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最后几个月,《爸爸去哪儿》无疑成为了2013年最大的惊喜——本以为夏天追完了《快乐男声》和《中国好声音2》之后就不会再去关注什么电视节目了,没想到一档名为《爸爸去哪儿》的大型真人亲子节目火爆了电视,火爆了网络,街头巷尾、宿舍食堂,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话题王”。透过《爸爸去哪儿》,也可以大致窥伺到当今中国综艺娱乐节目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端倪,舆论褒贬不一,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星爸萌娃”赚足眼球,“洋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爸爸去哪儿》这几周的收视率一路飙升至4%,几近《中国好声音2》的收视率峰值,到底为什么这档节目会这么火呢?
“物以稀为贵”,我认为《爸爸去哪儿》首先就胜在了一个“罕”字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就乘着《超级女声》的余温,一路高歌、百战不殆,节目名称玲琅满目,节目内容五花八门。先是平民选秀,湖南卫视的“快男”、“快女”敢为人先做了“吃螃蟹的人”,后来各大土豪卫视见有利可图,纷纷效仿,再后来就有了让人眼花缭乱、换好几个台都以为是在看同一个台的《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中国达人秀》、《最美和声》、《中国最强音》等等这些克隆般的同质节目——无一例外的导师、无一例外的抢学员、无一例外的下猛料挖自己的辛酸史……在这种已然毫无新意的“学员+导师”模式被反复盲目克隆,并且大量肆虐我们的生活长达两年之久后,观众开始有了审美疲劳,也开始有了厌倦——这就为清新活泼形式新颖的《爸爸去哪儿》做好了充足的受众铺垫。(中国电视盲目跟风这么严重,恐怕“亲子热”即将成为下一轮浪潮了吧…..?)
其次,《爸爸去哪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渴望了解明星及其家庭隐私的好奇心,这无疑成为了“明星亲子”的最大卖点——平时我们千方百计去狗仔、去八卦明星,无非都是从一些颁奖典礼、一些仪式、一些访谈节目、或者一些时间极其有限内容又不敢有丝毫“大尺度”的渠道获得,现在好了,一档节目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将那些平日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明星褪去“光环”暴露在镜头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能被360度无死角捕捉到,不正迎合了观众那颗猎奇的、充满窥视欲望的心么?更何况,节目里暴露的不止是明星啊,还有那些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星娃”。本来“宝贝”就是一个惹人爱的群体,加之“星娃”从头到脚的名牌和与生俱来的“高关注度”,无关乎长相,无关乎智慧,只要宝贝敢面对镜头,那些童言无忌,那些灿烂笑脸,那些嚎啕大哭,那些状况百出,都能成为“零差评”的重要砝码。
再有,《爸爸去哪儿》精良的画质、富有创意的桥段和炉火纯青的剪辑技术也是顺利俘获成千上万观众的心的重要原因。和湖南卫视之前的《我是歌手》一样,《爸爸去哪儿》同样引自韩国MBC电视台。引进之前的版本叫做《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都知道,国外优质节目的版权授权,不只包括名称和节目模式,还包括节目制作流程中每一个细节。大到舞台、灯光,小至主持人服饰、站位等都有详尽说明。这一切包括了这档节目初创以来及在输出国播出的所有经验。所以,《爸爸去哪儿》在播出前实际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移植到国内后无论是赞助还是广告投资压力都相对小一些,这就给它的拍摄资金和制作团队的选择一个极大的保证。于是《爸爸去哪儿》就以一种电影式的制作手法华丽丽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二、过度曝光的“星娃”,一味模仿的综艺娱乐
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曝光在镜头之下,受到粉丝热烈追捧,一言一行备受关注,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过早地闯入成人世界才该有的喧闹和无序……这究竟是一种幸,还是不幸?可是转念一想,我们的社会需要娱乐,不论是你上节目还是他上节目,终究是要有人上节目来供大家观赏,供大家娱乐,供商家赚利益和资产,供自己赚名誉和金钱。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娱乐,只要有娱乐就总会有人被牺牲。牺牲自己的隐私,牺牲自己的空间,赚更多的钱,然后再促进娱乐发展,然后就又有新的人被牺牲……就是这样一种有趣的循环,让我们的社会日益浮躁,让我们的电视行业缺乏原创,让我们节目的智商日益下降。
前几年我们山寨,这几年我们引进。很多专家在批判我们的电视人一味在引进,引进的同时抹杀了原创。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节目模式的海外输出,就像麦当劳一样,需具备高度标准化才能在不同国度获得成功。对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经验的学习,客观上提升着中国电视制作行业水准的基准线。不是么?而引进模式,恰恰逼迫中国电视从作坊式走向工业化流水线。灯光、舞美、音响配备、外路设备、真人秀拍摄团队、后期剪辑等各个制作环节,都被模式逼着不断去弥补各种不足,各工种不断努力学习去达到模板的要求。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种“拿来主义”并不能持久保鲜。引进模式固然可以减少很多在节目策划创意过程中无谓的内耗和怀疑,可是国外的创意模式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想长期稳赚收视率,原创才是王道。“创新对现在的环境来说不太现实,都在追求收视率”,深圳卫视制片人易骅则表示,由于电视人和观众的心态浮躁,甚至容忍不了让节目有一个成长的空间。于是,抄近道站不住,学到东西过眼即忘,急功近利让中国电视丧失了原创阵地。
成长需要时间,我们不能太过苛求,或者对引进模式“一刀切”,这些都不现实。那么,中国的选秀节目如何才能不再与“低俗化”画等号,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美国电视娱乐业流行这样一个说法:一个节目模式出来以后,许多公司争相把这种模式迅速做旧,使其生命力加速瓦解。由此看来,好的模式只是一个节目成功的基础之一,其形式很容易被复制,创新性会迅速衰减。而节目重要的是独家策划、设计和独特的元素,这些是节目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无论是节目制作方还是观众,我们都要理性对待选秀节目,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一味地追求一个模式的发展终究不可行,观众会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市场会淘汰相同类型的节目,所以节目的发展还是要归结到创新节目形式这一块,不要单纯模仿外国的东西,要融入进我们自己的创意,注重节目内涵,才能使选秀节目长盛不衰。以音乐类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为例,它将选秀节目回归到音乐本身,用音乐打动人心,选最好的声音,而非“最好的人”。而《中国达人秀》成功之处则是选手在比赛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背后的感人故事,以及选手勇往直前追求梦想的精神。真正展示选手实力,重视节目对观众精神上的启发作用,这才是选秀节目之精髓,才是让选秀节目越走越远的能源所在。
与收视率竞争趋于白热化的韩国电视台相比,中国的电视台的日子已经好多了,每个上星卫视都有数目庞大且粘性巨大的观众群体,正是目标群体的重叠率低才导致了大量同质节目扎堆的现象。而稳定的广告收入和财政支持使得电视台的改革缺乏动力,一些大胆而优秀的创意就这样被无视了。韩国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继承者们》的副标题道出了其中的道理——欲得皇冠,必承其重。
愿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健康,越走越有品位,终能在世界综艺娱乐界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