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易中天和王立群在讲解汉代风云人物上的比较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

听过《汉代风云人物》易中天和王立群各自分讲的部分,以及易的《品三国》和王的《读史记》。易中天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深刻透彻,鞭辟入里,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趋势,人物的责任,性格,动机,心理讲解的有理有据,切中要点,论点论据清晰有力;语言简练利索,幽默风趣,抑扬顿挫,融汇古今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形神兼备,通俗易懂。古者,成语排比信口拈来,节奏感强,今者,现代流行词汇,贴切口语,形象生动。让人听来大有淋漓畅快之感。

而王立群的风格儒雅沉郁,娓娓道来,温和平实,能深入到某些人物的内心感受,予与或褒扬,或贬斥,或同情,或辨证地分析,对史实的研究深入漫长,函盖广泛。但对具体某一件事分析的深刻程度上却感觉不及易中天。现在就易中天和王立群在讲解汉代风云人物的差异上予以分析以下五点。

在某些历史事件上,王立群立足于事件本身,分析的只是造成这个事件的当时明显的原因,而易中天经常能针对一个小历史事件,站在人物的立场上分析他的长远的深层次的考虑,从社会结构阶级立场人物心理找到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王立群对汉武帝时期,本来被武帝重用的景帝的奶奶的侄子窦婴之死分析的原因有三点

1灌夫骂因小事被激怒而酒后骂皇太后(武帝的妈妈)面前的红人,而窦婴挺身而出救窦婴。

2皇太后要求治罪窦婴。

3窦婴伪造先帝遗诏(事实证据表明只要不是弱智都知道这个不可能)。

而王立群后来也解释,对于去救一个待人无礼,酒后闹事,搅了别人婚宴的好朋友本无多大的罪,而汉武帝也不是很想杀窦婴。这就让人产生疑问,汉武帝仅仅是因为母亲的要求而杀窦婴吗?而按照汉武帝的作风,他可是一个独揽大权的作风强硬的皇帝,在这种事情上他是不会只考虑别人的意见和要求的包括他母亲,而且他本来就在着手消弱母亲一方的人对自己权利的限制。

所以易中天认为上述三点原因只是表面原因,对于这样一个既有抱负又有能力的皇帝来说,他是很渴望人才重用人才的,真正对他有用的人他是不会因为得罪自己身边的人或者一点小罪而杀掉他的,真实的原因是窦婴属于自己祖母一方外戚,而汉武帝一开始就想干掉外戚集团,包括母亲一方的和祖母一方的,以实现真正的大权独揽,而窦婴这个外戚又与地方豪强灌夫勾结,对他的中央集权是一个隐患,所以才准备干掉窦婴,而窦婴所犯的事正好也给了他杀人官方理由。

所以事件发生的当时原因可能只是导火索,只是触发条件,只是次要原因,而在它背后可能潜藏着长久以来就存在的深层原因。这些深层原因或许是隐藏在主人公心目中没有表现出来,或许主人公自己也没有明显意识到的。但是从当前社会形势趋势和人物之间的利害关系历史矛盾,或者某些事是从根本人性和心理学角度就能找到更深刻更根本的原因。

比如一战的爆发表面上看是由于萨拉热窝事件,而实际原因却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比如曹操杀孔融找的理由是谋反,不尊敬先哲,不重孝道,而实际上确实因为曹操的主张一再受到孔融的反对,又不想落下杀贤的罪名才制造了这么多杀人的借口。

在很多事件的分析上,易中天不仅考虑事件发生的客观原因,主观的理性的原因,也不会漏掉去分析人物感性的原因,以及情感上的倾向,让人能有更明白透彻的理解。还拿上面那个例子来说,易中天认为在政治上,汉武帝想干掉外戚集团,但个人情感上,窦婴和窦婴所得罪的人田蚡(武帝的舅舅)比较,汉武帝更讨厌后者。田蚡纯粹是一个奸诈小人,比起田蚡,窦婴虽然任性,不懂权术,但也是一个崇尚儒家学说的人,也能够为国家着想的人。

在形容人物性格,地位上,易中天能用很贴切形象的现代词汇去形容古人,而且能全面又不罗嗦的把他所讲到的人的形象比较完整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不会让人产生盲人摸象之感。在上例窦婴灌夫事件中,就把灌夫形容为黑社会老大,原因是他常纠结地方势力进行小规模的扫杀抢虏,无视武帝朝纲。而王立群对灌夫的描写,因为少有对其势力和过往的介绍,让人只能片面地看到他的一点,就是像红楼梦里的焦大那样只给人留下喜欢骂人的印象。易中天分析的汉景帝,比起汉武帝来,没有那么张扬,那么强势,那么富于个人主张。性格相对较软弱,沉郁。当然也有别人捉摸不定的他的那一套做事方法。而王立群分析的汉景帝,讲的很多,但强调的主要是他是只做不说,后发制人的人,但在抱负主见功劳上却没有多介绍,难以让人形成和其他皇帝较多面的对比。

在语言表达上

1)易中天语言简练幽默,没有哆嗦,很少有一句话没有说完整流畅又补充的话,没有想补充解释又没找到贴切的词于是话说了一半觉的没必要再解释的情况。这在百家讲坛其他老师身上多有看到。易中天用词上,四字成语很多,会适时地运用排比增加气势和节奏感,语调很有抑扬顿挫。

2)对于一些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就不会再解释那么详细,不会有把听众当成理解力很差的人的感觉。完全不会有重复罗嗦之感。

3)而对于古代和现代有差别不太能理解的东西,或者很平淡的东西,或者比较枯燥的东西,能用很形象贴切的现在词汇和说法去形容,让人觉的既风趣幽默,又很形象准确。比如:

三国时谋士换主人“我被你雇用了,我是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bye-bye,我换一个老板”

“袁术以为皇帝的称号就像现在我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标一样,要抢先注册,他以为他抢先注册了皇帝的商标别人就不能把他怎么的了,没想到他反而成了众矢之的””

“公孙康也合计:‘不如我请他们哥俩来喝酒,在酒席上就把他俩给做了’”。

“刘备干逃跑这事还是很在行的。他就像海轮上的老鼠,好像总是能第一个察觉到哪一艘船会翻掉。”

“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喜欢美媚的,所以孙策和周瑜分别娶到了当时最漂亮的两个女孩子……可以说这时的周瑜是战场、官场、情场,场场得意。”

“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晁错这个时候应该怎么样呢,应该夹起尾巴做人,他不!今天改革,明天变法,像根搅屎棍子,搅得朝廷上下是不得安宁”

这一点主要从易中天《品三国》来分析,不属于和王立群比较的范畴。很多历史事件易中天都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表面原因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关羽大意失荆州,人们多会为关羽的这个失误轭腕叹息,他这一大意,不好,不仅让蜀国失去了辛辛苦苦得来的战略要地荆州,更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也让蜀国失去了一员难得的战将。从此蜀国的势力便开始走下坡路。

但这仅仅只是关羽一时疏忽的原因吗?

易中天能从这次战争应不应该发起,发起的时间对不对,地点对不对,选择的方向对不对,责任在谁,诸葛亮有没有责任,刘备有没有责任,双方的实力对比,战争形势分析,关羽的性格,关羽哪里是对的,哪里是错的,错的原因有哪些,从方方面面来分析,这场战争蜀国失败的原因。让我们能够透彻地了解到,哦,原来历史不是这么简单,不是说当时关羽不要那么大意就好了的问题。

仅仅在主帅的错误决定这一点上分析,一个人做什么决定不是完全由当时的想法决定,不是说当时谦虚一点,保守一点,不要冲动就好了,他的决定大部分来自于他长期形成的性格,他以往的经验,他的行事风格,和面临危机情况是否训练出了足够的判断斟酌选择的能力。这些都是长期形成的因素,只是没有被预估到。听了易中天的讲解,会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都不是偶然的,都有着长期促成他的因素存在。自然也就不会在对某件事觉的遗憾呀叹息呀之类的。任何事都变的可以理解。

以上是从有限的讲座中对两人的讲课风格的分析比较,也是自己的一些印象,存在主观偏好的可能,应该会有偏颇之处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3041.html

更多阅读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 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15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17:李广难封 [画外音]在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四十四年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将领,像卫青、霍去病,他们可以说是绝代双骄,他们的战功成就了他们的一世英名,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人,打了一辈子仗却终其一生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3 百家讲坛汉武帝王立群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3:太子失宠 [画外音]公元前128年,皇太子刘据出世,这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第一个儿子,这也是汉武帝经过十三年等待盼来的第一个儿子。当我们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个性张扬的皇帝表达爱子方

声明:《文艺评论 易中天和王立群在讲解汉代风云人物上的比较 易中天品汉代风云人物》为网友恶魔尊主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