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诗人用绮丽的想象和斑斓的文笔,把月亮描绘得千姿百态,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和想象力。
在古诗中,月亮有很多别称,譬如“夜光”(屈原:夜光何德,死则又育),“玉盘”(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冰轮”(陆游: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宝镜”(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玉轮”(李贺:(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玉兔”(辛弃疾: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顾兔”(李白: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蟾蜍”(贾岛: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玉蟾”(方干:凉宵烟霭外,三五玉蟾秋),“桂魄”(苏轼: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素娥”(周邦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婵娟”(刘长卿:婵娟湘江月,千载空蛾眉),这些月亮的别称,有些只是留存在古诗中,能引起现代人的联想,有的至今仍在被沿用,譬如“婵娟”和“玉兔”。
吟咏月亮的诗篇多如繁星,但是深想一下,能被人记住,一代代流传,成为有生命的文字,还是有限的。
古人咏月的诗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纯粹描绘自然美景,可称之为“自然的月亮”;二是以月亮为诗的载体,感慨岁月沧桑、时光流逝,也讴歌那些和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尽情驰骋浪漫的想象,可称之为“人文的月迹”;三是在月光中怀乡思人,抒发人间的情感,可称之为“情感的月光”。
写景的咏月诗篇颇多。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描绘美妙自然山水诗,譬如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安宁美妙的心境,拥有了这样的心境,才可能发现大自然如此宁静优美的景色,其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唐诗中最脍炙人口的妙句之一,已经成为中国人描绘宁静的自然之美的名句。想象一下,银色的月光从松树的枝叶间静静流射下来,照亮了在石滩上流动的泉水,清澈的泉水反射着月光,在天地蜿蜒流动,发出晶莹的喧哗。这是何等优美宁静的景象。
唐代诗人孟浩然,也有一些写月夜景色的诗句,写得清静阔大,如同一幅幅意境幽远的画,让人读而难忘,譬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刘禹锡的《望洞庭》,我以为是写月色的诗篇中很出色的一首,诗人在一个明月之夜站在洞庭湖畔遥望,把眼帘中的月下美景写成了一首七绝: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这首诗中描绘的月下湖光山色,令人神往。这是一个无风的月夜,月光静静抚照着洞庭湖,湖面波平如镜,如同一个巨大的银盘。最富有想象力的,是最后一句:“白银盘里一青螺”,湖中的小山,就像白色银盘中的一只小小的青色田螺。我们读这首诗,眼前很形象地出现了月光下宁静的湖和山。
中秋之夜,一轮满月静静普照着天下人,哪怕是在喧嚣战乱的时代,也能给人带来几分宁馨。杜甫曾在颠沛流离中过中秋,他在旅途中写了《八月十五夜月》,且看他如何吟月: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杜甫这首诗,写在旅途中,动乱的年代,远离故乡,心情不会愉快。但是,当他看到出现在晴朗夜空中的一轮明月,还是会诗兴大发。在诗中,他没有张扬羁旅思乡之苦,而是细腻地描绘月光之美。一轮满月,如明镜飞入夜空。月亮高悬在天,无法攀登,但皎洁的月光是可以亲近的。这首诗的后面四句,写得浪漫而富有想象力:月亮照在河流中,河流变成了一条银色之路,路面上似乎铺满了洁白雪和霜;月亮照在树林中,月光如白色羽毛,在树梢上飘飞。在这样的明朗之夜遥望月宫,清晰得能数得清玉兔身上的毫毛。“瞻白兔”,“数秋毫”,在杜甫的诗中是难得的浪漫,这样美好的月光,安抚沉静了羁旅游子的心。
其实纯粹写景的咏月诗非常少,所有涉及月色的诗篇,都表达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我们说“自然的月亮”,只是选取那些描绘了美妙月色的佳句,如果深入分析,都可以发现隐含在月色中的情感和寄托。
在古人的诗中,月亮是一个涵义极其丰富的意象,它代表着缤纷多彩的历史,代表着古往今来的岁月,代表着人类心中奇妙的幻想。李白写过一首题为《把酒问月》的诗,是这类诗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的这首诗,使人想起屈原的《天问》,古人对大自然中那些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有过很多想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全诗以问句开场,问茫茫苍穹,月亮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人能回答这样的问题,诗人的发问,可以引发读者的想象。接下来两句,继续着诗人的疑问:“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人无法攀登明月,然而月亮却仿佛永远跟随着人的脚步和目光。现代的流行歌曲中有“月亮走我也走”之类的歌词,说的也是这个现象,但和李白的诗意,完全是两种境界了。后面四句,描绘皓月东升时的美妙景象,并继续着诗人的发问:“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月亮升起时,如一面皎洁明亮的镜子飞到红色的宫阙楼顶,等云霞散尽,满世界都流动着月亮的清辉。这里的“绿烟”,是云霞的代称。接着又是诗人的对天诘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夜幕降临时,月亮从海中升起,早晨,又隐没在云霞中,它到底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千古疑问,没有答案,但常问常新,激发人类的想象。下面的四句,是诗人对月宫景象的遐想和询问:“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在中国的神话中,月亮上住着玉兔和嫦娥,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国人都熟悉,李商隐写过《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白诗中对嫦娥和玉兔的想象,和李商隐的想象是差不多的,月宫美妙,但那里的生活一定是寂寞孤独的,所以李白发问,孤独的嫦娥,有谁与之为邻?其实这是明知故问,嫦娥的孤独,在寂寞的月宫中永无解脱的可能。后面的几句,是李白的名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明月在空中照耀着人间,这是一种永恒,人的生命一代代衰老更替,但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相距千百年的不同时刻抬头望夜空,看到的却是同样的一轮明月。这是李白对时空、对生命、对历史的奇思妙想。读着这些诗句,抬头仰望夜空中的明月,现代人也会想,李白当年看见的,也该是这样一轮明月吧。
李贺有一首著名的诗,题目就是《梦天》,诗中写的就是天上的奇景: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李贺诗中的悲凉情调,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生不逢时,人间无望,便幻想飞上天去寻求,天上其实更寂寥虚幻。就如李商隐所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也如苏东坡所叹:“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然而李贺因为敢大胆梦想,才写出不朽的诗篇。李贺的《梦天》,从头至尾充满了诡异和怪诞,天宫的景象,在他的诗中并非美妙完美,所有的描绘,都给人凄冷悲凉的感觉。“老兔寒蟾”在灰暗的天色中哭泣,惨白的光芒斜照着半壁月宫。“玉轮压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陌香”两句,是写天宫的绮丽,玉轮碾过之处,荧光闪烁,每一滴露珠上都映射湿润的月光,仙人们迎面而过,能听到他们身上的玉佩叮当作响,能闻到风中的玉桂清香。对天宫的描绘,也就到此为止。后面四句,是诗人对时空的怀想和感慨,“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人间的千年万载,在天上只是走马的瞬间,而在空中俯瞰人世,那广袤大地不过是几缕尘烟,浩瀚大海只是天仙的杯中之水,生命是何等渺小。我以为,这首诗中,最后那几句,才是真正的绝唱。在地上,在人群中,很难产生如此缥缈阔大的奇想,只有思绪飞升到高天云霄,感觉自己已成天宫的一员,在九霄云外遥望人间,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李贺没有飞天升空的经验,但他凭诗人的大胆想象,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今天宇航员的视野。这也是诗歌的魅力。
动人的吟月诗,当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借月色寄托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可能蕴涵其中。在古人诗中,明月是故乡,是亲人,是爱情,是友谊,明月是岁月,是历史,是无所不至的时空,明月是绮丽梦想,是美好的愿望,是心灵的无限延伸。
在明月之夜,远离故乡的游子会被皎洁的月光撩动思乡情怀。李白的《静夜思》,是中国人最喜欢最熟悉的思乡之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流传了一千多年,连三岁的孩童也会吟诵。游子思乡的文字,没有什么作品比这20个字影响更大了。其实,此类好诗句,在唐诗中俯拾皆是,譬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都是能引动无限遐想的动人佳句。
说到这一类吟诵月亮的诗歌,不得不再谈谈李白。李白一生作诗无数,他的诗中多少次写到月亮,很难统计。李白诗中的月亮,变化多端,常写常新,他诗中出现过无数形、色、义各不相同的月亮。我们看看,李白诗中关于月亮的词汇有多丰富:
“明月、朗月、皎月、素月、皓月、白月、弯月、半月、薄月、清月、汉月、晓月、寒月、山月……”
这些都是出现在李白诗句中的月亮,其中很多属于李白的独创,每个词,都可以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李白的吟月诗中,还有一首影响特别大,那就是《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一首感情深沉浪漫,意象奇特,极富有想象力的天才之作,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美酒和明月,是李白一生无法离开的伴侣,它们出现在李白的诗中,变幻无穷,折射着诗人丰富浪漫的情感。
这首诗,是李白在月下独自饮酒时的自吟自叹,作品以常人想不到的念头开场,可以说是奇峰突起,把人带入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在花间月下,摆酒自酌,应该是宜人的环境,然而李白却不满足,为什么,因为孤独,身边没有一个至亲好友。于是李白忽发奇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杯向天,邀请明月,月亮、我,和我的影子,成了三人,这是前无古人的奇思妙想,是李白的创造。一举杯,明月成伴,一低头,清影相随。“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做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不能和诗人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诗中一个“暂”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清醒,这样及时行乐,只能是暂时的。下面的诗句,诗人的情绪越来越激昂:“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时,李白似乎已经酒至半酣,渐入佳境,他且歌且舞,和身边的两个酒伴融为一体。写到这里,好像很热闹,其实,还是难掩诗人心中的孤寂。最后四句,是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清醒时我与你们一同分享欢乐,沉醉后便各自分散不见踪影。李白很清楚,只要一醉倒,这个临时的“三人”组合便会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现实的世界依然孤独寂寞。其实,和月亮和身影这样的无情之物结交,深刻地体现了李白的孤独。不过李白心胸开阔旷达,现实再严酷,他也不会沮丧绝望。诗的最后两句,便昭现了李白的这种性格。“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就在诗人即将沉醉睡去的时候,他郑重其事地和明月和影子这两位酒友约定: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再相约聚会在浩邈云天。这种浪漫和天真,这种痴情和悲凉,这种不弃不离的执着,让人感动。
中国古代诗人中有谁在吟月的题材上可以和李白相媲美,我以为,非苏东坡莫属。他的《水调歌头》已成中秋咏月的绝唱,此词的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已成为中国人对远方亲友的最常用的祝福语。后人忽略了苏东坡其他写中秋吟月的诗词。他的七绝《中秋月》,写清凉月色,感叹人生无常:“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另一首七绝《八月十五日看潮》:“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诗题中有看潮,诗中却并未见潮,诗人只是嘱咐不要锁门,等月上中天后,可以踏着月光出门去江边看夜潮,给人阔大奇妙的想象空间。必须提一下的,是《中秋见月和子由》,也和他的弟弟苏辙有关,是和苏辙的诗而作,这是古人写中秋诗篇中难得的长歌,共十四联四十八句,从月升写到月落,其中绘景抒情,记人叙事,既激越酣畅,又低回婉转,读来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