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 《伤仲永》句子翻译

伤仲永

王安石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复述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2、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教学难点:

1、弄清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才能衰退的原因。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了解、学习课文先扬后抑的写法。

四、教学用时:三课时

五、教学类型:讲读课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一、导入

中国有句俗语:“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被誉为“发明大王”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九十九的汗水。”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更是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学生齐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正音正字:

即:jí,立刻,就。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为,weí,动词,写上。容易与介词weì混淆。

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朗读节奏指导: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4、听课文录音,学习正确朗读课文。

5、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1、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年轻的时候,文章写得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们是父子三人),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3、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题目“伤仲永”的“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由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3、教师补充课文注释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 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4或以钱币乞之

5环谒于邑人

6泯然众人矣

7贤于材人远矣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6、指名简要复述课文故事。

五、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课后搜集整理“天才与勤奋”的名人名言,至少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奇才————————————————→平庸

↓不使学↓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不能称前时之闻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泯然众人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一、导入

人们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是有的人的“天生我才”却能够气得周瑜再次“吐血”。上节课我们就认识了这样一个人,是谁呀?(方仲永)。

没错,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方仲永由一天资聪明、才能非凡的人,变成了一个资质平庸、“泯然众人”的人。也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文言词汇解释,翻译复述了这个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再来看看方仲永是怎样一步一步“泯然众人”的。

二、分析课文,把握内容,理解主旨。

1、朗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叙述方仲永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看法。

2、自由读,讨论: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方仲永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1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2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3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的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可用原文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5)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三、小结,归纳课文中心:

本文通过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和成年后才能衰竭的故事的记叙和议论,生动地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学习成长的关系,启示人们:要充分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伤仲永

叙→五岁时:幼年天资聪明异、奇(详写)

十二、三岁时:少年才能衰退 不能称前时之闻 (略写)

又七年:青年沦为庸人泯然众人

议→受于人者不至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揣摩语言特点,体会写作特色。

一、导入

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揣摩课文的语言运用特点,学习它的写作方法。

二、揣摩文章语言特点

1、朗读1、2段,体会叙述语言的特点

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可从两方面体会:

(1)用词的精当传神。比如: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问: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富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情态;而“忽”“即”“立”三个副词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4问: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丧尽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终未成大器。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2)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结尾这一段议论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是: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三、精读课文, 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3、本文借事说事,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务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4、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自明的”效果。

5、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四、口语表达训练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提示: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参考示例:

1、人们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后天的教育、学习。从客观上讲,发现人才是重要的,但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确实应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电脑黑客)带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

2、后天教育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但仅有后天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人自身的努力,即勤奋。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勤奋即成功,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如马克思,辛苦40年写就《资本论》,司马迁,足遍天下,写就《史记》;歌德耗时58年,著有《浮士德》;数学家陈景润,通宵达旦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青年曹南薇,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

《伤仲永》 《伤仲永》句子翻译

3、我们应该为天才的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文中邑人惊奇于方仲永的天才,因此对他“世隶耕”的父亲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宾客其父”。仲永的父亲呢,“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是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这让我想起了时下走红的少年作家群,轰动2000年的“韩寒现象”。该如何看待“少年作家”这一现象?该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自信而有才情的文坛新生代,天赋才情勤勉劳作是他们成功的最要紧的因素;有人劝勉他们不要因才高而迷失自我;有人认为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捧杀,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

4、成功的要素是多方面的,有天赋,有后天教育,有主观努力,三都缺一不可。勤出智慧,勤能补拙。白痴天才舟舟、英国首相丘吉尔、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就是鲜明的例子。实践证明,一个人才能的高低、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教师小结:大家说得很好,有对作者观点的认可,也有对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作进一步的引申,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如能课后精心整理,相信一篇篇佳作将会脱颖而出。

四、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学生自由发言)

五、课堂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6/319430.html

更多阅读

《韩非子》全文翻译 韩非子名言及翻译

《韩非子》全文翻译韩非 (?—公元前233年),战国晚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出身韩国贵族,曾与李斯一起师事荀子。韩非多次上书韩王, 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修明法制的主张,但未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著作传至秦国后,秦王嬴

诗词《雨霖铃》原文翻译和鉴赏 课外古诗词鉴赏翻译

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白话文+翻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读诵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009-11-26 11:23:50| 分类: 【六根清净】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声明:《《伤仲永》 《伤仲永》句子翻译》为网友懒得取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