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寻根问底: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什么?

原文地址:寻根问底: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什么?作者:小屋清风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什么?

---关于文化的思考札记之六

■小屋清风/文

2013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说,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

亨廷顿说:“在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以文化来界定自己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依赖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的热烈讨论,折射出人们对道德良知的珍视与焦灼;教育公平、就业公平、司法公正一再成为舆论焦点,道出了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和期望;构建现代文明的国家理念,体现了为公民营造踏实的幸福感、让国家铸就更强软实力的理想和追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展起来以后的中国,对精神信仰、伦理道德、社会风尚的关注更甚以往,对主流价值和共同信念的归属感尤为强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创造奇迹,也要在精神文化上书写辉煌。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在要求。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产生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社会主义作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在社会运动进程中需要也应当形成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深化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的认识提供了根本前提,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尤其是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以及孔子学院的建立,反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开始在世界发挥影响力。尽管如此,同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相比,文化的影响要弱很多。

二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和挑战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四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容全面系统、内涵丰富深刻、思想理论性很强的科学体系。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通俗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宣传教育和学习践行,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走进群众、引领群众。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那么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到底需要焕发一种什么样的精气神,才能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在追逐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到底需要弘扬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更加强大?

二、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能不能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伟大成就联系起来,能不能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能不能形成更加广泛的认同,为国家发展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是检验这个核心价值观是否科学、是否贴近社会与亿万人民心声的试金石。

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思路很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提出后,思想理论界对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提出过各种表述语,作出过各种论述,但由于思路不同,各类方案林林总总、莫衷一是,很难形成一致意见。经反复研究比较,我们认为,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观,而不应该是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精华的简单结合和集大成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是对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有自身的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和根本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增添文化的内涵,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又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也就是说,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加强鉴别、合理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认真汲取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传统美德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宝库开掘好、利用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汲取我国传统文化、我们党培育的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但不应该成为这些思想文化资料的简单结合和集大成者。那种试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的“大杂烩”思路是不可行的。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应该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的内容可能丰富而庞杂,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则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支配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要求。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施加深刻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国家层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那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定位于公民个人和道德范畴的思路,是一种错位和误解。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而不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完整反映和全面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所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核心中的核心。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最常见的误区,就是试图全面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试图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一一对应,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很难做到的。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从党和国家长期坚持、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群众耳熟能详的思想理念及提法中提炼,而不应该去重新编创一套全新的表述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能从我们党和人民长期坚持的理论与实践中提炼。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提出的许多思想理念、方针原则、提法口号等,反映的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其中一些已经为广大群众所熟知、所接受,从中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熟的社会条件。经验表明,刻意求新、重新编创一套新提法的思路,违背了基本传播规律,脱离了群众思想认识实际,往往事倍功半,很难成功。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代表整个进步人类的价值追求,既有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相对立、相斗争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可对话、可交流的一面,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狭隘的。

[转载]寻根问底: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什么?

中国要建设和弘扬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解决价值观的重建问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每种经济和社会制度都需要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当一种文化价值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就比较容易建立起来,人们在维护这种经济和社会制度时就会不遗余力。相反,如果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在人们的文化评价中失去了合理性,这种制度早晚会被抛弃。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直接得益于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的传播。像好来坞的文化产业对宣扬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必然同资本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同资本主义有着相联系的一面。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深刻地反映在价值观领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同资本主义价值观进行长期斗争的任务,同时,它又是在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了一切进步人类的价值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同世界其他价值观进行对话、交流的基础。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更加注重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开放、进步的形象。无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定位于什么,鉴于中国是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必须包含民主、科学、自由、效率、平等、责任、权利和竞争等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因子。

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应该有明确的内容和准确的含义,又可以在表述上详略灵活,而不一定是语词固定、一成不变的。

提炼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形成一套相对稳定、相对规范的“关键词”,并对其含义作出准确的阐述。同时,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在不同的情景和语境下,可以有详略灵活的表述,不一定非要固定不变。

我们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目的和需要,完全可以使用灵活多样、或详或略、富有个性的语言加以表述。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价值观”等等,还可以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加以表述。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而不是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但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各领域的具体价值观。事实上,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一个深化的过程。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推进到“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制度层面逐渐深入到价值层面。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方向,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这个共同理想的旗帜下,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着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从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又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决不妄自菲薄。

在这个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为在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发挥着引领风尚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道德导向。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任何文化都是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基本依托,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的“体”则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了“魂”,“体”就没有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了“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不可能实现。

理清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廓清在文化改革发展一系列问题上的迷雾,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文化的双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理解我们党为什么要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什么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只有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实现强“魂”健“体”、“神”“形”兼备,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价值体系应该是相对稳定的,要长期起作用;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必定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个价值体系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必须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有益的思想文化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实际上是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三个“倡导”,勾绘出一个国家的价值内核、一个社会的共同理想、亿万国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社会激发起强烈的共鸣。

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三个“倡导”的指导要求,正对应这三个层面的时代要求,可谓大势所趋、正当其时。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热议、产生认同、赢得共鸣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这是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突出亮点和点睛之笔。这一论述,最大限度地覆盖了各方面意见,也符合党和国家一贯倡导的思想、理念和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比较明确的核心价值,集中表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认识,为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确立了精神内核,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的意义还在于: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推进。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这一重大命题以来,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也有部分群众反映其不易懂不宜记,不利于宣传普及和转化为日常价值观,无论是实际工作者还是理论学术界,对鲜明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声很高、期待热切。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明确了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定方向,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理念,有利于总结提炼出科学准确、简明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突破。长期以来,我们不仅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喜欢问一个“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方面,更是如此,从而使一些本该属于人类价值共识的美好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阐述的人类价值理想,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以来,不能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明确地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倡导的价值理念提出来,高度地体现了我们党勇敢地站在人类价值共识的制高点,勇于和善于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向全世界宣示:我们不再把“自由”看作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看作是人类社会应该普遍追求的价值理念,看作是社会主义应该追求的社会理想状态,极大地消除了有一些人对此的误解甚至曲解,认为我们过去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就连“自由”也不敢讲了,是思想观念解放的重要表现。像我国对人权、法治的认识过程一样,我国对自由理念的认识,也充分体现了思想解放的伟大进程。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部署。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明我们党已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新风正气的形成。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追求的现实价值目标;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属性;提出“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从基本价值准则到现实价值目标,再到理想价值属性,体现了递进和升华的关系,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联系,体现了立足于当前与着眼于未来的联系,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必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广泛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实践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将迎来新的高潮。

五、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最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在又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2014年2014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上讲话时,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部署---

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刘云山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来的,正如《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对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两者关系的一个基本定位。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内在一致性。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都坚持重在建设,就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都是为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在思想和精神上强起来,更好地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把握好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还要认识到两者各有侧重,特别要看到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这样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则更清晰地揭示了这个价值体系的内核,确立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

二是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便于阐发、便于传播。

三是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三个倡导”指向十分明确,每个层面都对人们有更具体的价值导向,是实实在在的要求,规范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便于遵循和践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六、科学凝练核心价值观仍将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而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这一长期性战略任务中一个非常重要又非常艰巨的课题。

(一)“三个倡导”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定型。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不尽一致、观点不尽相同、看法多种多样的情况下,极有利于避免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上的混乱、选择上的迷茫,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合力。这种表述,是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务实的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结合实际,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种表述,采取的是一种开放而未定性和定论的表述方式,“倡导”并不是“定型”,更不等于“定型”,它仍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余地。现在,理论界有的人把“三个倡导”的“24个字”等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看法是值得深入探讨、进一步讨论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也就是说,“三个倡导”的价值理念,并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结论,而是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的理念基础,“三个倡导”本身也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体表现。应该说,在充分践行“三个倡导”的基础上,在积极培育、充分酝酿和科学探讨的基础上,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三个倡导”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还值得深入研究。有一种观点认为,“三个倡导”反映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这种看法也是值得深入探讨、进一步讨论的。

首先,在现代意义上,国家与公民是一组对等的概念,社会也是公民社会,公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体,即国家公民、公民社会,有公民才有国家和有社会,国家、社会都是对应公民而言的。所以,国家、社会与公民,事实上是同一个层面的概念;

其次,第一个“倡导”事实上是针对社会结构的四个方面而言的,而不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在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要是针对治权,即法治;

再次,第二个倡导中的四个概念,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自由、平等、公正是法治的具体内涵,是法治应该规范和制度化保障的内容。同时,自由、平等也是公正的重要内涵。没有自由、平等为前提,不可能有真正的公正,所谓“公正”,也就是要保证自由、平等,做到不偏不倚。此外,平等这一价值理念,与第一个“倡导”中的“民主”这一价值理念,也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的,没有平等,就不可能有民主;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自由、平等、公正、民主这些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都要依靠法治的保障才能可能实现。“法治”即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制度,强调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它是自由、平等、公正、民主的制度性固化。因此,这四个概念排列在一起,就像鸟蛋、鸡蛋、鸭蛋和篮子的关系。

此外,所谓核心价值观,应该是最高层次、哲学意义上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最高抽象意义上的哲学概括和哲学提升,而不应该再分层次。所谓核心价值观,必定是一种能够把“三个倡导”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必定是一种能够把不同层面的重要价值理念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必定是一种能够把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规范、现实价值目标和未来价值理想统领起来、贯穿起来的东西,是一种更加言简意赅,能够高度凝练社会主义价值本质、价值现实和价值理想于一体的精神旗帜。

(三)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然是一项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首先必须具备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没有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彻底性,就不能说服人,为人所信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既是一种人类认识真理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运动,也是一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制度安排,更是一种合目的性的人类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核、实践运动的指针、制度安排的灵魂、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范畴,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平等、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前提;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最集中体现,它是社会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所谓的平等、公正的最重要特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旨归,是最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力量。目前,我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已经起步。我们相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真理,集人类先进价值观之大成,我们最终一定能够科学地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真正转化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很善于围绕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和富有个性的宣传。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条件,不仅通过政府、政客之口,也借助文体明星甚至普通民众,以富有感情和艺术魅力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表达和传播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以使其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玩味和借鉴。

从知与行的角度,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是基础,内心认同才能自觉践行,春风化雨才能润物无声。一定要在增强认知认同上下功夫,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实现文化的关照,使其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样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才能夯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我个人认为,做好具体地说,做好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培育、完善,弘扬与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做好几下一些工作---

首先,培育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抓好宣传教育始终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引导人们牢牢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要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

其次,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理性认知上,也要反映在情感认同上,真理的力量加上道义的力量,才能行之久远。要善于运用大众媒体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找准宣传教育同人们思想道德情感的契合点,传播核心价值观,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第三,针对现一些领域和一些人当中价值判断没有了界限、丧失了底线,甚至以假乱真、以丑为美、以耻为荣的问题,要以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契机,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要把增强全社会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宣传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人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树立正确舆论导向,把正面教育与舆论监督结合起来,把热点问题引导与道德评议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形成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尤其要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以对国家和民族高度负责的态度,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第四,推动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一定要注意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人们便于参与、乐于参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自觉行动。参与面越广,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就越深厚。如果离开实际生活和工作去搞道德实践活动,不管口号提得再响,活动规模再大,最后只能是空对空。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方面,让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

最后,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做好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使之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丁﹒路德金:“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1643.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

原文地址: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作者:湖心亭看雪客宣化上人开示:你想知道鬼是什么吗?鬼的种类很多。一般人皆以为鬼是狰狞可怖、青面獠牙,其实这不一定。有时鬼能化作人身。乍看之下,以为是个人,其实是鬼。若你是开了五眼的人,鬼

名字测试:你的前世古代是什么身份图

名字就能测试:你的前世古代是什么身份秦始皇把自己的名字例如:“王二小”=“wex”=“大理白痴诗人” 附:从姓氏开始找,再往下找名。若是只有两个你字的,便从“姓氏”与“结字”中各找

独家 诗人杨黎:在中国只有“废话”是最可信的

[独家]诗人杨黎:在中国只有“废话”是最可信的“废话诗人”杨黎对话凤凰网《年代访》文字实录2012年08月22日 19:39来源:凤凰网文化“废话诗人”杨黎做客凤凰网文化《年代访》杨黎侃侃而谈杨黎与主持人于一爽对话诗歌的口语化就是对主

声明:《转载 寻根问底: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是什么?》为网友痴人梦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