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大全转自布病专家萧展翼博客 布病的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由来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多老百姓不知什么是布病。顾名思义,他们认为“布病”就是“布”生了病,所以叫“布病”。目前也有很多人说到“布病”,仍然会认为没听说过这个病,所以人们对“布病”的整体概念都不是很清楚。这是一种“顾名思义”的误解,说明人们对布病了解的太少了。在我国不同地区人们根据布病特点起了不少的名字。有的地方老百姓因患布病时间长而把布病称为“千日病”;有的地方根据布病的全身无力,不能干活,整天懒洋洋的症状,人们将布病称为“懒汉病”;还有的人们看到布病患者整天无精打采的,所以又把布病叫做“蔫巴病”等等。那么布鲁氏菌病到底是个什么病,又为什么叫布病呢?因布鲁氏菌病是由一类革兰氏阴性球杆状的细菌,称为布鲁氏菌,它侵入人畜机体后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由于此菌是由英国军医Bruce首次在一个英国士兵的脾脏中发现的,所以把此菌就称为布鲁氏菌,同时被命名为布鲁氏菌病。

二.布鲁氏菌的发现

1860年,Morston对本病做了系统的描述,并根据临床特点和尸体病理解剖所见,将本病作为临床上的一种独立的传染病,称之为“地中海弛张热”,后来又命名为“地中海间歇性胃热”。1887年,大英帝国的远征军进驻到欧洲南部地中海沿岸国家及某些岛国,驻扎在马尔他岛上的英国军队突然出现了大批发热的病人。患病的士兵出现高烧、大汗、肝脾肿大等症状,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病,就按当地地名命名,称为“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等。在发病的士兵中还不断出现死亡,当时既不知病因,也不知如何治疗,更不知怎样预防,在英国士兵和当地老百姓中形成了恐怖情绪。后来一位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Bruce)剖检死于这种不明热的士兵脾脏时,不仅看到脾脏肿大,用显微镜意外地看到有一种微小的细菌,他用培养基从脾脏中培养出很小的细菌,他将这种细菌命名为马尔他微球菌。以后又有人做很多试验、观察,并分到了更多的这类细菌,证明这些菌就是引起不明热的病因。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这种细菌的布鲁氏,将这菌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同时也把本病成为布鲁氏菌病。(1904-1907年),英国一个专门委员会在马尔他岛讨论布病的流行和预防时,有人意外地发现当地山羊血清与布氏菌发生凝集。他们认为马尔他岛上的山羊也能患此病,不久从山羊奶中检出了布氏菌。他又将这种山羊奶给人和猿猴饮用,喝了这种奶的人和猿猴也得布病。这说明人患布病是因当地山羊有此病,传给人的方式是喝了这种山羊奶或吃了患病山羊奶的新鲜制品。因此,大英帝国当局宣布在马尔他驻军中禁止饮用山羊奶,其结果发病人数明显下降,这是最早对布病采取的控制布病流行的措施。

三。人患布病的传染源

所谓传染源就是指患传染病的根源(或来源)。虽然人患布病是因布氏菌侵入人体内造成的,但布氏菌从何而来呢?现在人们都知道了,不仅人能得布病,许多家畜最易得布病,尤其是羊、牛、猪、犬、梅花鹿等。因此,布病不仅被我国列为人间的法定传染病,而且还是重要的人兽(畜)共患病。人得布病就是因患布病的家畜国将布氏菌再传给人,人通过接触患布病的动物而感染了此病。所以染疫(感染布氏菌)的家畜就是人患布病的传染源。因受布氏菌感染的羊(山羊或绵羊)、牛(黄牛、水牛、牦牛、等)、猪、犬等家畜可能出现症状,也可能不出现症状(隐性感染),但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正产时或流产时排出大量布氏菌。人接触到这些物质时就可被感染。尤其流产的动物羔,被人们成为“布鲁氏菌的囊袋”。

四。布病传播(感染)途径

所说的传播途径就是指布氏杆菌通过什么方式或称通过哪个途径进入人体的。在一般情况下,布氏菌可以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所以,布氏菌可从多种途径传播。

例如,当染疫的怀孕母畜(羊、牛、猪等)分娩或流产时,人们用手帮助产仔或处理各种流产物时,因这些流产物上含大量布氏菌,它可以经擦伤皮肤进入体内使人感染,如果用带布氏菌的手拿东西吃,布氏菌就经口进入体内。含布氏菌的流产物落到地上,细菌可随尘土飞扬,被人们吸入体内发生感染。简单地说,布鲁氏菌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皮肤黏膜等途径来感人接触的人群。

五、哪些人容易得布病(易感人群)

所谓人群对某种传染病易感性有两种含义:第一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比其他人容易得。例如,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在儿童中最易患此病,成年人几乎不得此病,这就是说儿童对灰质炎病毒易感性高。第二层意思是指某些人对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接触机会多,患病者就多,不是人群易感性差别,而是决定接触机会多少,不是易感性高低。到底哪些人易得布病呢?一百多年实践证明,各类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任何区别。但是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如,在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他人群。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所以布病有一定职业性。

六、布病的临床表现

1.人的布病有哪些主要表现: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常被误诊为感冒。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给布病患者查体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睾丸肿疼、性功能低下等等。总之,布病无明显特征性表现,症状是多种多样的。

2.如何诊断布病:诊断人的布病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第一是布病的流行病学接触史,第二是病人临床表现,第三是对布病的特异性的试验检查。

(1)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就是指病是什么职业、与牲畜接触机会如何;所接触的牲畜有无流产或拐子畜、睾丸肿大否;到布病疫区去过否,如果去过停留多长时间;与牲畜皮毛接触机会多少,有无喝生奶吃生肉的习惯等。

(2)布病表现,参照上述的症状体征。

(3)特异性试验检查:就是指只针对布病才能反应的某些特殊试验。目前对于布病的诊断实验只有两项如PAT和SAT。抽病人血,用血清做布病的试管凝集试验(SAT)。病人血清稀释1:100时还出现++以上的反应,判为阳性。另一实验是(PAT),病人血清稀释0。02++被初步确诊为布病。一般说缺一不可,但在个别情况下,流行病学接触史必须具备,此时布病临床表现很重要,而特异性实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求医者只有布病流行病学接触史和特异性检查阳性,无临床表现,不能诊断为布病,只能说此求医者是布氏菌感染者。

3.布病的临床治疗由于布病症状多种多样,而且病期又长,治疗也比较复杂,并有一定难度。应根据不同病期,不同症状体征性质调整治疗方案。大急性期时主要是采用抗菌疗不法,采用抗生素类药物。

(1)四环素类并用链霉素治疗:四环素每日2克,分四次口服,并用链霉素。成人每日1克,分两次肌肉注射。21天为一个疗程,可重复1到2个疗程,疗程间隔5到7天。

(2)利福平并用强力霉素治疗:利福平成人每天600-900毫克,分两次口服,并且每天早晨口服强力霉素200毫克,45天为一个疗程,可重复1到2个疗程,疗程间隔5到7天。

(3)磺胺治疗:复方新诺明成人每次2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2周,以后每天2次。3周为一疗程,可治2-3个疗程,疗程间的间隔5-7天。用此类药治疗后有一定复发率(目前基本不采用)。

(4)对症治疗:除抗生素治疗外,应以对症治疗。如失眠者可服用镇静药,关节痛、头痛等可服镇痛药,高烧者可辅以物理降温或服解热药等。

(5)新式治疗方法:根据新医药学的发展,以及针对当前布病人群的增多,疫情严重的特点,经过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对于布病的治疗,最好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这样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疗程15天,口服药,针剂和中药同时并用。适合家庭治疗,无须住院。

布病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很多患者不清楚布病的诊断依据,似乎只要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去化验就以了。其实布病的诊断包括很多临床依据,它是依据国家制定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

流行病学:发病前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的接触史,生活在疫区的居民或与菌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密切关系为主要流行病学依据。

临床症状: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包括低热),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乏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及体征。

实验室检查:布病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试管凝集试验滴度为1:100及以上,对半年内有布鲁氏菌苗接种史者,滴度虽达到1:100及以上,过2---4周后应再检查,滴度升高4倍及以上,或用补体结合试验检查,滴度1:10及以上,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滴度1:400及以上。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阳性条件者为疑似病人,疑似病人分离到布鲁氏菌或具有一项血清学阳性者,即可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1:布病是怎样被传染的?

患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正常人如果接触了患布病的羊,牛等动物(包括动物的流产物)就很容易被感染。所以布病也叫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疾病。一般这样的人群基本是在牧区、半农半牧区、其次是农村,再次是城市,比如兽医、放牧人、乳肉加工、或是皮毛加工等人群。

2:人和人之间传染吗?

一般人和人之间传染性很小,比如在一起吃饭、握手、聊天甚至拥抱等都不具有传染性,但是夫妻之间,一般性生活具有传染性,比率一般是1。01%,而且是在潜伏期和发病期间,通过性生活传染,所以男女双方,一方得了布病,必须经过正规治疗后,再修养半年后就可以正常生活。

3:布病是如何检测出的?

特别提醒的是,如果自己家养羊,在母羊产羔期间,如果遇到难产和流产以及死胎的羔羊,最好不要直接用手接触,因为这样的流产羔被称为“布鲁氏菌的囊袋”,也就是说,流产羔对人的传染性更强,主要是通过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一般布鲁氏菌在人体内的潜伏期是1--3周,平均2周。如果出现了发烧、乏力、出汗、关节游走性疼痛等症状,就要及时到当地的防疫站(现在叫疾病控制中心)做布病的化验,检查的项目是平板试验PAT,试管化验SAT两项,24小时出结果。如果PAT(0.01++),SAT(1:100++)就被确诊为布病。

4:布病好治疗吗?

布病不好治疗,按我们国家现在的医学水平,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复发率,所以很多人都对布病的不根治产生了紧张和恐惧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在五六十年代沿用的四环素配合链霉素(儿童布病就不适合这样的方法了);八十年代又研究出了利福平和强力霉素配合治疗,也有不同程度的复发率,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我们采用了现代西药和可调配的中药来治疗急性期和慢性期布病患者,经过临床观察和动物试验,得到很满意的临床效果

5:如何判断布病病人的治疗是否痊愈?

很多人第一次检查出是布病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总想再做布鲁氏菌病的化验,看看布鲁氏菌使机体产生的抗体(PAT和SAT的加号)是否减少了或是没有了,其实这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人感染了布鲁氏菌后,身体产生了一种布鲁氏菌抗体,这种抗体在人体内会存在很长时间,一般3个月左右是高峰期,6到8个月开始下降,一年后到一年半左右就会自然消失。所以布病治疗的好不好,痊愈的标准是自我感觉症状是否消除了,是否能劳动了,因为布病也叫“懒汉病”,多数患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所以第一次被确诊是一布病后,就要把精力都用在治疗上,而且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喝酒,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我建议患者至少三个月的修养时间,然后先从事轻微的劳动来恢复自己的体力和抵抗力。

6:布病会引起死亡吗?

布病本身不会轻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在急性期间,如果感染的布鲁氏菌的菌量多,毒力大,而且又没有及时确诊,更没有及时治疗,是机体产生了合并症,如:脑膜炎、心肌炎、贫血、血小板低等其它系统的改变,也会引起死亡。所以必须把布病的治疗的任务放在急性期(三个月之内)。三个月和六个月之间是亚急性期布病,超过六个月就是慢性期布病。慢性期布病病人的治疗,面临着恢复缓慢的问题,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不去根。所以要想彻底根治布病,必须避免合并症的发生。

布病的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表现颇不一致,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布病患者身上均可见到。病情轻重的差别也很大,除重症病例外,有的轻症病例只能用细菌学或免疫生物学方法能确诊。

临床症状

(一)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其长短与侵入机体病原菌的菌型、毒力、菌量及机体抵抗力等诸多因素有关。如布氏菌数量大、毒力强,而机体的抵抗力又弱,则潜伏期较短,反之潜伏期较长。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2周。

(二)发病和前驱期症状: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发病急聚者约占10%。起病缓慢者,常出现前驱期症状,起临床表现颇似重感冒,全身不适、乏力倦怠、食欲减退、肌肉或大关节酸痛、头痛、失眠、以及出汗等。个别病例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淡漠、狂躁不安、易于激动等。经口感染者,常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如黄豆颗粒大小,散在而不融合,无疼痛及按压痛,偶尔可见两侧扁桃体轻度或中度肿大。前驱期持续时间差异甚大,短者几天,长者数周。起病急剧者一般没有前驱期症状,或易被忽略,发病一开始就表现为恶寒、发热、多汗等急性期症状。

(三)主要症状:国内观察大量布病患者,并对其临床表现做了系统分析:

1。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各期病人。发热常伴有寒战、关节肌肉疼痛、头痛、食欲减退以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热型不一,变化多样,常见有以下五型:(1)波状热型;(2)不规则热型;(3)间歇热型;(4)驰张热型;(5)长期低热型。布病患者在高烧的时候,神志清醒,痛苦也较少,但是体温下降的时候,自觉症状恶化,这种高热与病况相互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2。多汗:多汗也是布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尤其以急性期患者为甚。与一般发热性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当严重,多数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紧张、烦躁,甚至影响睡眠。大量出汗可导致虚脱。

3。头痛:为急性期的常见症状之一。慢性患者在疲乏无力的同时,也经常诉说头痛。个别头痛剧烈常伴有脑膜刺激症状。当大脑皮层功能降低时,往往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部分病人可有眼眶内疼痛和眼球痛等。

4。衰弱乏力:这一症状几乎为全部病人所具备,尤其以慢性期者为甚。患者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故有人将此病称之为“懒汉病”。

5。骨关节和肌肉疼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常有患者前来就医的主要原因,关节疼痛部位主要是腰、髋、膝、肩、肘、骶髂、踝、腕、指、趾、颈、胸等关节。急性期(发病三个月之内)疼痛多曾游走性,与风湿热颇为相似,主要在大关节。有的疼痛十分剧烈,常使患者辗转反侧呻吟,甚至应用一般镇静剂都不能缓解。疼痛性质可如锥刺样或为顽固性钝痛,出现的时间多与发热有关,往往在开始发热时疼痛加重,等体温下降时疼痛随之缓解。慢性期(发病超过六个月)关节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部位,也以大关节为多见;多持续性钝痛或酸痛,有的仅为沉重感,影响关节活动。关节疼痛常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加重,如过多劳动或气候忽然变化等。由于肘窝、膝关节的肌腱变硬和痉挛,常使四肢关节强直、变形,甚至造成终身残疾,无法恢复。

6。神经痛:多因神经干或神经根受累所导致。根系神经痛多发生于病后2--3日,一腰骶髂神经根受侵居多,患者觉腰部及两下肢体疼痛。活动受限。如脑膜受到侵犯,可有剧烈的头痛和脑膜刺激症状。

7。其它症状:急性期常表现食欲不振、腹泻、便秘、顽固性咳、咯白色泡沫样痰。少数女患者可见乳房肿痛和流产。慢性期患者常表现为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漠、失眠、烦躁不安、易于激动、畏寒喜暖、四肢发冷。个别男性出现阳痿、遗精、早泄、性功能低下。更多的患者表现为手脚发烧、体温不高、食欲减退等等。

布鲁氏菌病人用疫苗

谈到疾病,自然会联想到相应疾病的疫苗,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也不例外。那么布病的人用疫苗在外国和我们国家研究和使用的效果如何呢?

BA---19菌苗

1923年美国Buck从牛体中分出一株牛种19号弱毒菌种,制成兽用19活菌苗。1946年苏联从19号菌种的变异菌落中选出纯系光滑型菌体,称之为BA-19菌苗(Br.Abortus缩写)。于1947--1950年用其制成活菌苗,对人群进行安全和免疫效果观察,1951年方正式用于人群接种。

104M---菌苗

苏联在本国中部地区病牛的胎盘中分离出一株牛钟菌,长期保存在实验室,该菌种编号为104M(Mockba的缩写)。于1950年第一次进行小量豚鼠实验,证明该菌种对实验动物的免疫原性优于BA-19。虽然毒力较BA-19强,但仍符合弱毒菌种要求,在以后的十余年中许多苏联学者用本菌对实验动物和家畜进行广泛的实验研究,并有少量用于人体的研究,证明它是一定条件下使用。对人和动物是安全有效的。我过引用该菌种后,于1959--1965年先后在有关部门进行了全国系统的研究,证明对人群预防布病感染安全有效,并优于BA-19菌种。在1965年开始正式生产皮上划痕用104M布鲁氏菌活菌苗。可是,该菌苗和BA--19菌苗一样,使被接种的机体产生过敏反应,只要表现局部皮试敏感性增高及出现某些临床症状。

组分苗

(一)不溶于酚(PI)组分:PI含有大量蛋白、核酸、磷、糖蛋白、微量的类脂和丙三醇等。PI组分在小鼠中试验表明,免疫后一个月其保护力约为90%,在豚鼠中的保护力不超过10%。在被接种的800人中有三人感染布鲁氏菌病。

(二)104M菌的E、A抗原:A组分含蛋白、糖,DNA和RNA等。E组分含有大量蛋白,少量糖、DNA和RNA。在小鼠的试验中表明,免疫后1--3个月内保护力A抗原为75%,E抗原为90%,104M活菌为70%。A和E组分对豚鼠致敏作用弱,产生凝集抗体滴度低。

(三)细胞壁组分:细胞壁中含壁酸,2酮-3脱氧硬脂酸、蛋白、碳水化合物、少许脂类和核酸。经小鼠实验表明,细胞壁组分免疫原性低于活菌,大于死菌。在三个月内有较强的免疫作用。

(四)核糖体抗原:该抗原40%左右的RNA、20--30%蛋白、少量的脂类、DNA和碳水化合物。经小鼠的试验证明,布氏菌的核糖体组分具有一定的免疫作用。

以上的疫苗研究和实验证明,在世界范围内,目前还没有一种安全和可靠的人用布鲁氏菌疫苗。104M菌苗,在我们国家五六十年代被广泛使用后,由于接种途径采用的是皮肤划痕的方法,所以难免出现误用皮下或肌肉注射,加上人群应用的效果出现了大量布鲁氏菌病病人,没有起到免疫的作用,所以被搁浅。也就是说,对于布病的预防和控制,仍然是以治疗为主,宣传为辅。至于布病的彻底消灭和控制仍然是一项非常紧张和严峻的课题。

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治疗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治疗,包括很多内容。比如治疗原则、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治疗方法等等,每个环节都有必然的联系。这是比较正规的介绍布病的治疗知识,希望能给网络布病的患者提供参考和解答疑惑。

一。治疗原则

(一)早期治疗:对于已经确诊的布病患者,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以防疾病由急性转入慢性。

(二)按疗程治疗:治疗布病应按疗程进行,药物剂量要足,时间要够,不得中间停药。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布病应坚持中西医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四)综合治疗:一药物治疗为主,佐一全身支持疗法等,以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少痛苦,提高药物疗效。

(五)增强患者信心:尽量做好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信心,懂得布病是可以治愈的。绝非不治之症,应主动配合治疗。

二。治疗效果的判定标准

治疗布病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病人的临床症状,使体力和劳动能力得到恢复,防止复发。因此在评价治疗效果时不仅要看到近期疗效,还应该特别注意远期效果。

(一)近期疗效的判定

1。治愈:

(1)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

(3)原有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对于人来讲,血培养绝大部分来自血液),应两次(间隔半个月至一个月)细菌培养转阴。临床化验检查各脏器功能均正常(某些患者因布鲁氏菌引起肝脏、脾脏肿大,胆囊炎等)(布病血清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

2。基本治愈:

(1)体温恢复正常,其它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2)体力和劳动能力基本恢复。

(3)原布鲁氏菌培养阳性者,两次细菌培养转阴。

3。好转:上述三项指标达到两项者,或三项指标比治疗前有好转。

4。无效:

(1)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或无改善者。

(2)治疗后有短时期的症状改善,但停药两周又复发者。

(二)远期(一年一上)疗效的判定

1。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以上而无复发。

2。基本治愈:近期治愈的三项指标能维持一年一上,仅有轻度反复,但不经治疗自行缓解。

3。好转:仍有轻微症状(如关节疼痛),劳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较治疗前有增强。

4。无效:同近期疗效的无效指标。

进入21世纪以来,布病的典型病例增多,多有发烧、乏力、出汗、关节疼痛、以及肝脏和脾脏肿大等明显的临床症状。所以对于布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时治疗就十分的必要。这关系到治疗的效果,也关系到病人恢复的是否彻底。判定疗效的客观指标,仍然是十分必要的。

布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措施

上篇叙述了布病的治疗原则,这篇主要论述布病的具体治疗方法和措施。很多时候,提到布病的治疗,人们都认为应该选择什么药物、药物名字都有哪些、具体方法的使用等等。其实布病的治疗,不仅仅是使用药物,这里有很多的综合治疗的注意事项,值得广大患者来了解和掌握。布病虽系传染病,但鉴于该病由人传染给人的机会较少,在治疗患者时,除急性期外,不要特别强调隔离治疗,而且应该采取家庭的治疗原则比较符合患者的需求。

(一)主要治疗方法及选用原则:

国内外治疗布病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抗菌疗法、特异性抗原疗法、中医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以及其它疗法等等。这些疗法都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过观察、也得到过分析和统计。也就是说,每种疗法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每种疗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惟独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效果比较满意,而且疗效高。

(二)急性期(包括慢性期病人急性发作)布病的治疗事项

1。护理和支持疗法:

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对于布病的护理和支持疗法,均应该使用,因为这些非药物的支持疗法对于布病的治疗是很有利的。

(1)休息:该病病期较长,体内多种脏器均可受累,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适当安慰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

(2)饮食:适当增加营养,应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对饮食交差者应给予复合维生素B及维生素C,有贫血倾征象者可适当给予铁剂,每日应摄入足够水分,成人每日进水3000毫升,出汗过多或脱水表现者,需由静脉适量补充葡萄糖及电解质溶液。

(3)皮肤护理:多汗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应注意发热及出汗患者的情况,及时擦干汗液,避免风吹,清晨可予温水擦浴,更换衣服。

(4)对症处理:头疼或失眠者,可口服止痛剂或镇静剂,如复方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关节疼痛严重者,可用5---10%硫酸镁局部热敷,每日2--3次。

2。抗生素治疗:

抗生素是治疗急性期布病患者的首选药物。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布病的治疗研究进展,传统的布病治疗方法是和新时代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采用的药物不同、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的副作用不同、以及治疗的结果不同。除此之外,慢性期活动型或细菌培养阳性的患者,也应采取抗生素治疗,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患者不宜采用。那么我们国家最早在五十年代所常用的抗生素有哪些药物呢?有链霉素和四环素,多联合用药,单用效果不佳。

(1)链霉素:成人每日一克,分2次肌注,14---21天为一个疗程。关节腔积液病例,可腔内注射。链霉素对布鲁氏菌有杀菌作用,细菌学治疗率达80%以上。但单独应用治疗急性期布病,疗效不理想,而且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性,特别是容易损伤第八对脑神经,出现眩晕、耳鸣失听及面部肌肉麻木等毒性反应,对老年和合并迷路系统的病人,应加以限制。

(2)四环素类:常用四环素类药物包括金霉素、四环素和土霉素。最常应用的是四环素。三种抗生素用法大致相同,每日2---3克,分4次口服,21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间隔5---7天,可重复1---2个疗程。四环素类治疗急性期布病疗效肯定,因为它们能渗透到细胞内,治疗48---7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平均退热期为5天,肿大的肝脾能回缩至正常,症状明显好转。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单独用四环素、土霉素治疗急性期布病,近期疗效治愈率达50%左右,但复发率较高,有的可达70%左右。复发后如在用本类抗生素仍能获得治愈。

(3)甲烯土霉素和强力霉素:根据动物实验性布病的治疗观察,疗效较四环素显著,临床应用也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甲烯土霉素成人每日400毫克,分两次服用,强力霉素成人每日200毫克,以后每日一次,每次100毫克,14---21天为一个疗程。上述四环素类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佳等,宜在饭后服用,孕妇和儿童(小儿)禁用四环素。

(4)。磺胺类药物:过去曾经过磺胺类药物治疗布病,如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等,但由于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并且有一定的副作用,现在已停用。

(5)。利福平配合强力霉素:利福平每日500---600毫克,分两次口服,强力霉素每日200毫克,每日口服一次。45天一个疗程,可间隔5---7天,可重复1---2个疗程。该方法使用于八十年代,由于布鲁氏菌和结核杆菌具有相同的抗原成分,所以很多国外学者把利福平使用于布病的治疗研究,国内学者也陆续结合临床布病治疗观察,效果肯定。不过也存在着一定的复发率。而且利福平对人体的肝脏和肾脏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治疗期间要随时检查肝功能,并且要服用一定的护肝片。

(6)。抗菌素治疗急性期布病的评价:

抗菌素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急性期布病的有效药物,并多作为首选药物,尤其是能渗入细胞内的药物效果更为满意。但是无论使用何种药物,至今仍未解决布病复发的问题。复发的原因并不是布鲁氏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而是细菌寄生在细胞内,药物不易起作用的缘故。因此,在治疗布病时尽量选择能进入到细胞内的药物,而且治疗时间要足够,不能间断。

以上介绍了布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被沿用的治疗方法。那么新式的治疗方法已经在临床上开始了使用,并且经过了动物实验和临床布病病人的治疗观察,效果更为可靠。它的特点是:治疗时间短、疗效快、副作用小、适合任何年龄、复发率低等特点。

布病的治愈标准

对于治愈的标准,似乎给人很含糊的概念。

从历史资料分析,195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了布病专家委员会,设立了16个研究中心和若干合作中心,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1963年成立了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自然疫源性疾病专题委员会,下设有布病研究小组。到1979年,改为全国地方病科学委员会,下设布病专题研究组。多次召开全国性的布病仿制交流会议,出版论文专辑和有关学术资料,为我国布病仿制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现有的资料分析,布病的治愈标准应该从时间和效果上来考虑。从时间上看,第一是近期疗效,这个时间不是固定的,但是应该在3个月到6个月之间。从治疗的第一天开始,到规定的两个疗程结束。第二是远期效果,这个时间是一年以上为期限。具体地说,治疗完成后,如果在3个月或6个月之间出现了复发,说明治疗的不是很彻底。而保持一年之上不复发,说明治疗的比较理想。另一方面,治疗的时间和临床症状是紧密相联系的。所谓的治愈有三个条件:(1)体温恢复正常,其它症状(乏力、出汗、关节疼痛等)、体征(肝脏肿大、脾脏肿大、胆囊炎、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等)消失。(2)体力和劳动能力恢复正常(达到患病前的体力)。(3)临床化验检查各个脏器功能均恢复正常(提别强调的是布病的血清学反应不一定转为阴性)(这一点,在布病的治疗和转归中已经做了说明)。

除了治愈,还有基本治愈和无效的标准,结合治愈标准。目前从各地的布病患者治疗效果分析,治愈的比例很低,原因是采用的药物不先进,其次是对于布病治疗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事项了解的不深刻。所以存在着基本治愈和好转的病例居多。比如仅有轻度反复,但不经治疗自行缓解。或是有轻微的症状(如关节疼痛),劳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但较治疗前有增强。同时仍然存在着无效的病例,比如某些患者常年服用药物来维持,对症治疗,不能停药。

根据当前的布病疫情分析,典型病例增多,且多为慢性期患者,大部分能参加一定的劳动,但是较患病前的体力减退,甚至出现身体的其它部位的失常。比如没到达治愈标准的患者,或是没经过彻底治疗的患者,多少都会出现心脏、体力、关节等地方的异常。而上诉疗效标准主要是一症状消失和劳动能力的恢复程度,做为评定效果的标准,缺少客观指标,因此,准确地评价各种疗效尚有一定的困难。也就是说,进一步寻找能反应机体的病情变化,判定疗效客观指标,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总之,布病的治愈判定基本四点:症状和体征消失、体力恢复、脏器功能正常、一年之后不复发。

如何看待布鲁氏菌病的治愈问题

最近在网络遇到很多朋友,询问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否能彻底治愈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些问题,从中西医学的理论出发,简单叙述一下这方面的认识。目前看,彻底治疗布鲁氏菌病,完全恢复患者的劳动能力,仍然是当前需要探索的课题。

首先要知道,在布鲁氏菌病发病过程中,即有细菌的传染因素,又有机体的变态反应因素,因此对布鲁氏菌患者进行治疗时,就应全面分析临床病史,确定那种病理过程占主导地位,应用不同的方法,积极促进机体康复。但是布鲁氏菌病患者病情存在的状态值得我们高度注意。

一。西医理论在布鲁氏菌病治疗中的运用

(一)急性期(发病到确诊时间3个月之内)有明显的发烧、乏力、出汗、关节游走性疼痛症状。

(二)亚急性期(发病到确诊时间3到6个月之间):具备上诉一到两项症状,或是某一项症状。

(三)慢性期(发病到确诊时间超过6个月以上)主要是关节疼痛(腰和胯关节为主)、乏力为甚。

(四)隐性感染者(确诊时间任意):无任何临床症状。

针对上诉各期的布病病情,我们的建议是: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急性期或亚急性期布病患者,必须进行治疗;丧失或降低劳动能力的慢性患者也必须给予治疗;保持一定劳动能力,有这样或是那样自觉症状的布病患者,可以考虑适当地给予治疗,至于那些只具有特殊反应阳性结果(化验结果),而处于隐性状态(没有明显症状)的慢性期布病患者,不应给予治疗。

由于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所以使得临床治疗研究步伐迟缓,但是随着新医药研究和发展,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和展望。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就应该研究一种药物或方法能作用于细胞内的布鲁氏菌,而把它消灭掉。对于急性期布病患者,抗菌素确实具有肯定的疗效,但其复发率颇高,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使用任何一种光谱抗菌素治疗布病后,复发是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治疗中常遇到的问题。复发率大约在14---70%之间。复发率之所以高,可以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一般抗菌素只能抑制布鲁氏菌的生长,而不能把它杀灭。

(二)药物药物应用的不充分,复发常和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

(三)抗菌素的应用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经抗生素治疗后,免役强度减弱是导致复发以及降低机体对再感染的抵抗的根本原因。

为此,研究布鲁氏菌病的权威机构的某些学者,总结前辈专家的经验,把急性期布病采用抗菌素治疗,慢性期布病采用中药治疗的分割方法统一起来,认为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的布病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比较理性,临床效果观察,患者恢复的比较彻底,并且取得了惊人的疗效。

二。中医理论在布鲁氏菌病治疗中的运用

布鲁氏菌病的名称,在祖国中医中找不到,但从临床症状上来看,并不乏记载,诸如:湿温、湿热(急性期)、痹症、虚损(慢性期)等征候。依照中医理论,对布鲁氏菌病病因病理的认识,应该认为布鲁氏菌病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受损,正气内亏,营卫失调,防御能力低下,外感湿热病邪,内外相引而致。所以中医理论对布鲁氏菌病的分型也有独到之处。

急性期:

(一)脏腑型:头痛恶寒或不寒、发热自汗、心烦不宁、口燥而渴、肌肉或关节烦疼、欲睡不得眠、小便赤涩、便多秘结、肝脾肿胀等

(二)湿热阻经型:发热自汗盗汗、身体沉重、骨节烦疼或肿胀、全身衰弱乏力、午后微热、腰、髋、骶、膝等关节酸痛等。

(三)湿热下注型:发热恶寒、胸隔满闷、睾丸肿痛、小便赤涩等。

慢性期:

(一)肝肾虚亏型:乏力盗汗,自觉发烧、手足发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腰、髋、骶、膝等关节或肌肉酸痛等。

(二)经络阻滞型(痹痛型):关节肌肉幼走性固定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气温变化时疼痛加剧。

从祖国医学理论出发,布鲁氏菌病研究工作者,把中西医的理论结合起来,辨证论治了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的方向,尽管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仍然在探索阶段,但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使用在布病的临床治疗上,已经是对布鲁氏菌病治疗方法的新突破。相信随着现代免疫学的发展,对布鲁氏菌病发病机理以及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研究也会有一个崭新的研究目标。因为机体免疫功能的高低对疾病的过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如果免疫功能正常,宿主细胞就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胞内寄生的细菌,细菌很块被清除,机体迅速恢复健康。从而获得彻底治愈。我认为,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以及免疫制剂补充,这将是布鲁氏菌病研究工作者急需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人是怎样患布病的

写了很多布病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从分类上入手来诠释布病的有关内容,目的是让陌生的布病朋友能通过主题来寻找到答案。可是反应出的效果,不是令我满意。似乎能亲自得到我的解释和回答,他们才能感到心领神会。很值得我思考!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回答网络布病患者的总结。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2。人患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烧、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肝脏和脾脏肿大和睾丸肿大等,严重者可尚失劳动能力,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布病的主要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梅花鹿、马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

3。哪个季节布病的发病率高:布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一般以4---8月发病居多。

4。患布病与性别、年龄及职业的关系:任何人都能感染布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5。布病的传播因子:含有布鲁氏菌的家畜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为布病传播因子。其中布病性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6。食用布病家畜的乳及其乳汁品易患布病:布鲁氏菌病畜乳排除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有的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鲁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的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7。加工布病畜的肉类可直接接触感染: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鲁氏菌存在。在生肉中可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8。皮毛加工和收购人员易患布病: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鲁氏菌,尤其是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

9。布病疫区被病畜污染的水也能传播布病: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地区的水源。

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哪些损害?

.人患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后是十分痛苦的。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可以出现系统的损害和各种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侵犯运动系统: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疼痛,出现膝、腰、髋、肘等关节痛。

二、侵犯神经系统:可引起神经干和神经根的损害,导致神经痛,出现腰痛、臀部疼痛、腿痛等。

三、侵犯呼吸系统:部分患者可发生间质性肺炎而出现咳嗽。

四、侵犯消化系统:急性期患者因肝脏损害较严重而出现巩膜黄染、肝区不适、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

五、侵犯泌尿系统:男性患者因睾丸炎或附睾炎而出现睾丸疼痛及小腹痛;慢性期可出现精索神经痛,以至于出现阳、遗精、性功能减退等。女性患者可出现乳房肿痛、腰部、小腹部、月经不调、闭经或经血过多、白带过多、性欲减退、早产、流产、死胎等。男女患者还均可发生肾炎、肾盂炎、膀胱炎等。

总之,人体八大系统,布鲁氏菌没有不侵害的。它和患病的时间长短,诊断的是否及时,治疗的是否正规,以及治疗的是否彻底等诸多因素有联系,所表现的只是病程严重程度不同罢了。

布病的病理形态学

.布病病理形态学的主要特点,一是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可发生病理改变,病变复杂,损害广泛。其中最容易的是肝、脾、淋巴结、骨关节、血管和神经系统;二是不仅间质细胞发生改变,而且实质器官的细胞也发生变化。出现了这些变化,才会导致某些患者的多年不可治愈的情况。所以我下面详细介绍一下布病病理变化的演变过程,从西医角度分析,很多疾病的病理改变有着相似之处。所以,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复习和学习一下。

布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多样性是以组织和器官病理变化的多样性、广泛性为基础的。虽然不同的患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但其病理变化的演变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根据国内外学者的观察结果,布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既渗出、增生和硬化。

第一期:相当于疾病的急性期,从发病过程来说是处于布氏菌的血行播散阶段。病理变化是以渗出、坏死为主要特点,肝、脾、肾、心脏、肾上腺等实质器官的细胞成分变性坏死,间质发生浆液和细胞的渗出。

第二期:相当于疾病的亚急性期,主要改变是组织细胞的增生,在淋巴结、肝、脾等器官能看到上皮细胞形成的增殖性结节和布氏菌性肉芽肿。其次是血管功能性炎症变化,表现为血管周围炎、血管内膜炎、栓塞性血管炎,并使血管形成纤维性退行性变化。再次是滑膜系统渗出性炎症变化,表现为滑囊炎、腱鞘炎、关节炎,以及性器官的局部病变,如睾丸炎、附睾丸炎等等。

第三期:相当于疾病的慢性期,有些病例的肉芽组织可以恢复,组织结构恢复正常,但也有些病人的肉芽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各种后遗症,如神经痛、神经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骨外膜炎、关节粘连和各种挛缩现象。

总之,布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传染---反应性网状内皮细胞增多,上皮样细胞形成肉芽肿和变态反应性血管炎。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病理损伤,和诊断是否及时,治疗是否合理,方法是否对症,以及治疗的时间是否符合疗程等都有着很重要的联系。所以我这里还要告诉很多求知布病的广大陌生朋友们,要想彻底治疗布病,必须把此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否则就是迁延不愈!

最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的特意性血清化验

.怀疑自己患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到疾病控制中心后,应该化验哪些项目?多长时间出结果?化验单上的“+”号说明什么?布病的好转和痊愈与化验单上的“+”号有关系吗?下面我做详细解答。

诊断布病常用的化验项目是两项--平板实验(PAT)和试管实验(SAT)

平板凝集实验(PAT)的诊断标准:这是筛选实验,主要用来对牲畜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用来作为人布病的化验参考实验。一共是四个滴度效价,0.08;0.04;0.02;0.01;

1:人、牛、马、骆驼等大家畜在0.02ml格内出现(++)凝集为阳性,在0.04ml格内出现(++)凝集为可疑;

2:山羊、绵羊、猪、犬等家畜,在0.04ml格内出现(++)凝集为阳性,在0。08ml格内出现(++)凝集为可疑;

3:可疑反应的牲畜经3--4周需要重新采血检查,牛和羊如果重检时仍为可疑,该畜判定为阳性畜。猪和马重检时,如果仍为可疑时,而牧场中的牲畜没有临床症状,该牲畜的血清判为阴性。

评价:此项实验主要用来检测动物布病的实验,同时也作为人的参考实验。该实验具有简便、快速、易掌握的特点,适于基层检疫采用,较敏感,具有一定的特意性,适于作筛选性的检查;由于此法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结果存在,故不适于作诊断的可靠依据。

试管凝集实验(SAT)的诊断标准--这是诊断布病的重要实验,根据检测的数量而定数目。一般是1:25;1:50;1:100;1:200;1:400;1:800;1:1600;1:3200(还可以继续递增,但是很少做)

1:人、牛、马、鹿、骆驼等大家畜血清为1:100(++)及以上者为阳性,1:50(++)为可疑。

2:猪、羊(绵羊、山羊)、犬等小家畜血清在1:50(++)及以上者为阳性,1:25为可疑。

3:对可疑反应的人和动物应在10--25天内重复检查,以便进一步确定诊断。

4:在牛和羊重检时仍为可疑反应,可判定为阳性畜,在猪和马鹿重检时仍为可疑,周围畜群里的畜没有临床症状的,该畜可判定为阴性。

5:鉴于猪血清中常有几个别的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在试管时需结合流行病学判定结果。如果受检血清中有个别出现弱阳性反应(如凝集滴度为1:100--1:200),但猪群中所有的猪均无布病临床症状(流产、关节炎、睾丸炎等),可考虑此反应为非特意性,经3--4周可采血重检。

评价:此项实验主要作为人布病的诊断,一般是24h出结果。如果人的化验达到了1:100++,同时具有明显的接触史、显著的临床症状,就可以判定为布病患者。

确诊为布病患者的化验单结果为:PAT:0.02++和SAT:1:100++此两项结果尤为重要,其它数据只做参考。最后强调,第一次确诊为布病患者了,就不要根据化验单上的“+”是否消失来判定布病的好转。布病治疗好与不好,根据临床症状是否消失,根据治疗的时间是否符合疗程,是否保持一年不复发。

慢性期布病的治疗原则

目前看,很多布病患者都是因为治疗的不彻底或者是产生了复发后变成了慢性期布病(时间超过六个月或者更长),这样的患者在治疗中恢复的比较缓慢。而且患者的心理负担很大,甚至对长期不愈而产生了恐惧感。应该说慢性期布病的治疗,除了采用适当的中西药结合治疗外,调节好心态也是防止布病复发的重要因素。

一。西药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物在慢性期布病治疗中的应用也有它的选择,绝对不要乱服用,应该掌握适应症,下面情况可以考虑应用。

1。慢性期布病急性发作或活动型布病,病人有发烧、多汗、关节疼痛等急性期症状,血清抗体滴度较高。

2。具有局部病灶的慢性期布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局部病灶。如布鲁氏菌局限在骨关节、肝脏、脾脏或生殖器官内,有时发生局部组织坏死,这时应当适应抗生素。除全身性用药外,还应当根据病损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用药途径。如发生关节炎时,可将链霉素等药物注入关节腔内,脑膜炎患者可注入脑脊髓中。

3。细菌培养阳性的病人,无论病程长短,只要血液、组织中检测出布鲁氏菌,都应采取抗生素治疗。即使检测不出布鲁氏菌,但血清滴度较高时,尤其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时,也应当考虑用抗生素。

二。中医中药对慢性期布病的使用原则:慢性期布病型大致可分虚症型、血瘀型、痹症型和湿热型。治疗原则是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蠲痹活络及清热利湿等。

1。肝肾虚亏型(分为阳虚和阴虚):除了腰、骶、髋、膝关节酸痛有相似之处外,阴虚者表现乏力盗汗、自觉发烧、手足发热、口燥咽干、虚烦不眠;而阳虚者则表现乏力自汗、四肢发凉、畏寒喜暖、小便溺频、大便溏泻、筋骨拘紧、肌肉麻木。

2。经络阻滞型(痹痛型):关节肌肉游走性、固定性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气温变化时疼痛加剧等。

针对慢性期布病患者所存在的临床症状,治疗的方法基本没有太特殊的改变。西药按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方法以及配伍的药物来执行,中药可根据患者所具有的特殊症状而加减。

最常用的布鲁氏菌病的特意性血清化验

怀疑自己患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到疾病控制中心后,应该化验哪些项目?多长时间出结果?化验单上的“+”号说明什么?布病的好转和痊愈与化验单上的“+”号有关系吗?下面我做详细解答。

诊断布病常用的化验项目是两项--平板实验(PAT)和试管实验(SAT)

平板凝集实验(PAT)的诊断标准:这是筛选实验,主要用来对牲畜检验的主要方法之一,同时也用来作为人布病的化验参考实验。一共是四个滴度效价,0.08;0.04;0.02;0.01;

1:人、牛、马、骆驼等大家畜在0.02ml格内出现(++)凝集为阳性,在0.04ml格内出现(++)凝集为可疑;

2:山羊、绵羊、猪、犬等家畜,在0.04ml格内出现(++)凝集为阳性,在0。08ml格内出现(++)凝集为可疑;

3:可疑反应的牲畜经3--4周需要重新采血检查,牛和羊如果重检时仍为可疑,该畜判定为阳性畜。猪和马重检时,如果仍为可疑时,而牧场中的牲畜没有临床症状,该牲畜的血清判为阴性。

评价:此项实验主要用来检测动物布病的实验,同时也作为人的参考实验。该实验具有简便、快速、易掌握的特点,适于基层检疫采用,较敏感,具有一定的特意性,适于作筛选性的检查;由于此法具有一定的假阳性结果存在,故不适于作诊断的可靠依据。

试管凝集实验(SAT)的诊断标准--这是诊断布病的重要实验,根据检测的数量而定数目。一般是1:25;1:50;1:100;1:200;1:400;1:800;1:1600;1:3200(还可以继续递增,但是很少做)

1:人、牛、马、鹿、骆驼等大家畜血清为1:100(++)及以上者为阳性,1:50(++)为可疑。

2:猪、羊(绵羊、山羊)、犬等小家畜血清在1:50(++)及以上者为阳性,1:25为可疑。

3:对可疑反应的人和动物应在10--25天内重复检查,以便进一步确定诊断。

4:在牛和羊重检时仍为可疑反应,可判定为阳性畜,在猪和马鹿重检时仍为可疑,周围畜群里的畜没有临床症状的,该畜可判定为阴性。

5:鉴于猪血清中常有几个别的出现非特异性反应,在试管时需结合流行病学判定结果。如果受检血清中有个别出现弱阳性反应(如凝集滴度为1:100--1:200),但猪群中所有的猪均无布病临床症状(流产、关节炎、睾丸炎等),可考虑此反应为非特意性,经3--4周可采血重检。

评价:此项实验主要作为人布病的诊断,一般是24h出结果。如果人的化验达到了1:100++,同时具有明显的接触史、显著的临床症状,就可以判定为布病患者。

确诊为布病患者的化验单结果为:PAT:0.02++和SAT:1:100++此两项结果尤为重要,其它数据只做参考。最后强调,第一次确诊为布病患者了,就不要根据化验单上的“+”是否消失来判定布病的好转。布病治疗好与不好,根据临床症状是否消失,根据治疗的时间是否符合疗程,是否保持一年不复发。

布鲁氏菌病化验结果是阴性的患者如何治疗

在接诊的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患者中,每年都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比如,很多患者有明显的布病接触史,但是布病的化验结果却是阴性。按化验结果分析,可以断定不是布病。但是患者却有很明显的发烧、乏力、出汗和关节疼痛的临床症状。面对这样的患者如何来给予分析和建议呢?

作为直接面对患者的临床医生,我们的职责和义务是给患者一个明确的诊断答复,但是,化验结果阴性,这是我们下诊断的最大难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曾经咨询过布病专家小组的一名专家。也和科室的领导详细的探讨很多次。从医生的角度和患者的角度出发,我感觉很有必要做个总结性定论。

化验结果是阴性的患者多半是开始不知道是布病,走了很多弯路,花费了很精力和时间。按其它疾病(感冒、风湿、痛风、肾虚、血液疾病等)治疗并不见好转。而且都是到了全国各地非常有名气和威望的大医院就医而无果的患者,当他们重新考虑是布病的可能时,这个时候来诊断的患者基本都是超过了六个月之久。布病化验单上的“+”号,其实是感染布鲁氏菌后,机体产生的抗布鲁氏菌病抗体,这个抗体的效价不会因为患者使用各种药物治疗而消失,它是随时间变化自然消失的。一般在8个月到一年左右,这个抗体效价基本消失(不够诊断标准)而转变为阴性,就是化验单上的所谓“-”号或则勉强有点滴度数字。在这样的患者中,有的患者可存在脾脏和肝脏肿大,贫血和血小板极度偏低的隐藏症状,也有的患者没有上述的情况,但是临床症状很明显,接触史更明确。那么,布病专家给我的答复是什么呢?专家说:“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考虑病人的接触史,其次是临床症状,化验结果只作为参考。”专家的答复是有临床经验和科学依据的,因为布病不同其它常见疾病,也不同于其它各类传染病,布病存在着很多其他疾病所不具备的发病机理和发病的鉴别难点。根据化验结果是阴性的,按布病治疗,这是一种责任的挑战,也是尊重科学,尊重疾病规律的一种真实的研究和探索性总结。

布鲁氏菌病西医治疗方法的几点建议

20西医治疗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一直是不断探索和求新的课题,查询历史资料,可被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治疗方法仅为有三种。首先是五六十年代使用的四环素配合链霉素;其次是八十年代所使用的强力霉素配合利福平;再次是21世纪初期研究的新型抗菌素配合中药的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临床的使用和推广,并获得课题坚定和申报科学进步奖。

随着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抗菌素被应用于布病的治疗。如:喹诺酮类、头胞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临床研究表明,新型的抗菌素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小,疗程短等特点,它是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上又做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它不同于其它常见病。不是任何一种抗菌素都可以用来治疗布病的,必须是对布鲁氏菌敏感,能破坏本菌的化学成分的组合,抑制其繁殖和生长,破坏它的细菌蛋白结构,达到杀菌灭菌的效果才能用来治疗布病。所以,切忌乱用药,乱治疗。而且,布病的治疗能否达到彻底也完全取决于患病时间的长短,诊断的是否及时,治疗的方法是否得当等等。盲目的治疗,会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急性转为慢性,使患者恢复的时间缓慢,容易造成常年不愈。

国家卫生部重视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

简介:记者今天从卫生部了解到,我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持续上升,卫生部已要求各地加强防治工作。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形势严峻,奶牛、羊主产区疫情严重,并且疫情也呈现从牧区、半牧区向农区甚至城市蔓延的趋势,除重庆、贵州、海南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有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1996年至2005年,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从十万分之零点零九上升到十万分之一点五零,十年间上升了16.7倍,我国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为1993年,共12097例,2006年,全国共报告发病数19013例,比1993年增加了近7000例,发病数居前十位的省自治区依次为内蒙古、黑龙江、山西、河北、陕西、吉林、辽宁、新疆、河南、山东共占全国报告病例总数的98.15%。今年以来,截止到9月底,全国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8116例,比去年同期的17644例上升了2.68%,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传染病,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人间布鲁氏菌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临床表现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和睾丸肿大,神经和生殖系统病变,严重者丧失劳动能力。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兽医部门检出的布鲁氏菌病阳性牲畜数量也逐年增加,2005年全国共报告,畜间布鲁氏菌病疫点351个,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鲁氏菌病疫点已达1178个

慢性布病患者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什么会使病情加重

在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慢性阶段,机体处于超敏状态,对布氏菌抗原的敏感性增高。不仅对体内的布氏菌抗原(指在病灶内寄生的布氏菌及产物)发生反应,出现临床症状,而且对外界进入机体的布氏菌抗原同样敏感。因而在生产生活中,接触布氏菌抗原后,或者劳累后,无论是机体外还是机体内的布鲁氏菌,哪怕是死菌或者菌体成分,也会出一定的临床症状。同样有些慢性布病患者,虽然病原菌被清除,感染过程停止了,但由于机体仍然处于高度敏感状态,有些症状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布病的残余症状。

布病是否能治疗好(布病的预后),这是普遍存在患者中的疑虑问题。布病的治疗和预后是否很满意,必须是遵循三个原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正规治疗,而不是盲目治疗)。

人患布病后,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预后良好。有些患者未经过治疗也可以自愈。但是有的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严重的可以影响劳动能力,甚至病灶纤维化后形成瘢痕,引起内脏器官的器质性改变或骨关节的变形强直,终身不愈。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但是,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正规,产生了严重的布病合并症,也会引起死亡。

中医对布鲁氏菌病是怎样认识的

布病的全称是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并无“布病”一词。至今中医各家对布病的认识也不完全一样。根据临床表现审证求因,一般认为急性期属于外感病。系感染湿热病邪为患。慢性期,一是由急性期过后湿热潜伏后热去湿存;二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合为痹所致。基于这一认识,在治疗上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尤其是对慢性期病人的认识,我国各地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研制了很多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如益气养阴煎、血府逐瘀丸、身痛逐瘀汤、加减独活寄生汤、补肾壮力胶囊、全归饮和蠲痛片等等。

经过临床治疗观察,无论是急性期布病还是慢性期布病,都必须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追寻布病的临床治疗史,老一代布病治疗专家,把西药和中药分割治疗布病,比如:急性期采用西药治疗,慢性期采用中药治疗,此种治疗的方向存在着不足。

因为布病是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用西药来消灭布鲁氏菌,用中药来调节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病理损伤,中西医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期布病患者为什么会感到如此痛苦?

1:慢性期的布病患者基本是走了很多弯路,开始不知道自己患了布鲁氏菌病,发烧按感冒治疗,关节疼痛按风湿和类风湿治疗,肝脏和脾脏肿大按消化体统炎症治疗,腰疼按椎间盘突出或骨质增生治疗等等,结果越治疗越严重,而且不见效果。这样的治疗不仅仅耽搁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还加重了机体的病理改变。

2:很多慢性期患者,无论是否得到过正规的治疗,都基本不发烧了,虽然自我感觉发热,但是体温正常,主要症状是乏力、出汗、干不了体力活。而且发应迟钝、郁闷、精神恍惚、外表看着和正常人一样,其实患者的内心很痛苦。

3:如果治疗慢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这里我告诉大家,任何地方都可以治疗,关键是治疗是否正规,治疗是否见效,这是关键。另外,我再次提醒患者,怀疑自己是否患了布病,首先要考虑接触史,是否有和羊、牛、鹿等动物接触史,比如饲养,收购皮张,屠宰等职业。同时要到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去诊断和咨询治疗方法(原来叫防疫站),千万不要到医院去诊断和治疗。因为布病是地方病,它不是常见病,也是中国传染病发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它是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所以,医院不能诊断和治疗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

4:很重要的一句话必须再交代给布病患者,布病的治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必须采取中西结合为好。不能单独使用西药,也不能单独使用中药。因为西药起杀菌作用,而中药协助西药减少布病对人体产生的变态反应及造成的病理损伤。无论你在哪里治疗,要在一周之内见疗效,否则就不是好的治疗方法。在服用西药或是中药期间,都有严格的禁忌症禁,每个地方治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必须遵循上述原则。

特别提示:蒙药在治疗布病中不是很理想的药物,蒙药不能单独治疗布鲁氏菌病,因为它不是抗菌素类,而是重要的另一种命名说法,不要轻信蒙药在布病治疗中夸大其词,要相信科学的治疗方法。

布病会不会发生人与人互相传染?

很多人都关心这个问题,既然布病也算传染病的范畴,人与人之间是否存在传染性?一句话回答,人主要由于接触染疫的动物或动物制品而感染布病,人与人之间一般不发生传染。与布病患者日常接触,比如一起吃饭、玩耍、握手和拥抱等都不会传染布病。

妇女如果得了布病是否影响生育,也是很多患者关心的问题。育龄妇女如果患上了布病,应该及时进行规范治疗,治愈后对其生育能力一般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在药物治疗期间,应采取避孕措施避免意外怀孕,以免治疗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布病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所以一般不会传染胎儿。

另外,我们经常对患者说,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装满细菌口袋”,因为母畜患病后,布鲁氏菌多数寄生在生殖系统,引起胎盘验证和流产,流产的胎儿、胎膜、羊水和胎盘中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所以说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装满细菌的口袋“。人接触后感染布病的概率很高。同时流产物污染饲草、草原及水源,又可以造成畜间的感染,所以说它是人、畜感染布病的主要来源。给羊、牛接羔是很多养殖人员经常从事的劳动,如果不建独立的产羔室,不注意消毒和防护,最容易造成接生人员的感染。羔羊不仅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而且很过养殖户把羔羊寄生在人所居住的室内,造成很多婴幼儿触摸玩耍羔羊后感染。

布鲁氏杆菌病病理生理
本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细菌和毒素繁殖成为原发病灶。当大量病原菌冲破淋巴屏障进入血流则成为菌血症。在血流中生长繁殖的布氏菌,受机体多种免疫因素作用,如CD4和CD8细胞及其所产生的细胞因子α干扰素、细胞溶解素等,使菌体破坏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导致毒血症的出现。部分病原菌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后可在其中繁殖,并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部位(主要是肝、脾、骨髓和肾等处)进一步繁殖,引起组织细胞的变形、坏

死。病原菌可以多次进入血流引起临床症状反复加重;当病灶部位的T淋巴细胞被细菌致敏并再次接触抗原后能释放细胞因子,趋化和激活巨噬细胞聚集于布氏菌周围,不断吞噬和杀灭布氏菌,形成包裹感染灶的肉牙肿,被巨噬细胞清除的布氏菌可以寄生于单核—巨噬细胞内,在一定情况下大量繁殖,并再次冲破所寄生细胞,引起复发。
本病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很广泛,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等常见。初期为衍性渗出,组织细胞变形、坏死。亚急性和慢性期为组织细胞增生,肝、脾脏、淋巴结等处能增殖性结节和肉牙肿。慢性期部分病人肉牙组织发生纤维硬化性变,临床则出现后遗症。


布氏杆菌为细小的短杆状或球杆状,不产生芽胞,兰氏染色阴性的杆菌。布氏杆菌对热敏感,70℃10分钟即可死亡;阳光直射1小时死亡;在腐败病料中迅速失去活力;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很快将其杀死。

布鲁氏杆菌病
百科名片
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人感染布氏杆菌后,病菌在人体中产生菌血症和毒血症,累及各个器官,慢性期多侵及脊柱和大关节。运动系统除侵及脊柱外还可侵及骶髂、髋、膝、肩关节。

西医学名: 布鲁氏杆菌病
英文名称: brucellosis
其他名称: 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波浪热、波状热、布病
布病防治知识大全(转自布病专家萧展翼博客) 布病的防治知识
所属科室: 内科 - 感染内科
发病部位: 全身
主要症状: 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痛,肝脾肿大
主要病因: 细菌感染
多发群体: 病畜接触史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乳品人群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破溃皮肤、黏膜,摄入被污染的食物

疾病介绍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新对本病作正式报道。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布 氏 杆 菌

病理生理
  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发病机制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发病原因
  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7.9)。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7.9型),猪种(1.3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布氏杆菌病系地方病,较少见,多发生在东北和西北牧区,以牛型、羊型及猪型布氏杆菌通过直接接触破溃皮肤、黏膜或摄入被污染的食物传播给人。主要为3类人群感染,即在农牧区有病畜接触史人员;饮用过未经消毒灭菌乳品人群;与含菌培养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上述人群占感染者绝大多数,近年来城市发病率有所增高,也有因涮牛羊肉这一感染途径而致病的报道。该病的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性疾病变成一个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根据不同的传染源和不同型的菌种,国际上将布氏杆菌分为6个型:主要为羊型,牛型和猪型,绵羊付睾型,森林属型和犬型。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羊型,次为牛型,少数为猪型。羊为主要的传染源,分布最广,与人接触最多,菌种毒力强,临床上症状重,易流行。细菌对光、热及化学药剂如3%的漂白粉及来苏水都很敏感,数分钟至20分钟即可杀死。但在干燥土壤中可存活数月,在乳制品,皮毛或水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1][2][3]
临床表现
疾病症状
  患者常呈弛张型低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贫血,有些病例还出现肺部、胃肠道、皮下组织、睾丸、附睾、卵巢、胆囊、肾及脑部感染。可以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多发性、游走性全身肌肉和大关节痛,以后表现为骨骼受累,其中脊柱受累最常见,尤其是腰椎。受侵部位出现持续性腰痛及下背痛,局部压痛,叩击痛,伴肌肉痉挛,脊柱活动受限,常处于固定姿势,有时局部淋巴结破溃后,出现腰大肌脓肿,甚至可因硬膜外脓肿而致截瘫。病变在脊柱不同部位表现相应神经根放射痛或脊髓受压症状。易误诊为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或椎间盘突出症。实验室检查:病原体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可以帮助确诊及鉴别诊断。
并发症
  布氏杆菌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膜炎和心肌炎,虽然发病率低,但却十分危险,故在治疗布氏杆菌病的同时,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可以适当延长治疗时间。[4]
诊断鉴别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二周出现阳性反应,1: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鲁氏菌活菌苗者,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gG、IgM量的比例不同,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出现较迟,持续较久,一般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160以上为阳性。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320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特异性也好。  (5)皮肤试验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一般发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所以对无症状的阳性者可视为本病病人。  (6)其它实验检查琼脂扩散,对流电泳、被动血凝试验,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表现  (1)椎体炎:边缘型骨质破坏最常见,病灶呈多灶性或跳跃性,多侵害1~2个椎体上缘,少数为多个椎体。早期表现小骨质稀疏灶,数周后出现骨质缺损病灶,较大的病灶呈“岛屿状”。病灶呈软组织密度未见死骨,病灶边缘清晰锐利,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或刀锯样外观,后期硬化,增生形成骨刺,呈鸟嘴状向外或邻近椎体缘伸展,形成骨桥。椎体中心亦可被侵犯,通常椎体中心病灶迅速硬化,不形成深部骨质破坏缺损,以后逐渐被新生骨代替,无椎体压缩征象。  (2)椎间小关节炎:多发生于邻近病变椎体,关节面破坏不规则,关节间隙进行性变窄,以致于消失,也可表现为继发性增生性关节炎,产生骨性强直,数个关节同时受侵。  (3)韧带钙化:以下腰椎多见,表现为自下而上逐渐发展的前后纵韧带呈索条状钙化影。  (4)椎间盘炎:早期特征为椎间隙狭窄,密度增高,上下椎体面及椎体缘不规则,有骨质破坏倾向,后期椎体缘骨质硬化增生,附近韧带钙化。  2、CT表现  (1)骨改变:骨破坏灶多为2~5mm直径的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周边有明显的增生硬化带。多分布在椎体边缘,少数见于椎体中心,椎小关节亦见类似改变。新生骨中又见新破坏灶,邻近椎体密度普遍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  (2)椎间盘改变:椎体破坏均伴有相邻的椎间隙狭窄,椎间盘破坏,CT表现为等密度影,骨关节面增生硬化。  (3)椎旁软组织肿块:椎旁软组织影与椎体破坏区相连,形态不规则,界限清楚,推压邻近的腰大肌。  (4)腰大肌脓肿:少数患者椎体破坏平面的两侧腰大肌增宽,其内有脓肿形成。  (5)骨膜改变:椎体骨膜肥厚,由中间向两侧膨出,使椎体呈斑驳状不均匀密度增高,梭状变形,椎体边缘骨膜增生肥厚钙化,形成“唇状”骨赘,新生骨赘加上其间的破坏灶构成“花边椎”之特征性表现,但钙化的骨膜和椎体间仍清晰可辨。相邻椎体骨赘连结形成椎体侧方融合。有时横突的骨膜表现为横突顶部帽状增厚。  (6)韧带改变:主要表现在前纵韧带和棘间韧带钙化。  3、MRI表现  除CT表现特征外,可以早期发现骨和周围累及的软组织有信号异常,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 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

鉴别诊断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三者的临床表现均有发热、乏力、持续性腰痛、下背痛及放射性疼痛等。影像学表现有椎体骨质破坏、早期椎体骨质疏松,后期硬化、增生,椎间隙变窄等相似之处,故容易发生误诊,现将三者区别如下:  1、病因  (1)布氏杆菌病多发生于农牧区有病畜接触者,或与含菌标本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饮用未经消毒灭菌达标的乳品或食用未熟的牛、羊肉的人群。该病最易侵犯脊柱,其流行病学已经从一个主要是职业相关疾病变成主要由食物引起的疾病。  (2)脊柱结核多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所致,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无明显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为全身慢性中毒症状:低热、乏力、盗汗等。  (3)化脓性脊柱炎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引起,国外有学者认为其有四种不同的临床表现:①髋关节综合征:髋部急性疼痛,屈曲收缩;②腹部综合征:表现如急性阑尾炎;③脑膜综合征:表现如急性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④背痛综合征:可为急性或渐进性。  2、影像学表现  (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X线摄影上表现为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硬化,少见椎旁囊肿,以下腰椎多见。CT可显示小的、多发的骨质破坏灶,破坏边缘见骨的不同程度增生硬化,死骨少见。MRI 可早期发现骨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炎性的改变,在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炎性病变显示为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此点与脊柱结核脓肿壁薄、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相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形成的脓肿主要位于受累椎间盘的周围,不发生流注,椎体破坏轻。此点可以与脊柱结核鉴别。  (2)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脓肿形成,以胸椎下段及腰椎上段多见,常累及相连的2~3个椎体,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增生硬化则不显著。CT平扫显示椎体松质骨破坏,骨皮质失去完整性,可见死骨和轻微骨增生和塌陷,早期椎间盘相对完整,后发生破坏,间隙变窄,脓肿呈单房或多房。脊柱结核脊椎炎形成的脓肿最大,可以发生远距离流注,椎体破坏最重。此点可以与其他两种鉴别。  (3)化脓性脊柱炎椎体病变可发生在椎体边缘或中心部,起初为溶骨性破坏,进展迅速,继而出现骨硬化增生,这一点可与脊柱结核相鉴别。脊柱结核以破坏为主,一般要在半年后才出现骨增生硬化。化脓性脊柱炎一般很少引起椎体塌陷,但累及附件的机会较多。CT可显示椎体骨质破坏、死骨形成及因水肿和炎性渗出所造成的低密度椎旁软组织肿块及其中的气体,对比增强可见炎性肿块强化。MRI可在明显的骨质破坏之前发现脊髓和椎间盘的炎性病变,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椎间盘感染在T2加权像上呈不规则高信号,失去其正常结构。化脓性脊柱炎在三种疾病中形成的脓肿最小,破坏最轻,大多数仅仅患者远期仅仅表现为椎间隙狭窄。此点在与脊柱结核鉴别上有价值。  3、临床表现  (1)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发热,可以表现为弛张热。疼痛剧烈,仅仅限于受累的腰部周围。疼痛的严重程度,介于其他两种脊椎炎之间。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粉红色、洗肉水样。血常规检查常常介入正常和异常之间。  (2)脊柱结核性脊椎炎常表现为低热,疼痛可以很剧烈,多数相对比较轻,疼痛的严重程度低于其他两种疾病。腰椎发生率最高,可以发生于全身脊柱。20%左右的患者可以表现出脊髓压迫症状。穿刺获得的脓液表现为淡黄色、淡黄色、米汤样。血常规可以正常。  (3)化脓性脊柱炎的急性期表现极度高热,可以达到40度以上。疼痛剧烈,严重时靠近床位的步伐、接触床位的动作都可以引起剧烈的抽搐。疼痛是三种脊椎炎中最严重的。多数发生于腰椎,没有脊髓损伤症状。脓液表现为稀薄的、粘稠的脓性液体。血常规严重异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化脓性脊柱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方面有其特征性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综合判断,确诊需要依靠病理学和血清学培养诊断。

疾病治疗
  布氏杆菌脊柱炎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少数在药物控制下行手术治疗或者微创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1)基础治疗和对症治疗  ①休息。急性期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除上厕所外,一般不宜下床活动;间歇期可在室内活动,也不宜过多。②饮食。应增加营养,给高热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并给足够水分及电解质。③出汗要及时擦干,避免风吹。每日温水擦浴并更换衣裤一次。④高热者可用物理方法降温,持续不退者也可用退热剂;头痛失眠者用阿斯匹林、苯巴比妥等。⑤医护人员应安慰病人,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以树立信心。  (2)抗生素治疗原则,依药敏结果选择长期、足量、联合、多途径给药的抗生素。之前根据WHO第六次联合公报所制定的原则,用四环素+链霉素;或依据这一方案的同类药物替换治疗;目前较理想的方案为:①一线用药:口服强力霉素45d,肌内注射链霉素14 d,或庆大霉素7 d取代链霉素,②二线用药:口服强力霉素+利福平45d本组应用此方案,一般2个疗程,每次间隔7d,注意复查肝肾功能,每一疗程8周,同时加服SMZ/TMP并静脉滴注对椎间盘组织穿透力较强的青霉素类抗生素,直到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阴性后再继续应用2周。(3)中医中药:选择祛风胜湿、扶正固本、活血化瘀、蠲痹通络的中药配合西药治疗。
手术治疗
  (1)经药物治疗一个疗程症状不见好转,具有下列指征应手术治疗:  ①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②椎间盘破坏;③脊柱不稳定;④脊髓或神经根受压;⑤伴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者。  (2)手术方式依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方法,实施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病灶清除术,手术途径则视病灶部位而定。  (3)手术内容包括:清除炎性肉芽组织、脓肿、坏死间盘及破坏的软骨面,解除脊髓或神经根受压原因,稳定脊柱结构。  (4)术中病灶清除后投放敏感抗生素。  (5)术后的药物治疗与局部制动仍不容忽视。
微创治疗
  具备微创脊柱结核治疗经验的医生,可以选择微创治疗脊柱结核的方法治疗该疾病  (1)适应症选择:①单纯药物治疗,临床症状无效,疼痛不缓解;②椎间盘周围出现了脓肿。  (2)微创的方法:CT引导下病灶内穿刺、置管、引流、灌注冲洗。  (3)微创合并内固定的方法:对于单纯微创治疗后,脊柱不稳定的患者,可以施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方法治疗。[5][6][7][8]
疾病预后
  本病虽病程漫长,但按正规治疗,治疗效果较理想, 罕有致死者。
饮食及注意事项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进易消化饮食,保证热量,对有高烧、头疼等症状时,及时对症处理,及时、规范服用药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疾病预防
  在我国推广以“检疫、免疫、捕杀病畜”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同时针对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采取相应措施,已使人间发病率由1980年的0.07/10万下降到1989年的0.03/10万。  1、管理传染源  对牧场、乳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卫生检查。检出的病畜,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宰杀之。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皮毛消毒后还应放置三个月以上,方准其运出疫区。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对畜产品的卫生监督,禁食病畜肉及乳品。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对与牲畜或畜产品接触密切者,要进行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  3、保护易感人群及健康家畜  除注意防护外,重要措施是进行菌苗免疫。
专家观点
  药物治疗为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微创治疗可以弥补内科治疗时间久,控制症状慢的问题。布氏杆菌脊柱炎的病变不严重,严重者按照化脓性脊椎炎和脊柱结核微创的方法多可以治愈。特别是结合了经皮内固定技术,除非不开展微创技术着,几乎不需要开放手术的方法。

原文:http://baike.baidu.com/view/6907243.htm

另:布氏杆菌病(医学百科):http://www.wiki8.com/bushiganjunbing_3773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0825.html

更多阅读

网络畸骗方舟子转自崔永元腾讯微博 崔永元方舟子

网络畸骗方舟子2000年,无学术职位的方舟子,开始在新语丝网站上设置“立此存照”栏目并为自己竖了一块牌坊,然后摇身一变,边造假边打假,完成了从小偷到畸骗的人生转折。十多年来,方舟子为满足个人私欲,将自己包装成一只“无利也起早的啄木鸟

选择婴儿奶粉大全 转自topboylrg yhyboy.top

首先,我个人是对国产奶粉极度不信任的,亲戚家就有奶牛场,饲料里添加太多抗生素和产奶激素,亲戚说了,国内所有奶场都这样,超标超时挤奶,很多高龄奶牛也舍不得淘汰,使用产奶激素让其继续产奶。一般的奶场那存储运输条件简直不谈了,你们以后去看

声明:《布病防治知识大全转自布病专家萧展翼博客 布病的防治知识》为网友孤单会说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