东方之既白。盛大皇会,乃告终矣。”

  庙会又称走会、过会,是一种民间传统的文艺组织,解放以后改为花会。《燕京岁时纪》中记载:“过会者,乃京师游手,扮作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鼓、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如遇城隍出巡及其各庙会等,随地演唱,观者如睹。”

  朝香庙会,有一定的时间,一般认为天后宫是在妈祖的诞辰日三月二十三日举行。过去清朝地方官在此日也要举行官祭,同时民间也流行祭祀活动。

二、 庙会组织

  在民间为了祭祀天后,取悦于神,必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并成立许多庙会组织。这些组织是由天津地区各行各业组成的,类似各种行会的演出队。它既体现了各会对天后的虔诚,又是各会的招幌和门面,因此各行各业都竭力办好行会。每个行会都有一定名称,一般是先地名,次为行业名称,最后为会种,并且有一定的历史。天津的著名行会有:

  1、盐坨六局净街会:会址设在李公楼,始于清同治十三年。《天津皇会考纪》称:“当年盐坨六局势力颇大,人位也多,并且经济充裕,便聚集了大众,把盐船满装着盐坨(就是成包的盐),行驶到单街子靠岸,把船砸漏,沉在水中,再由上面垫土。数百人连日工作,才把单街子这条道路修好。从此开始每有皇会,盐坨六局净街会必定参加,担任修路、打扫工作。”

  2、东园法鼓会:会址设在东园紫竹林,庚子赔款以后,迁往大直沽。该会历史悠久,随着农村经济破产,东园法鼓会也就解体了。代之而起的是大觉庵金音法鼓。故有“要听法鼓,先听东西园,后听大觉庵。”

  3、西园法鼓会:会址设在西乡大园村和小园村一带,与东园法鼓会有同样的历史。《天津皇会考纪》:“西园法鼓会的组织,是一个鼓,四个铬子、四个铛子、四副铙、十六副钹,前面有茶催子、旗帜和软硬对联,最后是一面大旌,上面写着‘西园法鼓老会’。”该会的《狮子滚绣球》、《老河西》、《拉纺车》等都是著名的节目。

  4、大觉庵金音法鼓会:会址设在西乡大觉庵。成立于明永乐年间,是由西乡大觉庵村、辛庄村、侯家庄、杨家庄等四村合办,平时各村分别练习,出会时集合在一起。

  5、芥园庙花音法鼓:会址设在芥园庙。成立于清道光年间。出会时有两个戏班,共80多人,起初演员皆武生打扮,后来改为蓝布大衫。

  6、龙亭公议井音法鼓会:会址设在龙亭,成立于清乾隆年间。《天津皇会考纪》:“他们的组织是一个法鼓、四副钗铬、四副铛子、六副铙、七副钹,出会的时候,前行也和旁边的法鼓会一样,有茶桃子、软硬联、旗子、灯牌等等东西。”

  7、侯家后永音法鼓会:成立于明永乐年间。法鼓特点是以乐器出手见长,即把乐器抛在空中,并在落后接住,继续敲打。《天津皇会考纪》:“他们的组织,是五个人敲钹,四个人敲铙,四个人敲铬子,四个人敲铛子,一个人敲鼓。”

  8、宫前宫音法鼓: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出会时队伍浩大。《天津皇会考纪》:“前边为软硬对联,茶筲、茶催子、旗子、灯牌等等的物件。练法鼓的人随在中间,最后是两个鼓。”

  9、南头窑同心法鼓会:成立于清道光年间。《天津皇会考纪》:“每逢出会的时候,前行有高照四个,软硬对联各一副,围笼、茶筲、茶催子,应有尽有。后随着十副铙,十副钹,八副铬子,八副铛子,大鼓一面。四周有会员打着旗子,负责维持秩序。”(2-1、2)

  10、永丰西池八仙会:成立于清光绪年间,又称“上八仙”。《天津皇会考纪》:“由十余岁之幼童分扮成上八仙中的人物,各骑以藤胎制成之各种禽兽。此种禽兽,有的系藤胎的外面用布油绘,有的用呢绒制成,其式样逼真。各禽兽中心有孔,由扮八仙的幼童钻入,再用绳将其系于两肩,将各禽兽悬于胯上。禽兽身上有作成之假腿,幼童足踩高跷,各禽兽之下,均以布绘成彩云之势,俨如悬于空中。”

  11、东南城角同议庆寿八仙老会:成立于清乾隆以前,又称“中八仙”。《天津皇会考纪》:“由十三、四岁的幼童装扮成中八仙里的各种人物,踩着跷,并不耍练,只唱唢呐庆寿歌”。

  12、西头芥园鲜花会:成立于清初,与花音法鼓是一个会。《天津皇会考纪》:“鲜花会的组织,是用茉莉、松枝扎成的鲜花对联一对,名贵的鲜花四抬,用玻璃罩罩着,接着是法鼓,法鼓后边便是鲜花亭。”

  13、姜家井狮子会:成立于清初,因得到乾隆赐封,得过黄皮褂,名气较大。《天津皇会考纪》:“捷兽会里的狮子,共合是五个大的、四个小的。狮子头部是藤胎,外面完全是染着颜色的珍珠线,全身也全是珍珠线织成,价值昂贵。”他们的练法是按着八卦,乾、坎、艮、震、撰、离、坤、兑,八八六十四,技艺很多。”(2──3、4)

  14、北城根公议集善五虎杠箱老会,建于清同治年间。由军人组织,玩真枪真刀。《天津皇会考纪》:“一般杠箱会,是杠箱官一位,扮成戏台上小丑一般,由两人抬着,到处可以有人随便地问他,他便在答言中滑稽诙谐,引动大家一笑。五虎杠箱则不然,纯是以武的一切技艺,穿插在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中来表演。”队前有若干仪仗,“最前是大旗、灯牌,大乐引路,接着才是五虎棍、杠箱,随着众会大队一路走着。”(2-5、6)

  15、门幡老会:是由钱行组成,建立于清康熙四年,专门抬天后宫前的两根大门幡。《天津皇会考纪》:“这门幡是下有方座几,中间竖立一丈五六高的红油桅杆。上有一龙头横棍,一端系宝盖,下有小幡六个,中为大帜,系黄呢所制,上贴青呢大字,系天后圣母受封之法号,其文曰:‘敕封护国庇民显神赞顺垂佑嬴天后圣母明著元君宝幡‘等二十四字。”(2──7)

  16、西沽太平花鼓老会:成立于清咸丰年间。传说是由一位安徽凤阳艺人传下来的。《天津皇会考纪》:“花鼓的演员共是八位,都是十三四岁的童子,扮成六女二童,采取梁山泊故事上的人物,各照旧戏里装饰起来,手中也都各自拿着击节乐器。”

  17、陈家沟子阖乡公议德善重阁老会:建于清道光年间。重阁又名节节高。《天津皇会考纪》:“这会是一个人上面再驮一个人来表演歌和舞,所以叫节节高。下面的人,男子装束,上面的人是女装。两人算是一组,此会一共八组。”(2──8)

  18、乡祠前远音跨鼓中幡会:成立于清康熙四年,受乾隆封赐,红极一时。《天津皇会考纪》:“跨鼓的组织,是大鼓八面,由鼓手八人分别击奏。各人均穿黄马袍、红缨帽。鼓用红绿油油饰,以黄色绊系颈上,击之声隆隆然。铛子八面,亦每人击一面,均穿黄坎肩。”“中幡是高有三丈的竹竿,杆上扯着幡。”

  19、闽粤会馆太狮会:《天津皇会考纪》:“狮子是木料刻成,形状非常威严,彩绘绚烂,颇为美观。下为灯座,四周均有灯彩。狮子中心有一木棍,上为一灯亭,亦均有灯彩。出会时由八人抬着,并不要练,仅是抬着行走。”

  20、侯家后十不闲会:成立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天津皇会考纪》:“即设驾于台,使人抬之。令幼童数人,坐于其上,包头甚美。”

  此外,还有各种法会,如大乐老会、宝鼎会、宝塔会、津道老鹤龄会、銮驾会、黄轿会、宝辇会、华辇会、护辇会、请驾会、灯牌会、接香会等等。

  在这些香会中,又分几种:一种是圣会,是新成立的会;一种是老会,成立已久的,短者二十年,长者几十年;一种是皇会,是受皇帝赐封过的,在会旗上镶有“龙”,地位较高。从演出的节目看,又有文会和武会之分,文会是指没有表演武术,武会则不唱词。武会中,各会有不同的技艺,同一个会,也有不同的内容,五花八门,影响较大。各种会又都是代代相传。

三、 出会秩序

  天津皇会出会的秩序,是有一定规定的,据徐肇琼《天津皇会考》记载,其先后如下:

  “第一为门幡,门幡为黄地青字,金铎垂六角,拴在高桅上,引以绳索,使其直立,作为诸会之首。

  第二为太狮会,又为太狮会,即以庙前山门内的两座石狮为模拟对象,形状威武,多人舞狮,众者围观。

  第三为报事灵童,以幼子为探子,抓巾抹额,短衣束带,腿纟并革少鞋,腰间挂面具,肩头荷令旗,缚置抬阁座上,抬之以行,皆为痘疹许愿者扮演。(3-1、2)

  第四为中幡会,由厨行中人组成,幡高丈六,以大呢洋绉,镶边绣花,重百余斤。(3-3、4)

  第五为跨鼓会,由十余个成年男子演出,颈上系大鼓,不断击之,又有系铛者数人。还有十六个小童,唱哨呐曲,各执二小钹,堆有‘天下太平’四字。(3-5)

  第六为杠箱会,置旗铃于上,以巨竹穿其中,数人荷之,动摇掀簸,群儿在前作纲贼状,棍棒拳脚齐,连呼:“打,打!”(3──6)

  第七为杠箱官,以蒸饼为朝珠,蒜头为佛头砂酒壶为记拈。一手持扇铺作幌子之扇,又一手持烟袋铺用以作拈牌之烟袋,跨在骆驼背上。(3──7)

  第八为捷兽会,两人入一壳中,宛转而滚。

  第九为高跷会,以一人驮七、八人,及卷一足行数十步,有扮青蛇者,身段姣活,令人称赏。(3-──8、9)

  第十为十不闲会,设架于台,使人抬之,其上坐幼童数人,包头艳装,轮流唱歌。

  第十一为重阁会,以一人驮一人,演出诸戏,如《下山赶妓》、《思春跑驴》等。

  第十二为抬阁,高两丈许,以铁信饰诸器物,而缚五七小儿于上。行时必以长竿为仰叉,纳顶颠小儿两肩胛下卫之。(3──10)

  第十三为爬竿会,立一长竹或木竿,演出者以两臂揉作种种姿势。(3──11)

  第十四为地秧歌,二鬼穿黑衣,服虎皮,执两木杆,为索室之形。

  第十五为灵官,庙中准备两个纸糊的灵官,出巡时抬出。在法鼓会和要耍会后都有些节目。

  第十六为许愿者,这是许愿还愿队伍,出痘疹者必抱花瓶,或作道童装束,女儿有许愿巡风者,则宫衣翠钿,坐小车中,使人曳之。

  第十七为宝塔七级,有二灯亭,一曰‘德照’,内置银鼎一,四周各缀串灯,顶上用红灯,二曰‘海灯亭’,中悬一灯,下为假水,有莲花,亭周挂有玻璃灯,又有玻璃盆盛水,水中有游鱼。

  第十八为盖华会,即华盖会,有数十柄,其后为顶马,亦为出痘疹许愿者。其中又有仙童会,皆童孩装扮。各会皆有茶汤担随之。(3-──12)

  第十九为鲜花会,俗称痘疹为‘花’,该会是由患者许愿者组成,有松亭一座,唐花四抬。(3──13、14)

  第二十为花童会,人扮水夫形,担肖戴笠。

  第二十一为大乐会,吹头号唢呐,为‘大江东去’之声,七眼一板,铛,眼也,铜鼓,板也。

  第二十二为鹤铃会,亦为高跷,在天后辇前。行时以唢呐伴奏,有声无字。

  第二十三为銮驾会。

  第二十四为娘娘五尊,有子孙娘娘、癍疹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天后娘娘,皆衣钵秉圭。

  第二十五为接香会,以四人抬一灯座,中置大锅,收所焚之香。还有二人各扛一个大锅,数起分行。

  最后殿以护驾回銮会。

  以上秩序,应该是较早的过会情形,后来有明显变化,如望云居士等在《天津皇会考纪》中所谈的各会参加秩序,不仅各会的数量倍增,而且在十六日送驾、十八人接驾,二十、二十二日出巡散福等各个活动中,各会的排列秩序也不尽相同,说明上述秩序是因时代而变化的。

四、民艺形式

  在天妃庙会上,有一系列宗教和娱乐活动,《天津皇会考纪》:“参加的会名,专司事务的,有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护棚会等,参加出会行列、表演各种技艺的,有法鼓、大乐、鹤龄、重阁、狮子、跨鼓、中幡、高跷、五虎杠箱、十不闲、庆寿八仙……,关于仪仗銮驾一类的,有门幡、太狮、广照、宝鼎、接香会、日罩、灯扇、銮驾、宝辇、华辇、护驾……。出会之时全是各本心愿前来伺候老娘娘。大会出发,沿途表演,各自炫耀。”另外,还有些行会在举行活动时,还跳一种专门祭祀天后的舞蹈,并有专门的舞谱。其目的一是取悦海神天妃,二是举行民间文艺表演。

  在香会上所表现的文艺节目,基本都是民间的戏曲,具有宗教性、群众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但是,任何一个香会组织,都不限于演出一种节目,而是把多种民间艺术组合在一起,从《天后宫行会图》分析,大体有以下艺术形式。

  秧歌(4──1)

  秧歌是极其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是将演唱和舞蹈揉合在一起的表演形式。起源于农业劳动,在广大农村相当流行。道光《晃州县志》:“岁,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拔,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一般认为秧歌包括地秧歌和高跷,这两种秧歌在天津天后宫过会活动中均有,如“洼洼秧歌圣会,”是以演出秧歌见长,驰名津门。

  高跷(4──2)

  高跷是秧歌的变种和发展,其特点是脚上装有一副高脚,因此古代称为“长脚”、“乔人”。《天后宫行会图》中就有不少高跷香会,如石桥升仙高跷圣会、金山寺高跷会、东大寺高跷会、混元盒高跷盛会等。其中的盛芳进香会的高跷最为闻名,在《天后宫行会图》第十四记载:“盛芳的高跷会,排演的共有三十六位,上的人均有扮角,共合十八出戏。”

  太狮(4──3、4)

  太狮实为狮子会,《京都风俗志太狮会》:“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绸布,彩色绒线,如狮皮毛状,二人穿彩裤为狮腿,前直立,后岖偻,舞动如生,有滚珠戏水之名目。”《天后宫行会图》上也有太狮会、太狮圣会、姜家井捷兽会等香会,均以舞狮出名。

  旱船(4──5)

  旱船的由来已久,唐代已有“山车”、“旱船”之称,五代又称“彩舟”。《燕京岁时记跑旱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凡诸杂技,皆京南人为之。”因此,在天津天后宫过会期间也有不少旱船表演。

  中幡(4──6)

  中幡又名大执事,是在五、六米长的竹竿上挂许多布或绸幡,幡上画有各种神像,各会神像不一,一般都绘有海神娘娘,有的绘有关公,有的绘有观音,有的绘有十二神,有的绘有八仙庆寿。李声振《百戏竹枝词》中幡条:“佛会中戏,幡如四、五丈高,上悬铃铎。健儿数辈舞之,指挥甚如意,佐以金鼓声,观者如堵墙焉。”《天后宫行会图》中的门幡老会、院署内庆祝中幡圣会、乡祠前中幡圣会都以舞中幡善长。

  太平鼓

  太平鼓在唐代已有记载,明清时期普遍流行。《清稗类钞音乐类》太平鼓又名:“年鼓者,铁如圈,木为柄,柄系铁环,围冒以皮,击之咚咚,名太平鼓。京师睹目有之,儿童之所乐也。”

  挎鼓

  挎鼓,又名大鼓会,它是由若干对男子,肩挎大鼓,排成两行,边走边击,进行表演,由于它的声音洪亮,气势不凡,在香会中总是殿后。挎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文挎鼓会,是由十面大鼓组成,配八面小鼓;另一种是武挎鼓会,配以二十四对花拔。《天后宫行会图》中的远音挎鼓会,就是以表演挎鼓的香会,总位于诸会之后。

  小车

  小车会,又名太平车、云车会,也是北方较流行的文艺形式之一,分布较广,以京津地区最为出名。其主要道具是独轮车,车上有一个彩绘的布凉棚,四角镶有花边,悬璎络,四角各挂一个大绣球。

  什不闲(4──7)

  什不闲,又名莲花落、天平会。表演时,在广场中央放一个八仙桌,,上面安置一个天平架子,在架子上悬挂两个锣、二列小钹,一面丹皮,全部属于打击乐器。《天后宫行会图》中的妙显寸轿莲花格圣会,就是把什不闲作为自己香会的主要节目。

  法鼓(4──8)

  法鼓以敲击大鼓与响器为主,并伴以舞蹈的民间文艺形式。法鼓在天津天后宫香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如广音法鼓老会、善音法鼓圣会、心音法鼓圣会、庆音法鼓会、洪音法鼓会、津音法鼓会等等。

  飞叉

  飞叉,又名滚钢、耍钢叉、开路。《天后宫行会图》第十八记载河东大寺高跷会中就提到“叉子会”,耍飞叉是该会的重要内容。

  石锁

  石锁,又名掷子。道具是一个扁平、长方形石块,靠头一端穿一孔,修成为把手。其形制类似铜锁,而故名。表演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练;二是对练,能表演各种精彩的动作。

  双石头

  双石头,又名举砘子。《都门琐记》:“杂耍有以一木贯两巨石,一人仰卧,竖两足擎之,木两端近石,各二人踏肩立,中复一人亦以木贯两巨石,举而转之,久乃下,两足所擎近千斤。”石砘子大小不一,是由20斤至360斤重量不等,可分七级,表演时人站在木板凳上。

  杠子

  杠子又名盘子会,类似现代的单杠。杠子以木制成,固定在马拉的大车上。表演有挂肘、片腿等,最难的的动作是在杠子上“拿大顶”,其动作是十分惊险。

  杠箱(4──9)

  杠箱前有一堂执事,进而为两道锣,一对回避牌,以及数副飞虎旗,执行后为师爷,再后为二、四对杠箱,其上画有戏剧人物,最后为县太爷。这是“县太爷出巡”的意思,已具有戏剧的特点。

  五虎棍

  五虎棍,又称开路五虎棍,内分许多类别:一是出场人物除用棍棒外,也使用刀枪等十六班武艺;一是少林棍;一是藤牌少林棍,必持八个藤牌;一是跟斗棍,类似猴戏。

  耍花坛(4──10、11)

清代《天后宫过会图》释析 spss判别分析结果解释
  耍花坛,又称耍坛子,类似现代杂技中的顶花坛。道具有瓷缸、瓷坛,重达几十斤。表演有单练和对演两种,后者是由两个人配合,对演出种种花样,在《天后宫行会图》中的同寿缸圣会就是这种香会。

  以上是主要的民间文艺形式,在《天后宫行会图》中都有充分反映,此外还有其他文艺形式。庙会中所举行的文艺活动丰富多采,除祭祀妈祖外,还可供群众观赏文娱节目。庙会上还有各种民间戏剧演出,吸引众人观看。(4-12、13、14)

  在过会活动中,数以百计的香会组织,都能提出自己的文艺形式,争奇斗艳,各显其能,其中有传统的戏曲,也有古老的健身体育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劳动人民来说,平常是极其缺乏的,也没有条件享受这种精神财富,但是在过会活动中,人们以虔诚的心情,巨大的热情,利用祭祀神的机会,把人们组织起来了,拿出最好的文艺节目,取悦于神,又炫耀于人,因此,这些文艺节目,不仅种类多,水平高,也能无偿地献给观众,从而能活跃民间的文化生活,也是一种自我娱乐的最好形式。对于香会,我们应该具体分析,批判继承,其中的精华应该发掘,发扬光大,对其中的糟粕则要摒弃,这是对我国民俗文化应有的态度。

李露露 中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3265.html

更多阅读

后宫戏中的巅峰之作《后宫·甄嬛传》 后宫甄嬛传小游戏

后宫戏中的巅峰之作《后宫·甄嬛传》文/凌云子利用“五一”假期,我终于一口气看完了电视剧《后宫·甄嬛传》。这是由流潋紫原创的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改编而成的,由著名导演郑晓龙执导。前段时间后宫戏火爆银屏,像《宫心计》

《后宫·甄嬛传》后妃对玄凌的爱_iris 甄嬛传之玄凌

《后宫·甄嬛传》里,玄凌有名有姓或是有封号位份的妃嫔大概有五六十个,她们大多如同一般的妃嫔一样,喜欢玄凌身为帝王的权势,因为畏惧、敬佩,或是为了得到更高的权势、能给家族带来更多的利益而跟在玄凌身边,真正喜欢玄凌的女子,没多少;而真

南沙天后宫登山+19涌吃海鲜 南沙十九涌吃海鲜攻略

之前,烈火忍者在广州小驴之家Q群上发了短途旅游贴子:7月活动南沙天后宫登山+19涌吃海鲜 29号南沙天后宫登山+十九涌吃海鲜,AA制,29日9:00在地铁四号线金洲总站出发。行程:1、29日早上9:00准点在四号线金洲总站出发,坐车到天后宫;2、到天后

《后宫甄嬛传》中出现过的所有诗词 后宫甄嬛传番外

《后宫甄嬛传》中出现过的所有诗词!女主名字的出处一:我低着头脱口而出:“蔡伸词: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 (蔡伸)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嬛嬛一袅楚宫腰。那更春来,

声明:《清代《天后宫过会图》释析 spss判别分析结果解释》为网友仯年丕變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