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剑三方士罪魁祸首

2007.8.24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在当时各国掀起的变法运动中效果最为显著。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8页评价说: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在肯定商鞅的功绩,同情他遭车裂之刑时秦人不怜。许多文人也以商鞅变法为题材写书、拍电视剧,对商鞅歌功颂德,塑造他不畏权贵、锐意进取、变法图强、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

可是,史书对商鞅似乎没有多少赞许之意,身临其境的秦人更是对商鞅恨之入骨,这是为什么呢?是古人的价值观有问题?还是今人对历史真相的误解?中原董生为您讲述。

一.商鞅其人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是卫国诸多公子之一,姓公孙,名鞅,祖先本来姓姬。所以

商鞅本来叫公孙鞅,或者叫卫鞅,因为他入秦后的封地在商,所以后世又称他商鞅。

公孙鞅年轻的时候喜欢“刑名之学”,在魏国丞相公叔座手下当差。公叔座知道公孙鞅有才能,想把他推荐给魏惠王。还没有来得及推荐,自己却一病不起。魏惠王亲自探望,顺便特意问公叔座:“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么我们魏国还有谁能够担当重任呢?”公叔座说:“我手下有个公孙鞅,虽然年轻,但是有奇才,希望大王您重用他,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处理。”魏惠王很不以为意,将要回宫,公孙座让闲杂人等退去,对魏惠王说:“贤能的人我已经向大王您推荐了,至于用不用是您的事,我只能尽到这份责任了。要是您实在不愿重用公孙鞅,就请您务必杀掉他,不能让他出我们的国境,否则将会危及我们魏国的利益!”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座又召来公孙鞅说:“今天大王向我询问可以做相国的人选,我推荐了你,大王没有答应,于是我对大王说,如果不重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大王答应了我的这个要求。你快逃命去吧,不然将要被大王捉拿!”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用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可能会听从您的话来杀我呢?”最终没有逃跑。魏惠王回宫之后,对左右大臣们说:“公叔丞相病的太厉害了!真是让人伤心!他竟然推荐公孙鞅做我的丞相,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仔细品味上一段话,公叔座可谓用心良苦,又居心歹毒。忠心耿耿向魏惠王推荐贤才公孙鞅,见大王没有重用之意,于是想把可预见的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即使大王听了自己的话仍没有杀掉公孙鞅的心意,知道公孙鞅匆忙逃走,也一定会十分重视,到时候下达一个追杀令,他公孙鞅纵有三头六臂,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换作别人,听了公叔座的话,早吓的屁滚尿流,飞奔逃命去了。偏偏公孙鞅艺高人胆大,不钻他的圈套。公叔座只好带着遗憾踏上黄泉不归路。

二.商鞅入秦时的政治背景

秦孝公继位的时候,国内政局不稳,君臣之间不能齐心合力,国运转衰。河山以东有

六大强国,分别是齐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公、韩哀候、赵成候。另外还有十多个小国。由于周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争相吞并。三晋已经攻夺了秦国的河西之地,诸侯们看不起秦国,这是秦国莫大的耻辱。有心收复失地,奈何力不从心。内忧外患让秦孝公不得不蹦紧神经。在这种情形下,秦孝公“于是布惠,振孤寡,把战士,明功赏”,“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为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正在寻求贤能之士,于是西入秦,在宠

臣景监的引荐下求见秦孝公。

秦孝公百忙之中接见了公孙鞅,想听到治国良策,但是公孙鞅的话让他老打瞌睡,听不下去。谈话结束后把景监叫来怒斥了一顿:“你给我引荐的什么人,荒诞不经,怎么能任用呢!”景监挨了训,心里不好受,回去后责备公孙鞅,公孙鞅说:“我知道了,请求您再给我一次机会拜见孝公。”隔了五天,再谈,还是话不投机,秦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回去自然免不了再发几句牢骚,公孙鞅说:“我知道了,还请您美言几句,让我再去拜见。”公孙鞅又见秦孝公,这一次秦孝公终于感到公孙鞅的话有点意思了,但没有采纳。秦孝公有点喜色对景监说:“你推荐的这个人还行,终于有共同语言了。”景监得到了一点安慰,回去说与公孙鞅,公孙鞅说:“我明白了,请求再次拜见。”公孙鞅再次和秦孝公谈,这一次秦孝公被公孙鞅的话深深吸引了。古代人对话一般都是跪席而坐,屁股坐在脚后跟上。秦孝公不自觉的想靠近公孙鞅,身子一再向前移,。双膝都移到席子前边了。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人促膝而谈,“数日不厌”。景监问公孙鞅:“你是怎么说动我们大王,让他这么高兴的?”公孙鞅说:“我第一次拜见大王,和他说帝道,但是他智力达不到,不开悟;第二次我和他说王道,他还是不开悟;第三次我和他说霸道,他比较感兴趣。我说帝王之道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大王说太久远,等不及,况且贤君要趁在位的时候显名天下,怎么能等到数十上百年后而成帝王呢?于是我向大王讲述快速使国力强盛的方法,他十分高兴。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和殷、周比德了。”

上一段话至少给我们提供两条重要信息:一是秦孝公求贤若渴的态度。谈话都达到让他发怒的地步了,还能一次次给公孙鞅机会,虽然宠臣景监的中间协调不容忽视,但是,这更能反映秦孝公强国显名的热切愿望。二是公孙鞅不识时务,恃才傲物。与人谈话不懂得起码的察言观色,别人都听的要睡觉了,他仍旧侃侃而谈,全然不顾听者的反应。由此可以想见他的为人之道。

秦孝公最终接纳了公孙鞅,决定重用,但是还有大臣们这一关呢。变法前夕,召集群臣商讨变法大计,《史记》记载公孙鞅舌战群臣,讨论该不该变法的问题,首先是所谓的保守派代表甘龙和杜挚反对变法。退一步想,内忧外患的事实甘龙杜挚等大臣不可能不清楚,作为股肱大臣,他们难道不想让国家强盛起来吗?那为什么还要反对?一定是变法内容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利益。群臣之中,也会有大公无私之人,为了大局甘愿牺牲个人利益,这些人是不是也反对呢?我们不得而知。如果他们也反对,那就是变法内容有不合理的地方了。这些我们只能猜测而已。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弄清楚: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群臣的一片反对声中开始了这场变法运动。

当然,任何一场政治变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支持者和反对者,在斗争中曲折进行。

那么公孙鞅是怎样变法的呢?

三.商鞅入秦后的所作所为

先来看变法内容:

“令民为十五,而相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内容基本上是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赏罚的条文。

变法的命令下达一年之中,仅秦国国都里说变法条文不方便的就有千例以上,连太子也犯法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为了达到令行禁止的目的,公孙鞅连太子也不打算放过,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行,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后来公子虔又犯法,这次基本可以肯定不是故意犯法的。惩罚是“劓之”,鼻子被割掉了。

连秦孝公的儿子都逃不掉法令的惩罚,还有谁能逾越法令之上呢?于是“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自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可是公孙鞅后来怎么做的呢?开始变法时,那些秦国人说政令不方便,大概记录在案。后来这些人一看形势不可逆转,便回心转意,说政策好,方便了。此时只要公孙鞅抬抬手,不再计较,这些人就过去了,偏偏公孙鞅记仇,说这些都是刁民,不伏法度。把他们统统搬迁到边城去。这下好了,“其后民莫敢议令”。由此可以再次想见公孙鞅的为人。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们大概都知道,曹操打败袁绍后,袁绍披甲不迭,匆忙渡河,尽弃图书车仗金帛。曹操缴获这些战利品后,发现了许多书信,都是自己的部下和袁绍暗通的证据。身边的人说可以对照书信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说当初袁绍强大,我尚且不能自保,我的手下有这种想法也在情理之中。于是命令把书信全部烧毁,更不再问。公孙鞅和曹操相比,两事虽不同,而理相通,胸怀大小,显而易见。

变法五年,秦国富强起来。

变法第六年,魏国被齐国打败,将军庞涓战死。第七年,公孙鞅劝秦孝公攻打魏国。于是秦孝公派公孙鞅伐魏。魏国派公子印迎击。两军对峙,公孙鞅派使者传书给魏公子说:“当年我在魏国的时候,和公子你相处的很愉快,想不到今天各自成为两国的将领敌对起来。怀念旧情,不忍心互相攻击而伤害我们多年的友谊。我很想和公子你见见面,然后协定一个条约,咱们高高兴兴喝酒叙叙旧,各自领兵回去复命,以修秦魏之好。你看如何?”魏公子印心想:你公孙鞅算什么东西,想当年你在我魏国混事的时侯我还不认识你呢!狗一样的东西,凭托关系走后门的本事,巧言如簧讨得秦王的好感,得志于秦便忘恩于魏,在我魏国有难的时候趁火打劫。但是,牢骚解决不了问题,现在的问题是魏国刚吃了大败仗,还没有恢复元气。齐、赵的军队正如狼似虎盯着魏国,现在再和秦国打仗肯定对自己不利。倒不如先停战,等将来再寻机会收拾你。于是两人见面,“会盟已,饮。”可是公孙鞅暗伏甲士,趁喝酒时不防备袭虏魏公子印,又迅速攻击魏国军队,“尽破之”,全杀光了,也真够心狠手辣。逼得魏惠王割河西之地求和,又向东迁都大梁,说:“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魏惠王说恨不用公叔座的话是什么意思呢?是遗憾没有重用公孙鞅,还是后悔没有杀掉公孙鞅?大概两种心情都有。可是,世间哪儿有卖后悔药的呢?一时糊涂,数世之患!

公孙鞅打败魏国,秦孝公自然很高兴,“不管你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于是封他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商鞅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商鞅做了秦国的丞相,秦孝公对他宠信有加,可谓志得意满。

商鞅本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呢?赵良来见,商鞅问赵良:“我来秦之前,秦还是戎翟那时的教化,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现在我改变了秦人的风俗习惯,使他们男女有别,又像鲁、卫两国那样,序列长幼尊贵秩序。又使秦国强盛。你看我治理下的秦国,与五毂大夫比起来谁更贤能?”

赵良说:“五毂大夫是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换回来的贤士,在秦国居相位时,举荐贤士蹇叔,施德治国,八戎来服。他在国中行走,从不前呼后拥,刀剑开路。他的功名藏在府库,德行施于后世。他死的时候,秦国无论男女老幼没有不哭泣留恋的,这是五毂大夫品德高尚的缘故!可是你是怎么做的呢?靠着和秦王宠臣景监的关系来秦国,做秦国的丞相却不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却要大改法令,用严刑骏法残伤人民,黥(注:在犯人脸上刺字或涂墨)太子的师傅,割公子虔的鼻子。又面南背北自称寡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连太子你也不放在眼里,管制秦国贵公子,这是在积怨蓄祸!公子虔自从被你割掉鼻子之后,成天躲在家中,以泪洗面,已经八年不曾出门见人。而且你每次在国中出行,数十辆车随从,刀剑开道,矛戈护卫,前呼后拥,盛气凌人。要我看你现在是危机四伏,想延年益寿恐怕是不能指望了。要是你能听我的劝告,赶快把於、商十五邑还给秦孝公,再劝他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稍微减轻你的罪过。要是你不听我的劝告,一味贪恋於、商十五邑的富贵,得意于自己在秦国的成就,继续横行秦国,积蓄百姓的怨恨,那么一旦秦王撒手归西,太子继位,太子对你恨之入骨,你还指望他重用你吗?到时候你的死期就很近了。”商鞅自认为能够钳制诸贵公子,将来也威胁不了自己,不听赵良的话。

秦孝公死后,太子惠文君即位,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秦王很快发兵捉拿商鞅。商鞅逃到关下,想住旅馆,旅馆的人不知道是商鞅,要验证身份,说:“商君的法令,住旅馆要是不验证身份,抓住了要受连坐杀头的。”坚决要验证身份再给住宿。现在正全国通缉商鞅,验证身份不就很快被抓了嘛!商鞅喟然叹息:“我立法的弊端到了这样的地步了!”逃到魏国,魏国人恨他欺诈魏国公子,不肯收留。没办法,只好又回到秦国积极组织力量抵抗秦兵,做垂死挣扎,很快被打败。最后被秦兵追到黾池杀掉。秦人仍不解恨,把商鞅的尸体拉回来,再用“车裂”的刑罚五马分尸,然后灭族。

司马迁这样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四.商鞅变法深埋的隐患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法令应该是相对宽松的,基本是以德治国,特别是五毂大夫辅佐下的秦穆公时代更是这样。只是秦王死后,那些贤良的大臣要陪葬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到了秦献公的时候,贤臣开始不陪葬了。

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二十一岁即位。正是年少气盛,凡事争强的年龄,而内忧外患让他无法安枕,因此迫切希望富国强兵,显名天下。求贤若渴见到商鞅,一次次给商鞅机会,生怕错过贤能之士而抱憾。只要富国强兵的方法,别的都好说。而商鞅“好刑名之学”,一定是建议秦孝公依法治国,凡事皆取决于法令,不讲人情。再从变法内容来看,法令甚至影响到了秦国人的风俗习惯,“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事情都要管,可见变法运动的影响之深。修刑内容则是用严刑骏法残伤百姓,割鼻子挖眼睛砍手剁脚五马分尸等等。变法内容只许遵守,不许议论,否则还要惩罚。商鞅的这种高压政策令秦国人望而生畏,小心遵守。

就个人素质而言,商鞅的人格缺陷极深,天资刻薄,不通人情,心胸狭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自我感觉良好,不自量敢和五毂大夫比贤。面南背北自称寡人,和秦孝公平起平坐,行走国中前呼后拥,盛气凌人。又“日绳秦之贵公子”。用急法重刑管理秦国。什么样的法律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臣民,诚如赵良所说:“教之化民也深于命,民之效上也捷于令。”

变法五年,秦国就富强了,仔细想想,也太快了吧?我个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富强应该是说军事力量强大起来了,基于对本国百姓的更残酷压榨,使得国库充实。而秦国百姓生活境遇应该是更凄凉了。

商鞅于秦孝公元年入秦,第三年开始变法运动,直到秦孝公死,前后二十四年。从变法开始算,也有二十二年。可见商鞅变法运动对秦国影响之深刻,急法重刑对秦国人民身心的摧残之深刻。

连商鞅自己都说他的快速强国方略不能和殷、周比德。而事实上,他的所作所为属于无德可言,甚至是残暴至极。赵良引《诗》:“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意在说商鞅无德,还不如早点死去,这样可以减轻秦国人民的痛苦。既然知道秦人是戎翟的教化,为什么不确立法令兴办学堂来教导人民知书答礼,造福后世?!商鞅一味汲汲于重刑,制造恐怖,倒行逆施,积怨蓄祸,难怪秦国宗室贵戚大多对他恨之入骨,有的怨恨可能长埋心中二十二年之久。怨积胸中,如梗在喉,又不敢说,时时折磨,如煎如熬。这种摧残可以导致受害者心理畸形,甚至变态。我们可以想象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后八年闭门不出的心情。正如弹簧,你的压制力越大,则反弹力也越大。因此,商鞅不得善终是必然结果,是他作恶的报应,不值得同情!

商鞅——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剑三方士罪魁祸首

秦人不怜,史学家也认为商鞅做的过分,倒是时隔两千多年的后人为商鞅鸣冤叫屈,平反昭雪起来,真是滑稽!

商鞅虽然被五马分尸了,可是他制定的苛刻法令仍在,他的法令对秦国二十多年的影响不可能一下子消除。除了军事更强大之外,这些影响大多都是反面的。

《史记*秦本纪》记载:周幽王执政时期,十分宠爱褒姒,为了取悦褒姒,多次点燃烽火欺骗诸侯,诸侯背叛,后来西戎犬戎来攻的时候,再点燃烽火,诸侯兵不来救驾了,周幽王被杀。秦襄公领兵来救,很卖力,功劳很大,于是周平王封秦襄公为诸侯,赐地,秦开始算一个诸侯国。秦穆公的时候,任用贤相五毂大夫百里奚和蹇叔,修德行武,东平晋乱,西霸戎翟,广地千里,为后世开业。而且秦国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秦哀公时期,吴王阖闾和伍子胥伐楚,攻下楚都城,楚昭王逃走,楚大夫申包胥来到秦国求救,在大殿上哭了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感动了秦哀公,发兵救楚,赶跑了中原霸主吴国的军队。秦惠公之后的几代秦主有些衰败,国家出了一些内乱。到了秦献公时期,又励精图治,在石门打败晋国,杀敌六万,又在少梁打败魏、晋,俘虏大将公孙痤。以上这些史实说明秦国在诸侯国之中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秦东与楚、魏接壤,秦孝公时期,魏国因为被齐、赵、秦三国围攻,多次吃败仗,从此一蹶不振。到了秦惠王时期,楚怀王昏庸,不听贤臣屈原、陈轸的忠告,而宠幸奸臣上官大夫与郑袖等,屡次被张仪欺骗,割地赔款,身死于秦。可见,除了秦王苦心经营的原因之外,秦国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邻国的衰落。

商鞅变法最显著的内容是立战功,“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自秦惠王即位到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百年时间里,秦主基本上都是沿用商鞅的法令对内残害,对外扩张,只有秦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国人的大部分注意力被吸引到攻城略地,对外扩张的方向上,耀眼的军功把苛政给比下去了。苛政也渐渐让秦国老百姓习惯了,“久居茅厕,不闻其臭”。这样以来,后来的秦国统治者误认为“恃力者昌”,崇拜武力,认为严刑骏法是治理天下的好方法。这就为后世埋下了难以消除的覆灭的隐患。

魏公子无忌对魏王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仪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最为得意的是政策上将不得人心的残酷秦法向全国推行。巡行天下,耀武扬威,到处刻石颂功,宣扬自己完美的依法治国的思想。

“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

始皇二十八年游泰山之后,刻石记功:“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大义休明,垂于后世,顺承勿革。------贵贱分明,男女礼顺,谨遵职事。”

南登琅琊山,“大乐之,留三月。”又立石颂德:“维二十八年,皇帝始作,端平法度,万物之纪。------欢欣奉教,尽知法式。-------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背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秦始皇绝对算的上是商鞅“刑名之学”的好学生。把“依法治国”的精髓融会贯通,又联系实际,发挥所谓的聪明才智,设郡县,定秩序,作法令,役万夫,传千古帝业,建王道乐土。

侯生和卢生是怎么评价秦始皇的呢?他们说“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服谩欺以取容。”不愿意给秦始皇求取不老仙丹,相约逃跑了。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抓捕四百六十多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长子扶苏上谏书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听不进去,又发怒把扶苏调任到边疆去了。秦始皇到死不悟“德行”对于治国的重要性。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袭位。天下嗷嗷待哺,期待新皇帝有所作为。可是胡亥的做法比老子更残暴,刚上台就征夫七十多万修墓,数不尽的奇珍异宝作为陪葬品,又杀死大量征夫为老子陪葬,说什么“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又说:“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遵用赵高,诛杀众大臣和诸公子,以致宗室都震恐。“群臣谏者以为诽谤,大吏持禄取容,黔首振恐。”又征夫建阿房宫、修长城。“用法益刻深。”

五.商鞅——亡秦祸首

秦不灭亡 ,商鞅的阴魂不散。

孔子说:“苛政猛于虎也。”残暴统治终于激起民变,天下群起而攻秦。

刘邦西入咸阳后,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又可见商鞅的苛政对秦国后世的恶劣影响。

《书》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秦先王大多修德治国。而商鞅让秦国看到恃力者昌,武力可以征服海内,玩诈术者可以得志天下。秦始皇每出巡或出游,显威天下,浩浩荡荡,盛极一时,和商鞅的做法如出一辙,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见了,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见了,喟然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秦始皇已经把“恃力者昌”奉为座右铭了。

夺天下可以靠攻取,而坐天下还用老一套就行不通了。严刑苛法秦国已经习惯了,可是山东六国还不适应,也无法适应。商鞅的治国方略埋下灾难的种子生根发芽,在秦始皇和秦二世身上疯长,终于断送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族灭嗣绝。

贾谊的《过秦论》仍让人记忆犹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基于上述种种理由,我认为,秦朝的覆灭,究其源头,商鞅是罪魁祸首。

商鞅,是天资刻薄人,赢正,也是天资刻薄人。难道生下来就刻薄吗?不是的,是迷信法制,头脑僵化,以为法令一旦确立,可以保社稷万全。脑子里全是法令,没有了感情,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刻薄。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董生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感情,极端的感情要靠道德来规范。国家是人组成的国家,单纯的法治显得教条而刻薄,单纯的德治则会堕入复杂的人情关系网而使国家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后世智者以史为鉴,法律、道德双管齐下,再辅以多种手段,确保国家健康稳定发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20072.html

更多阅读

付子读通鉴 第七篇:富国强兵的商鞅为何竟被车裂?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第一个被车裂的人是商鞅。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五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

商鞅变法为何成功?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成功

商鞅变法为何成功?甄鹏商鞅是卫国人,本名公孙鞅。后封于於、商,号商君,所以被叫作商鞅。在他之前变法的,有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几乎与他同时变法的,有韩国的申不害。为何只有商鞅变法最为成功?秦孝公3年(公元前359年),商鞅进行了第一次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对商鞅变法成败的看法

《商鞅变法》的理论、实践和成功原因分析  任何革命、革新和改革,如果不能从整体上设计改革的战略、战术,选择正确的突破点,那么,这种改革、革命和革新,要么达不到其目的,要么是发动者和推动者身败名裂。    任何变法都意味着一场革

付子读通鉴 第六篇:为何说“立木树信”的商鞅实不诚信?

商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实他并不姓商,原名叫公孙鞅,由于他是卫国国君的后裔,所以又叫作卫鞅,后来因功受封于商地,后人便以封地名号称他为商鞅。因为商鞅真正建功立业是在秦国变法以后,也就是说

周里京主演《商鞅传奇》3 周里京主演的电影

《商鞅传奇》 3周里京因为饰演连续剧饰演《商鞅传奇》中的商鞅,获得了九届北京市电视艺术“春燕奖”优秀男主角奖。专家评论说,周里京对商鞅这个中国改革先驱的塑造,成功之处在于外部形象和内在情感的刻画达到了统一,不愠不火,特别是

声明:《商鞅——秦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剑三方士罪魁祸首》为网友少年就要狂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