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侃,字士行,三国孙吴景帝永安2年(公元259年)出生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的一个没落官僚家庭。其父早亡,母亲湛氏,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良妇女。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有少许文化,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此她用自己纺纱织布的微薄收入供儿子陶侃上学。可是,开初陶侃不大用心,而且特别贪玩,还喜欢打架呢!湛氏气在脸上,急在心里,可一时也没个好法子。
![陶侃惜时的故事 关于惜时的故事](http://img.aihuau.com/images/02111102/02122434t017f308be06de76e8f.jpg)
有一个大雨天,因为没有斗笠、雨伞,陶侃没去上学,蹲在妈妈的织布机旁玩。湛氏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叫到身边,轻言细语地问:“侃儿,学堂里老师教了你一些什么呀?”“娘,老师教我们读《昔时贤文》。”“哦。”这是湛氏儿时也念过的启蒙小册子。“侃儿,记得呀?”“记得。”“背给娘听听。”“好。”说罢,小陶侃便叽叽喳喳背诵起来。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时,湛氏道:“侃儿,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呀?”“呃,这个,就是……”陶侃半天说不上来。湛氏既不火,也不瞪眼,而指着自己手里织布的梭子问:“侃儿,这是什么?”“梭子呗。”湛氏接着问:“侃儿,你看这梭子忽来忽去快不快呀?”“快。真快!”对。刚才背的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 ,日子一天一天很快地过去,好象穿梭一样,飞箭一般。哎呀,真是太快了!是呀,侃儿象你现在这样读书不用心,可日子一天天过掉了,可惜不可惜?可惜。既然可惜,那该怎么办?娘,儿要爱惜光阴,用功读书。对罗,好崽,要听话,好好用功读书。
以后,陶侃读书就慢慢有了进步,懂得事以后,学习更加刻苦,常常苦读到半夜三更。为官以后,陶侃亦常常告诫部下:“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后人为了纪念湛氏的母教和陶侃惜阴苦读的精神,在“淦城东半里百华寺(亦名”百花寺“)侧筑有陶侃读书台,它下面叫洗墨泉。此读书台又名”惜阴书院“取名”惜阴,就是根据湛氏教育陶侃珍惜光阴,用功读书的这个故事来的。
于是,后来也就有了陶侃惜阴这样一个典故。
陶公从小勤奋好学,做官后仍保持了这种良好的秉性。镇守鄂州时,他经常劝告人们说,大禹可称圣人员?可他还珍惜寸寸光阴,那么,象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应“当惜分阴了”。千百年来,大禹和陶侃的惜时精神被人们用“禹寸陶分”来赞誉。鄂州学子,多受影响,勤奋读书蔚然成风,结果是人才辈出,时人以“武昌多士”称道。后来,有名的庾(庾亭之弟,荆州刺史)、殷浩(扬州刺史)等人都是出于陶公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