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范畴的划分标准对于人类认知世界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文章回顾了两种范畴理论,对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证伪,从而进一步证实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
关键词:范畴;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
引言
叶斯坡森( Otto Jespersen)曾有言“人是分类的动物”。那么何为分类呢?所谓分类就是将事物范畴化,而分类的结果就是范畴了。范畴化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认知手段。可以这样说,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人类就开始对世界进行归类。对世界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人类不断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了范畴化,那么整个世界将处于一片混沌。在人类的认知过程中,范畴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Lakoff认为,“没有范畴化能力,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中发挥作用。”Labov曾经说过:“如果说语言学能做什么,那就是关于范畴的研究。”对范畴理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主要形成了两大范畴理论体系: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自从原型范畴理论提出后,经典范畴理论大有被取而代之之势。很多人舍“经典”,而取“原型”。但是“经典”是不能被取代的,“原型”有其自身的问题。本文回顾了两种范畴理论的发展,具体分析一下“原型”的问题所在,以此证明“经典”的超拔。
1.两种范畴理论的发展
1.1经典范畴理论
传统的二值逻辑可以追溯至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学者Taylor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概述如下:
(1)范畴的概念是通过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来定义。相矛盾的事物肯定不会属于同一范畴,如果不属于这个范畴,就一定属于另一范畴,不存在中间状态。
(2)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明确的界限。某事物一旦属于特定范畴就一定不会属于另一范畴,决不会存在模棱两可的状态。
(3)同一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没有等级,优劣之分。
经典范畴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由于经典范畴理论的应用,人们不再将客观事物看作一个囫囵的整体,而把它视为是可以分解的集合。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2000多年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一直主宰着范畴理论体系,它的统治时间较长。
1.2 原型范畴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哲学家Wittgenstein在对game的研究之后,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理论。他发现范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的地位不是相同,具有一定的隶属度。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后来在其基础上发展的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说是原型范畴理论的雏形。
在“家族相似性”的理论基础上,Berlin&Kay在1969年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进行研究调查后,发现了不同语言中的基本范畴颜色等级,并提出了“焦点色”的概念。
七十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sch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和Berlin&Kay对“焦点色”(focalcolor)的发现,首次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theory)。她以大量实验结果为依据证明经典范畴观的局限。她选择了家具、水果、车辆、武器、蔬菜、工具、鸟、体育活动、玩具和服装等十个类别,主要通过问卷形式让二百多名美国大学生判断认识对象在何种程度上可视为某范畴的典型成员。调查结果表明,范畴中的成员呈现出地位不同的层次结构,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每个范畴都有一些与其原型十分接近的典型成员,也有一些远离原型的边缘成员。一个范畴的成员之间的地位并不相同。
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上的差异。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依据它们拥有这个范畴全部共有属性的多寡,具有不同的典型性(prototypicality)。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有的典型性显著,有的具有非典型性,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2)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相邻范畴相互重叠,相瓦渗透。也就是说,范畴之间不是离散关系,而是连续体关系。
2.原型范畴理论的不足
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但随着其发展,原型范畴理论的不足逐渐暴露。国外早有学者学者对原型范畴理论进行证伪研究,如Taylor(1995),Cruse和Croft(2004),Verbeemen(2007)等人。近年来,国内也有学者对该理论提出批评,如赵彦春,黄月华和左双菊等。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三个特征,本文也分析一下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
2.1“原型”的确立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上的差异。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的成员。那么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在原型范畴理论看来,原型的确立是以人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确定的原型真的可以称之为“原型”吗?确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吗?其实不然,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物种丰富、地域辽阔的国家,对于生活在北方的人来说,一提水果就会想到苹果、梨等。因为他们见得很多,对于他们而言,苹果、梨就是水果的典型样例。但对于生活在南方的人,尤其是海南的人来说,提到水果,他们想到的是椰子。海南是椰子的故乡,对海南人来说,椰子就是典型的水果。但是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水果范畴内,苹果、梨、桃、橘子等算作是水果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而把椰子、甘蔗、荸荠、橄榄等算作是水果的非典型成员呢。这又如何解释呢?事实是原型并不确定,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世界上呢,全宇宙呢,大千世界怎样确定这个所谓的最佳样本呢?可见,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依据来确定原型,是不科学的。
2.2 边界的模糊
在原型范畴理论看来,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相邻范畴相互重叠,相瓦渗透。也就是说,范畴之间不是离散关系,而是连续体关系。由于在原型范畴理论看来,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经常得到结论,某事物既属于这个范畴,又属于那个范畴。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西红柿,有人问西红柿是蔬菜还是水果,经常听到有人回答:西红柿既是蔬菜,又是水果。这样看似折中的回答,好像令人很满意。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模糊了范畴的边界。当我们说西红柿既是蔬菜又是水果时,偷换了概念,这根本是两个话题。违反了同一律,违背了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归其所归,各从其类。在水果范畴内,西红柿就是水果西红柿,是其所是,与不是西红柿的水果二元互斥,相互对立。同样的,在蔬菜范畴内,西红柿就是蔬菜西红柿,而不是其他的蔬菜。这是两个话题,不能把它们混为一谈。
再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中性人呢?中性人既不属于男人,也不属于女人,这不和二元互斥相矛盾吗?中性人就是具有某些男性特征,又具有某些女性特征,或许更偏女性,也或许更偏男性。这样看来,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需要注意的是所谓二元互斥并不机械地局限于两项之间,也可以是多项之间的两两对立。但是无论如何,有一点一定要明确,范畴的边界是明晰的。
2.3 家族相似性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作为划分范畴的依据。A相似于B,B相似于C,C相似于D……如此无穷无尽的相似下去,天底下可能就只有一个大家族,而没有各从其类了。就大象和老鼠而言,大象的体积庞大,而老鼠很小,就外貌看起来,二者不具有什么相似性,但是众所周知,二者都属于动物范畴。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占地面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就动物的本质而言,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再比如,照片和真人,照片就是真人的写照,多么相似,甚至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但是相信没有人,把这二者归为一类。因为他们本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由此可见,抛弃本质,而诉诸于“相似”是多么的荒谬。如果仅仅依靠相似,那么世界将会多么的混乱不堪。
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自身有着不可忽视的不足之处,令我们痛心的是原型范畴理论在学术界还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学者还没有认识到其缺陷所在,甚至还大肆宣扬,还想取代经典范畴理论。但是经典是不容被取代的,也是取代不了的。经典范畴理论是超拔的,把握“经典”,才能搞好学术。
参考文献
[1]Lakoff,J. Fire, Women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Mind[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bov,William. TheSocial Setting of Linguistic Change[C]// T. Sebeok. Current Trendsin Linguistics. Volume11.The Hague, 1973.
[3]Taylor,J.R. Linguistic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 Oxford: 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9.
[4]Wittgenstein, L.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53.
[5]Berlin, B. & P.Kay. Basic Color Terms: 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 [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9.
[6]Rosch,E.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ofSemantic Categ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5.
[7]赵彦春. 范畴理论是非辩——认知语言学学理批判之三[J]. 外国语文.2010(06).
[8]赵彦春, 姜孟. 权重的失衡——语言学的语言游戏[J].外语研究.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