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套传统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原因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说。喜辣的食俗多与气候潮湿的地理环境有关。我国东部地处沿海,东北的朝鲜族当地气候也湿润多雨,多春阴湿寒冷,而四川虽不处于东部,但其地处盆地,更是潮湿多雾,一年四季少见太阳,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说。这种气候导致人的身体表面湿度与空气饱和湿度相当,难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烦闷不安,时间久了,还易使人患风湿寒邪、脾胃虚弱等病症。吃辣椒浑身出汗,汗液当然能轻而易举地排出,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养脾健胃,对健康极为有利(对当地人而言)。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 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 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 50% - 60%,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1、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 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 1%,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2、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 回族除外 )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3、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南地区深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大部分地区属中亚热带,西南季风活跃西部,干湿季节交换明显,东南季风活跃东部,气候终年湿润、湿度大,冬雨多,因处于三大板块相对运动的地区,山地高原多,河流纵横交错,地貌类型多样,这里聚居生活着的少数民族较多有黎族、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紧身、轻巧、利落,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劳动效率;其次无领、赤脚、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装,各民族几近一致,变化较少;再次服饰在用料上采用自织布或彩绸、运用矿物和植物染料工艺加绣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鸟、树木等图案,明显体现出山乡的苍翠与水乡的秀美。当然这些民族服饰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风“擦尔瓦”,蹲着休息时自然形成小围帐,可以遮风和避雨防寒,还有羌族,因为祖先是以畜牧业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与前襟下摆等处均露出长的羊毛,敞开搭在肩上,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装的衍化物,除此之外还有基诺族的尖顶帽等明显反应了西南少数民族在服装上的个性。在饰品的选择上,有的民族比较简洁,有的民族非常重视,如佤族所居住的沧源和西盟地区,蕴藏着金、银、石英、云母等矿藏,女子习惯在小腿和腰间绕藤圈,上臂及手腕处戴银饰,项间还要戴上银项圈、项珠,有的挂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颇族的银饰,苗族的银凤冠都表现出西南少数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个民族因散居几处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居山里者,裙略短,便于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长,踏草行垅,居水边者,衣简洁,适于洗涤。
4、冷湿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东北地区从自然地理条件上看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地域单元,由于纬度较高,紧邻着亚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风源地,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冻土广布、森林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动物种类多,这里主要生活的少数民族,有满、朝鲜、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少数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数民族,由于气候条件上与青藏高原地区有相似之处,其服饰上也有就地取材,脚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装,宽大遮体,以求御寒的共性,如鄂伦春族头顶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个身体、适宜零下40ºC的寒冷天气,还有赫哲族,由于久居江原野以捕鱼为生,穿的是鱼皮长衫,脚下踩鱼皮靰鞡。不同的是由于东北地区昼夜温差不大,没有藏族制皮袍将一袖褪下缠于腰间的习惯。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数民族,如朝鲜、满族服饰的线条明确多用绸缎和土布,冬夏服装分明,衣着比较宽大。在饰品上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除了配戴银饰外、源于渔猎部落的爱以羽毛、兽头作饰品显示其勇猛无畏。
地理环境与服饰
各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在人们的服饰上留下了独特的乡土风情。复杂多样的气候,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简便的草裙与炎热的气候相关连;丰厚的皮服与严寒的气候相伴随。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服饰的多样。
一、干旱荒漠地区的服饰阿拉伯人,头缠层层白色的头巾,身穿宽大的白色长袍;女子外出蒙着黑色面纱,并留两个小孔露出双眼。这与西亚、北非黄沙滚滚、气候干旱、天气晴朗、日照强烈密切相关:长袍裹身、头缠头巾、白色的大袍,有利于遮挡强烈的阳光,保护皮肤免受伤害,防沙、防晒成为这种服饰的主要功能。
土库曼斯坦别称“沙漠牧场”。男人爱穿紧身衬衣,宽档裤,外套长袍,脚蹬皮靴,便于骑马驰骋;妇女爱穿束身连衣裙、长袍,头戴高帽或扎头巾,以适应干旱多风沙的环境。
二、高寒牧区的服饰从事畜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长袍的习惯,主要是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白天日照强烈,气温上升,夜间气温骤降,寒气袭人(昼夜温差大)。穿皮制长袍,既可抵御严寒和风沙的侵袭,又能在游牧途中作为夜间防寒的铺盖。
蒙古族的长袍腰身肥大,下摆不开叉,以利于骑马时护膝防寒;衣袖稍长,骑马持缰时,冬季可御寒,夏季可防蚊虫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翘头和圆头之分,翘头的适合在深草中行走,圆头的适于在浅草或无草区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将一只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劳动时,将双袖扎于腰间,一旦天气骤然变冷,可将胳膊穿进袖筒,以适应高原多变的天气,这比更换增减衣服方便得多。
三、热带多雨地区的服饰东南亚的居民,常穿无领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贴身的特征,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头戴斗笠。这与东南亚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关——轻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晒又能防雨,还可以当扇子扇风取凉,一物多用;多水地区以水为伴,趟水过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贴身短小的衣服,穿脱方便,便于晒干,适合与水打交道;短式紧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钩挂,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饰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饰。
至今,热带丛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编制的服饰。如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上的美拉尼西亚人、新几内亚岛上的新几内亚人,用草叶编制衣裙,树皮制带子,成为当地时髦的装束。
菲律宾人每逢菠萝丰收,都用菠萝叶制衣裙。
我国东北地区,人们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还因当地的自然条件不宜植棉,而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兽类的毛皮长得特别丰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为他们提供了狍皮、熊皮等兽类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裤、皮鞋、皮帽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兽类的眼、耳、鼻、口,在狩猎时作为伪装诱惑猎物。
生活在乌苏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鱼为生,善于鞣制鱼皮、兽皮,过去冬天多穿鱼皮、狍皮、鹿皮大衣。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现象逐渐得到控制,现在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也逐步地汉化。
地理环境与我国民族服饰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民族众多。由于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生活在各自不同环境区域中的各族人民,身着各式各样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无不体现着所处的地理环境特色和民族风情。总体可以概括为北边长南边短,北边宽南边窄,北边厚南边薄。
同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反映在民族服饰情感语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都体现着实用文化与审美文化的集中统一,体现着各自民族符号性的文化选择。
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人口为藏族,他们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气温低,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因而他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长宽松,白天当衣,晚上当被。为了生活方便不论男女都将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别在腰间。每逢节会,欢歌四起,长空舞袖。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由于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严酷的气候条件,使黄土地上人们的服装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们穿着老羊皮袄,头上裹着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儿,青布的黑夹夹儿,是这一地区典型的民族服装。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区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俄罗斯等少数民族兄弟的服饰,则明显的带有西亚各国和俄罗斯的特色,这显然是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套斜领、无纽扣的“裕袢”,“裕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穿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此服装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云贵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水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也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传统文化习习相关。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们的蜡染闻名于世,成为贵州地区亮丽的风情线。由于这一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山大沟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长期以来与世隔绝,交通不便,为了生存,他们自己纺纱织布,加工洗染。这种用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布料厚实、美观、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近年来又成为旅游开发项目之一。作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们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喜欢留长发,并挽髻于顶,插上梳子或鲜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江南地区的形容和向往。河流密布,湖海相连,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地势平坦,植物茂盛。在这种地理环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们的服饰天人合一,环境造就,典雅别致,小巧玲珑,以薄、短、轻、柔、艳而著称。
彩云之南的傣族、傈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由于生活在祖国的西南边疆,这里气候宜人,山川秀丽,天蓝水碧,风景如画。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轻柔飘逸,女人们的裙子有摆裙,有长裙,有褶裙。特别是傣家妇女穿的筒裙,五颜六色,美丽得像孔雀开屏,不仅好看而且合身适用。由于这里地处边陲,过去封闭落后,观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妇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没有傣族筒裙长,色彩以黑、红相间为主,这与她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
我国广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地带和人口集中区域,生活在这里的广大同胞以汉族为主,服饰介于高原和水乡之间。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服饰与其他各地区民族的服饰相比较,则是最简洁不过的了。渔民们长年生活在气候温热湿潮的水上作业,捕鱼打捞,穿着简练、轻便、易于晾晒的服装,这完全是由于地理环境而形成的。
贵州东南部地区的妇女,将多种图腾崇拜的形象融合于一体,以水牛的头和角、羊胡、虾须、蛇身、鱼尾等整合为意象中的“苗龙”形象,刺绣在自己的衣服和围裙上,表达自己的民族信仰。
这些视觉信息传达符号不仅对服装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使服装呈现千姿百态、靓丽夺目的艺术效果,同时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创造性语言,记录下了民族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变,为研究民族服饰艺术提供了极具史料价值的佐证。同时,这些信息符号也反映了勤劳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艺术概括和对装饰艺术的大胆追求。
我国北方民族喜欢在嫁妆的鞋垫、肚兜上刺绣鸳鸯戏水、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富贵白头、并蒂莲、连理枝、蝶恋花及双鱼等民俗图案,以隐喻的形式,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白头到老的纯真爱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视觉语言之中,反映了朴素纯洁的民俗婚姻观,同时,赋予纹样造型以生命的律动,表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勃勃生机。而方胜、如意纹、盘长等造型符号和纹样,则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真诚期盼,表达朴素纯真的审美情趣。
从上面这些我们可以看出服饰实际上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也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风祛寒,二是装饰美观。但是,由于受到地理环境和情感的影响,千差万别,千变万化,无不打上这一地区的烙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地理环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饰。
气象常识与地理
1.“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重雾系指大雾。大雾维持三天,说明暖湿气流特别强盛。暖湿气流越强盛,等冷空气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雾三日必有大雨这条谚语预测天气,不论哪个季节,准确性都比较高。
2.夏春两季雷阵雨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不同?
春天,人们多在睡梦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声惊醒,即为“春雷惊梦”。夏天,在睡梦中是很少听到雷声的,因为夏季雷阵雨大多发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为什么春夏季节雷阵雨在一天中的发生时间不同呢?
雷阵雨是在潮湿空气发生强烈对流运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它的发生与大气的稳定度有着极为密切关系。
夏天,在晴天风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气加热,愈接近地面气温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气温升得最高的时候,也是大气在一天中最不稳定的时期,因此强对流运动的发展在这时候最为迅速。如果这时空气非常潮湿,水汽丰富,那么,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会出现雷阵雨。这种由地面强烈受热形成的雷阵雨,称为热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气温降得最低,大气趋向稳定,所以热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阵雨的发生情况不同于夏天。夏天热雷雨多在同一暖气团情况下产生,雷雨发生前一天天气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发生在冷暖气团交锋的地带。当南北两股冷暖气团交锋时,暖湿空气爬在冷空气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结出来,使天空阴云密布,连日下雨,地面上终日不见阳光,从而使白天气温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气温不能降得很低,气温的日变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层的顶部,白天仍受到太阳光照射,那里的气温日变化相对变大了。
白天云层被阳光晒得很热,温度容易升高,大气头部变轻了,稳定度增加,形成雷阵雨的可能性变小;而到了夜间,云顶向太空散热,云层上部的温度下降,特别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温度下降得最低的时候,大气的头部变重,趋向不稳定,这种云层内便发展起对流运动,形成打雷闪电、暴雨滂沱的雷雨云。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现的道理。
野外生存
1.何处搭建帐篷
如果你身处较高的开阔地带,应往下移动;如果所处之地低湿难耐,应向上移动。理想的地点应该是可以防风防雨,山洪淹不着的较高处,而且此地不会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胁。热空气密度小于冷空气,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气聚集。气温较低时,很容易形成湿雾和霜降。在某些区域,沿着山坡有许多接纳雨水的平台,那里比较潮湿。山坡其他部分则相对干燥一些。应该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山区小溪在暴雨之后几分钟内即可变成湍湍急流,一小时内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阔之地,洪水甚至会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无任何先兆时变成滚滚洪水向你扑来。要选择这样的地点--平坦无太多石块,使你有足够的空间发送求救信号,易于被救援者发现。
理想的地点还应离水源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别把帐篷搭建在与水源过分靠近的地方,那样极易受到蚊虫的骚扰,而且流水声会干扰你的判断,危险将至也不会察觉,或者与救援队失之交臂。
不适宜搭建帐篷的地方:
①有风的山顶(向山下移动,寻找背风场所)。
②谷底和深不可测的山洞--相当潮湿,若白天天气很晴朗,夜间可能会有霜。
③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气。
④通向水源的山嘴--常为野兽饮水必经之路
2.野外避难之策
①防台风之准备
防台风的先决条件是预先获知台风警报,在台风来临前就充分准备应对之策。人在台风面前相当脆弱,建议如非得已,必须到周围的人口聚集区停留,获得帮助。台风往往引发道路泥泞,山体滑坡,树木折断,洪水泛滥等灾难性后果,不是个人能抗拒的。
防风、防雨、御寒均是防台风保身的基本原则。速往小屋或洞穴避难,若无此种场所时即选择没有土崩或洪水袭击危险的顾虑之处,如高地、岩石下或森林中均是较安全的避难场所。若必须继续前进时,也要弯下身体且不可冒然淋雨,受潮的衣服会夺走体温,造成体力失衡。遇强风时,尽量趴在地面往林木丛生处逃生,不可躲在枯树下。
②避开雪崩路线(avalanchetracks)攀爬。长长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发生雪崩的频率较低。攀爬谷壁时,应穿越两条雪崩路线间的树林。
中国部分省名的来源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
古诗词中的地理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狂风在怒吼,在咆哮,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乱滚。边塞地区——风力搬运
白居易的“一泊浪来一泊去,一重浪来一重生。相搅相掏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浪淘沙》)——河流的侵蚀作用
刘禹锡的“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浪淘沙》),——揭示了金矿沉积于河床凸岸的地理规律
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外》),——反映了长江中游和下游两岸地形的显著差异
岑参的“北风卷地斩白草,胡天八月(相当于阳历九月)即飞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亚洲高压在九月开始建立并影响长城以北
毛泽东的“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登庐山》),——说明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海洋气团给我国带来丰沛的降水
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讲述了夏季风影响的范围
南宋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描绘了梅雨天气的特点;
毛泽东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雪》)——北方河流的冰期时;
毛泽东的“夏日消融,江河横溢”(《念奴娇•昆仑》)——冰雪融水补给江河;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盂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森林美化环境
毛泽东的“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长江三峡
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河流补给、水循环
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四川西部横断山区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送瘟神》)——地球赤道周长4万千米、人坐赤道能观察到全天得星座。
“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桂林山水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过去的河套平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长江中下游地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庐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川盆地
“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过去交通的困难青藏高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江苏省苏州
“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昆明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
人民币上的地理知识
第五套人民币共八种面额: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第五套人民币各面额正面均采用毛泽东同志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我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分别选用了人民大会堂、布达拉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泰山、杭州西湖。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充分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壮丽的山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文化。
一、人民币与中国名花
第五套人民币,做工细致,图案精美,六种币值中分别选择我国一种传统名花图案置于纸币中央,使此版人民币外观典雅,古朴而不失时代感。
1.一元纸币:兰花
风姿绰约,幽香远溢,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季名花之司春使者,孔子赞美此花为“兰当为王者香”。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2.五元纸币:水仙花叶姿秀美,亭亭玉立,雅号“凌波仙子"。
3.十元纸币:月季花姿态婀娜,瑰丽多彩,被誉为“花中皇后”。
4.二十元纸币:荷花
号称“花中君子”,四季名花之司夏使者,其拥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
5.五十元纸币:菊花
迎风斗霜,从容狂放,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季名花之司秋使者,菊花在我国一直被看作是长寿之花,只是由于西方人的影响,菊花倒成了清明节的主角。
6.百元纸币:梅花
傲立风雪,凌寒独放,清香正气,溢满乾坤。她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岁寒三友”之一,四季名花之司冬使者。其色、香、韵、姿俱佳,集众芳之优点于一身,
7.第五套人民币硬币分兰花一角、荷花五角、菊花一元。
二、第五套人民币背后的故事
1.1元背面三潭印月
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
2.5元背面泰山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主峰海拔1545米,台阶6600级。泰山具有极其美丽壮观的自然风景,其主要特点为雄、奇、险、秀、幽、奥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常令世人慨叹,更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历史文化游览胜地,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地理科学价值。
3. 10元背面夔门
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全长约8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杜甫诗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4. 20元背面桂林山水
“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桂林“四绝”。漓江水清澈秀丽,有着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中百里漓江“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奇山秀水之精华所在地。在这里,无数奇峰沿岸挺立,船行其间,或如“孤舟长绕碧莲花”或如“船在青山顶上行”,仿佛走进了神奇美妙的“碧莲玉笋世界”。
5. 50元背面西藏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
6.100元背面人民大会堂
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正门面对天安门广场,正门门额上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以及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构成了一幅天安门广场整体的庄严绚丽的图画。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的地方,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
流行歌曲中的地理知识
许多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欣赏这些歌曲时,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仔细体会歌词中所蕴涵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地理学知识。
我们先欣赏《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该歌词中就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说明长江上源是靠冰川融水及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规模宏大的春汛。“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这是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因而绝大部分河流东流入海,长江入海口大约位于30oN附近,故注入东海;又由于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落差很大,多急流,所以长江沿途惊涛骇浪,气势蔚为壮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长江水系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是沿途地区一条重要的灌溉水源;中上游水质清洁,也为沿途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用水;长江干流流经12个省(市、自治区),其上游流经的西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健美的臂膀”,恰恰说明长江水量丰富,声势浩大,这样才能挽起大海高山,为我国提供充足的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因而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句歌词,不仅揭示了雨、雪出现的地区差异与季节差异,也揭示了台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位处低纬度,是冬季西北季风的迎风坡。歌曲《青藏高原》中的“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形象地表明了青藏高原的地形特征:远看成山,近看成川。“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请到天涯海角来》),则直观地说明了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古诗中关于地理知识的诗篇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正确地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现本人从浩瀚的诗名中摘选其冰山一角作以分类说明如下:
一、描述名山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
二、描述河流的: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三、描述湖泊的: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是说洞庭湖及其周围的地区山清水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四、描述交通的: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说四川一带交通不便。同外界很难有联系。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说当时的帆船是十分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说白帝城在江陵的上游,两者之间可以通航。
五、描述节气的:
“露从今日白,月是故乡明。”:这里的“露从今日白”:,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
六、描述天气、气候的: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人间四月菲芳尽,山寺桃花如盛开。”:说明了地势越高气温越低这一气温分布的规律。
“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说明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七、描述月相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上弦月。
去年元月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
八:描述植物分布: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是说红豆这种植物只生长在南方,北方没有。从而说明了植物的分布是有区域性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荔枝这种水果只生长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它的保鲜期短,不便于储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 (刘元载《早梅》)——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李商陷《谒山》) ——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长歌行》) ——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淮南子》) ——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胡玢《桑落洲》) ——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赤壁怀古》) ——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汉乐府《敕勒川》) ——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 ——沙漠景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洞庭湖景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有约》) ——梅雨天气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地球自转
NBA队名与地理的关系
美国NBA篮球联赛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篮球职业联赛。全联盟共30个球队,其队名各具特色,其中不少与球队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特征、人文历史联系密切。了解这些球队队名的由来,有助于我们对美国地理知识的学习。
一、 队名与地理环境
1.菲尼克斯太阳队
菲尼克斯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首府。该州深居内陆,与北回归线接近,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之受加利福尼亚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热带沙漠广布,阳光充足。以“太阳”为队名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相一致。
2.迈阿密热火队
迈阿密位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紧靠北回归线,西临墨西哥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温暖宜人,是美国著名的旅游胜地。“热火”正是当地气候特征的生动描述。
3.明尼苏达森林狼队
明尼苏达州位于美国五大湖西面,北与加拿大相邻,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着茂密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森林狼”是生活在明尼苏达地区森林中一种凶猛的野生动物。
4.密尔沃基雄鹿队
密尔沃基位于美国五大湖区的威斯康星州,东临密歇根湖,西邻明尼苏达州,同样生长着茂密的森林。“雄鹿”就是生活在本地区森林中的一种野生的、弹跳力好的动物。
5.夏洛特山猫队
夏洛特位于美国东部沿海的北卡罗莱纳州,“山猫”是该地区山林中的一种野生的、非常机警的、善于捕捉猎物的猫科动物。
6.俄克拉荷马雷霆队
作为俄克拉荷马城新军的名称,雷霆不仅代表这个地区时常出现的雷雨暴风天气,当地第45步兵师也一直使用雷鸟(Thunderbirds)这个名称,向当地印第安原驻民致敬。此外,俄克拉荷马城当地著名乡村歌手加斯-布鲁克斯的代表作,也刚好就叫做《雷声滚滚》(TheThunderRolls)。 “球队的新名称几乎融入了所有和‘雷’相关的元素,”本内特说道。“这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听上去也非常具备力量感。”
二、 队名与经济特征
1.休斯敦火箭队
休斯敦位于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南临墨西哥湾,是美国南部工业区最大的工业城市,也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宇宙航空研究和发展中心,是美国国家航天局所在地。以“火箭”为队名与休斯敦这座“航天城”非常匹配。
2.底特律活塞队
底特律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密歇根州,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有“汽车城”的美称。现在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的总部都设在底特律。“活塞”是汽车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零部件,以“活塞”为队名正体现了这个美国“汽车城”的城市特点。
3.西雅图超音速队(后称俄克拉荷马雷霆队)
西雅图位于美国西北部的华盛顿州,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的总部所在地。1967年球队建立时,波音公司正在开发超音速客机,而在波音公司资助下创立的这支球队以“超音速”为队名,特色非常鲜明。
4.丹佛掘金队
丹佛是美国中西部科罗拉多州的首府。19世纪在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曾在丹佛发现了金矿,金矿采掘业曾是丹佛的主要产业,球队因此而得名。
5.芝加哥公牛队
芝加哥位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伊利诺伊州,温带草原面积广布,又临近美国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人口、城市较多,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乳畜业发达。以“公牛”为队名体现了该地区的农业特色。
6.奥兰多魔术队
奥兰多位于美国东南部的佛罗里达州。世界著名的休闲娱乐场所――迪斯尼乐园起源于该城。魔术是迪斯尼乐园中的一个重要娱乐项目,以“魔术”为队名正体现了奥兰多“娱乐城”的特色。
三、队名与历史文化
1.圣安东尼奥马刺队
圣安东尼奥位于美国南部的得克萨斯州。“马刺”是骑马者鞋后跟上的一种铁制的刺马针,以此为队名,可以反映出美国西部大开发的时代特征。
2.达拉斯小牛队
达拉斯也位于得克萨斯州。该州开发时间较晚,“小牛”这个队名与美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牛仔”形象最为符合。
3.波特兰开拓者队、
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球队成立于1970年,当时波特兰正好是西部大开发的中心地,因此用“开拓者”给球队命名也能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4.费城76人队
费城位于美国东北部的宾西法尼亚州,曾是美国的第一个首都。1776年美国政府在此发表了《独立宣言》,费城便成了美国历史上的一座光荣的城市。“76人”泛指为争取美国独立而斗争的美国人民。
5.纽约尼克斯队
纽约位于美国东北部的新泽西州,是美国最大的城市。“尼克斯”是“灯笼裤”一词的译音。纽约早期有大量的荷兰移民,而荷兰人都爱穿宽松肥大的灯笼裤,球队因此而得名。
6.波士顿凯尔特人队
波士顿位于美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早期有许多爱尔兰移民,其中不少移民是凯尔特人,球队因此而得名
世界足球流派形成的地理因素
2010年南非第十九届世界杯足球赛已经结束了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看看世界杯。
足球运动是一项体力消耗很大的运动,他要求运动员既要有充沛的体力,又要有精湛的技术,于是出现了“体力型”、“技术型”和“混合型”等各种足球风格,这些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u南美流派——“桑巴之王”巴西是南美的典型代表
特点:
技术上:脚下功底深,动作细腻。灵活娴熟,并有良好的控球能力。善于在激烈的拼抢中以巧妙的摆脱对方和个人带球突破对方,创造局部人数优势,造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抢阻注重与稳妥,特别讲究出击时机和效果。
战术上:整体进攻组织严密,以短传推进为主的配合方式快速通过中场,节奏感、特别是即兴应变力强。讲求突然性,表现在对方阵地防守中,善于抢点,以突然性进攻渗透防守,以不失时机地突然远射、冷射威胁球门。防守上追求集体作战,注重同伴间的保护与补位。
身体上:具有与技术动作协调一致的灵活素质,同时、空间甚小的逼抢环境中,常常善于以灵活的身姿突破重围。
心理上:自信沉着,作风顽强,情绪稳定,思维灵活,具有适应现代足球凶抢的果敢品质。南美足球以追求随心所欲自由发挥取胜,
运动场上的运动员踢球,彼此见配合默契,其动作如踩着韵律节奏的“桑巴舞”一样,给观众带来艺术的享受,受其影响,南美的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脚法也十分精湛,堪称一绝。
地理放大镜:南美的巴西主要位于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而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巴西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节,且海拔高、空气稀薄、缺氧。由于空气阻力小、足球飞行速度快,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踢足球,体力消耗大、如果采用大范围跑动、长传冲吊的战术,运动员在体力上很难承受,因此,巴西球队逐渐形成了与高原环境想适应的的技术、战术风格。
u欧洲流派——“德国战车”是欧洲流派的典型代表
特点:
技术上:讲求时机与实效。他们的运、控球动作简捷,多采用一次性出球并以中长传配合见多,运射频繁有力,头球争夺能力强,抢截凶狠。
战术上:打法较为简练,整体意识强,气势逼人,充分运用中长传球快速通过中场,直接威胁球门并不失时机地争抢射门,前场进攻多以远射、头球、外围传中和包抄冲门为主。防守上多采用区域盯人与人盯人混合运用,逼抢勇猛凶狠。
身体上:最典型的特点是有不间歇奔跑的体力,其次是具有强健高大的体格、爆发力量和速度;
地理放大镜:德国(英国、法国、荷兰)以平原为主,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平均海拔只有300米,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常年温和,降水分配比较均匀,冬夏温差不大,草类生长茂盛,畜牧业发达——西欧人身材比较高大,体力较充沛,在这样地理环境和身体条件下,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u非洲流派——“非洲雄狮”喀麦隆是非洲流派的典型代表
特点:
技术上:学习南美足球的风格。
战术上:博取欧洲足球之长。
身体上:充沛的体力,耐力好且灵活。
地理放大镜:喀麦隆地处热带,炎热的气候造就了非洲人充沛的体力,耐跑且灵活,他们凭借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融合了欧洲和南美的风格。
亚洲足球起步较晚,目前整体水平还较差,各个国家球队也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技术、战术风格,但各国家球队的风格也大都深深烙上了地理环境的“痕迹”。在我国,也同样有这种现象,如以广东队为代表的南派风格以巧为主,而以辽东、山东、北京队为代表的北派则以力量著称。我国球队南、北派风格的形成与我国东部季风区南、北方明显的地理环境差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理看世博
2010年我国最大的旅游热点莫过于上海。可能很多同学都在为没有去世博看一看而遗憾,而去的同学也后悔没有多看几个场馆。没关系,本文将带你从另外一个角度去领略世博会。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视角来欣赏几个世博会场馆。
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馆
上海世博会设有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B片区的主题馆建筑内。关于该主题馆有下面两段介绍。
主题馆位于浦东世博园区B片区,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主题展馆。展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发出,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
地理放大镜:“老虎窗”,又称老虎天窗,上海俗语,指一种开在屋顶上的天窗,也就是在斜屋面上凸出的窗。该主题馆大量采用“老虎窗”的形式,可以增加房屋的采光和通风。而“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征,可以增加屋顶的表面积,因而可以铺设更多的太阳能板,而斜坡可以使太阳能板与太阳光线的夹角变大,集热发电的效果更好,其年发电量超过280万度,是四五千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可以说“老虎窗”式屋顶的外观有着一份对上海里弄的怀念,体现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既是近代上海建筑文化的象征,又结合了现代展馆的环保功能。
考虑到上海四季分明,夏季西晒太阳炙热的气候因素,庞大的展馆外墙必须做生态处理。主题馆的西墙长188米,高27米,倘若不在环保概念上创新,则回造成建筑能耗的大量浪费。为此,设计方在5000平方米的东西外墙上种植绿色植物,使之成为垂直生态绿墙。
地理放大镜:由于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而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升温并产生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升温需要一个过程,一般在午后2点气温达到一天最高,因而是夏季西晒太阳炙热(夏季太阳高度大,午后即太阳在西边时气温最高,加上太阳辐射,显得更加炙热)而不是太阳南晒(即正午)炙热。绿色植物具有多种生态效益,通过在外墙上种植绿色植物,起到了防止日晒、降低地表温度、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多种有害气体、减少风灾沙尘等生态作用,同时也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因而称之为垂直生态绿墙。
二、中国国家馆
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地理放大镜: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圆地方之说,而在古代九鼎又是权力的象征,同时我国传统城市形态多呈方形,而其传统道路也多为方格状。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主体造型雄浑有力,体现出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而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加上“民以食为天”的理念,以宛如华冠高耸的天下粮仓寓意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昭示了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也可体现出我国城市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
中国国家馆内,“水的流动”联系了各个展层和展项。在不同的地方,观众会看到形态各异的水,既有真“水”,也有高科技的模拟“水”,更有你意想不到的“新新水模式”。
地理放大镜:水,一直是个全球性的话题,2008年西班牙拉戈萨世博会即以“水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城市发展中,水资源早已成为各国探讨的热点。在中国,古有依山傍水的建城之道,人类逐水而居、傍水而聚的习性成就了当今的城市。大城市靠水而生,“水”为人类带来生命之源与重要交通渠道。中国国家馆将“水”元素贯穿始终,既是对东方智慧的一种凝练,也是对全球水资源紧缺问题的呼应,更展现了人与人、人与环境、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三、中国地方馆里的内蒙古馆
展馆以独具匠心的展项描绘了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通过展示哈达、蒙古包、祥云、马鞍等,体现了各种草原文化元素。展厅地面有三种不同状态的沙子叠加而成,体现了内蒙古人民使沙子变废为宝的智慧;通过最早的游牧民族居住地——“居列延”与现代城市的对照,描绘历史上草原城市的发展历程;巨型胡杨树外形的流沙树暗喻环境的变化,表达了沙漠变绿洲的理想。
地理放大镜:内蒙古位于我国西北,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其植被景观也逐渐有草原过渡到荒漠。面积广阔的草原使内蒙古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内蒙古游牧业发达,逐水草而居使该地的聚落以拆卸方便的蒙古包为主,因而蒙古包和马鞍等体现的草原文化元素可以体现内蒙古的特征。而随着人口增加,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荒漠化加剧,内蒙古馆展厅地面有三种不同状态的沙子叠加而成,体现了内蒙古地区荒漠化严重的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内蒙古人民使沙子变废为宝的智慧。饿防治荒漠化,恢复自然植被是最有效的途径,西北早旱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只有耐旱植被才适合在该地生存,发挥治沙的功效,因而其场馆内部设置了巨型胡杨树外形的流沙树,暗示了治理沙漠的措施和决心,表达了沙漠变绿洲的理想。
四、冰岛馆
冰岛馆的设计理念是一个“冰立方”,整个建筑被印图面料包裹,在背投光的照射下,展现出玲珑剔透的冰的景象,仿佛透过冰川看过去一样。展馆外墙采用冰岛火山岩制成,极具冰岛特色和立体感。冰岛馆的主题反映冰岛人与孕育冰岛的大自然之间的深刻联系,同时也反映冰岛人利用水利、地热等天然无污染能源的智慧。
地理放大镜:冰岛位于大西洋内部的“S”形海岭上,是该海岭唯一露出海面的部分,由于该地位于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因而地壳运动活跃,火山众多,几乎整个国家都建立在火山岩石上。由于地壳运动活跃,冰岛也是世界上温泉最多的国家。冰岛纬度高,因而其高原上现代冰川分布广,所以冰岛有“火山岛”、“雾岛”、“冰封的土地”、“冰与火之岛”之称。该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极具开发价值。
五、沙特阿拉伯馆
展馆形似一艘高悬于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馆内介绍沙特阿拉伯地理、人口、历史、政治等内容,重点展示四种类型的城市:能源之城、绿之城、文化古城、新经济之城,揭示水、石油和知识是沙特阿拉伯城市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
地理放大镜:古代海上的丝绸之路把中国和阿拉伯两大文明连接起来,因而该展馆以“丝路宝船”的造型来回顾历史。沙特阿拉伯位于西亚,属于干旱的沙漠气候,因而绿洲花园表明沙特是个沙漠中的国家,绿洲对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其主要的人口和城市聚居地。而在地面和屋顶栽种枣椰树,也充分体现了沙特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下的植被状况。对于干旱沙漠中的沙特阿拉伯来说,水的地位极其重要,可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该地区的国家曾为水发生过战争。而西亚波斯湾的地下蕴含大量的石油,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宝库,丰富的石油资源使沙特的发展有了经济基础。
世博会展馆众多,我们不可能一一涉及,本文仅取其中几个展馆和大家一起欣赏,让大家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让娱乐与学习同行,在快乐中获取知识。
影视地理三国谈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电视剧《三国演义》正在热播,若从地理的角度去品读,也能探究到古人的地理智慧。
故事回味之一:草船借箭
【故事原文】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近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注意诸葛亮所选的时间为四更时分去,五更到,这个时机选择重复体现了“知地理”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冷却到某种程度,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形成浓雾,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阻碍人们的视线,江边水体面积大,白天水汽蒸发量大,到了夜间,温度下降,空气所能容纳水汽的能力下降,因此,一部分水汽便会凝结成雾,特别实在秋冬季节,夜长且出现无云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较夏天迅速,地面温度急剧下降,这样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便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小水珠,形成雾,同时下垫面温度急剧下降容易导致逆温层的出现,因而秋冬清晨便是气温最低、雾最浓的时刻,诸葛亮选择在四更天后草船借箭,体现了高超的地理智慧。
故事回味之二:借东风
【故事原文】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写毕,递与周瑜曰:“此都督病源也。”
是日,看看近夜,天色清明,微风不动。瑜谓鲁肃曰:“孔明之言谬矣。隆冬之时,怎得东南风乎?”肃曰:“吾料孔明必不谬谈。”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响,旗幡转动。瑜出帐看时,旗脚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这里诸葛亮再次利用自己在地理上的长处欺骗了周瑜,因为赤壁古战场在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当时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风,极少刮东南风,曹营在江北,东吴在江南,用火反会烧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而所谓的“借东风”,其实是诸葛亮预测到冬至前后会出现短时间的天气反常现象,故弄玄虚罢了。
故事回味之三:火烧葫芦峪
【故事原文】司马懿说:“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懿心疑,对二子说:“倘有兵截断谷口,怎么办?”言未了,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了,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下马抱着二子大哭:“我父子三人都要死在这里了!”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全部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
诸葛亮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大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没想到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都逃走了。孔明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灭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这场雨其实不是什么“天意”,恰恰是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就是说,葫芦峪里下了一场气旋雨。诸葛亮虽然通晓天文地理,但毕竟缺乏现代科学知识,不识“气旋”是怎么回事,否则,他可能会用另外的战术来歼灭魏军。
故事回味之四:公回本寨
【故事原文】时值八月秋天,骤雨数日。公令人预备船筏,收拾水具。关平问曰:“陆地相持,何用水具?”公曰:“非汝所知也。于禁七军不屯于广易之地,而聚于罾口川险隘之处;方今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吾已差人堰住各处水口,待水发时,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樊城罾口川之兵皆为鱼鳖矣。”关平拜服。
是夜风雨大作。庞德坐于帐中,只听得万马争奔,征鼙震地。德大惊,急出帐上马看时,四面八方,大水骤至;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在这里,关羽也很好的利用了地理知识,此时,我国的锋面雨带正好象南回撤,在该次战争所在地湖北返樊城形成了大量的降水,降水导致河流水位上涨,而关羽“差人堰住各处水口”使河水无处排泄而引起水位升高,河流决堤后奔流而下,顺地势淹没地低,而庞德的大军屯于“险隘之处”,洪水容易汇集且流速快。在强大的洪水冲击下,庞德必败无疑。
从地理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蜀国的灭亡
公元263年, 曹魏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成功率军直逼成都,在绵竹击溃拒不投降的诸葛瞻后,蜀汉皇帝———后主刘禅率太子刘璿及所有亲王、文武官员, 共60 余人, 双手捆绑背后, 带棺木,前往邓艾大营投降, 建立于221年的蜀汉政权就此灭亡。蜀汉政权灭亡于公元263年, 而东吴灭亡于公元280年。蜀汉相对东吴来说,地理条件更加险要和易守难攻, 而且诸葛亮善于治国是历史上所公认的,魏、蜀、吴三国之中蜀国也是相对治理得最有条理的。在复杂的对峙纷争中似乎不应该在东吴之前灭亡,多年来学术界对蜀汉在三国中最先灭亡的各种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很多的讨论和分析, 已经形成统一的观点认为, 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的原因:曹操占天时, 挟天子以令诸侯; 孙权占地利,据长江之险而居江东; 刘备占人和, 而建立蜀汉政权。蜀汉政权的灭亡除了刘禅失人和,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也有其必然因素。
1.成都平原千里沃野, 农田肥沃, 水利设施完备, 旱涝灾害少 四川盆地地处亚热带, 气候温暖湿润, 水系稠密, 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是中国富庶的地区之一, 向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由来已久。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 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 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优越的自然条件让三国时期的蜀国人生活得十分惬意, 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蜀国在历史上成了“世外桃源”,这一点对于刘备的蜀汉政权来说, 没有在民间为统一天下奠定良好心理因素, “天府之国”的富足从表面来看为蜀汉对外用兵提供了物质保证,但从深层次考虑,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蜀汉人民乐天知命, 厌烦军事,这为蜀汉的灭亡埋下祸根。
2.地形闭塞, 信息落后, 造成居民乐天知命的生活传统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封闭的盆地地形,它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小区,其自然地理特征非常明显, 区域界线也十分明确。四川盆地是地形上的完整盆地, 四周为海拔2 000 ~3 000 m 的高山和高原,北面是大巴山、龙门山, 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 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这些山脉是本小区的天然边界。四川盆地这种特殊的地形导致交通闭塞, 古称“四塞之国”, 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 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 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这就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四川人局限于盆地文化的束缚, 从而本性保守、封闭, 虽然他们能在当地创造举世罕见的人类文明, 例如三星堆,但是在他们的思想里很少有“胸怀天下, 统一华夏”的观念, 所以尽管蜀汉的刘备、诸葛亮和姜维等政治家都竭尽全力四方征讨, 试图平定四方,统一中国, 但从蜀国人民和军队士兵的思想来看,仍然是保守、封闭的思想。再加上多年的征讨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消极和厌战情绪在民间和军队蔓延, 削弱军民的斗志和士气。
3 地理环境导致四川居民身材相对矮小, 在冷兵器时代的对战中处于
劣势人是自然环境演化的产物, 各地人种的自然形态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既受环境条件制约又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如气候对人体结构的影响, 一般来说, 生长于寒冷气候区的人比生长于炎热气候区的人其身体较肥大, 而后者的身体趋向于细长。
图1 四川省、全国成年人身高均值比较图
四川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体型特征上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历史上这方面的数据已无法考证,通过现在的调查数据可以说明历史上蜀国人与中国其他地区人的体型差异。根据四川省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的《2005年四川省成年人体质监测报告》显示, 四川省的成年人在身体形态上同全国平均值相比有一定差异, 特点是偏矮、偏瘦。各个年龄段在身高上有1~3 cm 的差距, 在体重上有1~4 kg的差距(图1、图2)
图2 四川省、全国成年人体重均值比较图
通过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四川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居民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特别是北方各地相比身高和体重上分别有1~3 cm和1~5kg的劣势, 1 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虽然在人类文明史上算是距今比较久远的时期, 但是在地球环境的演变史上只是很短的一个时间段,地理环境的微妙变化可以认为是零, 即现在四川的地理环境对当地居民人体特征的影响与三国时期的影响具有同样的效果,而在当时的冷兵器战争中, 蜀汉军队在身高和体重上的这种劣势不能说是绝对的限制条件,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4.文化地理传统居民习武传统少, 没有尚武精神(武状元分布)
省份 | 武状元/人 | 分布比重/% | |
武状元 | 文状元 | ||
河北 | 35 | 37.6 | 3.4 |
山东 | 15 | 16.1 | 5.1 |
河南 | 6 | 6.5 | |
山西 | 5 | 5.4 | |
辽宁 | 3 | 3.2 | 2.6 |
宁夏 | 3 | 3.2 | |
陕西 | 2 | 2.1 | 0.9 |
甘肃 | 1 | 1.1 | |
北方小计 | 70 | 75.3 | 12.0 |
浙江 | 8 | 8.6 | 17.1 |
江苏 | 6 | 6.5 | 42.7 |
福建 | 4 | 4.3 | 2.6 |
江西 | 2 | 2.1 | 2.6 |
广东 | 2 | 2.1 | 2.6 |
四川 | 1 | 1.1 | 0.9 |
其他 | 19.5 | ||
南方小计 | 23 | 24.7 | 88.0 |
全国合计 | 93 | 100.0 | 100.0 |
出现这种分布特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在人种和性格上, 北方人高大、豪爽, 习近武;(2) 北方边关多, 多战争,历史上形成从军习俗;(3) 北方武术基础深厚, 冀鲁豫农村有习武传统。
上述分析一方面只是从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进行粗略分析; 另一方面也没对三国时期武将和军事人才的分布进行分析,这样的论证不足以证明三国时期蜀国军事人才的缺乏, 以下通过三国时期军事人才籍贯的分析来进一步证明蜀汉灭亡的另一个因素。
表2 三国部分名将名士的籍贯考证
姓名 | 古代名 | 现今地名 |
曹操、夏侯惇、夏侯渊 | 沛国谯人 | 安徽省 |
荀或、荀攸 | 颍川人 | 河南确山 |
贾诩 | 武威人 | 武威人 |
钟瑶 | 颍川长社人 | 河南长葛县 |
郭嘉 | 颍川阳翟人 | 河南禹县 |
张辽 | 雁门马邑人 | 山西省朔县 |
张颌 | 河间人 | 河北省任丘县 |
徐晃 | 河东杨人 | 山西省洪洞县 |
文聘 | 南阳宛人 | 河南省南阳市 |
许褚 | 谯国谯人 | 安徽省毫县 |
典韦 | 陈留己吾人 | 河南省开封市 |
庞德 | 南安人 | 甘肃省陇西县 |
邓艾 | 义阳棘阳人 | 河北省枣阳县 |
司马懿 | 河内温人 | 河南温县 |
刘备 | 涿郡涿县人 | 河北省涿县 |
诸葛亮 | 琅邪阳都人 | 山东省沂县 |
关羽河 | 东解人 | 山西省临猗县西 |
张飞 | 涿郡人 | 河北省涿县 |
马超 | 扶风茂陵人 | 陕西省兴平 |
赵云 | 常山真定人 | 河北省正定县 |
黄忠 | 南阳人 | 河南省南阳市 |
庞统 | 襄阳人 | 湖北省襄樊市 |
法正 | 扶风郿人 | 陕西省兴平 |
魏延 | 义阳人 | 河南省桐柏县 |
姜维 | 天水冀人 | 甘肃省甘谷县 |
孙坚、孙策、孙权 | 吴郡富春 | 浙江省富阳县 |
太史慈 | 东莱黄人 | 山东省黄县 |
张昭 | 彭城人 | 江苏省徐州市 |
周瑜 | 庐江舒人 | 安徽省庐江县 |
鲁肃 | 临淮东城人 | 江苏省泗洪县 |
吕蒙 | 汝南富陂人 | 安徽省阜阳县 |
程普 | 右北平 | 河北省丰润县 |
黄盖 | 零陵泉陵人 | 湖北省 |
蒋钦 | 九江寿春人 | 安徽省定远县 |
周泰 | 九江下蔡人 | 安徽省凤台县 |
甘宁 | 巴郡临江人 | 重庆市忠县 |
陆逊 | 吴郡吴人 | 江苏省苏州市 |
吕布 | 五原郡九原人 | 内蒙古五原县 |
颜良 | 常山真定人 | 河北省正定县 |
文丑 | 不详 | 河北 |
通过表2可以看出, 三国时期军事人才较多的是河南9人, 河北、安徽各8人, 而山西、江苏、
甘肃、浙江各3人, 山东、湖北、陕西各2人, 内蒙古、重庆各1人。三国时期蜀汉地区仅出了一个有名的军事将领甘宁,不过最后却效力于东吴政权。而刘备麾下的蜀汉将领都是在三国鼎足之势形成之前, 刘备颠沛流离的过程中招募的, 如关羽山西省临猗县西人,张飞河北省涿县人, 马超陕西省兴平人, 赵云河北省正定县人, 黄忠河南省南阳市人,他们都不是蜀汉本地土生土长的人才。而在三国鼎立之势形成之后, 魏、蜀、吴三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人才跨“国界”流动已经不太现实, 各地培养出的军事人才只能为当地政权服务,所以蜀汉必然出现军事将领缺乏的问题。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用一句谚语来总结三国时
期蜀汉武将人才缺乏的现象: “蜀中无大将, 廖化做先锋”, 即便是勉强做先锋的廖化也不是土生土长的蜀国人,由此可以说明蜀国武将人才的匮乏。
5.结论与讨论
每个事件发生都是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蜀汉政权的灭亡除了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和亲小人,远贤臣,以及军事战略上的重大失误等原因之外,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考虑,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影响蜀汉政权灭亡的因素:
(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使蜀汉地区人民安居乐业, 同时也形成了安于现状, 厌烦战争的思想,这也是后来蜀汉灭亡的心理祸根。
(2)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蜀汉地区居民普遍比其他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居民在身高和体重上存在一定劣势,这一点在冷兵器时代的三国时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蜀汉军队的战斗力。
(3) 封闭的地形、特殊的传统思想和习俗使蜀汉人民很少有习武的习惯, 中国历史普遍重文轻武的传统在四川尤为盛行,致使蜀汉地区土生土长军事人才缺乏, 这也是蜀汉政权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刘备和诸葛亮精挑细选的“天府之国”, 虽然表面上看, 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易守难攻的地形, 但从长远来看,蜀汉政权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的条件不利于其建设能攻善战的强大军队, 因此蜀汉政权的灭亡是必然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