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称:上帝之城
英文名称:Cidade de Deus
时长: 130 分钟
类型: 剧情 犯罪 惊秫
IMDB平分: 8.5 /10
发行时间:2002年
地区:巴西
语言:葡萄牙语
电影导演:卡提亚·路德
电影演员:亚历山大·罗德里格斯 道格拉斯·西尔瓦
影片的真正主角不是人物,而是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60年代开始一项号称“上帝之城”的住宅修建计划安置贫民,80年代初这一片地区成为了里约热内卢最危险的地带。
在开始起转载一段当年的评论:《上帝之城》比骇客更干脆,比《记忆拼图》更过瘾,比古惑仔狠毒一百倍,如果你今年只想看一部电影,就看《上帝之城》吧。
我记得在影碟出租店里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它应该还是籍籍无名,我是说,尽管它当时或许在国外已经受到很多人推崇,但是非商业大片在中国流传的速度却总是比较慢,而在这之后第一次听见有人和我谈论起上帝之城时,已经过去将近两年多。
并且他还是看到网上有人推荐才去找到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年多来它一共得了什么奖项。
2004年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最佳摄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
最佳剪辑 / Best Film Editing 提名
2004年独立精神奖 /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Film 提名
2003金球奖/Golden Globes, USA
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提名
2003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最佳剪辑 / Best Editing 获奖
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提名
2003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最佳外语片 /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获奖
2002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银幕国际奖 提名
2002多伦多国际电影节/Toron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Visions-特别致意奖 / Visions Award - Special Citation 获奖
这有点意思,不是吗?我是说,那么多的提名,得奖的却很少,只是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大包大揽下所有的奖项,那么或许也完全不用我来推荐或者对它指手画脚。
有种声音在当时是这样说的,之所以获得那么多提名却没有办法获奖,多半是源于地域性的偏袒主义作怪,毕竟这是一部故事发生在巴西,讲着无论是我们还是欧美观众都不甚熟悉的拉丁语种,并且无论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南美人士的非主流电影,而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电影本身也是一个问题,黑人,少年黑帮斗殴,贫民窟,半纪实类型的拍摄与叙事手法,带着无法反驳的真实性和争辩性,一点都不唯美和艺术处理的暴力镜头,在我印象中能够大热夺奖的,绝对不会是类似的电影。
但是却刚好是以上种种无论是商业片和艺术片都不会采用的非主流拍摄手法和叙事手法,却成为了我推崇它的理由,它看起来太过真实,甚至信誓旦旦的在片尾告诉你,本片根据巴西70年代新闻时事改编。
但是其实电影就是电影,无论是再如何的半纪实化,必须加工和改编的部分还是要去动动手脚,不然就无法成为电影,根据新闻时事改编的背后是,《上帝之城》是根据巴西畅销纪实小说《God'sTown》改编,《God'sTown》又是作者采访深入之后进行自己润色和加工的作品,我能够保证影片里未满12岁的孩子举起手枪时那乱七八糟的后座力让他完全就是在对着天空打飞机,只是导演很巧妙的利用故事的进程和角色的表演让艺术化的部分看起来很真实,而你明知道是已经艺术处理过的地方,却不会产生任何虚假或者不真实的感觉,在整部影片的都很纪实的大环境下,你会去思考一个屁大的小孩究竟会不会被枪的后座力影响到这样无关紧要的细节吗?
拍摄和剪辑,这或许是我至今一直将上帝之城排在看过的所有电影的前列的最大理由,这从极度排外的奥斯卡都能够允许给它参与一次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里就能看出。
从开始就是一连串快速的镜头切换和没有常理的拍摄镜头,看起来杂乱而没有涉及到故事的开始,但是事实上在这里导演给了你几分钟的时间去消化和记住当时的背景和环境,但是快速剪接的镜头只会让你记住杂乱而茫然的感觉,你似乎什么都没有记住,或许也完全没有记得在某个意义上算是这部影片主角的两个家伙的样子和出现的时候。
但这却恰恰是这段部分剪辑的高明之处,在一开始就被扯入令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剪切交换中,让你来不及调整情绪就被晃花了眼,也打乱了你原本的所有准备,然后在一种杂乱的感觉下做出判断,你要么感觉如同晕车一样被镜头晃得眼花和有些恶心,选择离开座位,要么就是在这莫名其妙的镜头下继续看下去,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究竟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和观点来看这部影片的,接着会继续被导演的叙事和剪辑牵着你的直觉走,没有时间思考也没有时间调整,以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口气看下去,当你想要说什么,觉得非要说些什么才感觉愉快时,影片结束了。
以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定义和想法去看一部电影,就好像是再毫无防备的状态下忽然要面对发生在你面前的事情,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直接的感受,至少《上帝之城》的导演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通篇都是这种莫名其妙的镜头的话,它就不能被称之为经典,无论是开头一群人拿着枪支追杀一只鸡,却完全不会让你觉得夸张的镜头,还是后来即将步入故事讲述节奏,和警察对持的黑帮少年,以及夹在中间的主人公的慢镜头横摇特写,整部影片的拍摄给人的感觉似乎就像是这就是你的生活,旁边有个家伙在拿着摄像机拍摄的感觉,但是不断出现的人物特写,时间跨幅巨大的镜头切换,却又否定了这一切。
影片里你会看到很多经典的,教科书一样的拍摄镜头,也会看到完全不符合常理,不按照摄影教科书和约定成俗的习惯拍摄的怪异镜头,但是它们却没有任何冲突与矛盾的地方,似乎每一个镜头的出现都是理所应当,并且只有那个角度才是最好的拍摄角度,至少对于这样的题材和这部影片你来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色调的选择,我是说,天,无论是冷色还是暖色,给人的感觉永远是浓烈而真实的,明明知道现实里其实没有这样浓重的背景色彩,但是完全不加修饰的演员角色会让你感觉真实,那泛色油光的黑色肌肤,那些比高清还清晰的皮肤角质和疙瘩,都在让你在下一个错误的判断:这样大冷或者大热的背景色调,多半是拍摄的家伙没有处理好白平衡和色温的关系,而不是故意为之。
但是我们都知道是很明显故意为之,但是却又偏偏让你认为并不是故意为之,整部影片都在近乎炫耀式的采用这样让人感觉无比真实的摄影技巧和剪辑手法。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所小房子里的场景,镜头从没有移动过,却通过巧妙的剪辑,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就呈现了几任主人的兴衰与毒品地盘的更替。
如果只是一部仅仅能够依靠高超而令人惊叹的摄影和剪辑技巧来支撑场面的电影,或许它就不会被那么多人喜欢和推崇。
在令人惊叹的镜头控制下,隐而不露的是导演讲述故事的功底与技巧,注意到开场的那一只被追杀的鸡了吗?我打赌很多人在一开始都认为这只是为了引入故事的引子场景,在走进故事之后它是废的,无用的,可以抛弃的,但其实不是,在故事的临近结尾,你发现这个貌似已经没有用的开场却在这个时候跳了出来,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并且很隐晦的告诉你,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
尽管这样会让故事看起来是绕了一圈又回到起点,但是却完全没有给你仅仅只是回忆的感觉,在这个镜头再一次出现之前,你以为时间轴其实是一直向前走的,但是其实这是一个时间弧,你哪也没去,就只是在开场的镜头之后的四十多分钟里,和导演回顾了导致这一个镜头发生的来龙去脉。
但是丫的根本就没告诉你这其实就是一趟回顾过去,以及了解来龙去脉的四十多分钟,一直到你自己恍然大悟。
我想说,我喜欢这个构思,真的。
如何欺骗观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对于很多导演来说,这是让人绞尽脑汁的头疼问题,但是在《上帝之城》,很多时候我们恍然大悟,说,原来是这样,而不是“我早就知道会发生些什么”这样令人扫兴的事情。
他先是把几个故事巧妙的拆分开来,一个一个故事的讲述,用缓慢而平静的旁白或者独白来缓冲镜头的快速感与不解,在第一个故事“温柔三人组”里,我们或许会好奇消失掉的那两个小鬼究竟去了哪里,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更关心三人组的后来,当我们看到三人组最终的结局,开始在等待下一个故事时,却忽然发现,之前完全被我们所忽略的两个小鬼,在这个故事里忽然摇身成为重点。
然后我们会恍然大悟,啊,原来之前上一个故事留下的种种是这个样子的,而不是不给解释的烂尾和BUG。
然后再下一个故事里,上一个故事没有解答的问题再一次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每一个故事看起来都完全可以独立开来,却又丝丝相扣,到最后,你发现每一个主要角色都是如此鲜明和清晰,甚至他们的举动和动机都一清二楚,没有可以藏匿的地方。
而当所有的一切都已经清晰,你了解了上帝之城的背景与环境,也已经洞悉所有人的举动的心情和想法,以及动机,也能够理解,甚至会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自己的话,会是怎样的选择时,导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也许他还不满足,我是说,这可是一部号称纪实新闻改编的半记录式电影,既然涉及到现实,那么总要给人思考的地方,很庆幸《上帝之城》并不是只知道记录暴力与血腥的少年黑帮电影,也许整个观看过程里尼完全没有时间思考,但是在看完之后,想要找人讨论与说说想法时,你却发现,可以让人讨论和争论的地方太多了。
来说说故事内容和角色吧。
hairy,snatcher,Naive,三人组的故事的核心与主要部分。
这个三人组,他们是强盗,却又不是强盗,真的能称他们为强盗吗?不能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他们在抢劫了一辆液化气运输车之后,在kid的建议下,他们去抢劫了情色旅馆,但是情色旅馆的人却在他们离开后,全被杀了,而kid失踪了。在逃避过警察的追捕后,他们选择了各自的生活。但是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除了戏剧性的在空中弹了半天,最后打在已经信仰上帝的snatcher身边后视镜的流弹之外,(这里多少隐晦的表达了导演有些过于虔诚的基督教信仰,我们知道在现实里,类似的运气几乎不可能发生)hairy,这个选择了爱情的男人在最后倒在通往城外的路上,hairy呢?没人再见过他。
这或许是所有的故事里相对来说比较接近温情的内容,而节奏也相对缓慢和平和,但是仍然会让人感到很压抑,因为似乎除了这样,似乎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当Naive逃跑后的枪声响起,你多半会猜测到结局,并且有些悲哀,而当snatcher身边的子弹打在后视镜而免于一死,会调动你庆幸的情绪,也许也会想想信仰或许有些用,走错路之后悔过还是来得及的?只是当hairy的女人无助的在车窗之后看着奔跑着的hairy,却又会让人在想:似乎悔过也没有什么用?
这就是现实。很多种可能,更多种无奈。
避难所的故事:
我们的Rocket成为了十六岁的少年,并且拥有了一部相机,为了自己喜欢的女孩他决定去和Black买大麻,故事讲述的就是balck的避难所。
一个房子,一个空间,费尔南多在这里展示了令人惊叹的镜头切换与述事技巧,短短的几分钟就让你明白了十几年之间房子的主人的更替,最后以kid成为房子最新的主人作为结束。
别忽略这个故事,它展示了十几年上帝之城的贩毒与毒贩的更替,以及……请记住里面出现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会在下一个故事出现。
Ze的故事:
还记得当初温柔三人组后面的跟班吗?Kid和benny。记得,也许很多人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在心上是不?不过很抱歉,kid,不不,现在是ze,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或者说,他才是这部片的真正主角。
温柔三人组前面布下的悬念和谜团,在这里会解开,让观众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却依旧要佩服和惊讶于导演对于悬念和故事情节的设置。
温柔三人组抢劫的汽车旅馆,最后莫名其妙死掉的人,是当时失踪的两个小跟班做的,准确的说,是Kid一個人。
ze,这个天生似乎就拥有暴力分子的少年迅速的控制了上帝之城几乎全部的贩毒,在Ze的故事里,你可以看到上帝之城贫民窟的全貌与生物链。
在这里故事已经没有太大的跳跃,而是进入了主题,每个故事里的人都在另外一个故事成为主角,也成为影响着其他事情进展的关键,这有些象《撞车》,但是比《撞车》更合理和经典。
把‘蠢蛋的一生’和‘玩火’这两个片段故事结合在一起来描述,是因为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并且息息相关的,很多人会记得bennny,这个最不象强盗的强盗,以及惋惜着他的死,benny是唯一一个会让人喜欢上他的强盗。
又或者他其实不是强盗,不是黑帮头子,不是毒贩?他只是因为在上帝之城,你不这样,就只能那样?
不,无论如何,他就是强盗,无论你喜欢不喜欢他。
“你杀了这个城市最酷的强盗。”
而rocket?这个你无法说他是勇敢,还是中庸,或者怯懦的旁观者,他只是出来露了一下脸,好让人不会忘记rocket那依旧近乎单纯的性格,但是在那一个怎么没有办法成为强盗的那个晚上,我在想,Ze和benny成为黑帮毒贩,成为强盗,是因为环境如此,还是他们敢于面对自己的欲望,本来就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rocket,从本质上说,和我们这些生活在普通之中的小市民更为接近,比如在要见义勇为的时候思考自己是否安全和会不会受到伤害,rocket对于抢劫的顾虑和反复,也许仅仅不过是出于自己的怯懦,而未必是所谓的本性善良。
你依旧要记得这个故事里的某些人,因为下一个故事里他们同样会出现。
benny的死破坏了最后的平衡,ze没有了任何一丝顾忌,在他开始疯狂为好友报复的那个晚上,他强奸了knockout的女朋友,knockout是谁?他曾在rocket的故事出现过。(这里导演同样巧妙的将ze的覆灭通过前面的伏笔告诉了观众,什么?没有说,请倒退到kid成为ze时,老人说的那句话,你就会明白。)
knockout ned的历史:
“第三次,例外变成了规矩。”在knockout的故事里,你可以明白一个好人如何成为一个强盗,K更符合‘你不这样,就只能那样’的感觉,你可以完完全全的看到一个好人是如何堕落成坏人的故事,复仇有时候是很好的理由和借口,不能让人反驳,而导演也需要这样一个家伙来让故事继续进行,需要一个发展和经历都和Ze截然不同的家伙站在他的对立面,只有冲突,故事才会继续,不是吗?
于是我们看到了黑帮纪录片里司空见惯的厮杀,只是更直接,更纯粹,以及更暴力,无数的人被波及了进来,上帝之城成为了战火之城。
“你会用枪吗?”
“会。”
“给他一把枪。”
能想像到这是对一个5,6岁的孩子说的话吗?
“他骂了我”,“他对我爸爸无理”,都成为了站到那个“他”对立阵营的理由,很多都是5、6岁的小孩,真正的小孩。
很多时候我们告诉自己,做事情,我需要一个理由,但是往往有时候,有些错误的事情,我们为自己开脱的,也同样是当初的理由,只不过它变成了借口。
在这里rocket又不适合的跳了出来,我是说,本来没有他的什么事情的,但是他还是跳了出来,并且在Ze的邀请下,为他和他手下的家伙们拍了一组照片,也恰恰是这组照片,让rocket得到了报社的工作,因为报社没有人敢深入争斗中的上帝之城,也没有人能拍到Ze和他手下的照片,rockket得到了第一笔报酬,而也得到了自己的偶像的鼓励,同时还摆脱了自己的初夜。
在这里,我们可以认为这完全就是导演欲盖弥彰而故意弄出来的情节,比如前辈的鼓励,比如和那个年长他几岁的女人发生关系,这多半是小说作者的意淫与奢望,至少在那个年代的种族主义还是很盛行的。
当然在影片的最后,导演说这是根据真实的本人经历改编,既然是改编,那么也许当年仅仅只是一个巧合,他决定再回到上帝之城,在这里回到了故事的开始,rocker站在对立的两头,所有的故事与人物你在现在都已经了解。
在故事的结尾,ze死了,死在和他当年一样大小的孩子手里,新的‘ze’再一次的出现,rocket离开了上帝之城,但是相同或者相似的故事仍然在继续上演和重复。
多么漂亮的一个圆形架构下的线性叙事,多么清晰的一个生物链,前一个故事的主角成为后一个故事的配角或者死角,故事就在不断的杀戮中向前发展。你无法承认那是宿命,因为rocket一直没有成为强盗,你无法不成为那是宿命,因为有时候我们无法选择。
但是有时候你又会想,rocket似乎是最善良的人,但是这样的善良却未必讨人喜欢,他没有成为强盗,但是我们却似乎更喜欢强盗,也更同情强盗。
就好像你真的就那样生活在那样的贫民窟,而这样的故事其实每一天都在类似的地方上演,只是野蛮的杀戮变成了文明的竞争和生存,更残酷,更狡诈,只是寂静无声。
七千字。
我估计并没有多少人会认真看完,因为这本身就是任务,既然身为任务,作为貌似即将入门的半专业人士,当然不能够用观后感这样过于感性的角度来评论,但是要我从影片结构,故事脉络等高深技巧方面如同拆闹钟一样精密分析,那又做不到,于是只能这样半理性半感性,加上一些还比较理解的名词和常识来写貌似高深,但其实很小白的评论。
至于完全抛开一切专业名词,只是属于真实的自己的想法的东西,那个在后头,我看看老谢能不能允许它也算是可以交差的东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